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及儒家文化的命运,在历史的波涛中沉浮。2005全球联合祭孔,孔子及其思想又一次回到了全人类的视野之中。
材料一 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秦朝的焚书坑儒?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封建统治思想的特点及其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
(3)材料三与材料四分别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什么联系?
(4)有人说:“孔子是打不倒的”,那是因为儒家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广泛的影响,请你列举两例?
自南宋末年至明清,民众服装、被褥原料和主食品发生了什么重要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有何积极影响?
南宋都城临安,即使是南方本地人开的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旧俗,在门前张挂炉子灯;茶馆则学北方人张挂名人画像。更有趣的是,北方人在吃笼饼、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去掉皮,原本是因为北地风尘比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
请思考:南方风俗习惯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安史之乱后,有魏生者……因避乱,将妻入
岭南。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沸,衣冠(喻指官僚地主)南走真如,辗转流寓于楚州安宜县(真如、安宜均在今江苏境内)。
——《太平广记》卷403、404
材料二安史之乱后.东周(洛阳)之地,入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中州畿内(指-硌阳附近),不满千户,东至郑(今郑州)、卞(今开封),达于徐方(今徐州),北自革怀(今河南沁阳一带),经于相土(相州),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
材料三唐江南九州户数表(单位:户)
州名 |
苏州 |
鄂州 |
洪州 |
饶州 |
吉州 |
衡州 |
邵州 |
泉州 |
汉州 |
开元户数 |
68 093 |
19 190 |
55 404 |
14 062 |
34 381 |
13 513 |
12 330 |
30 754 |
477 |
元和户数 |
i00 808 |
38 618 |
9l 129 |
46 116 |
4l 025 |
18 047 |
18 000 |
35 571 |
889 |
《元和郡县图志》(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年)
请回答:(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三中历史现象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历史现象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历史有何影响?
公元前七一五年(周桓王五年),郑、鲁两国不经天子同意,相互交换祊、许二地,天子也只好默许;公元前七一二年(周桓王八年),王室取田于郑,还得用王畿内十二邑作为交换条件。至于大小奴隶主贵族,从天子到大夫,相互间为了一田一邑引起纠纷的事更是屡见不鲜。公元前五零八年(周简王六年),晋大夫卻至公然与周王室争鄇田,双方各不相让,竟然到晋侯那里打官司。卻至说,鄇田所在的温邑是他自己的“故地”,天子派去的使者以温邑先后赐封的变化进行反驳,最后才取得了晋侯的支持,承认鄇田属“王室之邑”。
请思考:上述历史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魏主善之,由是始议均田。
――摘自《资治通鉴》卷136
材料二 (公元485年北魏)颁发诏令,实行均田;将土地分为露田、桑田两种。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人受露田20亩。露田加倍或2倍授给,以被轮种。桑田为农业田,不须还官,但须在3年内种植桑、榆、枣等树,而露田在身死后或年过70岁后要还给官府。在不宜种桑的地方,给麻田,男子10亩,妇人5亩。奴婢可与良人接受同样数额的田地。耕牛每头受露田30亩。具体实行均田制时,原有的桑田,所有权不变,但要用来抵销应受份额。已达到应受额者,不得再受,超过应受额部分,可以出卖;不足应受额部分,可以买足。凡土地不足之处,允许向荒地处迁移,土地富足的地方,可以随力所能及借用国有荒地耕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北魏实行均田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露田与桑田的不同之处。
(3)北魏均田制规定土地不得买卖,为什么还出现了土地买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