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2年雨季的到来,让我国不少城市陷入“水城”的窘境。造成内涝
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城市整体规划不够科学,没有长远科学的预期判断;其次,我国城
市普遍存在排水系统建设滞后问题,城市在迅速地大规模发展,但却没有能够与之相适
应的排水系统;再次,地下系统的建设看不到形象,对城市外观的改变没有贡献,无法
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后,排水系统难盈利,缺投资。
材料二 在解决内涝方面,不少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日本的雨水调蓄设施主要由湿地、跑步道、草坪广场和游戏广场等雨水可渗入的设施组成。在枯水期,可以供人们娱乐休闲。在丰水期,游戏广场、草坪广场作为雨水调蓄渗透塘进行蓄水,暴雨过后储蓄的雨水下渗,在削减洪峰流量的同时补充地下水源。德国推广的“洼地—渗渠系统”,是包括各个就地设置的洼地、渗渠等组成的设施。这些设施与带有孔洞的排水管道连接,形成一个分散的雨水处理系统。通过雨水在低洼草地中短期储存和在渗渠中的长期储存,保证尽可能多的雨水得以下渗,不仅大大减少了雨洪暴雨径流,同时由于及时补充了地下水,可以防止地面沉降,从而使城市水文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有人认为,解决内涝问题,政府应该承担全部责任,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理由。
结合材料一,从经济生活角度为破解我国城市内涝难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材料二中,日本和德国治理内涝的经验为我国治理城市内涝提供了哪些辩证法启示?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某校高一(1)班同学立即行动起来,密切关注灾区的情况,积极投入到赈灾公益活动中。
材料一:危难中,党和人民在一起,军队和老百姓在一起。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减少伤亡,妥善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工作,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1)请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党为什么同人民在一起?
材料二: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监督是最好的净化剂。让救灾物资在阳光下发放,让群众把好发放的每一道关口,是芦山强烈地震所涉及的雅安全市六县二区的普遍做法。
(2)请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结合材料谈谈公民应该怎样行使监督权?
材料三:雅安全市有以彝族、藏族为主的30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5.4%。地震中,少数民族群众受灾严重,共有10110户、38960名少数民族群众受灾。
(3)该班同学积极倡议全校师生为雅安少数民族群众举行一次定向的捐款活动,请你为他们拟定《倡议书》的题目和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2013年3月1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听取审议并表决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5个。改革的重点是,紧紧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这将有利于加快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1)请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角度简要分析上述材料所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2)结合材料说明我国政府为什么要进行大部制改革?
朝鲜半岛当前的紧张事态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2013年4月,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说:“我们的立场十分明确,不管局势如何变化,都应坚持通过对话解决问题,坚持推进半岛无核化,坚持维护半岛和平与稳定。朝鲜半岛是中国近邻,我们反对任何一方在这一地区的挑衅言行——不允许在中国家门口‘生事’”。
(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
(2)请用国家利益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不允许在中国家门口‘生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GDP和城镇化率情况
注:城镇化率通常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
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已达到80%。
材料二: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持久的内生动力。据统计,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
有13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居住、生活、就学、就业,这对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形成巨大需求。同时,城镇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
材料三:立足国情、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趋势,借鉴别国城市化经验教训,我国提出了走
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战略思想。强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的布局要科学,要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抓实抓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保障他们获得平等的市民权益;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2)运用有关消费的知识,说明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3)结合材料三,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正确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到初步认识,再到提升为社会价值目标的发展
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征服自然。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生态坏境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为此,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建设美丽中国。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接连出现比较严重的雾霾天气。专家指出,工业污染和汽车
尾气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雾霾的治理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政府、企业、公众各尽所能、齐心协力,形成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生产、生活方式。
(1)结合材料一,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过程。
(2)结合材料二,运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在治理雾霾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公众应如何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