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小时的故事
凯特•肖班
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
②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不要人跟着她。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而啜泣一两声。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能感觉得出来。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⑥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⑦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⑧朱赛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你干什么哪?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去吧,我没事。”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自由美好岁月,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搂着姐姐的腰,一齐下楼去了。
⑨有人在用弹簧锁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⑩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注:凯特•肖班(Kate Chopin,1851-1904)生活在19 世纪后半叶,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
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马拉德夫人在得知丈夫去世时,近似绝望地扑倒在姐姐的怀里嚎啕大哭,这一情节表明女主人公深爱着丈夫及对于婚姻生活的顺从。
B.小说中女主人公“悲伤——解脱——喜悦——绝望”的心路历程在一个小时内得以充分的展现。
C.对于丈夫去世,马拉德夫人的不近人情的淡然说明她是一个对爱情、婚姻以及家庭的不忠的人。
D.布兰特雷•马拉德对妻子“一向含情脉脉”关心、爱护她,但是他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妻子,使其屈从,是专制、无视妻子人格的男人,他代表了男权社会的规范。

E.马拉德夫人并不是极度高兴致死的,而是由于极度失望和对未来生活的恐惧引发了心脏病的复发,使她最终走向了死亡。
划线句“当暴风雨般的哀伤逐渐减弱时”中,用“暴风雨”来修饰“哀伤”有什么好处?
指出第四自然段中景物描写采用的技巧,并简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黄土招魂
王灏然
①大抵每一个人都会对故乡怀有亲附依傍之情,这也许是人们情感的一种皈依。故乡的存在就像是母亲的爱一样,总在我们干旱的心田里及时洒下雨露。它让我们骄傲地意识到,家园还在,我还在,一切似乎都有了着落。
②生长在黄土高原这方神圣的土地上,我发觉自己总对她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我们的血脉早已深深地渗透、交融于这一片承载着我们整个躯体与灵魂的土地。当故乡以一种原生的姿态屹立在眼前时,我发觉,在这片天空下绵亘着的生灵和黄土,竟是如此的富于灵气而值得敬重。正是这片贫瘠的土地,养育出了最让人向往的秦汉与隋唐;正是这片贫瘠的土地,却成了整个西北地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载体,它更是撑起了一个民族的魂骨。
