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棉花被子
衣向东
有些物品被我们珍藏着,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不是因为它们多么稀奇贵重,而是因为其中融入了我们太多的情感。比如一支钢笔,一本书,一枚发卡,等等。马宁珍藏的是一床棉花被子。
马宁二十年前跟李薇结婚是在他的家乡马湾镇。这是一个普通的南方小镇,南方有湿润的空气和缭绕的山雾,每年入冬之后,日子就阴冷得很了。
李薇是北京部队大院出生的女子,对南方阴冷的天气,难免有些不适应。马宁说:“你别担心那边冷,我早就写信告诉我妈,让她缝做一床新棉花被子,冷不着你。”
李薇知道这件事情对马宁的重要性,她就不再说什么了,跟随他走进了南方阴冷而灰暗的小镇。
马宁的母亲按照儿子来信的要求,选用了上等的新棉花,缝做了一床棉被。白棉布
的被里,大红的缎子被面,密密实实的针脚,看上去非常讲究。她怕冻着了北京来的儿媳妇,被子里垫了厚厚的棉花。李薇拥着被子,就闻到了新棉花的气息,还有白棉布的香气。
等到儿子儿媳离去后,母亲就很细心地收起棉被,把它保存在厚重的木箱里。南方的屋子潮湿,遇到好天气,她总要把棉被放在阳光下晾晒,让棉花保持蓬松细软的状态。
马宁结婚的第二年,家乡发了一场洪水,环绕马湾镇的河流水位暴涨,淹没了屋前的石阶。母亲屋内的水漫过了床铺。她用塑料布缠裹着那床加厚棉被,抱在怀里,站在客厅的方桌上,整整站了六个小时。马宁的哥哥试图帮她接过棉被,她却不肯松手。
屋前的柿子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一晃五六年过去了,北京的儿媳始终没有回来。一个夏天的晚上,母亲突然主动把电话打到北京,说她想他们了。马宁说:“这好办,你到北京来住些日子吧。”
马宁就让哥哥把母亲送到了北京。母亲住了二十几天,就再也住不下去了,吵着要回老家。眼下南方正是梅雨季节,她老是担心木箱内存放的那床棉被潮湿生霉了。母亲到家的当天,就把棉被从木箱内倒腾出来,果然挨近木箱底部的棉被子,有些潮湿,她急忙把被子抱出去放在阳光下晾晒。
这样又过了两个春秋。有一天母亲晾晒被子的时候,因为胸闷气喘,竟没有力气将被子搭在铁丝架上了。母亲心里就恨自己不中用?知道自己活不太久了,禁不住抱着棉被子,蹲在地上哭了。
也就是这个冬季,母亲在一个阴冷的雨天走了。在母亲生命最后的日子里,马宁的姐姐一直守候在病床前。母亲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别忘了经常把木箱里的被子拿出来晾晒。”
马宁赶回家处理了母亲的后事。马宁的姐姐就把关于棉被子的一些细节,详细地告诉了马宁。姐姐说:“妈说,要是以后李薇回来,让她放心地盖那被子,还软乎呢。”马宁把棉被带回了北京。尽管他居住的楼房一年四季都很干燥,但他还是经常在阳光充足的时候,把棉被子放在阳台上晾晒。有时候他也陪伴着棉被,坐在温暖的阳光里,想一些很久远的事情。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
棉被因为吃足了阳光,贴在他脸上的时候,就更加柔软而温暖了。                           
第二段的环境描写“这是一个普通的南方小镇,南方有湿润的空气和缭绕的山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母亲临终时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别忘了经常把木箱里的被子拿出来晾晒。”
请你联系全文,结合人物性格特点,探究母亲此时的心理。(5分)
