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棉花被子
衣向东
有些物品被我们珍藏着,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不是因为它们多么稀奇贵重,而是因为其中融入了我们太多的情感。比如一支钢笔,一本书,一枚发卡,等等。马宁珍藏的是一床棉花被子。
马宁二十年前跟李薇结婚是在他的家乡马湾镇。这是一个普通的南方小镇,南方有湿润的空气和缭绕的山雾,每年入冬之后,日子就阴冷得很了。
李薇是北京部队大院出生的女子,对南方阴冷的天气,难免有些不适应。马宁说:“你别担心那边冷,我早就写信告诉我妈,让她缝做一床新棉花被子,冷不着你。”
李薇知道这件事情对马宁的重要性,她就不再说什么了,跟随他走进了南方阴冷而灰暗的小镇。
马宁的母亲按照儿子来信的要求,选用了上等的新棉花,缝做了一床棉被。白棉布
的被里,大红的缎子被面,密密实实的针脚,看上去非常讲究。她怕冻着了北京来的儿媳妇,被子里垫了厚厚的棉花。李薇拥着被子,就闻到了新棉花的气息,还有白棉布的香气。
等到儿子儿媳离去后,母亲就很细心地收起棉被,把它保存在厚重的木箱里。南方的屋子潮湿,遇到好天气,她总要把棉被放在阳光下晾晒,让棉花保持蓬松细软的状态。
马宁结婚的第二年,家乡发了一场洪水,环绕马湾镇的河流水位暴涨,淹没了屋前的石阶。母亲屋内的水漫过了床铺。她用塑料布缠裹着那床加厚棉被,抱在怀里,站在客厅的方桌上,整整站了六个小时。马宁的哥哥试图帮她接过棉被,她却不肯松手。
屋前的柿子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一晃五六年过去了,北京的儿媳始终没有回来。一个夏天的晚上,母亲突然主动把电话打到北京,说她想他们了。马宁说:“这好办,你到北京来住些日子吧。”
马宁就让哥哥把母亲送到了北京。母亲住了二十几天,就再也住不下去了,吵着要回老家。眼下南方正是梅雨季节,她老是担心木箱内存放的那床棉被潮湿生霉了。母亲到家的当天,就把棉被从木箱内倒腾出来,果然挨近木箱底部的棉被子,有些潮湿,她急忙把被子抱出去放在阳光下晾晒。
这样又过了两个春秋。有一天母亲晾晒被子的时候,因为胸闷气喘,竟没有力气将被子搭在铁丝架上了。母亲心里就恨自己不中用?知道自己活不太久了,禁不住抱着棉被子,蹲在地上哭了。
也就是这个冬季,母亲在一个阴冷的雨天走了。在母亲生命最后的日子里,马宁的姐姐一直守候在病床前。母亲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别忘了经常把木箱里的被子拿出来晾晒。”
马宁赶回家处理了母亲的后事。马宁的姐姐就把关于棉被子的一些细节,详细地告诉了马宁。姐姐说:“妈说,要是以后李薇回来,让她放心地盖那被子,还软乎呢。”马宁把棉被带回了北京。尽管他居住的楼房一年四季都很干燥,但他还是经常在阳光充足的时候,把棉被子放在阳台上晾晒。有时候他也陪伴着棉被,坐在温暖的阳光里,想一些很久远的事情。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
棉被因为吃足了阳光,贴在他脸上的时候,就更加柔软而温暖了。 第二段的环境描写“这是一个普通的南方小镇,南方有湿润的空气和缭绕的山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母亲临终时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别忘了经常把木箱里的被子拿出来晾晒。”
请你联系全文,结合人物性格特点,探究母亲此时的心理。(5分)“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请联系全文,说说这“泪水”中包含着哪些信息。(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
感谢汉字
培贵
(1)从山村一座古庙发蒙,念“人、手、口、刀”始,迄今几十个年头过去,读字、写字,写字、读字,我与汉字结缘一生。儿时,汉字养育了我;长大成人,我又在汉字里讨生活。汉字于我,可谓思重如山。我感谢汉字。
(2)这是一个春日的午后。小朵阳光从身后的玻璃窗投影在我打开的书页上,像一泓金色的池水。沐浴在阳光中的汉字突然鲜活起来,呈现出动感的魅力,泛发出曼性的光亮。我顿时浮想联翩,生出许多的感慨。
(3)传说,上古的先人仓额造字t“天雨血,鬼夜哭,龙乃潜藏”,可见汉字的诞生,是怎样一挺惊天地、泣鬼神的孕育与分娩。说巧也巧,“孕”中有“子”,于者,儿子。汉字乃中华之子、民托之子。简言之,汉字如人。想此说法并不过分。否则,后人何以“字以人重”、“见字如面”之谓。
(4)鲁迅先生论_及汉字云:“诵习一字,当识形音意:口诵而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意,三识井用,一事之功乃全……故其所涵,遂具三美:意美以惑一心,一也;音美以惑耳,二也;形美以惑目,三也。”汉字有形、有义、有声,其人格魅力,可与人比,且心有灵犀。
