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个永恒的教书匠——季羡林
晚近,季羡林先生的头衔,除了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通常还有一项“国学大师”。为此,有人在报上陈辞,认为“季羡林的专业是佛学和梵文研究,算不上国学大师”。有人又撰文反驳,认为“传统国学的许多重大领域季羡林都涉及到了,绝对称得上是国学大师”。2007年5月,中央电视台拍摄季老的专题,拿我作陪衬,其间就提到了这段公案,问我怎么看。卑之无甚高论,窃以为,这事不值得争辩,在东西融会、环球一村的21世纪的今天,国学大师也者,既不应是一味钻故纸堆的冬烘先生,也无所谓荣辱褒贬。要我说,季羡林就是季羡林,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他的平凡,即如他所说,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他的大有人格魅力,就在于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这后八个字,是我自己加的,季先生生前若听到,一定不赞成。记得有一年,胡光利、梁志刚两位学兄出版《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录》,在前言中写上“国学大师”“国宝级学者”“北大惟一终身教授”等词,季先生阅后,坚决要求删去。季先生说:“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的晚些,活的时间长些罢了。”
2006年,第19届世界诗人大会在我国山东泰安召开,会上,季羡林、高占祥、李国彝三位被评为世界桂冠诗人。这又是一顶高帽。组织者的心思,咱不去猜测,高占祥、李国彝二位的成就,咱也不去评估,且说季先生。季先生在中学时,曾有“诗人”外号,说明他是喜欢诗的,是有这方面的素养的,但他一生发表之诗,据笔者所知,不会超过十首。季先生著作等身,身列作家之林,还自谦是票友。以不到十首诗的数量,荣膺世界桂冠诗人称号,他老人家肯定会感到惶恐。我没有猜错,一次见面中,季先生说了创作经过。季先生讲:“原本是泰安地区来人,说请我写一首诗,关于泰山的。我自幼景仰泰山,至今初衷不改,兴致一上,就动笔了。7月29日(2005年),温总理来,来得特早,我桌上摊着稿纸,没有收拾。总理问我最近在写什么,我说在写关于泰山的诗,并且念了开头几句。以后新华社就作了报道。再以后,你们都知道了的,我季某人忽然就成了桂冠诗人。”说到这儿,季先生转为“难得糊涂”,他说:“桂冠诗人不是随便戴的哦,他们这么做,只能使我脸红。”
“中国牌”的荣誉有它本土特色的游戏规律:往往,在你需要的时候,它总是千推万阻,避而不见;在你不需要的时候,它却是不邀自来,蜂拥而至。——算了,撇开这些背后的玄机不谈,话题还是回到季先生。笔者觉得,仅就94岁的老人,依然拥有这般创作活力,《泰山颂》就值得一读;在这一点上,季先生完全用不着脸红。季先生写完搁下,但一直未定稿,他自觉不够完善,到了2008年12月21日,97岁了,又拿出来修改,在一处添了三行24字:“万木争高,万卉争艳。争而不斗,和谐自然。天人合一,宛然实现。”其他几处亦有修改。这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泱泱中华,特点是人多,人多思想杂,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许多议论,是颇为滑稽的。譬如有人转给我一篇文章,是从网上下载的,讽刺季老是官迷,理由是从杨绛的《我们仨》推测,那个想当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而最终没有当成的,估计就是季羡林。嘻嘻,胡为乎来哉!熟悉季老的人都知道,他对官场,一向敬而远之,了无兴趣。证以笔者的目睹:那还是上世纪90年代,一天,有老友自城内来见季先生,落座,喝茶,老友说起近来见了哪些哪些高官,禁不住眉飞色舞,唾星四溅。季先生干坐一旁,默然无语,待老友走后,只幽幽地说了一句:“他还很得意。”这一句就表明了季先生的心迹。即以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一职来说,倒的确有这么一回事:“文革”后,某要员曾建议季先生出任此职。季先生么,婉拒了。尔后,北大让他当副校长,他倒是痛快地应承。为此,有人曾当面讶怪:“为什么放着副部级的职位不要,却要这个副局级呢?”季先生说:“什么级别,我脑子里没想过这个!”——他想的,就是当他的教书匠。
