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之后,苏联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关系。因此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就成为苏美英三国首脑共同关心的重大战略问题。……7月18日,斯大林在致丘吉尔的电报中亲自提出要求英国在法国北部开辟反希特勒的新战场,改善苏联的处境。斯大林指出“……我也想到开辟这一战场是有困难的,但是我认为,应该不顾困难开辟这样的战场,这不是但是为了我们共同的事业,而且也是为了英国本身的利益。”7月21日,丘吉尔在给斯大林的回信中说:“如果大规模登陆,会遇到一次血腥的还击,而小规模的袭击只能导致惨败,这对我们两国都会是弊多于利的。”
材料二:1942年3月初,罗斯福向苏联大使李维诺夫表示,为了尽力开辟第二战场,他“正对英国人施加压力”,并准备派遣美国军队前往英国。3月9日,罗斯福给丘吉尔的电报中,提出了“在欧洲大陆开辟新战场的计划”……4月8日,霍普金斯·马歇尔带着总统批准的“计划”抵达伦敦,经磋商,丘吉尔同意“西欧作战计划”。
材料三:6月12日,英和美苏同时发表共同声明:
“对于1942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迫切任务已完全达成协议”……然而,英美一面同苏联达成了开辟第二战场的协议,另一方面,事实上又没有在1942年对欧洲西线德军发动进攻。……苏德战争爆发以后,丘吉尔和罗斯福都清醒地看到,英美两国同样面临着德国法西斯侵略的危险。因此丘吉尔和“俄国的危难看成是他们的“危难”;罗斯福地把“俄国战场”看成是他们的“最大的依靠”,而英美就开辟第二战场与苏联达成协议,就是利用外交手段在政治上、道义上支持苏联,指望苏军顶住德军的进攻并保住自身的安全……当时盟国在整个西欧地区,除直在西欧的兵力还不够强大……英国损失的运输船舰有待于恢复和发展。美国海军还要应付太平洋战争。
——以上材料均摘自顾学顺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概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斯大林所说的“共同事业”指的是什么?丘吉尔拒绝斯大林立即开辟第二战场的理由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材料二中美英就开辟第二战场做出决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归纳英美就开辟第二战场问题采用两面手法的原因。
(4)综合中述材料,英美苏在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说明了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42年3月,谢觉哉在 《三三制的理论与实际》一文中就指出:“三三制是共产党约束自己的一个制度……为甚么要这样?因要革命须要有坚强的领导的党,而处于优势的领导的党,很容易走到把持包办。把持包办,不但广大人民不满意于当政的党,对党的本身,也很不利。党得不到群众的拥护,其党必归于失败。”
——《中共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特点和历史经验》
材料二彭真的曾指出:“三三制”政权能“使地主资产阶级容易脱离日寇的反动宣传和顽固分子挑拨离间的影响,比较安心地与我们合作抗战,支持根据地的建设事业。因为‘三三制’这种政权规定是用简单的数字表现出来的,所以异常明确,容易使党员及各界人士了解和执行,并以之与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来对照比较,权衡其利弊是非。”正是通过这种鲜明对比,使“三三制”在党外人士中引起强烈反响,激发了其抗战热情。当时,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的开明绅士李鼎铭在就职演说中指出,共产党“很愿意大公无私做到精诚团结”,各党派、无党派人士应“互相信任、互相亲爱”,“看成一家人,同力合作,干这抗战建国的事。”
——《抗战时期的三三制,选举的革命面像》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共产党推行“三三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三三制”的意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35年,法国国民收入比1929年减少30%,企业倒闭,1.1万家,失业人口超过80万。法西斯组织活动猖獗,对法国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法国社会党、激进社会党和共产党共同 组成了人民阵线,参加大选。1936年6月,以社会党人勃鲁姆为总理的第一届人民阵线政府成立。法国共产党虽未入阁,但表示全力支持勃鲁姆的各项政策。
——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
材料二集体合同法是勃鲁姆政府社会改革的重要内容,按照规定,由企业主组织和工会组织双方各派对等的代表组成调解委员会,协议集体合同,解决劳资纠纷。当地方一级无法解决时就交全国调解委员会,直至总理最后裁决。但是,仲裁往往有利于资本家。比如,1936年11月,;台金工人要求增加工资15%,经长期集体谈判,仲裁结果,到1937年二月只提高了8.5%。
我们不仅要看到100多个法案的颁布,还应该看到它是否付诸实施。.正如勃鲁姆自己所承认的:“在我的思想中,四十小时法同其他措施一样,为的是消除失业”,对它的社会意义并无足够的注意。而在实际推行中更是困难重重。直到1937年1月1日,还有3986个企业没有实行四十小时法,只是到1937年第二季度,才在除农业以外的各企业普遍实施。那末,“消除失业”又是怎样呢?一方面,随着生产的逐渐复苏和大工程的开始兴建,失业人数有下降趋势。但也应该承认,毕竟还有三、四十万工人失业。
——《1936年勃鲁姆政府的社会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勃鲁姆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述勃鲁姆改革作用的局限性。结合相关背景分析勃鲁姆改革在当时的主要积极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清末民初,西方政党观念传入中国,很多先进知识分子都主张在中国建立两党制,下表是关于构建两党制的两种观点和杜亚泉(清末民初重要启蒙思想家)的评论。

从上述表格的两种观点中选择一种或者两种观点进行评论。(要求:围绕材料所提取出一个或者两个观点,然后根据表格的信息解说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严谨。)

综观历史,我们不难认识到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保持连续性,要有一定的“弹性”否则必然会给社会经济运行带来损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在我国南方各地农村土地租赁中出现了永佃的现象,如浙江临海县,“地方乡例,租人田种,原有佃价与田主的,佃户无钱,把佃田转佃别人,不拘年月,原许原佃赎回耕种的,若田主把田卖与别人,仍旧是旧佃户耕种还租,叫做卖田不卖佃。”永佃契中一般都有“其田租如不欠租,听其永远耕作”“自安之后,务要用力耕作,不得抛荒丘角,亦不得欠少租粒,听佃永远耕种,黄家(指业主)不得另召”等内容。
——《古代的土地流转制度》
材料二……在土地纲领上,应把重点移到雇农代表苏维埃.没收地主的全部土地,把国内一切土地收归国有,由当地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单独组织贫苦农民代表苏雏埃.把各大田庄(其面积约100俄亩至300俄亩,根据当地条件和其他条件由地方机关决定),由雇农代表进行监督,由公家出资经营.
——《土地法令》
材料三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孙先生的原则的……在现阶段上,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四 1984年深圳对粮食、棉布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取消粮票刚开始时,深圳不少人发慌……由于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原先预料中的风波并未发生。到1987年,深圳放开价格的商品比例达91.5%,成功地闯过了价格关。
——《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五第一,向深化改革要动力。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积极推进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改革,破除制约市场主体活力和要素优化配置的障碍,让全社会创造潜力充分释放,让公平正义得以彰显,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永佃制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分析材料二中《土地法令》对这一时期俄国革命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材料三中的“孙先生的原则”实际上指的经济主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深圳价格体制改革能够实现平衡过渡的有利条件。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制定国家的经济政策时应注意什么?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竞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摘自《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材料二 1945年10月9日,在回答英国记者甘贝尔的提问“中共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解说如何”时,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
——摘自《中共党史参考资料》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如何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2分)
(2)指出毛泽东关于“自由民主的中国”解说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