(5)古有拆字术.多为算命先生求生的看家本领。仅凭一字,他将偏旁部首逐一拆开,再一笔一画地肢解,仿佛把你置于手术台上,随意拨弄你的四肢五官六脏,然后侃侃而言,道出你的吉凶祸福,个中不乏溢美之词,让你心悦诚服,你不能不佩服其半仙铁嘴功夫。俨然你的人生你的命运全然在一字中。
(6)夸有作家陈村,在《大众文摘》望字拆字40个,字字与人的意识、情感、行为无不有血肉相系相连。试举一例:一个“情”字怎生了得。陈村作解:“那是青年的心,青色的心要是再拆得细一些就是月亮下,心里有了主张,月下还能有什么主张呢?”妙趣磺生的笔,掘出人幽藏于“情”中的深意,读来趣味无穷。
(7)汉字真乃人之象也。
(8)我有幸结识篆刻家杨世禄先生。此套对金石书画执著追求且艺术造诣不凡。他曾为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摄制组的孟乖治印。孟为蒙族,出生草原。蒙蔽善摔跤。杨先生匠心独运,把一个“孟”宇,篆之成获胜的摔跤站立平台,“和”的偏旁为“禾”,“禾”为草,再细刀刺之,如是,方寸之间,无边草原,一个蒙族掉跤手的力量展示,孟和其人其姓,身形兼备,入木三分。汉字的卓越诡谲和超凡魅惑,恰如一住法国大诗人所迷:“汉字具有宇宙精神,它充满了场景,充满了新生,充满了原始的惊喜。”
(9)是的,文字无非是一种符号,一种栽体,一种亿万人的公器,但与人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是那么.县息相通,荣辱与共,它载负着伟大的思想、高尚的情操,也栽负庸琐的谬见、卑劣的性格。它也曾被玷污,被蒙秽,甚至被借以发难。作为立于世界文字之林的中华汉字,堪称熔道家风采、儒家风骨、佛宗禅意于一炉,更显其博大精深,并具有氏族的忍辱负重、正气凛然的人格品性。
(10)闲时读书,汉字为友。每当我面对眼底并肩为伍、列队成阵的汉字,点撇钩撩间,犹见民族五千年的风霜,平平仄仄中,犹闻东方古国洪钟大吕的流韵,方方正正里,民族的端庄、民族的品格、民族的性情透出纸背。
(11)我更看重汉字“以一种稳重的态度切入”,儒雅温厚,恬淡谦退,严谨周备,而心深如渊。
(12)虽有手,但决不会跳出来冷不丁给你一掌:
(13)虽有刃,但决不会在你背后抽刀:
(14)虽有丝绕,但决不会在你脚下使绊:
(15)虽有口,但块不会对你滋生流言……
(16)你尽可以倾之以心,诉之以情,至诚至爱,相濡以沫,至于“文字教”,至于“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凡此种种,上下古今,因文字而蒙冤罹难,纯属奸佞小人所为,邢真不是汉字本身的错
(17)俯身面对汉字,无异于向汉字鞠躬。我仿佛是一只羊,“谦卑的共低下来/就看见革的高贵/草使和我的民族/学会把伤口桁在嘴里/并终生善良……”
(18)我感谢汉字。下面关于文章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两项是()
A.史书有先人仓颉造字的记载,那时“天雨血,鬼夜哭,龙乃潜藏”,可见汉字的诞生,是怎样一次惊天地、泣鬼神的奇迹。 |
B.人民创造了汉字,千百年来使用汉字,使其永葆青春的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汉字乃中华之子、民族之子。 |
C.汉字有声、有形、有义。每诵习一字,口诵而阔其音,音美以惑耳;目视而察其形,形美以惑目;心通而知其意,意美以惑心。汉字给人的诱惑,实在太严重了。 |
D.算命先生拆字,也仿佛把咨询者的人生置于手术台上解剖。吉凶祸福,侃侃而言'其实都是子虚乌有。作者写算命先生的铁嘴功夫,正是为了揭露他们的骗术。 |
E.回顾历史,也曾有过“文字狱”取字也曾t玷污,甚至被借用来做整人的工具。但作者认为,那纯属奸佞小人所为,不是汉字本身的错。综观全篇,概括作者“感谢汉字”的理由。
文章第6段和第8段主要内容分别是什117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试任意选择两个不同角度,对第2段的画线文字做品味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3D电影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阿凡达》采用3D技术,将电影屏幕变成了一个通向潘多拉星球的大门。
在看3D电影时,我们不仅能看到上下、左右方向的运动,还能够看到离我们而去或者向我们而来的动作。 3D电影会有这种效果,是因为我们看到的世界,已经过大脑处理。因为两只眼睛位置的区别,每只眼睛看到的图像都有细微的不同。大脑会将这些图像处理成立体视觉,让我们能够分辨出距离感。 3D电影原理就是如此——让两只眼睛分别接收到不同的图像,剩下的就让大脑自动完成吧。