(节选自《文汇报》作者 卞毓方)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季羡林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但他一生发表的诗,不超过十首;因此,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 |
B.季羡林先生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这正是“国学大师”应有的魅力和境界。 |
C.94岁的季羡林老人创作了《泰山颂》一诗:“万木争高,万卉争艳。争而不斗,和谐自然。天人合一,宛然实现。” 97岁时,又拿出来修改,表明季先生为了避免名不副实而坚持修改文稿,恰恰说明了“文章不厌百回改”、“佳作常从改中出”。 |
D.“文革”后,有人建议季先生出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一职。季先生么,婉拒了。尔后,北大让他当副校长,他倒是痛快地应承。人贵有自知之明,与其力不从心,不如扬长避短。他想的,就是当他的教书匠。 |
E.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几处人们对季老先生的不一致的评价,然后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几件事情简要描述出来,虽未直接评论,但足以让读者了解季老先生的为人。这种笔法在传记中颇有说服力。文中说:“季羡林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那么,他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文章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这一句就表明了季先生的心迹”。说说表明了季先生怎样的“心迹”。
对于季羡林究竟算不算“国学大师”,作者没有直接评论。你读了本文以后,如何评价季羡林先生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侯琢玉
叶孤
侯七家住泗州城郊外,原名侯小宝,因在家中排行老七,所以人们都称呼他“侯七”。由于爹妈死得早,加之六个哥哥姐姐也不管侯七的死活,侯七便如孤儿一般在泗州城游荡。侯七虽识字不多,倒也读过几天私塾。侯七在泗州城晃荡,但眼明手快,能说会道,不久,便在城中“一品轩”古董店谋了个伙计的差事。
侯七干活卖力,也很聪明,油嘴滑舌,一品轩老板董玉轩甚是喜欢、看重,数年间将侯七的工钱涨了几番。而侯七也没有辜负董玉轩的栽培,将一品轩打理得井井有条。
侯七在一品轩一干就是十多年,从一个晃荡的毛头小子干成了大青年。十几年间,侯七倒也踏实好学,除了干好自己伙计该干的事情外,还旁敲侧击地向老板董玉轩讨教学习古董知识。
董玉轩何等聪明,知道一品轩之所以能在泗州城屹立数十年不倒,全靠自己对古董行业几十年的专业判断。如果侯七得到自己真传,势必到哪都有立足之地。
董玉轩有两子,但一个留了洋,一个当了兵,竟无一子肯跟随他做古董生意。董玉轩也想过将自己的一身技艺找个传人,侯七也曾是董玉轩衣钵的考虑对象。但董玉轩一想到自己一旦倾囊相授,侯七艺满必会离开一品轩,这样自己对他十几年的栽培就付之东流了。
因此,侯七只学到了董玉轩的皮毛。侯七也明白董玉轩不会轻而易举的传授自己,十几年来,侯七也攒了一笔钱,时刻准备着自己当老板。
一日,店里有一老妇来卖一块玉璧,侯七见这玉璧呈椭圆形,头大尾小,通体圆润,光泽明亮。侯七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块上了年代的真品好玉,一问价,老太太竟要价不菲,说这玉璧是明末长平公主之物,要五百大洋,侯七虽吓了一跳,但想到这玉璧有几百年历史,又是宫廷之物,如果将之买下然后再伺机出手,说不定可以大赚一把,那时自己另起炉灶就大有希望了。于是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侯七终于用自己攒了十几年的三百块大洋,悄悄将玉璧买下,对老板董玉轩自是瞒住不说。
趁一日得闲,侯七悄悄揣玉璧至山阳城,找到了古董界泰斗萧老,萧老一见玉璧顿时两眼放光,侯七见了心中一喜,能让古董界泰斗两眼发出光芒的自然是不会差的玩意了,这回自己多半赚大了。