③黄土无言,从那起伏的峰峦、寂寥的旷野中我们读出了她的深沉与豁达。置身于旷荡无垠的三秦大地,除了有时西北风的呼呼声以外,你似乎再也听不到任何声音,你只会感觉到黄土那沉默诱人的品质是如何潮水般地把你淹没。黄土的沉默是一种智慧的显现,它就像是深沉的黑夜一般具有非凡的渗透力;源生于黄土中的那些威武壮观且精神饱满的秦兵马俑更像是一群厚重思想的载体。而秦兵马俑乃是人类史上真正的文明。
④黄土是原始而单纯的生存,而它似乎总在沉思,但沉思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种神圣的孤独。也许正是因为黄土的朴实与单纯,才让她隐秘得更加深不可测;也许正是因为黄土的沉默,才告诉了我们更多。
⑤黄土大多时刻是静默的,而在它那静默的背景之下,上演着的更是一种刚劲与烈性。一种风卷黄沙的浩荡气势,在那宽阔纵深的黄土地上豪情恣肆,血性喷薄。黄土里生长的人们一片欢腾,吼着秦腔,唱着信天游,还有那“替古人卖劲儿”的说书人的谈笑风生。另外,腰鼓、唢呐、大秧歌,整个世界与那溅起的黄土尘埃共同欢笑成了一片沸腾的海……
⑥我想这便是黄土真正灵魂之所在,它以那兼容的性情凌驾于一切而又战胜着一切。沉默与刚烈的互相映衬使它成了一幅色泽鲜明的巨画,或者说是一部音域起伏的神曲。
再次游走于故乡的领地,我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和沉重的思考,想起一些黄土地上的歌子,那歌声随即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我突然间觉得那些曲调怎么变得那么生疏而又平淡老土。而这本应该是一些淋漓而又契合本土的歌子。我开始疯狂的寻觅,古老的黄土地里散发着的沧桑,是那些老旧的木雕窗格,青苔覆瓦的水井,流蚀的梯田以及已无青烟升起的高耸的烟囱。此时,我觉得脚下踩着的土地像是一块易碎的玻璃,整个黄土领域成了一副失去了灵与肉的枯瘦的骨架。
⑧我们仿佛正在经历着人类精神家园史上的一场浩劫。技术时代的到来给了我们完善的物质文明的良好机遇,然而,正是人们对于物质方面的过分掠夺导致了其对精神方面的摒弃和敷衍。我们似乎已在流浪,可笑的是,我们流浪的脚步竟然没有踏出家园或者是故乡的领地。我们是另类流浪者。
⑨我突然间想起了自己的父母,父母是属于这片原始的黄土地的。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觑田亩,背灼天光,甚至在夜里,也没有搁下手中的活。尽管他们没能在天空中放飞太多的梦想与愿望,但那播种在土地里的品质与精神却足以养育起一方众生;尽管没有在这方土地里洒下无数辉煌,但他们栽起的那成片的树木还是如此葱郁地撑起了一片蓝天。⑩这时候,我更感觉到我们原来是那么肤浅,当不得不追随着时代的步伐时,本质上我们已成了一群失去航向的无助者。也许,我们会去凭吊一个远去的王朝,但是,我们是否更应该去挽留自己丧失着的精神家园呢?我们还将遭遇什么,秉持什么,还将经历怎样的浩劫与缅怀呢?从迷惘走向清醒吗?无疑,我们应该固守我们的文明,固守我们的精神庄园,固守我们祖先的每一处经典传承!
(选自《中国散文家》双月刊2010年第4期,有删改)
文章题目为“黄土招魂”,请结合全文概括“黄土魂”的具体内涵。
文章第⑦段写到了“老旧的木雕窗格,青苔覆瓦的水井,流蚀的梯田以及已无青烟升起的高
耸的烟囱”,这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第⑤段画线文字叙写了黄土地上人们欢腾的景象,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第⑦段开头说“再次游走于故乡的领地,我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和沉重的思考”,请结合
全文探究作者怀着怎样的复杂心情。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小题。