最常见的电影3D效果,是用“光分技术”来实现的。它依赖于偏振光和滤光片,让每只眼睛只接收到一部分先,而滤掉另一部分。在上世纪拍摄3D电影时,人们会在一个镜头前加一块水平方向的偏振片,只让水平方向振动的光透过;另一个镜头前如垂直方向的偏振片。再将这两个镜头并列,之间的距离和人眼之间距离差不多,就可以开始拍摄了。在播放时,让观众戴上带有偏振片的眼镜,偏振方向和摄像机偏振片的方向相同。这样,左眼的眼镜就会完全滤掉右侧摄像机拍摄的画面,而右眼的眼镜则滤掉左侧摄像机的画面。这种3D电影要求观众必须坐得笔直。
后来,利普顿改良了这种技术,造就了RealD 3D。它的偏振光振动方向在一个圆周上旋转,再加上传统电影速度6倍的播放速度,想怎么歪着看电影都行。现在,RealD 3D已经成为了使用最广泛的3D电影技术。
光分技术是被动式的3D电影技术。也就是说,它不需要控制眼镜。色分技术也是这样。可能有些人还会对上世纪80年代的立体电影记忆犹新——它的两片眼镜片颜色不同。如果不戴眼镜·盼话,这种电影投影出来像是印刷有偏差的彩色画册。戴上滤光眼镜之后,眼前就能出现色彩鲜艳的立体场景。它最大的弱点是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已经淡出电影制作领域了。直到2007年,Dolby公司开发出一Dolby 3D系统,色分技术才重新热起来。借助放在放映机前的滤光片将投影机射出的光线分成红绿蓝三原色光,并分别投影到屏幕上。通过滤光眼镜来分别接收这些光谱的高频郜分和低频部分,同样可以实现立体效果。该技术比传统色分技术好得多。最重要的是,放映机装上滤光片就可以放映3D电影,而取下滤光片,还可以放映传统电影。《阿凡达》首映礼上,采用的就是Dolby 3D+IMAX。
只要让两只眼睛看到的图像精确的不同,我们就会看到一个立体的世界。所以主动式3D电影技术采用了另一种思路——控制眼镜的透光,让每只眼睛看到其中一半的画面。只要镜片变黑的程序与显示画面同步,就能构成立体视觉。现在显卡大厂Nvidia已经在家用电脑上提供了这种产品,有些电影院也开始使用这种技术。但是它的成本较高。
目前的3D电影技术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至于哪种技术最后会成为主流,已经早已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另一个问题。
3D电影并非电影技术发展的唯一方向。例如“巨型超大银幕”IMAX屏的可视面积比普通电影屏大上10倍左右,且通过多种技术革新来保证在大屏幕上依然能获得清晰良好的视觉效果,更容易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c在经过30年的发展之后,IMAX屏幕开始成为人们观影的重要标准。这也是许多文章鼓励大家去看3D+IMAX(阿凡达)的原因。下列各项中,对“3D电影技术”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在看3D电影时,我们不仅能看到上下、左右方向的运动,还能够看到离我们而去或者向我们而来的动作,这些是3D电影技术运用的效果。 |
B.作为被动式的3D电影技术,光分技术的主要原理就是让每只眼睛只接收到一部分光,而滤掉另一部分,然后通过大脑处理成立体视觉。 |
C.传统的光分技术对观众的坐姿要求很高,利普顿改良了这种技术,让观众能够像欣赏普通电影一样自由的欣赏3D电影。 |
D.色分技术在近几年获得突破,Dolby 3D系统完全解决了传统色分技术翁易引起视觉疲劳的问题,并让放映3D电影变得更加容易。 |
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世纪拍摄3D电影时,摄像机和观众使用的偏振片、滤光片,甚至两台摄像机之间的距离与人眼间的距离都必须相同。 |
B.在欣赏采用色分技术的3D电影时,观众需要通过滤光眼镜来分别接收红绿蓝三原色光的高频部分和低频部分。 |
C.现在的3D电影拍摄基本都采用被动式的3D电影技术,主动式3D电影技术已经进入实际运用,但目前成本较高。 |
D.电影银幕的巨型化超大化,使观众更容易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是3D电影技术发展的又一巨大变革。 |
根据原文内容.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3D电影可以说是由拍摄者和观众共同完成的,3D电影技术固然必不可少,我们的大脑也功不可没。 |
B.《阿凡达》受到观众普遍欢迎的最重要原因就是采用了当下最先进的电影技术Dolhy 3D+IMAX。 |
C.光分技术、色分技术都曾经在3D电影拍摄时占主流,但将来这两种技术都可能被别的技术所替代。 |
D.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电影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电影越来越高的要求反过来叉推动了相关科技的发展。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读柳永