萧老双眼光芒放完,说:“的确是一块好玉,应该是明末之玉。”侯七听毕又是心中一喜,自己三脚猫古董皮毛并没有看走眼,这玉璧果然是一块明代的好玉。其实侯七当时并没有十分的把握,完全靠多年的感觉,想不到这老妇竟没有说谎。
侯七正要问这块玉璧价值几何之时,突见萧老将玉璧贴在唇鼻之间,仔细闻了起来,萧老兴奋道:“此玉隐约有一股华贵之气!”侯七连忙兴奋道:“卖的人说此玉璧乃长平公主贴身玉璧。”同时也对萧老佩服不已,连这华贵之气也能闻出来,不愧是古董界的泰山北斗。
萧老一听,恍然大悟道:“难怪,难怪!”继而又叹道:“不过,可惜的是此玉乃常年陪伴长平公主病体之玉,已经不值钱了。”侯七大惊,又不甘心问道:“那这玉璧到底能值几钱?”萧老叹道:“最多三十大洋。”
“不可能……不可能……我花三百大洋买的玉怎么可能呢……”侯七神情恍惚地出了萧宅。
侯七后悔已晚,但更后悔自己十几年来学得不专心,假如自己出去开店,迟早得倒闭。侯七下定决心死心塌地跟董玉轩好好学、好好干。
二十年后,管理一品轩数年的侯七已是泗州城数一数二的古董行家。
董玉轩的两个儿子,老大留洋娶了个洋妞定居法兰西再也不回来了,老二当兵参加了革命党,被砍了头。董玉轩一病不起。
董玉轩临死的时候告诉侯七,二十年前,那个老妇卖玉,是自己安排的,目的就是让侯七留在一品轩。还说一个古董行家没有几十年成不了行家。
侯七也明白了老板的良苦用心,几经磨砺,最终成了开有几间分店的“侯琢玉”老板。
(节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4年6月)以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 在泗州游荡的“侯七”,虽然无亲无故,但是幸好他读过几天私塾,再加上眼明手快,能说会道,最后被“一品轩”古董店的老板收为伙计。
B 侯七在古董店一干就是十多年,其间聪明能干,很受老板的喜爱。但是董玉轩由于担心他一旦学成便会离开一品轩,另立门户,因此并未对他倾囊相授。
C 侯琢玉只能学得皮毛,但他不满现实,这才背着师傅偷偷用自己的积蓄“买玉”,但是由于学艺不精还是不能看出老妇人的那块玉是假的,根本不值钱。
D 小说通篇以概括的叙述为主,但是不乏精彩的人物描写,正因为如此,不但作品厚重耐看,而且人物形象鲜明,着实给人欣赏的美感。
E本小说篇幅短小,人物也少,情节更是简单;但是作品显得“小而精”,“微而妙”,做到了以少胜多,现实感特别强,不给人隔世之感,反而给人人生的启迪。小说前后两次提到董玉轩的两个儿子有何作用?
结合故事情节,说说该小说可以给你哪些为人处事上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尊重历史是制造悦读的底线
①日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法关闭“这不是历史”等133个传播歪曲党史国史信息的微信公众账号,并表示将加大网络执法力度,深入查处即时通信工具平台网民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②“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生于一个有着漫长记忆的国家,真实全面地了解我党我国的历史,是每一个国人自然的心理需求。新媒体时代各种历史类题材内容的繁荣,总体说来是一种好的现象,说明在我们的国家,民众渴望了解更多历史细节、渴望完成民族形象的文化重塑,对历史的热情,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浪潮。
③但如果灌入这股浪潮的不是源头活水,而是污水残垢,利害就会在瞬间倒转。“研究”历史,如果不是在全面、系统占有翔实史料的基础上,把握历史事实的总和阐述其内在联系,也就无法总结出真正的历史经验,揭示出真正的历史规律。微信公号“这不是历史”曾针对八国联军侵华、平型关大捷等发布过各种所谓“考证”帖子。所采用的办法基本是随意剪裁和拼凑史实,或是牵强附会、以点代面,或是以偏概全、指鹿为马。
④值得反思的是,这样糟蹋历史本意的微信公号,到底“热”从何来?它们的文章,往往打着“揭秘”“这才是”“你不知道”等噱头。点开以后,里面“揭开”的历史故事、轶闻秘事,也确实跟传统的历史读物风格不同,容易让人印象深刻。再加上网络推手的帮助,使得读者一看阅读量和朋友圈,以为和我一样“围观”的并不在少数。于是,凭空制造出一层“热门话题”的压力,人们一开始或许是将信将疑,但却乐于在酒桌饭局上常拿这些“秘辛”作为谈资、津津乐道。时间长了,假的也就成了真的,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历史观。
