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现象或事实可用同一原理加以解释和说明的是
A.氯化铵和碘都可以用加热法进行提纯 |
B.浓硫酸和浓盐酸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浓度降低 |
C.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在空气中久置后均会变质 |
D.二氧化硫气体均能使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褪色 |
H2和I2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反应:H2(g) +I2(g)2HI(g) △H=—a kJ·mol-1
已知:(a、b、c均大于零)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
B.断开1 mol H-H键和1 mol I-I键所需能量大于断开2 mol H-I键所需能量 |
C.断开2 mol H-I键所需能量约为(c+b+a) kJ |
D.向密闭容器中加入2 mol H2和2 mol I2,充分反应后放出的热量小于2a kJ |
下述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编号 |
A |
B |
C |
D |
实验 方案 |
![]() ![]() 食盐水 |
![]() 片刻后在Fe电极附近滴入K3[Fe(CN)6]溶液 |
![]() |
![]() 置于光亮处 |
实验 目的 |
验证铁钉发生 析氢腐蚀 |
验证Fe电极被保护 |
验证乙炔的还原性 |
验证甲烷与氯气发生 化学反应 |
有0.1 mol·L-1的三种溶液:①CH3COOH、②NaOH、③CH3COON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①中,c(CH3COO-)= c(H+) |
B.溶液①、②等体积混合,混合液中c(CH3COO-)等于溶液③中的c(CH3COO- ) |
C.溶液①、②等体积混合,混合液中c(CH3COO-)+c(CH3COOH)=c(Na+) |
D.溶液①、③等体积混合,混合液中c(Na+)> c(CH3COO-)> c(H+)> c(OH-) |
t ℃时,在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g)+3Y(g) 2Z(g),各组分在不同时刻的浓度如下表:
物质 |
X |
Y |
Z |
初始浓度/mol·L-1 |
0.1 |
0.2 |
0 |
2 min末浓度/mol·L-1 |
0.08 |
a |
b |
平衡浓度/mol·L-1 |
0.05 |
0.05 |
0.1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衡时,X的转化率为20%
B.t ℃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40
C.增大平衡后的体系压强, v正增大,v逆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前2 min内,用Y的变化量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v(Y)="0.03" mol·L-1·min-1
X、Y、Z、W是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是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Y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2倍;Z元素的-1价阴离子、W元素的+3价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均与氖原子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Y形成的化合物只含有极性键 |
B.X单质和Z单质在暗处能剧烈反应 |
C.含W元素的盐溶液一定显酸性 |
D.Z离子半径小于W离子半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