梁衡
①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表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②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内容上把词从宫词中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
③艺术高峰的产生扣自然界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水自己也没有想到他死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作者姓名也没有。凡艺术成就都是阴差阳错,各种条件交汇而成一个特殊气候,一粒艺术的种子就要在这种气候下生根发芽了。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了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盘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一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如何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籽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目而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特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颂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
④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另外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中绝大多数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但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⑤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选自《把栏杆拍遍》有删节)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一段在内容上简述了作者记住柳永的原因,在结构上统领全文,同时也奠定了全文通谷简朴的基调。 |
B.文章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黄山松不择地而生,生而与风雪相斗成就自我的不屈精神,赞美柳永虽沦于瓦肆勾栏,却成就自我的文学神话。 |
C.文章第3段写柳永的遭遇不仅诠释一个逆境成才的道理,也包含着对他的歌颂。 |
D.柳永本想考取功名,却阴差阳错的如一粒风中的种子一样,无奈地落到了市井之中,但“奉旨填词”的他反而在逆境中获得人生的精彩。 |
E.不刻意追求成功,却成就斐然;人受命运摆弄,却也可以主宰命运;人受环境制约,却也可以利用环境,这就是柳永给我们的启示与感动。通读全文回答,文章题为“读柳永”,说说“读”字的妙处。
文章开头说“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柳永对词的发展所作出的主要贡献。
文章,从柳永的人生遭遇和做人成事的经历中论述了一个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请你从古今名人中举出一两个这样的例子加以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杨宪益:翻译整个中国的人
杨宪益是把《史记》推向西方世界的第一人;他翻译的《鲁迅选集》,是外国的高校教学研究通常采用的蓝本;与夫人合作翻译的三卷本《红楼梦》,成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译本……在欧美各大图书馆,他的译著整齐地排满书架,蔚为壮观。这位翻译大家被成为“翻译整个中国的人”。
一