⑤有人可能会说,微信上读文章,不就图个消遣?这话并没有错,尤其在专业性的研究著作门槛比较高的现实情况下,针对类似的需求更有市场。但保证民众读到真实的历史故事,接受准确的党史国史,无疑是满足民众需求的底线。这些公号运营者,不仅违反移动互联传播的“七条底线”,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严重扰乱网络传播秩序。读这样的内容,即使再吸引眼球也不是消遣,而是被人消遣。
⑥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零星传播假史歪史看似小事,如果不加整顿,长此以往却会搞乱人们的思想。上世纪80年代,苏联社会上就曾经出现过大量打着“反思历史”的旗号,抹黑苏共历史的片面历史内容。比如诬蔑十月革命使俄国离开了“人类文明的正道”,诋毁苏联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迷误”等,结果导致了全民族精神支柱坍塌,自我否定成为主流,成为苏联分崩离析的致命缺口。
⑦关掉歪曲党史国史信息的公众账号,令许多严肃历史学家拍手称快,但公众对历史知识的阅读渴求和悦读愿望并没有消减。从这个意义上讲,关闭只是走出了第一步,更值期待的是,如何让历史更加真实系统、同时也通俗易懂地进入大众传播,在牢牢扼住假史歪史传播关之后,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让权威历史“飞入寻常百姓家”。(节选自《 人民日报 》 2015年1月21日 05 版)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新媒体时代各种历史类题材内容的繁荣,促成了国人对了解更多历史细节和完成民族文化重塑的渴望,总体来说这是一种好现象。 |
B.研究历史,必须在全面、系统占有翔实史料的基础上,把握历史事实的总和阐述其内在联系,才能总结出真正的历史经验,揭示出真正的历史规律。 |
C.某些微信公众号随意剪裁和拼凑史实,或是牵强附会、以点代面,或是以偏概全、指鹿为马,不仅严重扰乱网络传播秩序,也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D.关掉歪曲党史国史信息的公众账号,只是走出第一步,要解决公众客观认识历史的问题,还需积极地“疏”,让权威历史“飞入寻常百姓家”。 |
请简要分析即时通信工具平台上一些歪曲历史的公号“热”起来的原因。
结合全文说说,为什么“尊重历史是制造悦读的底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天空满是导航星
“导航”的英文是“navigation”,原为“航行”之意。它源于海洋船舶航行,初始形式是罗盘领航和天文导航,此后发展到陆地车辆和航空飞行器的行驶,以致“navigation”被译作“领航”或“导航”。广而言之,导航是实时地测定运动载体在途行进时的位置和速度,引导运动载体沿一定航线经济而安全地到达目的地。
自从人类出现最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活动以来,便有了对导航的要求。根据传说,大约在公元前2600年,黄帝部落与蚩尤部落在涿鹿发生大战,由于有指南车的指引,黄帝的军队在大风雨中仍能辨别方向,因此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古希腊人与罗马人在地中海区域的海上商业活动与战争,中国明代的郑和下西洋,在茫茫的大海上,没有地物可作参考,没有导航是不可能的。在1990年8月~1991年3月的海湾战争中,在阿拉伯半岛没有任何地形可资参照的茫茫沙海上,从所谓沙漠盾牌到沙漠风暴直至战后扫雷与救援,多国部队几乎每一种战术操作都离不开卫星导航系统的引导,从而对只有少量卫星导航设备的伊拉克军队形成了明显的军事优势。
