(三)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毋为刻急①也。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玩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折拉而死。上帝②亦心心爱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③而姑纵惜也。家人④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飧⑤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⑥,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
【注释】①刻急:苛刻严峻。②上帝:老天。③犹子:兄弟之子。④家人:仆人。⑤飧(sūn):熟食品。⑥无可如何:无可奈何。.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务令忠厚 ▲ (2)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 ▲ (3)然爱之必以其道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的意思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岂有不爱之理 | B.驱其残忍之性 | C.醉翁之意不在酒 | D.辍耕之垄上 |
. 翻译文中划线句
.文中作者希望弟弟把儿子教育成怎样的人?
[古文阅读]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①,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注释:①隐:隐语,不直接说出本意而借别的词语来暗示的话。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⑴臣之妻私臣私:
⑵能谤讥于市朝谤:
⑶委政卿大夫委:
⑷三年不蜚又不鸣蜚: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皆以美于徐公今民生长于齐不盗(《晏子使楚》) |
B.朝廷之臣莫不畏王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 |
C.国且危亡且壮士不死即已(《陈涉世家》) |
D.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则以一平板按其面(《活板》)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⑵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简答。
邹忌和淳于髡均是用什么方法劝谏齐王的?劝谏的效果如何?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又何间焉: (2)必以分人:
(3)小惠未徧: (4)牺牲玉帛: 翻译句子。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下面对选文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 |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 |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 |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 |
选文中曹刿与鲁庄公围绕“① ”(用原文回答)的论题进行了严肃的对话,他们的对话说明② (用自己的话概括)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东坡逸事
东坡为钱塘守时,民有诉扇肆①负债二万者,逮至则曰:“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公令以扇二十来,就判字笔②随意作行、草③及枯木、竹石以付之。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遂悉偿所负。
【注释】①肆:商店。②判字笔:判案所用的毛笔。③行、草:行书、草书。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东坡为钱塘守时 ()(2)非不肯偿也 ()
(3)所持立尽()(4)遂悉偿所负 ()下列各句与例句 “以”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例句:人竟以千钱取一扇
A.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B.以丛草为林 | C.贻以金钗 | D.太祖常劝以读书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令以扇二十来 翻译下列句子。
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这则故事中苏东坡是怎样的人?请你概括出两点。
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2)、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畏斋拾银
秀才何岳,号畏斋。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②,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③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注释】 ①封识(zhì):封存的标记。② 宦官家:做官的人家。宦官,官吏的通称。 ③俟(sì):等待。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恐劝令留金也恐:担心 | B.遂以还之遂:于是 |
C.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尝:曾经 | D.去数年,绝无音信去:距离 |
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遂以还之
A.以我酌油知之 | B.徐以杓酌油沥之 |
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D.闻其侄以他事南来 |
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畏斋曾经夜晚拾到贰佰多两银子,后来归还失主,并得到一些报酬。 |
B.何畏斋托官员侄子将寄存于他那里多年的银子归还给那个当年有事入京的官员。 |
C.本文通过两件事来表现了何畏斋拾金不昧,为人诚信的优秀品质。 |
D.本文最后一段以议论来点明写作意图,表达出对何畏斋的赞美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