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口号是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个时期,都留下过许多有着时代特色的口号。阅读材料,回答问。
材料一:“振兴中华”是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时率先喊出来的。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起草的《兴中会章担》中提出“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他把兴中会的纲领概括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金冲及《辛亥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材料二:“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材料三:1949年9月21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作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表达中华民族获得新生自豪而又自信的经典口号。
材料四:20世纪五六十年代,“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加拼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大干了再大干,超产了再超产,奉献了再奉献“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备战、备荒、为人民”等众多口号深深铭刻在每个中国人心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要想富,先修路……‘家养一只兔,不缺油盐醋”“少生孩子快致富”“发展才是硬道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的标语口号,成了大街小巷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少口与还成了口头语,广为流传。
(1)“振兴中华”是个人价值与民族利益相结合的产物。试述这一口号出现的时代背景。
(2)材料二中的口号出现于哪一重大运动中?简述这一运动对民主革命产生的重大影响。
(3)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实,从政治、经济、外交三个方面说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历史论断。按要求完成下表。

(4)据材料四,分别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口号的显著特点。并分析形成各自特点的主要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未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以科技文化为内涵的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崛起是至关重要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在19世纪,大家可以不去伦敦,不去维也纳、柏林,不去圣彼得堡,也可以不去罗马,但无论是谁,不管他什么出身,也不管他是什么国籍,他却不能不去巴黎”,当时,“巴黎是世界的神经中枢,正如雅典原先是希腊的思想灵魂一样。”
——(法)普罗夏松《巴黎1900:历史文化散论》
材料三从19世纪后期开始,德国和美国迎头赶了上来,开始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潮流,……当英国人从陶醉中惊醒,猛然看见帝国上空的夕阳时,新的太阳已经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洲大陆上升起。……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各大国之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2010年日本GDP数据为5.4742万亿美元,中国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GDP数据为5.879万亿美元。这意味着日本自1968年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以后,这一保持了42年之久的座次首次让位中国,中国由此成为仅次于美国的GDP大国。
——周俊生《应冷静客观看待中国经济世界位次变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至19世纪上半期为英国傲视全球提供支持的科技文化成果。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使法国巴黎成为“世界的神经中枢”的思想家有哪些?他们为世界提供了怎样的政治智慧?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崛起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科技因素。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应如何加强软实力建设?

不同时期的教育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教育弟子有四个主要内容,“文、行、忠、信”。在文、行、忠、信里,文虽放在第一位,但行、忠、信却大都属于道德品质教育,实际上德育占有主要位置。孔子经常教导他的弟子要学礼,认为“不学礼,无以立”。他认为“学礼”是学习做人处世的根本。……他要求弟子首先做一个符合社会标准的人,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此外,还在郡国兴办学校,亦以“五经”作为教材教授学生。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材料三从17世纪中叶开始,长老会派控制的苏格兰建立了教区学校网,为各阶级的儿童提供学会读写和获得宗教知识的基本场所。1682年法国建立了基督教学校,教儿童教义问答和基本读写知识。英国圣公会以及其他新教各派也都建立起了“慈善学校”教育贫苦儿童。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并简要评价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2)
(2)材料二体现了汉代教育的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指出西方近代教育起步时呈现的特点及其成因。

材料一 (汉元帝时,贡禹表称)方今齐三服官(负责制作天子服用)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蜀广汉主金银器,岁各用五百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传》
材料二 “工之子恒为工。”
——《国语·齐语》
“工匠之子,莫不继事。”
——《荀子·儒效》
“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
——《唐六典》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生产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汉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及经营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古代手工业在技术的传承上具有怎样的特点?造成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材料二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 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现象的消极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新的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扩大,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你是怎样理解“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的?它们是怎样被发现的?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对欧洲产生的主要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