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言文。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兖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①,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
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信之,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高颎、杨素亦礼遇之。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
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 (《隋书 循吏》 )
[注]①髫龀(tiáo chèn),儿童时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被:遭受 |
B.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 拜:授予官职 |
C.邺都俗薄,号曰难化化:造化 |
D.高颗.杨素亦礼遇之礼:用礼节来……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叔略为官政绩出色的一组是( )
①身长九尺,志气不凡 ②叔略部率精悦,每战身先士卒 ③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 ④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 ⑤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 ⑥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
A.②③⑥ | B.③⑤⑥ | C.②④⑥ | D.①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叔略在孩童时就因为父亲的案件被牵累,遭受残酷的刑罚,后被派作官府的杂役,就这样还是被疑忌,只好逃走。 |
B.樊叔略为人多智,经常为上级出谋划策,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赏识;而且他作战勇敢,多次获得军功,被封高官。 |
C.樊叔略为官清明果决,奉命营建宫殿,规划设计都出于他的精巧构思,因而百姓称赞他智慧无穷,品行端正。 |
D.樊叔略虽然不擅长书本学问,不会引经据典,但是因为能够深入思考,所以得出的独到的见解往往与道理相契合。 |
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10分)
①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
②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华原,字国满,代郡人也。少明敏,有器度。初为齐神武骠骑府法曹参军,赐爵新城伯,累迁大丞相府属。深被亲待,每号令三军,恆令宣谕意旨。寻除散骑常侍。周文始据雍州,神武使华原入关说焉。周文谓曰:“若能屈骥足于此,当共享富贵;不尔,命悬今日。”华原曰:“殒首而已,不敢闻命。”周文嘉其亮正,乃使东还。寻悔,遣追不及。神武以华原久而不返,每叹惜之,及闻其来,喜见于色。后除相府右长史,迁骠骑大将军、特进,进爵为公,仍徙封新安。后为兗州刺史。华原有干略,达政体。至州,乃广布耳目,以威禁。境内大贼及邻州亡命三百余人,皆诣华原归款。咸抚以恩信,放归田里,于是人怀感附,寇盗寝息。州狱先有系囚千余人,华原科简轻重,随事决遣。至年暮,唯有重罪者数十人。华原各给假五日,曰:“期尽速还也。”囚等曰:“有君如是,何忍背之!”依期毕至。先是,州境数有猛兽为暴。自华原临政,州东北七十里甑山中,忽有六駮食猛兽,咸以为化感所致。卒官,州人大小莫不号慕,为树碑立祠,四时祭焉。赠司空公、尚书左仆射。子宰均嗣。
(选自《北史》)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恆令宣谕意旨谕:使……知晓 |
B.寻除散骑常侍寻:不久 |
C.寇盗寝息寝:渐渐 |
D.华原科简轻重简:选择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有君如是,何忍背之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
B.①神武以华原久而不返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C.①神武使华原入关说焉②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
D.①周文嘉其亮正,乃使东还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能屈骥足于此,当共享富贵;不尔,命悬今日。
译文:
(2)境内大贼及邻州亡命三百余人,皆诣华原归款。
译文:文中,张华原有哪些优点和才干?请简要概括。(5 分)
答: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 12 处)(4 分)
孟 懿 子 问 孝 子 曰 无 违 樊 迟 御 子 告 之 曰 孟 孙 问 孝 于 我 我 对 曰 无 违 樊 迟 曰何 谓 也 子 曰 生 事 之 以 礼 死 葬 之 以 礼 祭 之 以 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送姚姬传①南归序
(清)刘大櫆
古之贤人,其所以得之于天者独全,故生而向学。不待壮而其道已成。既老而后从事,则虽其极日夜之勤劬,亦将徒劳而鲜获。
姚君姬传,甫弱冠而堂已无所不窥,余甚畏之。姬传,余友季和之子,其世父则南青也。忆少时与南青游,南青年才二十,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其后余漂流在外,倏忽三十年,归与姬传相见,则姬传之齿,已过其尊府与余游之岁矣。明年,余以经学应举,复至京师。无何,则闻姬传已举于乡而来,犹未娶也。读其所为诗赋古文,殆欲压余辈而上之,姬传之显名当世,固可前知。独余之穷如曩时,而学殖将落,对姬传不能不慨然而叹也。