谢天
陈之蕃
常到外国朋友家吃饭。当蜡烛燃起,菜肴布好,客主就位,总是主人家的小男孩或小女孩举起小手,低头感谢上天的赐予,并欢迎客人的到来。
我刚到美国时,常闹得尴尬。因为在国内养成的习惯,还没有坐好,就开动了。
以后凡到朋友家吃饭时,总是先嘱咐自己,今天不要忘了,可别太快开动啊!几年来,我已变得很习惯了。但我一直认为只是一种不同的风俗仪式,在我这方面看来,忘或不忘,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前年有一次,我又是到一家去吃饭。而这次却是由主人家的祖母谢饭。她雪白的头发,颤抖的声音,在摇曳的烛光下,使我想起儿时的祖母。那天晚上,我忽然觉得我平静如水的情感翻起滔天巨浪来。
在小时候,每当冬夜,我们一大家人围着个大圆桌吃饭。我总是坐在祖母身旁,祖母总是摸着我的头说:“老天爷赏我们家饱饭吃,记住,饭碗里一粒米都不许剩,要是糟蹋粮食,老天爷就不给咱们饭了。”
刚上小学的我,正念一些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课文。我的学校就是从前的关帝庙,我的书桌就是供桌。我曾给周仓画上眼镜,给关平戴上胡子。祖母的话,老天爷也者,我觉得是既多余,又落伍的。
不过,我却很尊敬我的祖父母,因为这饭确实是他们挣的,这家确实是他们立的。
我感谢面前的祖父母,不必感谢渺茫的老天爷。
这种想法并未因年纪长大而有任何改变。多少年,就在这种哲学中过去了。
我在这个外国家庭晚饭后,由于这位外国老太太,我想起我的儿时;由于我的儿时,我想起一串很奇怪的现象。
祖父每年在“风里雨里的咬牙”,祖母每年在“茶里饭里的自苦”,他们明明知道要滴下眉毛上的汗珠,才能捡起田中的麦穗,而为什么要谢天?我明明是个小孩子,混吃混玩,而我为什么却不感谢老天爷?
这种奇怪的心理状态,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谜。
一直到前年,我在普林斯顿,浏览爱因斯坦的《我所看见的世界》,得到了新的领悟。
这是一本非科学性的文集,专载些爱因斯坦在纪念会上啦,在欢迎会上啦,在朋友的葬礼中,他所发表的谈话。
我在读这本书时忽然发现爱因斯坦想尽量给听众一个印象:即他的贡献不是源于甲,就是由于乙,而与爱因斯坦本人不太相干似的。
就连那篇亘古以来崭新独创的狭义相对论,并无参考可引,却在最后天外飞来一笔,“感谢同事朋友贝索的时相讨论”。
其它的文章,比如奋斗苦思了十几年的广义相对论,数学部分推给了昔年好友的合作;这种谦抑,这种不居功,科学史中是少见的。
我就想,如此大功而竟不居,为什么?像爱因斯坦之于相对论,像我祖母之于我家。
几年来自己的奔波,作了一些研究,写了几篇学术文章,真正做了一些小贡献以后,才有了一种新的觉悟:即是无论什么事,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
因为需要感谢的人太多了,就感谢天罢。无论什么事,不是需要先人的遗爱与遗产,即是需要众人的支持与合作,还要等候机会的到来。越是真正做过一点事,越是感觉自己的贡献之渺小。
于是,创业的人,都会自然而然的想到上天,而败家的人却无时不想到自己。
因为没有做任何真正的事,没有建任何真正的功,自然而然不会有谢天的感觉。
有一个人问一位文学家,我记得是雨果罢,“如果世界上的书全需要烧掉,而只许留一本,应留什么?”雨果毫不犹豫地说:“只留《约伯记》。”约伯是《圣经》里面的介之推,富亦谢天,贫亦谢天,病亦谢天,苦亦谢天。
(摘自《在春风里》,有删改)
[注]①介之推:又名介子推,春秋时期人,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时候,祖母告诉“我”粮食是老天爷所赐。当时“我”觉得这话是多余、落伍的。
B.爱因斯坦《我所看见的世界》解开了“我”心中的谜,启发“我”领悟谢天的本质。
C.无论什么事,不是需要先人的遗爱与遗产,而是需要众人的支持合作和机会的到来。
D.文章结尾处引述雨果的故事,提到约伯和介之推,深化了谢天的主题,给人以启迪。