导航随着人类政治、经济和军事活动的发展而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古人们最初依靠太阳、北极星等星体来辨别方向,后来随着指南针、罗盘的发明,导航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并有力地促进了交通运输如航海等的发展。进入20世纪后,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提高,第一无线电导航系统——无线电信标问世,开创了海洋船舶和航空飞行器导航的新篇章。随后,涌现了仪表着陆系统、微波着陆系统、伏尔/测距器、罗兰C.奥米伽(Omega)、塔康和台卡等陆基无线电导航系统。独立国家联合体自行建立了一个类同于罗兰C的恰卡(Chayka)陆基无线电导航系统,并在国内建设了15个恰卡导航电台,用于海空陆三大领域内的导航定位测量。我国在南海海域也自行建立了长河二号南海无线电导航系统,自1990年起正式向国内用户开放使用。
但是,上述陆基无线电导航系统,普遍存在下列不足:信号覆盖区域有限、技术落后、设备陈旧、定位精度低(如奥米伽的定位精度为3.7~7.4km),难以适应现代航海、航空和陆地车辆的导航定位需要。星基无线电导航系统,特别是第二代星基无线电导航系统(如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的问世,给无线电导航注入了强劲的生命活力,开创了无线电导航定位的新时代。
卫星导航,是接收导航卫星发送的导航定位信号,并以导航卫星作为动态已知点,实时地测定运动载体的在航位置和速度,进而完成导航。在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于1957年10月入轨运行的次年,美国科学家们就开始了卫星导航系统的研究,人造地球卫星的重要应用就是全球无线电导航。1963年12月,子午卫星(TRANSIT)导航系统第一颗导航卫星入轨运行,开创了陆海空卫星无线电导航的新时代。1994年3月,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全面建成,不仅带来了无线电导航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而且为大地测量学、地球动力学、地球物理学、天体力学、载人航天学、全球海洋学和全球气象学提供了一种高精度和全天候的测量新技术。今天,GPS已成为名符其实的跨学科、跨行业、广用途、高效益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篇先介绍“导航”源自英文“航行”,突显导航技术在人类陆地车辆和航空飞行器的行驶等活动中的重要性。 |
B.第二段援引海湾战争的事例,意在说明现代战争不仅需要导航,想在战争中取胜还需要多个国家的导航设备。 |
C.从依靠太阳、北极星到发明指南针、罗盘再到无线电导航系统的问世、完善,导航技术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
D.运用无线志信标技术,微波着陆系统的出现开创无线电导航定位的新时代,它比陆基无线志导航系统先进。 |
E.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使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能较大地满足了现代航海、航空和陆地车辆导航定位的需要。卫星导航具有哪些功能?请分点简述。
作为一篇科普文章,本文具有怎样的认识意义?请结合文本加以探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鸟 群
高亚平
①又是一个金风送爽的季节,我携妻带子回到了故乡。原野上,一丘丘成熟的水稻、苞谷、大豆散发出一种诱人的清香。农人们正在修车磨镰准备秋收,孩子们在乡场上玩耍,一群群的鸡在田畔渠头觅食。我望着眼前这些熟悉的场景,心里感到异常亲切。然而,于我的记忆中,似乎总少了一些什么,是什么呢?是鸟群。那种一到秋天,便一群一群的,于空中盘旋起落呼啸而过的鸟群。
②在我童稚的心灵里,在我少年无羁的记忆里,鸟群实在是一种令人陶醉的景观。
③我的家乡在樊川的腹地,它南依终南山,北靠少陵原,东傍一片丘陵,西依神禾原。川地中有无数的溪渠沟汊穿流其中。独特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水丰地肥,林木丰茂,是鸟类栖身觅食、繁衍生息的理想所在。记忆中,少年时代家乡的鸟似乎特别地多,房前屋后,水湄旷野,到处可见到鸟儿们飞翔的身影,觅食、嬉戏的踪迹。我家的门前是一道小溪,缘溪边生长着两排高大的树木,树木多为白杨、榆柳,也有一棵苦楝。树木的顶端有许多鸟窝,小巧玲珑的斑鸠窝,棕色硕大的喜鹊、铁老鸦窝,还有白鹤窝,黄鹂窝,以及一些不知名的鸟窝。至于燕子和麻雀,它们的窝多筑于人家的檐下屋内,树上找不到它们的巢穴。因了这个缘由,故而,我一年四季可以听到鸟儿们的鸣啼。
