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4年10月20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首次专题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大力建设法治中国,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担当的时代使命。党要引领中国改革发展、化解当下社会复杂矛盾,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依法治国之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乎改革全局,关乎人民福祉,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民族前途命运。
材料二:回望历史,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推进依法治国的轨迹清晰可见: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十六大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十七大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八大阐释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思想,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新阶段。道路漫漫而曲折,每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都是通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艰辛求索。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党的有关知识,阐述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依据。
(2)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推进依法治国的轨迹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依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2005年7月10日向社会全文公布物权法草案,征求广大群众对草案的意见。这是我国自1954年宪法向社会征求意见首开先河以来,向全社会公布并征求意见的第十二部法律草案。作为与民众关系极为密切的一部法律,物权法规范、调整和保障小到一粒纽扣、大到一幢房屋等涉及所有权归属的问题。到8月20日,短短40天中,全国各地群众就通过媒体和邮件提出意见l1543件。“开门立法”的物权法草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政治现象?
(2)根据上述材料,运用政治常识知识,谈谈你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开门立法、民主立法的认识。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要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作用,加大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确保农业科技投入增长速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速度。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人才激励机制、自主流动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农业科技,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强度。同时加大农村实用科技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增加信贷投入,积极引导农民和社会资金投入“三农”科技创新中。
请运用经济生活资源配置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的理解。
材料一:目前,许多国家、地区冲突都与民族宗教问题有关。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我国又有多种宗教并行流传。但我国相对于这些国家、地区而言,在民族和宗教问题上可以自豪地说:“风景这边独好。”
(1)我国在民族和宗教问题上为什么能做到“风景这边独好”?
材料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65届联合国大会上作一般性辩论时指出,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沿着改革开放、和平发展的道路前进,继续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发展教育科技,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他强调,中国的发展,不会损害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中国绝不走“国强必霸”的道路;“国强必霸”有违中华传统文化,背离世界发展潮流,绝不是中国的选择,中国真心实意地愿做各国的好朋友和好伙伴,希望与各国一道,共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运用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绝不走“国强必霸”道路的理由。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2012年11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胡锦涛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阅读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中的相关知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战略地位。
材料二: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曾说,现在国际上强调“软实力”,其实我们政党制度也正是一种“软实力”。
(2)请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谈谈你对我国政党制度也正是一种“软实力”的认识。
材料一: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目前面临着生产要素成本攀升、低附加值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原有竞争优势日趋弱化的挑战。如果不能实质性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有可能陷入经济学家所说的“中等收入陷阱”,即当一国或地区收入达到中等水平时,各类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生产的比较优势减少,经济增长因缺乏新的动力而速度下降或长期停滞。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请你为广东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提出建议。
材料二:“十二五”规划建议首次提及“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据调查,目前,影响我国公众社会心态的因素依次是住房、医疗、下岗失业、教育、家庭收入低等,公众对城乡之间待遇、不同地区、行业之间的待遇,以及社会保障和财富分配等社会现实最缺乏公平感。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国家应如何优化公众的社会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