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一系列问题
2000年,以京商《北京的商帮》和商战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大宅门》热播,自此,中国影视界骤然刮起了一段“商战风”。随后,以晋商为题材的《乔家大院》《白银谷》《龙票》和《走西口》,以微商为题材的《大清微商》《红顶寄人胡雪岩》和《新安家族》。以滇商为题材的《钱王》《茶马古道》《天和局》和《大马帮》,以浙商为题材的《红衣坊》和《十万人家》,以沪商为题材的《望族》等商战剧活跃于荧屏,抢尽风头。
材料一:由于山西人重商、敬商,所以在山西出现了“学而忧则商”、“以学保商”的社会风尚。……清潮嘉庆以后,社会不情,盗贼四出,山西杀虎口是青商赴包头必经之地,但此处盗贼猖獗,有民谣称:“杀虎口,杀虎口,没有钱财难过口,不是丢钱财,就是刀砍头,过了虎口还必抖。”尽管如此,晋商却未因此,而是越去越多,形成“走西口”大潮。……他们以家族宗法与乡里之谊,以会馆地域行业之便,以崇奉关公,讲义气,讲相与,讲邦会来协调人与人,商号与商号之间的关系,进而增强团结,逐渐形成了地方商帮群体。……清代都县富商乔致庸把经商之道排列为:第一是守信,第二是讲义,第三才是取利。
——张玉明、赵书华《明清晋商与经营》
材料二:至臣军项,全赖东南各省关协揍济,而领频仍,转运艰险,多系胡光墉(胡光墉,字雪岩)一手经理,有缺乏,胡光墉必先事筹维,借凑预解,洋款迟到,既筹借华商巨款朴之,臣军待赖光深,人所共见,此次新疆底定。核其功绩,实与前敌将领无昧…….就胡光墉呈极 各款,合计银钱来价 衣及水陆 估计已在二十万内外,而 助陕甘,为数尤多,又厉年指解陕甘各军营应验香丹九及地道药材,凡西北备觅不出者,无不应时而至,总计成巨款。
——左宗 光绪四年三月奏斩
现代商邦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阶层,他们往往能够影响甚至决定一个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经济社会的主导力量。同时,摆在现代在商人面前的不仅仅是国内的激烈竞争,更要在全球范围内拼搏,坚持做大做强,这就要求新商帮不但要汲取原有区域旧商帮的优秀商业传统,更要把中华商帮的商业精髓融会贯通,“市场不分东西,商人不分南北”,“学天下”进而“赢天下”。
——李勇《论现代新商帮兴起的积极效应》
(1)材料一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什么新现象?在激烈的竞争中,晋商能够纵横商海的原因有哪些?其成功经营的核心是什么?
(2)从左宗棠的奏斩来看,微商的显著特点是什么?现代商帮的兴起有何积极效应?晋商和微商有哪些处世和经商理念值得现代商帮借鉴?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中国(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苏维埃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
材料二
我们的国家是属于四个民主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动的封建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的分子不能列入人民的范围。等到他们彻底悔悟和改造后才能取得人民的资格。中国的少数民族也应该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内,承认他们的自治权。因此,我们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名是很恰当的。
——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华)苏维埃政权能够建立的原因。
(2)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有哪些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材料二
宋军“每御敌,皆临时分领兵马,而不经训练服习,将未知士之勇怯,士未知将之威惠。”“以屡易之将,驭不练之士,故战必致败。”
士兵所用武器,“铁刃不钢,筋胶不固,长短小大,多不中度。盖造作之所但务充数而速了,不计所用之不堪,经历官司,又无检责。”
“至于平民,则素不知战”,“内地州县,人不习兵”,“养兵虽多,及用则患少,以民与兵为两故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对宋初“制兵”持怎样的态度?其依据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针对材料二中的问题采取的变法措施的效果。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鸦片战争后中国形象经历了漫长的被轻蔑的时代。在西方人眼中,当年那个遍地黄金的王国变成了肮脏、贫穷和任意拿捏的东亚病夫。……直到新中国的成立,西方才开始正视中国,但也是在迷惑中反复。对今天的中国崛起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和焦虑。
——摘编自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
据材料指出西方对中国认知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形成不同“中国形象”的因素并予以说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耢,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兰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
1931年蒋介石拟定交通建设五年计划,规定到1937年完成85000公里铁路建设任务。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铁道法”,制订了“国营铁道于不损主权及利权范围内得借外资”的原则。1934年公布公营铁道条例和民营铁路条例,鼓励省办、民营商办铁道。举借公债筹措铁道建设资金。建设新路的同时修补整理旧路:加固桥梁、添购机车,装设调度电话、增设防空设施等。本期修筑的新路主要有,中央与地方合营的浙赣路,省营的杭江路及同蒲路,商办的江南路和淮南路、因国防军事原因赶修的苏嘉路。完成长江渡轮工程,使沪宁路与津浦路相接,便利长江南北的经济沟通。交通建设为国防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据宗玉梅《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
材料三
京津冀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下表是某同学收集的相关资料:
时间 |
历史资料 |
1878年 |
清政府在唐山正式成立“开平矿务局” |
1878 年 |
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 |
1895年 |
“公车上书” 创办《万国公报》 成立强学会 |
1895年 |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
1897年 |
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后出版译著《天演论》 |
1912年 |
清帝颁布退位诏书 |
1917年 |
范旭东在天津创办永利碱厂 |
1917年 |
《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 |
1919年 |
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 |
1924年 |
孙中山北上京津,宣传新三民主义 |
1949年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 |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农业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国民政府铁路交通建设的特点。
(3)请从材料三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论证“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XX近代化进程”这一主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8 年,戴高乐因五月危机重返政坛,制定新宪法,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当选第一任总统。戴高乐上台后对法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一系列调整。包括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乐主义”。具体实施有:
①撤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改变法国在联盟中对美国的从属地位,维护民族独立;
②建立法国独立的核威慑力量,打破美国的核垄断;
③同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缓和、谅解,合作”的关系,在东西方关系中发挥作用,推动中法建交;
④建立一个摆脱美苏控制,以法国为中心的,法德联合为支柱的,由欧洲主权国家联合起来的“大欧洲联合”;
⑤实行非殖民化,在第三世界推行“积极存在”的政策,以求保持和增进法国在第三世界的利益和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戴高乐主义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归纳戴高乐主义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9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