昔王丈成②公童子时,其父携至京师,诸贵人见之,谓宜以第一流自待。文成问何为第一流,诸贵人皆曰:“射策甲科,为显官。”文成莞尔而笑,“恐第一流当为圣贤。”诸贵人乃皆大惭。今天既赋姬传以不世之才,而姬传又深有志于古人之不朽,其射策甲科为显官,不足为姬传道;即其区区以文章名于后世,亦非余之所望于姬传。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以尧舜为不足为,谓之悖天,有能为尧舜之资而自谓不能,谓之漫天。若夫拥旄仗钺,立功青海万里之外,此英雄豪杰之所为,而余以为抑其次也。
姬传试于礼部,不售而归,遂书之以为姬传赠。
【注】①姚姬传:姚鼐,字姬传。姚鼐与方苞、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②王文成:王守仁,明代思想家,死后谥号文成。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闻姬传已举于乡而来乡:乡试 |
B.余甚畏之畏:畏惧 |
C.谓之漫天漫:欺骗 |
D.遂书之以为臣传赠书:写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其世父则南青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B.其父携至京师吾其还也 |
C.归与姬传相见孰与君少长 |
D.诸贵人乃皆大惭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
A.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 |
B.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 |
C.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 |
D.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赠序写于姚鼐离京准备南归之际,作者在文中热情赞扬了姚鼐的诗文才华,并借用孟子的话表达对姚鼐的厚望。 |
B.作者忆及与姚鼐伯父交往的情景,既有时光流逝、情谊尚在的感喟,又在与姚鼐的对比中,透露出自己老而无成的慨叹。 |
C.文章举王守仁为例,说明第一流人才不应当只想做大官,或在万里之外的边疆建立功业,而应努力成为有道德的圣贤。 |
D.文章以勉励姚鼐志当存高远为中心,用议论开篇,中间夹叙夹议,尾段点明写作缘起,全篇文辞简约,感情真挚恳切。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虽其极日夜之勤劬,亦将徒劳而鲜获。
(2)则姬传之齿,已过其尊府与余游之岁矣。
(3)姬传试于礼部,不售而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钱蛰庵征君述
全祖望
公讳光绣,字圣月,晚号蛰庵。先生少负异才,随侍其父侨居硖石,因尽交浙西诸名士。是时社会方殷,四方豪杰俱游江、浙间,因尽交天下诸名士。先生年甫及冠也,而宿老俱重之。
先生本用世才。宁国分符出守,不甚谙吏事,簿书山积,一出先生之手,老胥无所用其奸。硖中土豪吴中彦凶暴绝伦,先生广为布置,卒令有司擒而戮之。流寇逼京师,上书南枢史公,请急引兵勤王,以救京师之困;而先以飞骑追还漕艘,弗赍盗粮。史公答以具晓忠怀,即图进发。赧王称制①,先生累言于当道,深表忧虑。玄倩方按河南,乃檄先生知舞阳,以亲老辞之。俄而南都又破,从兄忠介公方举兵江上,先生居硖中,隔一水耳,亦不赴。盖先生虽为故国抱杞人之忧,而逆知时事之难以犯手,故置身局外,卒无不如其所料者。
先生于出处②之际最严。沉宫坊③延嘉被荐,先生贻之书曰:“玉堂清梦,非复昔日兼珍;青泥滋味,恐所不免。吾兄其慎之!”延嘉故不肯出山,得先生书,谢为益友。昆山朱应鲲,亦故人也,及宰上虞,颇鱼肉故国遗民,先生面斥之。忠介之殉也,诸弟远出未归,先生修其祭祀;祝版之词,凄怆感动行路。从兄江宁推官肃凯与先生始睦终疏,及其罹刑,惧家门不保,以幼子之托,先生力任之。吴越诸野老多以不仕养高,而牧守干谒仍不废,先生长谣曰:“昔日夷齐以饿死,今日夷齐以饱死。只有吾乡夷齐犹昔日,何怪枵腹死今日!”闻者惕然。先生平日风流自喜,虽遭厄运,不为少减。然感怀家国,渐以蕉萃,遂成心疾,竟以愤懑失意自裁;戊午四月十二日也。葬于皋前山之阳。
(选自《鲒埼亭集外编·卷十一》,有删改)
[注]①体制:这里指即位执政。②出处:出,指出仕;处,指隐退。③沉宫坊:宫坊,指太子。沉宫坊,这里指明朝太子的旧部。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先以飞骑追还漕艘,弗赍盗粮赍:送给 |
B.卒无不如其所料者卒:最终 |
C.以幼子之托,先生力任之任:承担 |
D.而牧守干谒仍不废废:衰败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钱光绣心念君国的一组是
①先生广为布置,卒令有司擒而戮之 ②上书南枢史公,请急引兵勤王
③先生累言于当道,深表忧虑④先生居硖中,隔一水耳,亦不赴
⑤诸弟远出未归,先生修其祭祀⑥渐以蕉萃,连成心疾
A.①②⑤ | B.①③④ | C.②③⑥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光绣少年之时随父亲迁居到硖石,硖石地处江浙,才华卓越的钱光绣得天时地利,广泛结识各方名士。 |
B.钱光绣本来希望通过做官为国效命,然而明朝大势已去,他虽满怀忧国之思,后来仍无奈地选择了隐退。 |
C.清朝建立后,一些明朝遗老被官方征召,钱光绣借故拒绝清廷征召,他还劝诫朋友拒绝征召,保持节操。 |
D.钱光绣为人真诚,是一个值得信任,能托付大事的人;他独有风采,守节明义,是一位令人崇敬的名士。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簿书山积,一出先生之手,老胥无所用其奸。
(2)史公答以具晓忠怀,即图进发。
(3)及宰上虞,颇鱼肉故国遗民,先生面斥之。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短句不超过6处)
先生居吴中久,因习吴中况味,谈谐四出,必有名理。一茗一粥非其手制无可意者故不轻过人食虽皈依释氏而旦旦啖鼋羹作牛心炙,饮醇不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朋党论
