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成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易安旦夕,歌舞河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自台事(割让台湾)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恃,人无固志,好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引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二: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了《应诏统筹全局折》(第六书),请求光绪帝发起戊戌变法。他说要推行新政,就要走明治维新的道路。他请求光绪帝尽快做好三件事:。 第一,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睁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第二,一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收,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则下情成通……第三,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皇上每日亲临……
——摘编自“百度百科词条”
材料三:“几百年积下的毛病,尤其要慢慢来治。这次的失败就是新派人‘求快’两个字的失败。……如有一般有学问、有办法、有经验、有涵养的老辈出来主持,一定可得相反效果的。”   
——黄遵宪评戊戌变法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康有为上书的背景。材料二中康有为请求光绪帝尽快做好的三件事对变法运动的开展有何作用?
(2)材料三中黄遵宪是怎样认识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戊戌变法的意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2008年7月,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福建土楼的评语这样写道:“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集居住和防御功能于一体的山区民居建筑的福建土楼,体现了聚族而居这一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更体现了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同时,土楼与山水交融、与天地参合,是人类民居的杰出典范。”
闽西的永定山区分布着许多土楼,建于明清之际的承启楼即其中的一座(见图10),楼内有一堂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结重人伦。”
——摘编自“中国网”等

图10承启楼
(1)概括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理由(答案不得照抄原文)。承启楼堂联反映了哪些传统理念?
材料二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厦门建筑

材料三

图14福建地形图(局部)
(2)据材料二,指出厦门近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3)数百年来,永定土楼持续修建而建筑式样基本不变,厦门的建筑却发生了较大变化。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凡谈时务、讲西学者,无分朝野,皆不出“中体西用”一途。……李鸿章在派学生出洋的“应办事宜”中说:“考查中学西学.分别教导,将来出洋后,肄习西学,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圃于异学。”
——摘自陈旭麓《论中体西用》
材料二所谓君者,代众民任此公共保全安乐之事,为民众之所公举,即为民众之所公用。民者如店肆之东人;人君者,乃聘雇之司理人耳。民为主而君为客,民为主而君为仆,故民贵而君贱,易明也。
——摘自康有为《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
材料三 《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他们津津乐道于科学、民主、科技、不可知论、实用主义、自由主义、议会制度和个人主义。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倡导“肄习西学,兼讲中学”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
(2)材料二中康有为阐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家的什么主张?从中反映了康有为思想的什么特点?
(3)材料三对传统思想的态度与材料一、二有何不同?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近代主流思想演变的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历史上,中国至少曾有三次被公认为是地区最强大的国家。第一次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这一时期持续了400多年。在此之后的400多年里,中国四分五裂为几个动荡不安的小国。公元6世纪,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13世纪末,中国第三次崛起,这一次又持续了约400年。……。
——王赓武著《中国迎来第四次崛起》
材料二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的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强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据统计,美国在1870年至1900年,小学生人数由690万增加到1500万。1900年,每1万人口中平均有大学生31.4人,把其他主要国家远远甩到后面。而当时,在1万人中的大学生:德国有8.3人,法国有7.6人,英国只有6人。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英国发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是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虽然也有一些重要的发明,但内燃机、柴油机、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的发明和改进,却大部分是德国人干的;而环锭纺织机、缝纫机、打字机、白热丝灯和电话以及“泰罗制”的科学化生产管理方法,则是由美国发明的。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的《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 1949年,中国开启了新的篇章……过去20年(改革开放以来),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际环境最好的时期,也是中国国内最稳定、经济最为发展的时期,可谓一百多年来未曾有过的新局面。尽管曾发生过苏东剧变的动荡,……但中国人始终抓住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从一个地区性大国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
——摘自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中国的三次崛起各指什么时代?
(2)材料二中的“重要分水岭”的含义是什么?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概括17~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原因。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逐渐从英国向美国转移,根据材料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概要说明近20多年来中国是如何抓住新的机遇“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的。
(5)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世界大国的崛起有哪些共同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根据图一分析中国近代化首先在江南沿海地区展开的原因(3分),并指出中国近代工业还有哪些特点?
(2)图二、图三民国初期和新中国初期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领域各侧重于什么?概括指出这两个时期工业化发展较快的共同原因?这两个时期工业化发展后来又遭遇挫折,主要原因各是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过程留给我们的启示。

在古希腊、罗马文明后,基督教会对西方世界进行了长达近千年的思想统治,使人们的个人意识受到极大的压制。为此,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不顾教会势力的迫害和世俗的误解,在欧洲掀起了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
请回答:
(1)14-18世纪,西欧出现了哪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
(2)这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各自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
(3)从社会背景方面分析为什么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在反封建方面比前两次更进步?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