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及资源短缺情况
注:2011年上半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4.8%;据专家估计,到2020年,在45种重要战略性资源中,我国将有9种严重短缺(依赖进口),10种短缺。
材料二 我国资源利用情况
注:在今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最新“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中,中国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位居133位。评价指出:低产值、高污染的工业生产模式将造成国家未富而资源、环境先衰。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
(2)结合《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就如何解决材料一、二中所反映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应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该区某市致力于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吸引了大量投资,充分整合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了“逍遥乡村游”旅游线路,同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展各种技术培训,培养了各类高素质人才。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某市上述做法的依据。
2010年3月29日,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19省市对口支援新疆,援助资金要重点用于用于改善民生。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新疆各族人民的关怀,充分体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2010年5月17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胡锦涛强调了“四个必须”,即:必须始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必须始终把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始终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必须始终把促进改革发展同维护社会稳定有机结合起来。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党中央国务院为什么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材料一:2009年8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应对气候变化有关工作。会议要求,落实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减排和提高能效等政策和措施,全面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推动节能减排和绿色经济发展。
材料二: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指出,世界各国应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对话与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暖;我国根据国情采取自主行动,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体现了中国负责的态度;同时指出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安排,决不能以延续发展中国家的贫穷和落后为代价。中国的态度和立场对推动《哥本哈根协议》的达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材料三:按照某市教育局“低碳宣传周”活动实施方案,2010年3月27日,某市第一中学倡议全体师生共同参加“仰望星空,守望家园”活动,共同迎接“地球一小时”。自觉关掉电灯、断开所有家用电器的电源,如手机充电器、电视机、微波炉、MP3播放器、电脑显示器和打印机等,以此表达保护我们共同生态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府职能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政府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中应该采取的措施。
(2)结合材料二,运用《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相关知识,简要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如
何发挥建设性作用。
(3)运用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
某校组成了研究性学习小组,以“农村文化建设”为课题,搜集到当地农村的有关资料: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有些乡镇和自然村没有文化阵地;文化队伍力量薄弱,民间文化萎缩;还时有封建迷信、赌博现象发生;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和科学素养等方面差距大,劳动生产率较低。
假如你是小组成员,请结合所搜集的资料,从文化生活角度,就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几点建议。
材料1: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于形状酷似一顶古帽,因此被命名为“东方之冠”。“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
材料2:中国馆的创作首先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特色和中国的元素。中国有非常丰富的出土文物,如问鼎、陶瓷器,还有棋盘式的格局,中国木构架的体系跟西方是完全不一样,中国的红颜色、中国的园林、中国的斗拱等,把这些元素加以整合、领会以现代的手法提炼构成东方之冠的造型,充分表达了中华的元素。
结合材料,谈谈2010世博中国馆的设计是如何体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