E.文章从小事展开联想,从普通人写到伟人,表现出他们不同的生活态度与人生境界。
上文划横线处中的“这种哲学”有何含义?
答:
文章以“谢天”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天何言哉
地理课从小学一直延续到初中、高中,但是,我对这一门学科却没有过真正的认识。对为了考试而硬背下来的河流、山脉、矿产、铁路、城市等等的名称与特点,也无法产生感情,不能理解这些字面的记录与“我”的关系。
让我最早对“地理”有模糊感觉的,恐怕还是父亲贴在客厅墙上的地图吧。当我和玩伴,指指点点,在地图上寻找“台北”“西安”的位置,追溯淡水河、黄河的源头时,那经纬纵横的纸张上面,便不再只是一些无意义的符号;而随着色彩从褐黄、浅绿到湛蓝,我们懵懂年幼的心,也仿佛跋涉了一次高原、山脉、河谷与海洋了。
第一次出国,随着飞机的拔地升高,窗外的景物逐渐缩小变远。远近的山脉丘陵,起伏连绵;田陌纵横如网,道路伸延四去……当飞机以全速冲上云天时,那淡到几乎不辨细部的家乡,真的像一张地图了;又像亲人的五官,有特殊的音容笑貌,是我不能遗忘的永恒的图像。啊!我努力想看得更清楚一点。这第一次的辞乡之泪,与第一次感受到大地广袤无尽的震撼纠缠混合。我才知道,原来所谓地理,并不是一门冷漠的学科,而是季候、风雨、山川、大地,是我赖以为生万物赖以生存的自然啊!才知道自己——这微小的生命外面,有山脉起伏,有河川蜿蜒,有季候变迁,有星辰移转,有万物的繁衍与变灭。
后来我才懂得思索:人在经纬纵横的天地之间,在万物的运转生灭之中,应当如何自处?如何找一个恰当的地位?应该自小,还是自大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古老到常常要用洪荒山川来指点智慧。
盘古辟开了初始的洪荒,然后倒在大地上。肌肉化为田土,骨骼形成山脉,发髭生长成繁密的山林丛草,汗水流成了汩汩的长河,呼吸化成了风云……中国开天辟地的神话,一开始便阐释了人与自然肌肤相亲、不可分离的关系。
仁者和智者都懂得苍天无言而自有一种伟大,都从无言的自然中获取智慧。“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老子都通过聆听自然的言语开宗立派。而孔子凄凄惶惶,在人世的纷乱中如丧家之犬。然而,他对人世的大爱,最终还是回归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的自然化育中去,引导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去敬重自然,去倾听自然的言语!
“天何言哉?”的智慧,导理出了“弋不射宿”“数罟不入洿池”的准则:猎者不射杀已经归巢的鸟,渔夫不用细密的网来捕鱼,自然生命才能繁衍生息,避免被滥捕而灭绝的命运。因为倾听自然的言语,人们从大自然的循环生息中懂得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道理,可以坦荡宁静,没有求取的贪婪,没有征服者的霸道与自大。
近几十年来,台湾迈上了现代化的道路。然而随着现代化与经济繁荣而来的是对自然前所未有的破坏,对地理环境的冷漠无知。人不再觉得自然伟大,不再从自然中获取智慧;山林被砍伐殆尽,水土流失,工业废水污染了水源,许多动物与植物濒临绝灭,垃圾山使大家不知如何是好……拥挤在都市中的人,焦虑、暴力与欲望日甚一日地膨胀。是的,我们应该繁荣和进步,但如果“繁荣”谋杀了对美的向往,如果“进步”不能使生活幸福,如果“现代”所指的只是日复一日的精神恐慌,我们还要这样继续下去吗?
有一本真正富裕的大书永远打开着,那便是“地理”,是用山脉、河流、大地、星辰、季候记录的地理,是人类可以学习的永恒的智慧之源——这,才是我的“地理”。
(取材于台湾作家蒋勋的同名散文)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从上学时的地理课写起,指出硬背下来的地理知识并不能被“我”真正地理解,写这些的目的是批判应试教育的危害。
B.“我”在父亲的地图上寻找城市和河流时感受到了地理符号的意义,地图上的颜色也引起了“我”对不同地形地貌的遐想。
C.文章写盘古、庄子、老子、孔子等人,说明中国人自古就注意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与今天人们的想法和行为形成对比。
D.台湾的现代化对自然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导致了现代人的堕落与不幸,因此作者反对现代文明,希望人类臣服于自然。

