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中国人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落后。……他们拒不承认中国人在军事上的劣势和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只有少数一些特别警觉的人认识到需要了解西方这样,对西方的研究可说是踏出了一小步。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但中国人认真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做出反应,并相应形成一种社会思潮而波及各个阶层,则无疑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中国积弱,非一日矣!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剪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夫以四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茶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用特集会众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抒此时艰,奠我中夏。仰诸同志,盍自勉旃!谨定规条,胪列如左: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盖我中华受外国欺凌,已非一日。皆由内外隔绝,上下之情罔通,国体抑损而不知,子民受制而无告。苦厄日深,为害何极!兹特联络中外华人,创兴是会,以申民志而扶国宗。
——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章程》(1894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举例说明“少数一些特别警觉的人认识到需要了解西方”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19世纪中晚期中国人如何“认真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做出反应”。(3分)
(3)概括材料三中孙中山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提出该观点的原因。(6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未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农民强烈反对征粮的活动,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但遭到否定和拒绝。1920-1921年,农民的不满与日俱增,反苏维埃暴动频繁发生。——《世界史·现代部分》
材料二我们是说俄国共产主义的“最初步骤”,……把小农业组织成各种协作社这一从小商品农业过渡到共产主义农业的办法,也刚刚开始实行。由国家组织产品分配来代替私营商业这件事,即由国家收购粮食供应城市、收购工业品供应农村这件事,也是这样。农民经济仍然是小商品生产。这是一个非常广阔和极其深厚的资本主义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资本主义得以保留和复活企业,而且同共产主义进行极其残酷的斗争。这个斗争的形式,就是以投机倒把来反对国家收购粮食(以及其他产品),概括地说,就是反对由国家分配农产品。
——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材料三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21日颁布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每一农户的粮食税取决于它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和财产状况。……所有农民在缴纳粮食税以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粮食,可以拿到市场自由买卖。
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2年5月22日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期限一般定为三年。法令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但主人必须同雇工一起劳动,另外在承租土地上不得使用雇佣劳动。1925年11月,苏维埃政府发布新的法令,放宽出租土地和雇佣劳动的条件。——《世界史·现代部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苏维埃俄国的什么现象?
(2)根据材料二分析列宁对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的设想。列宁对农民的不满情绪是如何分析的?
(3)根据材料三分析布尔什维克党对以前的政策进行了哪些修正?其实质是什么?这些修正说明了什么?

综述中俄两国社会主义建成过程中的农业政策,并指出苏俄(联)农业问题之所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
材料二毛泽东在论证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材料三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说:“斯大林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脑,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国家售价比购价高出5—6倍。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苏联全国大约饿死了1000万人。”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苏联工业化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2)简要指出苏联工业化的方针和措施。
(3)你认为苏联工业化带来了什么后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火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意为:艰难勉强地跟着走),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中华而自安卑弱,不欲富国强兵,为天下之望国也,则亦已耳。苟欲安内攘外,君国子民,持公法以永保升平之局,其必自设立议院始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
回答:
①李鸿章和郑观应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问题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②郑观应对洋务运动提出了怎样的批评?
③郑观应认为中国要富强应从什么方面入手?依其设想能否使中国富强?简述理由。

思考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俄(苏联)和民主革命胜利后初期的中国存在的社会经济问题,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两国革命胜利之时社会经济状况的异同点。
(2)分别指出苏维埃国家(苏俄、苏联)与中国对本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基本政策以及在基本做法方面的差异。
(3)试从两国革命性质的角度说明形成其基本做法差异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