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尔文……的先定学说,就是下面这一事实在宗教上的反映:在商业竞争的世界中,成功或失败不取决于个人的活动或才智,而取决于不受他支配的情况。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一个人的意志或行动,而是未知的至高的经济力量的摆布。”材料说明加尔文的先定学说
A 是加尔文宗教理论的核心 B 摧毁了天主教会的思想禁锢
C 传承了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 D 顺应了近代历史发展的潮流
陕北民歌《移民歌》唱道:“山川秀,天地平,毛主席领导陕甘宁。迎接移民开山林,咱们边区满地红。”该民歌最早可能出现于
A.九一八事变前 | B.西安事变前 |
C.洛川会议后 | D.重庆谈判后 |
“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中国的近代化》)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A.国民革命的兴起 | B.土地革命的开展 |
C.抗日战争的胜利 | D.战略反攻的开始 |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
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时期 |
两宋 |
明清 |
项目 |
50%以上的进士 |
43%的进士 |
任官前出身 |
平民 |
贫寒家庭 |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 “贵族色彩” |
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
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