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回忆20世纪初年的情形时说,“有人说G·Byron(拜伦)的诗多为青年所爱读,我觉得这话很有几分真。就自己而论,也还记得怎样读了他的诗而心神俱旺。”当时爱国青年喜读拜伦作品,主要是因为它
A.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家的杰出代表 | B.继承了欧洲古典文学的传统 |
C.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特质 | D.充满追求自由和解放的精神 |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1933年《申报月刊》发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专号,征文中(26篇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产生上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 )。
A.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 | B.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 |
C.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 |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为接受 |
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 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
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 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
2012年夏上映的电影《搜索》反映了网络时代的“人肉”技术,通常是娱乐大众的利器,但很不幸,它也可能成为一种杀人工具。这表明( )
①网络具有传递信息迅捷的特点 ②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③网络已成为替代法律和行政手段的社会伦理道德防护墙④网络自由的滥用等带来了一些弊端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喜用外货,亦不足异。无如政界中人,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
A.盲目效法成为当时报界的笑话 | B.辛亥革命推动了西装革履的流行 |
C.西装革履成为革命与否的重要标志 | D.政治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嬗变 |
晚清时期,中国女报介绍西方的杰出女性时,逐渐从贤妻、孝女转向女爱国者、女政治家。这种变化表明( )
A.革命取代改良成为主流思潮 | B.西方正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
C.中国女性的政治地位已与男性完全平等 | D.女报逐渐担当起国民教育的职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