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课文节选部分,回答15~20题。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二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的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林译外国小说产生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本文选用时有删节).“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选文采用了哪种记叙的顺序?首尾有什么特点?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1) 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
(2)我决定咬了牙……. 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思想)。
.根据文意进行归纳整理:作者喜欢读哪些作品?不喜欢读哪些作品?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分别是什么?(举一例说明)
.从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得到什么启发?你对语文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
他敢于说不惭愧
①恢复高考那年,我们正读初一。新来的班主任是乡里曾受过管制的宋老头,据说解放前他在美国人手下当过卫兵。
②第一堂英语课,宋老师将一张偌大的字母表挂在黑板旁的墙壁上,虽然是手写的,但看起来一目了然。之后,他又在黑板上板书一遍,逐个逐个地教我们学。课堂纪律很糟,但他并不在意。也许在他看来,学这26个字母,不必那样认真。但下课时他告诉我们:“学英语并不难,做好一个人却不容易。”无疑,他是指责我们在课堂上对他不够敬重。看样子,他是一个慈祥的老头,并不是一位严厉的老师。
③ 有一天上英语课,他发给我们每人一张白纸,要求我们按顺序默写出26个英文字母的大小写。他说对此次测验成绩优异的学生,将给予特别的奖励。尔后,他就若有所思地站在门边,眼望着门外出神。二十分钟后,他似乎醒过神来,立即收上试卷。全班总共才五十几个人,他很快阅完了所有试卷,然后拍拍手,轻松地宣布:“很好!除一个同学写错了三个字母外,其他同学都是100分。很高兴有这么多同学能得到奖励。但在奖励之先,我不得不警告这个学生——张小哲,请你站起来!”
④张小哲是个一向沉默的男孩子,从未惹人注目。此时,他站了起来,两眼望着老师。
⑤宋老师对他说道:“我实在想不通,这么简单的几个字母,全班同学都会,而独有你一个人弄出差错。你说你惭不惭愧?”
⑥张小哲默不作声。所有同学都幸灾乐祸地盯着他。
⑦“你必须回答我!”宋老师一反之前的慈祥态度,透露出一种近似残酷的威严,“惭愧,还是不惭愧?”
⑧“我不惭愧。”张小哲轻声地说。但他做好了挨批的准备,脸绷得紧紧的。
⑨“居然不惭愧。那么,你凭什么理由?难道大家错了而你一个人是对的?快说!什么理由?”宋老师近似歇斯底里地吼道,并一步步向他逼近,脸上奇怪的表情令人捉摸不透。也许,他是一个被管制疯了的老头,说不准会打人。一个给美国佬当过卫兵的家伙,出手肯定非同寻常。
⑩我们不再幸灾乐祸,心里都有些紧张地为张小哲捏一把汗。
⑪“我有理由。但我绝对不说。”张小哲望着逼近自己的老师,眼里噙满了泪水,“老师,你不要逼我。我不会说的。如果你一定要逼我,我现在就离开学校。”他真的提起了书包。
⑫沉默,短暂的沉默。我们看见宋老师朝张小哲走过去,双手搭在张小哲的肩头,一改刚才的暴怒,反而温和地说道:“好吧,我不再逼你,请坐下吧。”
⑬然后,他退回讲台,扫视着全班学生,语重心长地说:“第一天上课我就讲过,学好英语并不难,做好一个人却不容易。我并不急于知道你们的英语成绩,但很想知道你们的为人,所以才有今天的这个测验。请大家再次抬头仔细看看我身后的那张字母表——你们以为我忘记摘下的字母表,它有一个不易察觉的错误,而除张小哲外,你们全部照抄不‘误’。他虽没有得到百分,但他是个诚实的人,所以,他敢于说自己不惭愧。这种勇气非常难得,很少有学生能在老师的逼迫下坚持真理,保持诚实。请大家终生牢记:重要的不只是成绩,更有品格。这,就是我要给你们的特别奖励!”
⑭这一刻,全班54个同学有53个低下了头。只有张小哲没有。
11.文章中对宋老师的描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从文中找出这个句子。
12.阅读文章第⑨段,宋老师心里明知道张小哲是诚实的,还咄咄逼人地追问其中的原因,目的是什么?
13.第一节英语课,“课堂纪律很糟,但他并不在意”,他真的不在意吗?“下课时他告诉我们:‘学英语并不难,做好一个人却不容易。’”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4.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现在看来一点不假,宋老师送给了学生一份大礼。这份礼物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份特殊的礼物?