④春天,草木萌动,乡间便是一片欣欣向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燕子、大雁北迁,它们开始忙碌筑巢。杜鹃声声,黄莺乱啼,麻雀亦嘁嘁喳喳,让人觉出一片盎然的春意。我常常于酣眠中被窗外树木上的鸟鸣声惊醒,睁眼一看,外面已是一片明媚;阳光已越上了窗棂,爬上了树木梢顶。这时,我的心情便无限愉悦,穿衣起床吃饭。邀上小伙伴们,奔向原野上拔猪草,游玩嬉戏,找鸟窝,掏鸟蛋,或用自制的弹弓打鸟。鸟往往罹弹而殒,鸟蛋也往往被我们从树洞鸟窝中摸出,这些都被我们用湿泥裹了,放在火中烧透烤熟,洒上从家中偷出来的盐巴,分而食之。那种甘美、醇香,让我至今难忘。
⑤一首外国歌谣这样唱到:“夏日来了,令人回忆。”其实,令我回忆的鸟群,在家乡的夏日里是绝然看不见的。这并非鸟儿不多、不能成群的缘故,而是因为鸟儿们这个季节正忙于繁殖哺育后代;或者耐不得炎热,藏进绿树丛中。整个夏天,其实是鸟儿最多的时候,它们不扎群,亦不大鸣叫,只是在蓊蓊郁郁的树林里飞来飞去。只有到了傍晚,百鸟噪林的时候,你才可感到鸟儿的繁多,鸟群的庞大。一次,我和几位伙伴在树林中找蝉蜕,耐不得鸟儿的聒噪,我随手捡了一块石头,向树枝间使劲扔去。随着一声哀鸣,一只麻雀便若一片骤遭虫蛀霜打的树叶一样,从树枝间掉了下来。受惊的鸟儿“轰”地一声飞向天空,霎时间,鸣声一片,黑了头顶上的一片天空。
⑥然而,最让我痴迷的还是家乡秋天原野上的鸟群。
⑦几场秋风、几场秋雨之后,故乡的原野上便是一片金黄了。于丽日下,于澄明的碧空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一道魅人的风景,那就是雁阵。大雁们排着“一”字形或“人”字形的队伍,嘎咕嘎咕地鸣叫着,从我们的头顶飞过,由北而南,渐去渐远,以至于无,令少年时代的我,生出无限的畅想。而呼啸的麻雀群,若风暴骤起于萍末,在庄稼地的上空,在乡场,刮来刮去,亦让人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有时,麻雀群停驻在十几棵光秃秃的树上,树上便立刻像长满叶子。这些叶子在叫嚷着,吵闹着,让人觉出一种无限的生意。至于灰喜鹊,它们往往也在这个季节一大群一大群地从村庄的上空飞过,从原野上飞过,不知从哪里来,亦不知往哪里去了。还有一种鸟,我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专门吃柿子。也是大群地来,每次来,家乡的柿子便会遭一次劫。但家乡人似乎并不恨这种鸟,有时在摘完柿子后,往往还给树上留下几个,供这些迟来的鸟儿们吃。
⑧曾几何时,家乡的鸟群在我们不知不觉间消失了。生态的破坏,环境的变迁,使河流干涸,树木减少,鸟群再也找不到一个可供栖身、生存的家园。现在,家乡广袤的原野上偶尔还能见到麻雀群。但在我看来,亦没有记忆中的庞大、壮观了。若干年后,连麻雀们是否也会弃我们远去?我说不清楚。社会在进步,人类在繁衍,但我们谁愿意面对一个没有鸟群的明天呢?站在故乡的土地上,我翻捡着少年时代的记忆,于心灵深处默默地呼唤:归来吧,我的鸟群!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回到故乡,感到异常亲切,却因为没有看见过去那种秋天时节一群一群的鸟儿在天空翻飞的景象,心里若有所失,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
B.作者的故乡水丰地肥,林木丰茂,是鸟类栖身觅食、繁衍生息的理想所在,鸟群只是成为作者童稚的心灵中令人陶醉的景观。 |
C.第④段写作者少年时代早上穿衣、起床、吃饭,然后和小伙伴们到原野上拔猪草、游玩嬉戏、找鸟窝等,意在突出作者小时候天真、活泼、淘气和爱鸟。 |
D.作者家乡有一种专吃柿子的鸟,但家乡人似乎并不恨这种鸟,有时甚至还在树上留下几个柿子,让迟来的鸟儿们吃,这体现了家乡人浓浓的温情。 |
E.全文以故乡的鸟群为叙写对象,以记忆中的故乡的鸟群带给作者的独特感受为线索,写出了作者回到故乡后看不到鸟群的无奈与苦闷的心情。本文围绕“鸟群”展开叙述,条理清晰,请具体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
作者最后说:“若干年后,连麻雀们是否也会弃我们远去?我说不清楚。”作者为什么“说不清楚”?他要表达什么?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阅读的“杂食”年代
