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季直,丹阳秣陵人也。祖愍祖,宋广州刺史。父景仁,中散大夫。季直早慧,愍祖甚爱异之。愍祖尝以四函银列置于前,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人问其故,季直曰:“若有赐,当先父伯,不应度及诸孙,是故不取。”愍祖益奇之。五岁丧母,哀若成人。初,母未病,令于外染衣【注】;卒后,家人始赎,季直抱之号恸,闻者莫不酸感。
及长,好学,淡于荣利。起家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时人号曰“聘君”。父忧服阕,尚书令刘秉领丹阳尹,引为后军主簿、领郡功曹。出为望蔡令,顷之以病免。时刘秉、袁粲以齐高帝权势日盛,将图之,秉素重季直,欲与之定策。季直以袁、刘儒者,必致颠殒,固辞不赴。俄而秉等伏诛。
齐初,为尚书比部郎,时褚渊为尚书令,与季直素善,频以为司空司徒主簿,委以府事。渊卒,尚书令王俭以渊有至行,欲谥为文孝公,季直请曰:“文孝是司马道子谥,恐其人非具美,不如文简。”俭从之。季直又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时人美之。
迁太尉记室参军。出为冠军司马、东莞太守,在郡号为清和。还除散骑侍郎,领左卫司马,转镇西谘议参军。齐武帝崩,明帝作相,诛锄异己,季直不能阿意,明帝颇忌之,乃出为辅国长史、北海太守。边职上佐,素士罕为之者。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以为骠骑谘议参军,兼尚书左丞。仍迁建安太守,政尚清静,百姓便之。还为中书侍郎,迁游击将军、兼廷尉。
梁台建,迁给事黄门侍郎。常称仕至二千石,始愿毕矣,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天监初,就家拜太中大夫。高祖曰:“梁有天下,遂不见此人。”十年,卒于家,时年七十五。
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闻者莫不伤其志焉。
【注】染衣:僧衣。意思是出家为僧。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应度及诸孙度:担心 | B.与季直素善善:友好 |
C.还除散骑侍郎除:(被)任命 | D.政尚清静尚:崇尚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陶季直“淡于荣利”的一组是( )
①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 ②起家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
③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 ④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
⑤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 ⑥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哒殡敛
A.①③⑥ | B.②③④ | C.②⑤⑥ | D.①②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季直自幼聪慧,颇得祖父赏识,在他五岁母亲去世时,家人将其从寺院中赎回,陶季直抱着母亲,痛哭不止,他悲哀的表情犹如成人,令在场者无不倍感辛酸。 |
B.陶季直“及长”为官,无论是担任京城官员,还是出任地方官员,施政都非常推崇“清净”,当地的百姓不仅认为他的施政之举“便民”,而且称誉他任职之处清净和平。 |
C.陶季直认为刘秉、袁粲二人都是儒生,他们推翻齐高帝的图谋必败,因此坚决不参与他们的谋反,而日后刘秉、袁粲二人服罪处死的结局也充分验证了陶季直预见的正确性。 |
D.陶季直为官能急流勇退,常说官做到两千石,最初的愿望就全实现了。听![]() |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季直早慧,愍祖甚爱异之。
答:
(2)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口”是为考查而设),完成文后各小题。
张泰,字叔亨,广东顺德人。成化二年进士。除知沙县。时经邓茂七之乱,泰抚绥招集,流亡尽复。入为御史,偕同官谏万贵妃干政,廷杖几毙。出督京畿学校,口忧去,家居十余年。
弘治五年起故官,按云南。孟密土舍思揲构乱,以兵遏木邦宣慰使罕挖法于孟乃寨。守臣抚谕,拒不听,泰与巡抚张诰集兵示必讨,思揲惧,始罢兵,滇池溢,为民灾,泰筑堤以弭其患。还朝,乞罢织造内臣,减皇庄及贵戚庄田被灾税赋,给畿省灾民牛种。诏止给牛种,余不行寇入永昌,甘肃游击鲁麟委罪副总兵陶祯,而总兵官刘宁疏言守臣不和,诏泰往勘。泰奏镇守太监傅德、故总兵官周玉侵据屯田。巡抚冯续减削军饷,寇数入莫肯为御,失士卒六百余、马驼牛羊二万皆不以闻。帝怒,下之吏。德降内使,铟南京,续编氓口外。泰又言甘州膏腴地悉为中官、武臣所据,仍责军税;城北草湖资戍卒牧马,今亦被占。请悉归之军,口推行于延、宁二镇,诏皆从之。迁太仆少卿,改大理。
初,蓟州民田多为牧马草场所侵,又侵御马监及神机营草场、皇庄,贫民失业,草场亦亏故额。孝宗屡遣给事中周旋,侍郎顾佐、熊狲等往勘,皆不能决。至是命泰偕锦衣官会巡抚周季麟复勘泰密求得永乐间旧籍,参互稽考,田当归民者九百三十余顷,而京营及御马监牧地成不失故额,奏入,驳议者再,尚书韩文力持口,留中未下。及武宗嗣位,文再请,始出泰奏,流亡者成得复业
寻迁右副都御史督储南京奏厘革十二事多报可正德二年召为工部右侍郎逾年迁南京右都御史。泰清谨,刘瑾专权,朝贵争赂遗。泰奏表至京,惟馈土葛。瑾憾之,其年十月令以南京户部尚书致仕。明年七月卒,摭他事罚米数百石。瑾诛,予葬祭如制。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治五年起故官,按云南按:巡察 |
B.泰筑堤以弭其患弭:消除 |
C.甘肃游击鲁麟委罪副总兵陶祯委:委派 |
D.仍责军税责:索取 |
填人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出督京畿学校,口忧去,家居十余年。
②请悉归之军,口推行于延、宁二镇,诏皆从之。
③奏人,驳议者再,尚书韩文力持口,留中未下
A.①而 ②乃 ③焉 | B.①而②且③之 |
C.①以 ②且 ③之 | D.①以②乃③焉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寻迁右副都御史督储南京/奏厘革十二事/多报可/正德二年/召为工部右侍郎/逾年迁南京右都御史。 |
