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分)生物科学实验是我们应用科学方法、认识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概念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该实验的变量应该是
如要探究"温度对唾液消化的影响",简述需要更改的两个环节的设计:
(2)右图是普利斯特利用小白鼠做的对照实验之一,
其变量为
(3)下图是巴斯德巧妙设计的曲颈瓶实验。A、B两组实验的变量都是
右图为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实验所需的材料用具:生长状况一致的天竺葵、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二氧化碳)、清水、小烧杯、碘液、透明的钟罩等。请回答:
(1)乙装置小烧杯中应加入的液体是,目的是与甲装置。
(2)实验前,应将甲、乙装置中的天竺葵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目的是让天竺葵消耗掉叶片中
原有的,以免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将甲、乙装置在阳光下光照一段时间,然后从甲、乙装置的天竺葵上,各取一片叶,经处
理后滴碘液,观察叶色的变化。请你根据假设预测实验结果:
A.若光合作用不需要二氧化碳,则实验结果是。
B.若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则实验结果是。
(4)光合作用能够维持生物圈中的相对平衡。由于煤、石油的大量燃烧,使大气
中的二氧化碳增加,导致温室效应。为缓解温室效应,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你应该做些什
么(答一项即可)?
小满设计了一个研究植物生理的装置(如下图),请分析回答:
⑴小满将该装置放在黑暗中一昼夜后,取出轻轻挤压塑料袋,一会儿发现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因为植物进行作用,释放较多的。
⑵小满将暗处理后的装置移到阳光下2~3小时后,取下一片银边天竺葵叶片,用酒精隔水加热后,叶片变成色,酒精变成色。
⑶小满将叶片清洗后,滴加碘液,叶片绿色部分变成,银边部分,这说明了光合作用需要,光合作用的产物是。该实验的变量是。
某兴趣小组为探究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某种原料,
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请据图分析回答:
(1)实验前将装置放在处一昼夜,使叶片中原有的运走耗尽。
(2)开启抽气泵后,外界空气将经过浓氢氧化钠溶液并进入叶片所在的玻璃瓶。这样,瓶内的叶片与瓶外的叶片形成一组,其变量是。
(3)装置在光下3小时后,摘下瓶内外叶片。为了检验叶片是否进行光合作用,至少还要经过用酒精脱色及用染色两个步骤,其中用来进行酒精脱色的是加热装置,脱色后叶片将变为色。
(4)染色后,预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5)该探究活动得出的结论是:。
某中学生物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进行了以下实验,并请回答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 |
1 |
2 |
3 |
4 |
馒头碎屑或块 |
碎屑适量 |
碎屑适量 |
馒头块适量 |
碎屑适量 |
唾液有无 |
2ml唾液 |
A |
2ml唾液 |
2ml唾液 |
是否搅拌 |
充分搅拌 |
充分搅拌 |
不搅拌 |
充分搅拌 |
保温 |
37℃水浴保温10分钟 |
100℃水浴保温10分钟 |
||
加入碘液 |
2滴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 ,与1号试管起对照作用。
(2)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应选用 两只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3)实验结果是 号试管中的物质遇到碘液不变蓝,原因是 。
(4)如果进一步探究“温度会影响唾液对淀粉的消化实验”,应选用 两只试管
进行对照实验。
七年级1班生物兴趣小组的几位同学在做“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探究实验时,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具体如下:
1号试管:加入馒头碎屑和2毫升唾液,并充分搅拌;
2号试管:加入馒头碎屑和2毫升清水,并充分搅拌;
3号试管:加入馒头块和2毫升唾液,但不搅拌。
将3支试管都放入37℃的温水中保温10分钟,取出冷却后分别加入2滴碘液,摇匀后观察试管中馒头的颜色变化。请问:
(1)1号试管馒头碎屑没有变色,原因是馒头中的__________在________酶的作用下变成了麦芽糖。
(2)2号试管馒头碎屑变色的原因是。
(3)3号试管馒头块变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
(4)该实验成功可以说明淀粉在消化道的_________开始被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