“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请联系全文,说说这“泪水”中包含着哪些信息。(6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未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孔子的“仁”到宋明理学的“理”(或“心”),再到现代新儒学的“心”、“性”等。这种范畴的演变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思想资料上看,孔子的思想资料主要是《周礼》,而宋明理学除孔子著述、儒家经典外,还有道家、佛家的东西。现代新儒学除继承宋明理学的遗产外,还有西学的成份。这不同是思想资料多寡、丰贫的不同,更是社会时代的不同,因为这多寡、丰贫不是从头脑、观念中产生出来的,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变迁提供的。
孔子处于社会大变动时期,“礼崩乐坏”,周公那一套不再行于世。孔子虽四处奔走,讲学授徒,也没能奏效。持续到任用法家治国的秦始皇时代,儒学还处于低谷。孔子之被立为正统,是从汉代开始的。刘邦接受了陆贾马上取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建议,拉开序幕,到汉武时代推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文化策略奠定基础。但是,孔学并非像孔子儒家所创立的系统那样被原封接受,而是有一个从礼仪到其社会地位逐渐确立的过程。它适应建立新的中央集权和稳定社会的需要。刘邦刚当天子,君臣关系一如征战中的兄弟,一塌胡涂,是儒臣叔孙通制定的“朝仪”,才使尊卑贵贱的地位和交往通过法定的“仪”严格确立下来。刘邦之后,到文帝、景帝,礼仪虽有,但孔学不显,黄老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成为治国之道。到武帝刘彻时儒学才超越黄老诸家,成为“显学”。之后,代之而起的是魏晋玄学的兴盛和佛学的崛起。被称为“三玄”的《周易》、《老子》、《庄子》,登上了时代的祭坛。“独尊儒学”的外在束缚不再存在,自由“空谈”的风气油然而起。如果说先秦的儒道互补以儒为主,那么在魏晋则是以道为主,严分亲疏,位主贵贱的礼仪受到双重挑战,它一方面表现在曹操的实践中,如求贤非求德,有才可重用;另一方面表现在名士们不拘小节,非圣无法的言谈中。
从汉的外在宇宙论到宋的内在心性学,有唐一代是一个关键环节。表面上看,儒、释、道同尊共奉,既始于唐也终于唐,但从深层看,却是封建社会三教合流——合到统治主流的一个开端——儒治世、佛治心、道治身。大批经由考试而进入各级政权的世俗地主阶级分子在新的局势支配下,不能再作注经的事业,也不能清谈哲理,而要为新政权的巩固和意识形态的转换作工作。在这种潮流影响之下,鲜有绝世独立的人,于是,塑造了一个儒、释、道互补共济的人格化身——白居易。旧唐书本传说:白居易“放心于自得之场,置器于心安之地。优游卒岁,不亦贤乎?”所谓:“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种桃花》)云云,不就是宋代祥意甚浓的苏东坡所津津乐道的吗?其实,从此已开了宋学的先声。
宋学之所以能以理学(程朱)心学(陆王)为正统,自有其社会的本身特征的原因。自北宋起,中国形成了权力空前高度集中的绝对君权,已没有别的力量能制约它。于是“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和“明天理灭人欲”就成了制约君权、训导百姓的不二法门。理学汲取了唐代盛行的佛教,融化在变 “外王”为 “内圣”的张力中。一切 “外王”都只是为了“内圣”,外王便成为次要的了
新儒学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中国近代的被动、挨打的局面刺激造成的。新儒家尽管利用了西方的分析方法,对中国思想史粗疏笼统方面进行了改造,使之趋于明晰准确,但他们要求回到宋明理学、心学以“返本开新”,强调可从“内圣”(道德)“开”出“外王”,民主、科学却是南辕北辙。