B.寻迁右副都御史督储南京/奏厘革十二事多/报可/正德二年/召为工部右侍郎/逾年迁南京右都御史。 |
C.寻迁右副都御史督储/南京奏厘革十二事/多报可/正德二年/召为工部右侍郎逾年迁南京右都御史。 |
D.寻迁右副都御史督储/南京奏厘革十二事多/报可正德二年/召为工部右侍郎逾年/迁南京右都御史。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南孟密土司属官思揲挑起叛乱,并拒不听从当地的安抚,后因害怕张泰与张诰的讨伐决心,才停止用兵。 |
B.张泰对朝廷忠心耿耿,多次提出建议,对百姓也是关怀有加,帮助他们争取利益。 |
C.针对蓟州放马草场横行乡里,致使贫民失业、草场数额减少一事,张泰又受命前往调查。 |
D.张泰为官清廉,为人谨慎,却被人挑剔其他事被罚米数百石,直到刘瑾被杀后,才赐予埋葬祭祀的礼数。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l)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时经邓茂七之乱,泰抚绥招集,流亡尽复。
②瑾憾之,其年十月令以南京户部尚书致仕。
简要概括张泰奉诏到甘肃勘察“寇人永昌”一事的勘察情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问题。
邓训字平叔,少有大志。显宗即位,初以为郎中。训乐施下士,士大夫多归之。
建初三年,上谷太守任兴欲诛赤沙乌桓,乌桓怨恨谋反,诏训将黎阳营兵屯狐奴,以防其变。训抚接边民,为幽部所归。六年,迁护乌桓校尉,黎阳故人乐随训徙边。鲜卑闻□威恩,皆不敢南近塞下。
章和二年,护羌校尉张纡诱诛烧当种羌迷吾①等,由是诸羌大怒,谋欲报怨,朝廷忧之。公卿举训代纡为校尉。诸羌激忿,遂相与解仇结婚,交质盟诅,众四万余人,期冰合渡河攻训。先是,小月氏胡②分居塞内,胜兵者二三千骑,缘勇健富强,每与羌战,常以少制多。虽首施两端,汉亦时收其用。
时迷吾子迷唐,别□武威种羌合兵万骑,来至塞下,未敢攻训,先欲胁月氏胡。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训曰:“不然。今张纡失信,众羌大动,经常屯兵,不下二万,转运之费,空竭府帑,凉州吏人,命县丝发。原诸胡所以难得意者,皆恩信不厚耳。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遂令开城,悉驱群胡妻子内之。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训遂抚养其中少年勇者数百人,以为义从。
胡俗耻病死,每病临困,辄以刃自刺。训闻有困疾者辄拘持缚束不与兵刃使医药疗之愈者非一小大莫不感悦。训因发湟中秦、胡兵,出塞掩击迷唐于写谷。
永元四年冬,病卒官,时年五十三。胡人爱惜,旦夕临者日数千人。戎俗父母死,耻悲泣,皆骑马歌呼。至闻训卒,莫不吼号,或以刀自割,曰:“邓使君已死,我曹亦俱死耳。”前乌桓吏士皆奔走道路,至空城郭。吏执,不听,以状白校尉徐傿。傿叹息曰:“此义也。”乃释之。
(选自《后汉书·邓寇列传第六》,有删改)
【注】①烧当种羌迷吾:烧当种羌,与后文的“武威种羌”均为当时的羌族部落名称。迷吾,部族首领。②小月氏胡:西北少数民族。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四万余人,期冰合渡河攻训期:期望 |
B.缘勇健富强,每与羌战,常以少制多缘:因为 |
C.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怀:安抚 |
D.胡人爱惜,旦夕临者日数千人临:吊丧 |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鲜卑闻□威恩,皆不敢南近塞下
②时迷吾子迷唐,别□武威种羌合兵万骑
③开门内我妻子,□得父母
A.①之②与③因 | B.①其②于③因 |
C.①其②与③乃 | D.①之②于③乃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训闻/有困疾者辄拘持/缚束不与兵刃/使医药/疗之愈者非一/小大莫不感悦 |
B.训闻有困疾者/辄拘持/缚束不与兵刃/使医药/疗之愈者非一小大/莫不感悦 |
C.训闻/有困疾者辄拘持缚束/不与兵刃/使医药疗之/愈者非一小大/莫不感悦 |
D.训闻有困疾者/辄拘持缚束/不与兵刃/使医药疗之/愈者非一/小大莫不感悦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训统率黎阳营的士兵屯守在狐奴,安抚接纳边境地区的百姓,他驻守之处成为幽州地区百姓投奔的地方。 |
B.诸羌谋反时,邓训被朝廷任命为乌桓校尉,以防羌人的进攻,后来又率领湟中秦、胡兵出塞对迷唐发起攻击。 |
C.邓训没有任由羌人和胡人互相攻击坐得渔翁之利,而是打开城门收容胡人的妻子儿女,帮助胡人度过危机。 |
D.邓训五十三岁时病死在任上,胡人都非常悲痛,他们大吼长号,有的甚至自残身体,想要追随邓训而死。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由是诸羌大怒,谋欲报怨,朝廷忧之。
②原诸胡所以难得意者,皆恩信不厚耳。
(2)胡人为什么爱戴邓训?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
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至德二载,思明、希德率高秀岩、牛廷价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思明为飞楼,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穴地颓之。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靳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至期,以甲士守陴,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收清夷、横野等军。
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既而思明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会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帝贷诸将罪。(节选自引《旧唐书·李光弼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素狂易易:轻视 | B.乃斩众以徇徇:示众 |