E. 文章介绍了作者认识“地理”的过程,同时阐发了自己对“地理”的理解,而且还思考了现实的问题,深刻而又有针对性。
第三段写到在飞机上看大地,作者借此表达了哪些感受与思考?这一段在文章结构上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
作者引用孔子的“天何言哉?”是为了说明怎样的道理?
人面对自然,“应该自小,还是自大?”对于作者提出的这个问题,你的观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或阅读经验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阅读《祝福》选段,完成小题。(共12分)
①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
②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③“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④“是的。”
⑤“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神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⑥我万料不到她却说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⑦“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地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⑧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⑨“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⑩“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⑪“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⑫“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⑬“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对第⑤段中划线句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祥林嫂已经有多年没有见到“我”,老熟人的偶然相逢让她既觉得意外,又感到高兴。
B.遭遇了一系列痛苦与打击的祥林嫂,内心压抑了太多、太沉重的苦闷,急于向人倾诉。
C.“我”有文化,又见多识广,祥林嫂认为“我”能解决她心中的疑惑,因此饱含希望。
D.在遇到“我”之前,鲁镇上的人对她都很冷漠,而“我”能同情她,给她一点安慰。

对第⑭段中的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被祥林嫂问得不知如何回答,怕她继续穷根究底却无言以对,因此选择离开。
B.“我”感觉到了祥林嫂话中的异样,怕自己的回答让她想不开,于是抓紧时间离开。
C.“我”经不住祥林嫂追问,只能含混其辞,但心有愧疚,同时对她的命运有些担心。
D.“我”了解祥林嫂的经历,却不愿意明确回答对方的问题,这反映了“我”的冷漠。

祥林嫂“走近两步”之后对“我”提出的三个问题,分别反映了她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回答,并说明她产生这些心理的原因。

阅读《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选段,完成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希特勒是个(十恶不赦/万劫不复)、杀人如麻、(以邻为壑/欲壑难填)的魔鬼,而纳粹制度除了贪得无厌和种族统治外,别无主旨和原则。它凶捍,野蛮侵略,为人类一切形式的卑行径所不及。
它的残酷行为和凶暴侵略所造成的恶果超过了各式各样的人类罪行。在过去二十五年中,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始终一贯地反对共产主义。我并不想收回我说过的话。但是,这一切,在正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情景对照之下,都已暗然失色了。过去的一切,连同它的罪恶,它的愚蠢和悲剧,都一闪而逝了。我看见俄国士兵站在祖国的大门口,守卫着他们的祖先自远古以来劳作的土地。我看见他们守卫着自己的家园,他们的母亲和妻子在祷——啊,是的,有时人人都要祈祷,祝愿亲人平安,祝愿他们的赡养者、战斗者和保护者回归。
我看见俄国上万的村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看见纳粹的战争机器向他们碾压过去,穷凶极恶地展开了屠杀。我看见全副戎装、佩剑、马刀和鞋钉叮当作响的普鲁士军官,以及刚刚威吓、压制过十多个国家的、奸诈无比的特工高手。我还看见大批愚笨迟顿、受过训练、唯命是从、凶残暴的德国士兵,像一大群爬行的蝗虫正在蹒跚行进。我看见德国轰炸机和战斗机在天空盘旋,它们虽然因英国人的多次鞭而心有余,却在为找到一个自以为唾手可得的猎物而(得意忘形/得意忘言)。在这番嚣张气焰的背后,在这场突然袭击的背后,我看到了那一小撮策划、组织并向人类发动这场恐怖战争的恶棍。
文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hèng)暴卑(liè) B.(qí)祷暴戾(lì)
C.威(xià)鞭(dá) D.余(jì)一小(cuō)

文中划线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凶捍一贯 B.赡养戎装
C.迟顿策划 D.暗然失色唾手可得

在文中①②③处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十恶不赦欲壑难填得意忘形 B.十恶不赦以邻为壑得意忘言
C.万劫不复欲壑难填得意忘言 D.万劫不复以邻为壑得意忘形

根据上下文,填写在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看见俄国上万的村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看见纳粹的战争机器向他们碾压过去,穷凶极恶地展开了屠杀。
①那儿依然有着人类的基本乐趣②少女在欢笑,儿童在玩耍
③那里穿衣吃饭都依靠土地④生活虽然十分艰辛

A.②①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