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指出:“我们必须抛弃自己的幻觉,即某个特定的国家、文明和宗教,因恰好属于我们自身,便把它当成中心并以为它比其他文明要优越。”对这一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历史研究要尊重人类不同文明成果 | B.历史研究没有固定的中心 |
| C.历史研究要有世界视野 | D.世界上没有优越的文明 |
《说文解字》中说:“宗,尊祖庙也。”这说明维系宗法制的纽带是()
| A.宗教信仰 | B.财产制度 |
| C.血缘关系 | D.地域联系 |
据《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这表明周代社会()
| A.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
| 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较为平等 |
| C.君臣之间的界限不明显 |
| D.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且趋激化 |
《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
| B.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
| C.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 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方式基本一致 |
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 )
| A.否定其排外主义 | 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
| C.既赞扬又有否定 | D.全面赞扬与肯定 |
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前者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 |
| B.后者是符合历史潮流的进步方案 |
| C.两者在经济纲领上是互相矛盾的 |
| D.两者都反映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