杨宪益1915看元月出生于天津。杨宪益天赋异禀,11岁就读过了数量可观的古代笔记小说,杨宪益的祖父当过淮安知府,父亲是天津中国银行的行长,他又是家里的独子,因此杨宪益的童年过着一般人无法想象的豪门生活,他小时候还穿过袁世凯馈赠的黄马褂。他的母亲在生他之前做梦,梦中白虎一跃,跳进了肚子,算命先生说这个孩子白虎星入命,将来会经历种种挫 折后成就大事业。
中学毕业以后,杨宪益随师长和朋友一起前往英国求学。初到伦敦,人生地疏,杨宪益苦读了5个月后一举通过了牛津大学的拉丁文和希腊文专业笔试,他的成绩让当时面试的考官感到非常不可思议,他认为扬宪益的希腊文和拉丁文还不够巩固,而且当时的牛津每年面对亚非地区只招收一名学生,所以,站在牛津大学门槛上的杨宪益失去了1935年入学的机会,他只能等到1936年秋季入学。为了犒劳自己,杨宪益选择了去地中海旅游。他用这一年时间游历了欧洲大陆.阅读了大量书籍。
从幼年起,杨宪益就不是一个用功读书的人,在牛津他学习成绩并不出色,他把精力全部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和社会活动之中,其文采和聪慧在牛津却有口皆碑。
出于好玩,他在牛津一口气把《离骚》按照英国18世纪的英雄双行体的格式翻译了出来。这一年,他24岁,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翻译,他在翻译中显示出来的磅礴才华和独立性,让英国人大吃一惊。现在,这首译诗还作为经典,屹立在欧洲各大学的图书馆书架上。
活力四射的杨宪益一到牛津就参加了中国学会并被选为学会的秘书,他进行抗日宣传、自费编杂志,搞翻译,写剧本。1937年他被选为中国学会主席。在牛津期间,杨宪益结识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格莱迪丝,就是后来他的妻子,中文名叫戴乃迭。
二
在教书期间,杨宪益翻译的《儒林外史》和《阿Q正传》打动了当时重庆国立编译馆的负责人梁实秋。梁实秋看中了杨戴二人的能力,于是从大学里挖来了两人。对中国古代史感兴趣的杨宪益在编译馆的第一个工程,就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杨宪益、戴乃迭联手,历时3年将《资治通鉴》译成英文。在以后的半个世纪时间里,夫妻俩联袂将中国文学作品译成英文,从先参散文到《水浒》、《红楼梦》,达百余种。
其中。他与夫人戴乃迭翻译的《红楼梦》三卷本全文英译工作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70年代完成并陆续出版,引起了中外文化界轰动,这套译本成为最受中外学者和西方世界读者认可和推崇的经典译著。戴乃迭与丈夫合作翻译的三卷本《红楼梦》,与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本(译名《石头记》)一并,成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译本。
1949年解放以后,两人来到北京,参加了外文社的《中国文学》杂志,从此开始了持续一生的翻译工作。译出《儒林外史》、四卷本《鲁迅选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和《白毛女》等众多汉语文学名著。大跃进时,两人主动响应,废寝忘食,力争工作量翻番,只用十天就翻译完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
2009年,中国翻译协会授予杨宪益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杨宪益成为继季羡林后获得该奖项的第二位翻译家。
晚年,杨宪益过着从容淡定的生活。晚年的诗作也往往是笔中带刺、笑中带苦、笑中带泪,充满了丰富的人生况味。而这从容淡定的背后,却是岁月的磨难——“文革”时期被打成”特务”,与戴乃迭同坐四年牢狱、唯一的儿子精神失常客死英国……一个人间与地狱都经历过的人,早已是心如止水。
2009年11月29日,有近千民众自发来到北京八宝山,参加杨宪益的遗体告别。一起来送中国最后一个集“士大夫”、“洋博士”和“革命者”于一身的知识分子、翻译家。北京后海银锭桥边,狭长的小金丝胡同深处,褐色木门门扉紧闭。那位坐在轮椅上、偶尔出来遛弯儿的老人。已经作别红尘,只留下墙上那幅“古来圣贤多寂寞,是真名士自风流”的对联。
杨宪益去世后,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美国《纽约时报》、英国《独立报》等纷纷撰文,以纪念这位译学泰斗。
银锭桥空,译著长存;金丝巷冷,音容宛在……
(《人物周刊)2010年第1期)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人物的生平,以平实朴质的叙述为主,偶有一两句精辟的评说。同时,叙述中穿插生动的人物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
