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乙、丁的焰色反应均为黄色。丙是一种强酸的酸式盐,将丙加入BaCl2溶液有不溶于盐酸的白色沉淀生成,丁晶体在干燥空气中容易逐渐失去结晶水变成白色粉末。对甲、乙、丙、丁进行下列实验,实验过程和记录如下图所示(无关物质已略去),请回答:

(1)将D溶液蒸干得到的固体是: (写化学式)。
(2)C的结构式是 ,B的电子式为 。
(3)写出D溶液与过量的C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4)电解戊的水溶液一段时间后,收集到的三种气体,其一为无色气体
B,另两种是单质,写出电解戊溶液的总方程式: 。
(5)有人设想在适当大小的管道中填充一定量的丁的晶体(摩尔质量在280~300之间),管道环绕在一个房子的周围,这样的房子白天晚上室内温度可保持相对恒定,请简述其原理: 。
(1)纯水中c(H+)=5.0×10-7mol/L,则此时纯水中的c(OH-)=;
若温度不变,滴入稀硫酸使c(H+)=5.0×10-3mol/L,则c(OH-)=。
(2)在CH3COONa的溶液中,各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3)明矾的水溶液显酸性,其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4)在25℃、101kPa下,0.5mol的甲醇(CH3OH)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出352kJ的热量,则表示甲醇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5)1L 1 mol·L-1 H2SO4溶液与2L 1 mol·L-1 NaOH溶液完全反应,放出114.6kJ热量,则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6)已知:①N2(g)+2O2(g)=2NO2(g) △H=+67.7 kJ/mol ;
②N2H4(g)+O2(g)=N2(g)+2H2O(g) △H=-534 kJ/mol
则N2H4与NO2与完全反应生成氮气和气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6分)用50mL0.50mol/L盐酸与50mL0.55mol/L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 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
(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
(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填“偏大、偏小、
无影响”)
(4)如果用60mL0.50mol/L盐酸与50mL0.55mol/L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填“相等、不相等”);所求中和热_______(填“相等、不相等”)。
(5)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NH3·H2O)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某课外活动小组用下图进行实验,试回答下列问题。
(1)若开始时开关K与a连接,则B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2)若开始时开关K与b连接,则B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当开关K与b连接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
①溶液中Na+向B极移动
②从A极处逸出的气体能使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蓝
③反应一段时间后加入适量的盐酸可恢复到电解前电解质的浓度
④若标准状况下B极产生2.24L气体,则溶液中转移了0.2mol电子
从海水中可以获得淡水、食盐,并可提取镁和溴等物质。
(一)海水淡化的方法主要有(只填一种)。
(二)从海水中提取溴和镁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1)提取Br2时,第一次通入Cl2后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②中SO2表现 (填“氧化”或“还原”)性;
第二次通入Cl2后,要提取Br2还要进行的操作为 。
(2)为了实现对镁离子的富集,①中加入的足量试剂是(填化学式);
请从节约能源,提高金属镁的纯度分析,以下最适宜的冶炼的方法是
(填字母)。
A.Mg(OH)2 MgO Mg |
B.Mg(OH)2 MgO Mg |
C.Mg(OH)2 无水MgCl2 Mg |
D.Mg(OH)2 MgCl2(溶液) Mg |
如图在甲处的试管中先加入2mL 95%的乙醇, 并在摇动下缓缓加入5mL浓硫酸,分摇匀,冷却后再加入2g无水乙酸钠,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在乙处的试管中加入5mL饱和碳酸钠溶液,按图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对甲处的试管缓慢加热,当观察到乙处的试管中有明显现象时停止实验。请回答:
(1)甲处的试管内发生最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题干中的“明显现象”指的是:。
(3)在本实验中,加入浓硫酸的作用是 :。
(4)该实验中长导管的作用是:。
(5)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人提议,最好把乙装置换成丙装置(小试管内仍为饱和Na2CO3溶液),原因有二: 一是可有效防止未被冷却的蒸气漂散到空气中,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