15.从小学到初中,有很多老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们都很爱我们,为了我们的成长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请你也介绍一位你最喜欢的老师。(不少于50字)
在拐角处等我
安宁
①那是我最敏感脆弱的年少时光,16岁,读高一。
②在同学的眼里,我是个成绩优异又大大咧咧的女孩,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但照样意气风发。我也不像骄傲的张小凡,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谁都爱理不理。男生们都说:“看张小凡的下巴,都快抬到天上去了!学习好点,长得漂亮点,有什么了不起呢!不过是个农村来的,哪比得上人家安安。”
③没有人知道,其实我不愿意这样一次次地被人家拿来与张小凡作比较,尤其不愿意听到“农村”这两个字眼。我的父母,若是农民也就罢了,但他们却是从农村来到这个城市的最底层,最卑微的居民。母亲在一家医院做洗衣工,双手长年累月都是皲裂红紫的;而父亲,则蹬着一辆三轮车,大街小巷地跑着拉散客。偶尔,我站在教室的阳台上,会看到父亲迎着风,吃力地蹬着三轮车从校门口驶过。
④但我知道,父亲是不会违背约定,在校门口停留的。父亲一直都为我这个女儿而感到骄傲,所以每个周六下午,不管有多少挣钱的活计,他都不会去做,只为拉我这唯一的客人。我借校门口车太挤看不清他,还有我作为学生干部要给老师汇报工作为由,让父亲在离校门口约有一百米的拐角处等我。
⑤张小凡与我一样,会等到所有学生都走了,才离开教室。她是个非常用功的女孩,所以周六放学后,也要留在学校看书。而我,就在她均匀的呼吸里,一边哗哗翻着课本,一边祈祷她快些离开。这样,就不会在拐角处,被她瞥见我隐藏在从容里边的尘灰。
⑥可是,张小凡却总是在把所有事情都做完后,才安静地离开。照例是轻扬着下巴,眼神冷静淡定。每每听着她的脚步声在寂静的楼道里渐行渐远,我的心,才会倏地沉下来,继而迅速地收拾好书包,冲出门去。
⑦每次父亲老远看到我,都会开心地按起车铃。我迎着这清脆的铃声走过去,总会觉得愧疚,然后便恨张小凡。若不是她,父亲不会饥肠辘辘地等我那么久。
⑧又一个周六,我在张小凡走后,向学校外的百米拐角处飞奔。无意中一歪头,在拐角的另一侧,竟看见张小凡正坐在一个人工改装的电动三轮车里,冲着车上一个农民工一样朴实的男人,说笑着什么。男人在发动车的时候,看上去似乎很费力,最后是张小凡下车来帮忙后,车才突突地被发动起来。
⑨车走出去很远了,我才试探性地问父亲:“刚才那个男人,你认识吗?”父亲沉默了片刻,才轻声回道:“只是说过几句话,他的左腿在工地上落下了残疾,只好开电动三轮车出来拉活,他的女儿几次让他去校门口等,他都不肯,该是怕女儿的同学看见了,难为情吧。”
⑩在父亲淡淡的讲述里,我突然有些难过。我终于明白了张小凡沉默又倔强的眼神,明白了她周六的晚归,只是为了维护父亲的尊严。明白我和她之间,相差的不只是成绩。
6.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而我,就在她均匀的呼吸里,一边哗哗翻着课本,一边祈祷她快些离开。这样,就不会在拐角处,被她瞥见我隐藏在从容里边的尘灰。
7.“我”为什么不愿意听到“农村”这两个字眼?为什么父亲从校门口驶过却从不在此停留?