林文钦
现代生活,人们越吃越精细,于是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便纷至沓来。有医生劝告,平时常吃点五谷杂粮,有利于改善营养结构。《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中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是药物为治病攻邪之物,五谷杂粮对保证人体的营养必不可缺,水果、肉类、蔬菜是必要的补充。饮食如此,读书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每一类书,总有其自己的生命方式、自己的独到发现。读书人若能博读之,定能激发自我的生命潜能,从而在字里行间发现自我、丰富自我、提升自我。
法国数学家塞尔是包揽阿贝尔奖、菲尔兹奖、沃尔夫奖三项大奖的“三冠王”。60岁时,他接受法国记者采访时说:“从童年起,读书就是我的一大爱好……在我喜欢的作家当中,我可以举出圣西门、司汤达、普鲁斯特、吉奥诺、凯诺、尤瑟纳、道尔麦森……”阅读大量文学作品,让塞尔丰富了情感,开阔了思维,拓展了想象,对攻克一个又一个数学堡垒不无益处。从科学角度看,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右脑管形象思维,左脑管逻辑思维,学习文学艺术,有助于开发人的右脑,为左脑的分析、推理、判断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大脑的两半球得以均衡发展,使人的观察敏锐、思维流畅。
读书之所以要“吃点五谷杂粮”,恰如大禹治水,须知天下之脉络。鲁迅先生说得更是形象透彻:“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像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一个人只有将底子打宽夯实,将来才能够目光四射,触类旁通,许多问题才能变成自己心中整体的一部分,而不把孤立的片面的问题当成整体。
更何况,学科知识是相互关联的,这种内在联系使它们互相牵制、互相参照、互相补充、互相阐明,哪一门也不能独立。难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杨义说:“读书的设计是一个立体性、动态性的设计。围绕着某个问题、某种原有优势的拓展,既可以在纵向上涉及古今,又可以在不同层面上涉及中外以及诸种学科。知今不知古,就罕能清理出事物的原理;知古不知今,就罕能悟透事物的意义和它运行的曲线;知中不知外,就容易使自己的知识封闭起来;知外不知中,就容易使自己的知识失去根,变得虚浮空泛。古今中外在某一个问题上进行互参,是读书深入以后应该追求的通则。”
我们不反对“学贵专精,不尚驳杂”的道理,但我们也相信,在这个知识庞杂、世事日繁的社会里,如果专攻一事、专读一类,不及其他,恐怕要成功、要更上一层楼也是极其困难的。
“杂食”大环境的良性构成,非一日之功,我们既要珍惜之,又要理性对待之。在阅读的“杂食”时代,幸与不幸,一千个人的选择可能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式的答案。我们且不论其优劣,还是各找适合自己的品位为妙!以最爱的几脔为基点,兼顾及杂陈的另几味佳肴,平心静气品味一番,细细咀嚼,如《菜根谭》般喋出些意味深长来,尽量抵抗住“杂食”的喧嚣和诱惑,试图为自己找回属于自我的一席之地。
(摘自《福建日报》2012年7月31日)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作家培根、数学家塞尔的话,论证了阅读应有多样性,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B.文章认为,只有通过多样性的阅读才能将底子打宽夯实,将来才能有宽广的视野。
C在阅读中,我们既要珍惜“杂食”的环境,但也要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品位的阅读。
D.文章提倡阅读时应当采取“杂食“的方式,认为专攻一事、专攻一类不可能成功。在现代社会,“杂食”的阅读方式有什么益处?请根据原文加以概括。
文章论述的是阅读领域的问题,开篇先从饮食谈起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