对文中有关语句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范畴的演变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的“这种范畴”指的是孔子的仁学、宋明的理学和新儒学;“原因”有思想资料的不同和社会的变迁两个方面。
B.“‘独尊儒术’的外在束缚不再存在,自由‘空谈’的风气油然而起”意思是说“独尊儒术”的一切障碍不再存在,自由“空谈”的风气盛行,形成了儒道互补的局面。
C.“鲜有绝世独立的人”是说很少有只信奉一教教义的,大多数是像白居易一样儒释道互补共济,思想信仰三教兼容。
D.“一切‘外王’都只是为了‘内圣’,外王便成为次要的了。”这里指宋学强调“内圣”,一切“外王”只是为了“内圣”,而新儒学则强调由“内圣”开出“外王”,两者强调的重点完全不同。


下面的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的儒学被社会接受“有一个从礼仪到其社会地位逐渐确定的过程”,这个过程从春秋到西汉时期才完成。
B.孔学在战国和秦代并不被社会接受,就是刘邦之后的文景之治的时期也没有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C.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来源于孔子的著述,而新儒学思想资料来源于宋学。
D.唐代白居易是儒释道互补共济的人格化身,但个人生活态度仍以儒为主导。

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3*3)
“孔子像标准化”还是“孔子产业化”
2006年9月23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向海内外正式发布了孔子标准像,并首次使用孔子标准像制作奖章授予孔子教育获奖者。正式揭幕的孔子像,看上去比原来的更加慈祥,宽鼻、阔嘴、浓眉、长髯、国字形脸,眼神比原来的温和,是一个具有山东人相貌特征的忠厚长者。
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长张树骅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及其博大精深的思想,而孔子长什么模样并不是最重要的。中国孔子基金会发布孔子标准像的主要目的在于能让全世界对孔子有一个比较一致的印象,进而有利于传播其思想和学说。
张树骅说,一个新事物的出现没有争论和反对意见是不可能的,发布孔子标准像不是商业行为,其设计也并非完全没有历史根据。孔子标准像定稿是在唐代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像》基础上,先后征求了国学大家任继愈、文怀沙、“泥人张”第四代传人雕塑家张锠及孔子后裔等各方面的意见最终创作而成。
从2006年初以来,有关孔子标准像的争议,就一直沸沸扬扬,鲜有赞成的声音,而绝大多数批评者纷纷质疑:统一孔子形象和弘扬儒家文化到底有什么干系?消灭人们“想象中的孔子”,破坏文化的原始生态而大搞孔子标准像,究竟有何意义?而“孔子像标准化”操作者则穷尽一切手段举证说明,当今流传的孔子像千像千面,混乱不堪,甚至被丑化、歪曲乃至误导得难以卒视,严重影响了孔子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和人格魅力,也不利于孔子及其思想的宣传。
如今,孔子标准像“横空出世”了,少数主张派胜之不武,而占了绝大多数的反对者自然落寞得可怜。用孔子来赚钱,并用这笔钱来弘扬儒家文化,本无可厚非。可问题是,文化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应该丰富多彩、形态各异;文化更重要的是“活态”,而不是一张标准像那样的“死态”。正如一千人的心目中有一千种不同的哈姆雷特,不同人心目中的孔子也是不同的模样,两千多年来,孔子的魅力不仅反映在他的学术思想,还在于他的形象的不确定性,而孔子的标准像将限制人们对于这位圣贤的想象。在商业算计之下,破坏文化的原始生态而大搞先贤标准像,无疑是假借“弘扬传统文化”之名,行“牟取私利”之实。如果都如此效仿,那就相当危险了。(《大众日报》)

下面对“孔子像标准化”的理解,最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标准像的发布更有利于传播儒家学说及其博大精深的思想。
B.孔子标准像定稿是在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的基础上最终创作而成,符合大众的心愿。
C.当今流传的孔子像千像千面,混乱不堪,甚至被丑化、歪曲乃至误导得难以卒视,严重影响了孔子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和人格魅力。
D.孔子的魅力不仅反映在他的学术思想,还在于他的形象的不确定性,而孔子的标准像将限制人们对于这位圣贤的想象。


下列说法,不能作为反对制作孔子标准像者的依据的是()

A.统一孔子形象和弘扬儒家文化没有直接的干系。
B.大搞孔子标准像,消灭了人们“想象中的孔子”,破坏文化的原始生态。
C.制作孔子标准像严重影响了孔子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和人格魅力,也不利于孔子及其思想的宣传。
D.文化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应该丰富多彩、形态各异;文化更重要的是“活态”,而不是一张标准像那样的“死态”。


根据文意推测,“孔子像产业化”后可能会有哪一隐患存在?()

A.一个统一的孔子像一定会使外国人心目中孔子的良好形象大打折扣,丧失了文化的“活态美”。
B.商业化运作破坏了文化的原始生态,使孔子及儒家文化莫衷一是。
C.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操作者可能会假借“弘扬传统文化”之名,行“牟取私利”之实。
D.“标准化”使原本多元化、你我都可以经营的东西变成产业化的东西,会形成排除异端之后的垄断,阻碍儒家文化的发扬光大。