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益:增加,译为补益 |
B.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济:成功 |
C.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治:治理得好 |
D.二十二人并列于朝列:陈列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事实论据的一项是()
①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②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③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④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⑤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⑥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A.①③④ | B.②③⑤ | C.③④⑥ | D.②③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政论文,是欧阳修上书劝谏为人君者不要闻朋党而色变,关键要善辨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
B.作者在第二段所阐述的观点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观点相同。 |
C.篇文章结构严谨,先提出问题,再接着分析问题,最后意味深长地点明写本文的意图。 |
D.“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由此议论可看出,欧阳修对当今人君诛戮君子之朋而倍感痛心。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
译:
(2)更相称美,更相推让。
译:
(3)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译: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有子曰:“其 为 人 也 孝 弟 而 好 犯 上 者 鲜 矣 不 好 犯 上 而 好 作 乱 者 未 之 有 也 君 子 务 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苏轼
臣等猥以空疏,备员讲读。圣明天纵,学问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以此自愧,莫知所为。
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
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以陛下圣明,必喜赞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昔冯唐论颇牧之贤,则汉文为之太息。魏相条晁董之对,则孝宣以致中兴。若陛下能自得师,则莫若近取诸贽。
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但圣言幽远,未学支离,譬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如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复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
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效:见效 |
B.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罪:责备 |
C.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同时:一致 |
D.魏相条晁董之对,则孝宣以致中兴条:列举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间接表现陆贽有才能的一组是
①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②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③可谓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盲④若陛下能自得师,则莫若近取诸贽⑤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⑥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
A.①②③ | B.④⑤⑥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札子是臣下奏事时所使用的一种公文文体,本文援引史实,侃侃而谈,条理清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
B.苏轼极度推崇陆贽的治国方略,与同僚共同请求校正唐代陆贽的奏议,直谏应借鉴陆贽的奏议内容作为治国之策。 |
C.作者以唐德宗采用陆贽的意见使国家中兴为例阐述道理,以期引起当时皇帝的高度重视,可谓用心良苦。 |
D.苏轼认为陆贽的奏议聚集了古往今来的精华,可以作为国家治乱的借鉴,只要反复熟读,就一定能够启迪智慧。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
(2)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
(3)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