8.文章第⑨段属于记叙顺序中的哪一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说说其好处。
9.请结合原文,分析文中“我”的父亲的形象。
10.文章多次以张小凡和“我”作对比,最后“我”明白了,“我”和张小凡之间差的不只是成绩。那么,还有什么呢?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特殊的考试》
①她是穷人家的女孩儿,父母举债供她读完大学,就在她刚刚走出校门的时候,积劳成疾的父亲查出患了肺癌。
②子欲养而亲将不待,女孩儿欲哭无泪:工作尚无着落,家里一贫如洗,即便卖血,也凑不够住院费。医学院护理系毕业的她只能将父亲安顿在家里,叮嘱母亲悉心照料,然后到一家家医院去应聘。当走进那家蜚声医界的私立医院,再一次面对审视的目光时,她忍不住泪流满面。她哭着诉说了自己的困境,恳请能马上工作,拯救危在旦夕的父亲。女孩儿的孝心感动了院方,医院破例未经考试便留下了她,说是试用一个月。
③女孩儿拼命地工作,只要能顺利通过试用,四千元的月薪不仅维系着父亲生的希望也是她美好未来的开端。她的勤恳努力终于赢得了信任,半个月后,护士长便分派她作高级病房的责任护士,独立承担一位肺癌患者的治疗护理。
④执行医嘱时,女孩儿惊呆了,医生曾经给父亲开出的,就是这样一张相同的处方:一种进口的化疗药物,三百多元一支,每日一次静脉注射三支。女孩儿镇静地忙碌着,谁也看不出她心里掀起了怎样的惊涛骇浪:那种粉末状的药物溶入生理盐水后仍然是无色透明的,一瓶澄清的液体,谁也看不出配药前后的区别!然而治疗室内,只有她一个人。三支药紧紧地攥在女孩儿手里,她觉得那就是父亲的生命。只要她每天下班后回家执行化疗,她那慈爱的父亲,就有活下去的希望。而一切,都可以神不知鬼不觉。
⑤女孩儿迅速地藏起了三支药,将生理盐水放入治疗盘,面色平静的将它端进了病房。“爸,护士给你换药来了。”陪护的是一位和她年龄相仿的女孩儿,一声轻唤,让她的心一颤:躺在床上的,也是命悬一线的父亲。“这种药有特效,用了它咱就好了。”温柔的声音在安慰着父亲。端着治疗盘的手微微地颤抖了,她就用颤抖的手,将输液管从滴空的药瓶内拔出来,插到了那瓶盐水里。只耽误一个疗程,她硬着心肠想,只要他们发现没有效果,马上会换另一种药物,反正病人有的是钱。
⑥可是一回到治疗室,女孩儿就瘫坐在椅子上。她想象着接下来的场面:推开门,若无其事地走进值班室打开换衣柜,将三支药放在自己的手包里……突然就打了个寒噤,像是刚刚挣脱了一个可怕的梦,她清醒了,清醒地意识到:那段路每走一步,都将践踏自己清白的良心。
⑦只是几分钟,却仿佛挣扎了一个世纪。女孩儿鼓足勇气叫来了护士长,嗫嚅着承认:“12床正在滴注的盐水里,我……我没有配药……”护士长绽开了一个欣喜的笑容:“真的吗?你连这个经验都有呀?我正想提醒你呢,化疗之前,如果患者正在输液,必须用盐水冲净管中的残留药物。”没容女孩儿再说什么,护士长向她竖起了大拇指:“你真棒!”
⑧女孩儿的试用期就在那一天提前结束了,院方同她签订聘用合同的同时,还预支了半年工资让她给父亲治病。女孩儿欣喜若狂,热泪盈眶,向着决定她命运成全她孝心的人们,深深地鞠躬致谢!后来女孩儿才知道,那其实是一场特殊的考试。所有的一切都被护士长尽收眼底,只要那三支药放进手包,等着她的必将是被炒的命运。
⑨慎独,那是一个人应具备的道德素养,因为有许许多多的时刻,监督着我们一举一动的,只有我们自己的良心。注:慎独,是古人的一种修养方法,指人独处时谨慎不苟。整体感知选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故事情节,写在下面的空白处。
试用 →()→ 坦白 → ()选文第五段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人物的方法?揭示了女孩儿怎样的内心世界?
选文的第九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结合实际,谈谈这场“特殊的考试”给你带来的启示。(50字左右)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一个出身贫苦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而换家挨户地推销商品。
(2)这天傍晚,他奔走了一整天,又累又渴又饿,可身上只剩下一毛钱。他决定向一户人家讨一口饭吃。
(3)可是,当一位天使似的姑娘打开大门时,他却有点不知所措了。他不好意思张口要饭吃,只求姑娘给他一口水喝。
(4)姑娘看出他的疲惫和饥饿,微笑着给了他满满一大杯牛奶。
(5)男孩子饥不择食地喝完牛奶,嗫嚅地说:“我应该付您多少钱?”
(6)姑娘仍旧微笑着对他说:“您不用付钱。妈妈经常教导我们:施以爱心,不图回报。”
(7)泪水涌上男孩的眼眶,他轻轻地说:“那么,就请您接受我由衷的感谢吧!”
(8)其实,男孩本来是打算退学的。如今,他仿佛看到上帝在朝他点头微笑,他觉得浑身是劲,男子汉的豪气又迸发出来了。
(9)若干年之后,有一位来自小城镇的姑娘得了一种罕见的重病。当地的医生束手无策,只好把她送到大城市去,请专家们会诊治疗。
(10)一位有名的医生参加了会诊。当他看到病历上记载的家庭住址时,他马上直奔病房。来到病床前。他一眼就认出了:这位病人就是当年送过满满一大杯牛奶给他喝的天使。他回到办公室,决心竭尽所能,回报这位“施以爱心,不图回报”的姑娘。
(11)经过艰辛的努力,手术成功了,姑娘渐渐康复,这位医生要求医院把账单送到他的办公室,他付清了一切费用,并微笑着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12)姑娘坚持要知道她应该支付多少医药费。可是账单送到她的手上时,她又不敢看,因为她确信:这笔费用将会花去她所有的积蓄,或许,还不够。最后,她还是鼓起了勇气,颤抖着翻开了这沓厚厚的账单。末尾的签字锁定了她的目光,她不禁轻声读了出来:
(13)“医药费——满满一大杯牛奶霍华德·凯利医生。”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尽管它显得有些巧合。人们之所以传诵这个故事,是因为它颂扬了的高尚品德。
“满满一大杯牛奶”产生不了多少热量,可它却能让男孩“觉得浑身有劲”,打消了退学的念头。直至走向成功,你觉得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对故事里的医生(男孩)和姑娘,你更喜欢哪一个人物?为什么?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很重视感恩报德,你能举出一个有关的成语(或谚语,格言,诗句,故事等)来吗?