阅读小说,回答后面的问题
父亲
一个老者蹲在阳光里,从清早开始,他在这儿蹲了半天了。
此刻,他正清点他半天的收获,一张张皱巴巴的票子在他的膝盖上展平,然后,小心翼翼地叠好。他是来卖油果儿的。自从儿子娶了那个女人回来,在家里他日益显得碍手碍脚了。然而,他总得谋个生计。于是,他想出了一个主意,每天到对门店里揽一篮油果儿,拿到这儿来卖。行人如潮,谁也不去注意他。
一天她背着画夹子偶尔经过这儿,目光一下子被他吸住了。她胸前别着枚好看的校徽。这些日子她正为毕业作品犯愁。
她走向了他,像株小白杨,“小白杨”轻轻地叫了一下:“老人家,我给您画张像,好吗?”
画像?他蹬起眼睛,脸绷得紧紧的。继而,他抬起头,眯着眼睛打量了她一会儿,嘴角狡黠地咧了一下:“好吧,不过,这些油果儿你全买了。”
“嗯。”她应着。
“五毛一个,十个,拿五块吧!”
他转而一想,忽然想“敲”她几个。她踌躇了一会儿,掏出钱递过去。她犹豫了片刻,将五块钱捏在手里。
他往阳光里挪了挪,背靠着一截老树。她打开画夹子,用恬静、温柔的眼睛注视他。他让她看得浑身不自在,避开她的目光,朝远处看去。远处,有些迷蒙,一位年轻的父亲牵着他的儿子,一路蹦过来,那顶小花帽真漂亮。他闪过一丝温情,然而,温情一瞬间便过去了。
她合上画夹子,将十个油果儿留给老人。要了他的地址和姓名,她像一朵云飘走了。
两个月后,他收到她寄来的信,信中还有一张市美术馆画展的参观券。
展览厅里,许多人围着一幅画,他也好奇地挤了进去。画面上一个苍老寂寞的老人,蹲
在一株老树下,老人的目光阴沉而悲哀,一缕阳光留恋地停在他的脸上,他的眼里透出一丝慈祥与温情。他和他对视着,他猛然间发现这个老人正是自己,他的脸陡然羞得绯红。半天,他将目光游移出这幅画,在一张小纸片上,他吃力地读到那两个字:“父亲。”
父亲,这熟悉而遥远的名字。有那么好几次,他的儿子、儿媳带着孙子经过他这个卖油果儿老头儿身边时,竟离得远远的,像躲瘟神。他痛苦地哽咽起来,浑浊的老泪像虫一样爬出眼眶……
好些日子过去了,美术馆前,有个老者总蹲在那儿,手里捏了把皱巴巴的票子,说是要给女儿的。
作者详写女大学生为老人画像和老人到美术馆看画展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
作品的主要内容是女大学生给卖油果的老人画像,而作者却在画像时画面上到底画了些什么只字不提,而放在老人在画展上看到画时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
女大学生将画取名为《父亲》的,小说的题目也是“父亲”,试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有何深意。
答:

阅读小说,回答后面的问题
酒婆
首善街有家最低等的小酒馆。不插幌子,不挂字号,连座位也没有;柜台上不卖菜,单摆一缸酒。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
这酒馆只卖一种叫“泡打灯”的酒。这酒价钱贱,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非得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可一落进肚里,马上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撞脑袋。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放纵放纵吗?
要说最洒脱的,还得数酒婆。天天下晌,这老婆子一准来到小酒馆,衣衫破烂,像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啥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叫什么,却都知道她是这小酒馆的头号酒鬼,尊称酒婆。她一进门,照例打怀里摸出个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像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她拿钱撂在柜台上,老板照例把多半碗“炮打灯”递过去,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像倒进酒桶。待这婆子两脚一出门坎,就像在地上划天书了。
她一路东倒西歪向北去。走出一百多步远的地界,是个十字路口,车来车往,常常出事。您还甭为这婆子揪心,瞧她烂醉如泥,可每次将到路口,一准是“噔”地一下,醒过来了!竟像常人一般,不带半点醉意,好端端地穿街而过。她天天这样,从无闪失。
首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几步,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像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但是,为什么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
原来,老板人奸,往酒里掺水。酒鬼们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把这层纸捅破,喝美了也就算了。
老板人近六十,没儿没女,八成要绝后。可一日,老板娘爱酸爱辣,居然有喜了!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再不往酒里掺水了。
就是这日,酒婆来到小酒馆,照例还是掏出包儿来,层层打开,花钱买酒,举手扬脖,把改假为真的“炮打灯”倒进肚里……真货就是真货。这次酒婆还没出屋,人就转悠起来了。而且今儿她一路上摇晃得分外好看,上身左摇,下身右摇,愈转愈疾,初时像风中的大鹏鸟,后来竟像一个黑黑的大漩涡!首善街的人看得惊奇,也看得纳闷,不等多想,酒婆已到路口,竟然没有酒醒,破天荒头一遭转悠到马路上。下边的惨事就甭提了……
自此,酒婆在这条街上绝了迹。小酒馆里的人们却不时念叨起她来,说她才算真正够格的酒鬼。她喝酒不就菜,向例一饮而尽,不贪解馋,只求酒劲。在酒馆既不多事,也无闲话,交钱喝酒,喝完就走,从来没赊过帐。老板听着,忽然想到,酒婆出事那日,不正是自己不往酒里掺假的那天吗?原来祸根竟在自己身上!他便别扭开了,心想这人间的道理真是说不清了。为什么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
(有改动)
通观全文,分析酒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小说为什么极力描写酒婆的醉态,并且将其写得“好看”?
答:
作者在小说的结尾借老板的口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联系文本和现实,谈谈它的艺术价值。
答:

阅读小说,回答后面的问题
清官之死
刘璟
古时某小县,知县廉洁奉公,爱民如子,百姓安居乐业,勤恳生产,然因天灾频频,百姓仍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知县体恤民情,多次上书朝廷,请求赈济均遭拒绝:“五谷丰登,哪来灾荒?再行讹诈,定斩不饶。”
忽一夜,县内出现一股强盗,皆黑衣蒙面,骑马穿行,且呼:“反了,反了。”百姓大骇,夜不敢出户。
知县急告朝廷,要求拔银两镇压,朝廷立即拔下银两,并附带圣旨一道:镇压不力,定斩不饶。
强盗销声匿迹,百姓复安居乐业。然不久后,强盗又出,一如上次。
知县慌了手脚,复又上书。朝廷复又拔下银两,复又附带圣旨一道:镇压不力,全家抄斩。
银两到,强盗又销声匿迹。
如是再三,皇上狐疑,派钦差李某前往该县,责令查明真相,并彻底清除强盗。
钦差乃知县故交,欲给知县一意外惊喜,故未将赴该县之事告知知县。夜,钦差带队悄悄入城,适逢强盗穿街而过。钦差大喜道:“送给老友的见面礼来了。”当下严令随从军士:“拿下。”
刀光剑影,血腥扑鼻。
盗首忽大喝:“住手。”揭去面纱,下马伏绑。
钦差大惊,盗首乃知县本人。
钦差疑惑:“这是何故?”知县朗然答:“不如此,赈济银两从何而来?吾县百姓何以存活至今?”
钦差悔不当初,然爱莫能助,神情黯然说:“圣上旨意,无人能违,兄弟一场,你有何话,尽可说来。”
知县说:“小弟只有一事相求,斩我用刽子手麻六。”麻六快刀天下闻名,罪人无疼无痒,已命赴黄泉。
钦差慨然应允。
三日后,刑场人满为患。知县遍视全场,说:“吾死不足惜,可惜吾民日后生活必多艰。”民皆恸哭,声震天地。
麻六赤膊扛刀,阔步行至知县跟前。扑通跪地:“大人莫怪。”不等知县搭话,刀已轮圆,咯嚓一刀,麻六右臂应声落地,手兀自紧握刀柄。知县惊呼:“麻六你该杀的是我。”
麻六话语铿锵:“臂断,肉疼,杀大人,心疼。心疼不如肉疼。”左手提了右臂,转向钦差说:“小人无臂,无法行刑。”
钦差泪光闪闪:“陈七,你砍。”
陈七仿效麻六,也断右臂。所不同者,陈七刀不比麻六,故左手握刀。陈七说:“大人活我全家,欲杀大人,必先杀我。”
钦差又点:“刘五,你砍。”
刘五又要断臂,知县突然道:“刘五,你附耳过来。”
刘五恭恭敬敬跪到知县面前:“大人有何吩咐?”
知县说:“本县欲活小命,求你砍我似死实活,日后定有厚报,实不相满,每次赈济,我都私留一半。”
刘五霍然跳起:“狗官,还麻六和陈七的胳臂来。”白光一闪,知县人头落地,尚张嘴说:“刘五,我骗了你。”
刘五恍然,深感知县大德。稍加犹豫,刀又抡圆。
刘五人头落地。
《小小说选刊精华本》2002年5月版
本文为塑造“清官”形象,用笔甚奇,在“行骗”上用足工夫,设计了两个故事情节,请具体加以说明。
答:(1)
(2)
麻六、陈七、刘五,这些刽子手,与我们印象中的刽子手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评价。
答:
自古以来,百姓爱戴、景仰、呼唤清官。但本文中的“清官”似乎又窝囊了些,于国于民都无所作为。你赞同上述观点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