B.由于从小受自虎星人命的影响,所以杨宪益从小就不是一个用功读书的人,以致于失去了1935年牛津大学入学的机会。 |
C.杨宪益进入翻译领域有偶然的因素。出于好玩,他24岁在牛津翻译《离骚》时,发现自己的翻译才华,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
D.杨宪益之所以能成为“翻译整个中国的人”,一方面得益他自身的文采和聪慧,另一方面也要感谢一位伯乐——梁实秋。 |
E.杨宪益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扇窗。他不仅获得了国家对这位译学泰斗的贡献的肯定,同时也赢得了国际上的普遍尊敬。综观全文,促使杨宪益走上翻译家之路的因素有哪些
文中写道杨宪益家的墙上留下一幅对联“古来圣贤多寂寞,是真名士自风流”,这样写有何作用?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杨宪益的事例具体谈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
田埂上的精神
张佐香
麦子把田野的纽扣一粒一粒扣齐。但是,有一粒麦子被人们遗忘了,落在了田埂上,像一只浇了水后丢在堤上的桶。
秋天继续深入。在清寒的晨气中,秋天的阳光抹在田野上,也抹在这一粒麦子上。它穿透土壤的黑暗,长出如针的小苗。来地里除草施肥的人们,自远方踏步而来,这一株麦苗兴奋地在微风中晃动着绿色的身子,似蝴蝶抖动金色的翅膀。然而,没有人在走近它时停下来,甚至没有闲暇望它一眼。因为田野里有大片的麦子,在等待着他们。
本来它也应该生长在平整如砖的麦地呀!那儿有着它许许多多的兄妹,它们被调理得丰腴而肥硕。远远望去,它们宏大而又壮观。它们手挽手一起生长,一起成熟,一起走进农家的粮仓,与那些农民一起体验丰收的喜悦。田埂上只有一株孤零零的麦子,一株长错了地方的麦子。它很无奈。
尽管这株麦子非常纤弱,但它长得非常卖力。它比田地里任何一株麦子都活得用力;它不想放弃自己生长的权利;它甚至还想用它那一片特别的绿,来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获取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它大声地对每一位从它身边经过的人呐喊:“你们睁大眼睛瞧瞧!我不是一棵小草,我是麦子,我是一株麦子啊!”但是,没有人理会它。例外的一天,有个人偶然歇息时坐在它身边的田埂上,抽了一根烟,扔下烟蒂时瞅了它一眼,这时才突然记起来似的说:“噢,这儿还有一株麦子!”这时,麦子为有人记起它而高兴,它显得异常兴奋,甚至还有意地直了下它的身子,以便能让人看到它健康向上的样子。它不愿意让人笑话它,或者可怜它。那人只留下了些烟灰,拍了拍沾在裤子上的泥土,走了,就不再有踪影。
这一株麦子已彻底为人们所遗忘,偶尔有小鸟落在它的身边,望着这深秋的大地一动不动。风吹,雨淋,日晒,它在孤独寂寞和无望中艰难地生长。它必须要生长,因为它是一粒落进泥土获得生命的麦子。它的存在属于大地,还有白云和高空飞翔的鸟儿,以及美好的黎明和黄昏。太阳格外地偏爱它,总是用暖暖的光芒映照着它的身子。
尽管它是一株长在田埂上的麦子,被人们忽略,但它依然挚爱着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它能体会到他们泥一脚水一脚跋涉于齐膝的泥淖中的滋味;它能感受到他们担着百余斤的担子压在肩上走上三四里地的分量。抢收抢种的季节,他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顶着最毒的太阳,干着最繁重的活。他们受苦受累似乎是注定的。谁也没觉得不应该。想到此,它的身子一沉,似乎想把自己的根系伸进更深的土壤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使自己长得更健壮一些。
冬去春来,它终于开始抽穗,并且呈现出金黄的颜色。当一位农人收割了无数麦子后,发现了它,欢喜得了不得,小心翼翼地割下这株麦子,把它捧在手心,喃喃地自言自语:“麦子,田埂上也能长出这么好的麦子,它承的是天惠呀!”
一颗明亮而智慧的种子,只要根植于泥土,它就能结出果实,正如这田埂上的一株麦子。它生长的是田埂上的精神。
(选自《人民代表报》,有改动)第一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从全文结构来看,这一段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4分)
答:
体会文中划线句子“麦子,田埂上也能长出这么好的麦子,它承的是天惠呀”的含义,结合原文回答:田埂上为什们能长出这么好的麦子?
答:
本文多处运用对比,请列举两例并分析其作用。
答:
用自己的话表述“田埂上的麦子”给了我们哪些人生启示。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