说明文阅读
五官并非“各自为政”
我们的五官究竟是如何工作的?以前,我们通常觉得他们是“各自为政”的,实际上情况不这么简单,我们的五官工作时并不是在“单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几种感觉常常会发生“交叉”,甚至是听觉和嗅觉、听觉和味觉这类看上去完全不相关的知觉,也会令人惊异地“互相辅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航班上提供的饭食常常成为乘客投诉的对象。英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高分贝背景噪音影响人的味觉敏感度,导致人在进餐过程中觉得食物没有味道。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噪音增大,受试者感受食物甜度和咸度敏感度降低,从而导致他们对食物的喜爱程度降低。噪音可能影响大脑感知食物味道的能力,或者因为噪音分散食客的注意力。研究还表明,嘈杂的噪音使人的味觉变迟钝,愉悦的音乐可以优化人的用餐体验。这一发现能够帮助各类餐馆有的放矢地选择背景音乐,让食客充分享受美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
噪音会严重影响听觉器官,甚至使人丧失听力,尽人皆知。然而,耳朵与眼睛之间有着微妙的内在“联系”,当噪音作用于听觉器官时,也会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而“波及”视觉器官,使人的视力减弱。研究人员发现当噪音强度达到90分贝时,有近40%的人出现瞳孔扩大,视力模糊;当噪音达到115分贝时,几乎所有人的眼睛对光亮度的适应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的人,容易发生眼疲劳、眼花、眼痛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同时,噪音还会使人的色觉发生改变。如美国的苏达矿业和机械公司曾对过去在90分贝左右噪声环境下作业满5年的46名员工进行视力检测,发现他们中94%的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双眼视敏度下降、眼痛眼花、怕光流泪、视物模糊和辨色能力减退等眼科病理改变。
噪音对视力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反映,且大部分人都有亲身感受。比如在安静明亮的商店购物时,显得愉快和镇静,买东西能做到挑选精细购买齐全。而在吵闹的环境下购物,往往烦躁不安,眼花缭乱,甚至会胡乱交易,该买的未买,买了因识别不细也不满意,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噪音影响视力造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学家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颜色和人们的食物之间有很大关联。在一次实验中,研究人员分别将3个房间喷涂成红色、黄色和蓝色,然后让3名测试者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房间,并给他们提供等量的食物。实验结果表明,三人在相同的时间吃掉的食物量出现了明显的差别,蓝色房间里的测试者吃掉的食物只有其他两个房间里测试者的三分之一。心理学家解释说,在自然界中,红色和黄色的食物不论是在种类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比蓝色食物更多,于是这两种颜色比蓝色能让人更容易与食物联系在一起,也更能引起人们的食欲。下面是给文章的三个段落概括的小标题,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觉影响味觉 | B.听觉影响视觉 | C.视觉影响味觉 | D.视觉影响听觉 |
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航班上提供的食物常常遭到投诉,是因为噪音影响了食客大脑感知食物味道的能力, 也分散了食客的注意力。 |
B.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的人,容易发生眼疲劳、眼花、眼痛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但是对辨色能力没什么影响。 |
C.安静明亮的购物环境能增添购物者的愉悦感,消费时会更冷静更细致。 |
D.红色、黄色比蓝色能让人更容易将之与食物联系在一起,也更能引起人们的食欲。 |
下面做法不符合此文所讲科学道理的一项是
A.戈雅西餐厅环境优雅,顾客的耳边回荡着柔曼的音乐,就餐的顾客低声絮语,就餐环境很愉快。 |
B.小面馆坐落在工地对面,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面馆老板的听力和视力都出现了衰退现象。 |
C.家乐福超市广播不断播送着促销活动的宣传,专柜服务员大声叫卖新鲜的食物,以帮助顾客理性购物。 |
D.麦当劳餐厅常常用大面积的鲜艳的红色来装饰,强烈地刺激着小朋友的食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