C.乃彻民屋为摞石车彻:修补 | D.彼惩嘉山之败惩:忌惮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光弼用兵有谋略的一组是()
①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②光弼遣穴地颓之
③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④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
⑤不如起军逼之⑥独光弼整众还太原
A.①③⑤ | B.②③⑤ | C.①④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年幼即能读史书,具有良好的品行与节操,年轻从军,擅长骑马射箭。 |
B.他率兵入太原,侍御史崔众傲慢无礼,不按朝廷命令马上交付兵权,李光弼将其捉拿关押,并顶住压力将其斩首。 |
C.太原守卫战,在敌众我寡的紧急情况下,他镇定自若,力排众议,不死守城池,用灵活的战术击败敌人,成功解围。 |
D.围攻安庆绪一战,众将不听从李光弼的建议,即在敌我杀略大当状态下,李光弼尚能整军还太原,而其他众将溃不成军,皇帝降罪于众将。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明为飞楼,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穴地颓之。
(2)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讳辩
韩愈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名不偏讳①。”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②”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谥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之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选自《古文观止》卷八《唐文》)
【注】 ①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单用其中一个字时,不避讳。如孔子的母亲名叫“征在”,孔子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
②不讳嫌名:与人姓名音相近的字不避讳。下文“浒”、“势”、“秉”、“机”、“谕”均与唐代皇帝名音同音近。下列各项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贺不举进士为是 举:推荐 |
B.稽之以国家之典 稽:查核 |
C.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止:到达顶点 |
D.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超过 |
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为犯二名律乎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
B.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C.与贺争名者毁之曰 微斯人,吾谁与归 |
D.乃比于宦官宫妾 家祭无忘告乃翁 |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
B.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
C.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
D.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驳斥毁谤者观点的一组是
① 律曰:“二名不偏讳”。 ② 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③ 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 ④ 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
⑤ 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⑥ 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②⑤ | D.③④⑥ |
对本文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有人为打击竞争对手,借口他父亲名晋肃,如果他参加进士考试,就犯嫌名讳,企图让他放弃考试。 |
B.韩愈曾经鼓励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在李贺遭到恶意毁谤,他本人也因鼓励李贺应考而受到指责的情况下,写下本文进行辩驳。 |
C.韩愈认为,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既不违犯“二名律”,也不违反“嫌名律”,毁谤者和附和者的言论,在法理上是没有依据的。 |
D.韩愈认为,周公、孔子、曾参都不避父母的名讳,而毁谤者和附和者却想超越这些古圣先贤,过分强调避讳,实在荒谬可笑。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
② 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
③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
郅都者,杨人也。以郎事孝文帝。孝景时,都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去。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郅都。
济南瞷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至则族灭瞷氏首恶,余皆股栗。居岁余,郡中不拾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
都为人勇,有气力,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常自称曰:“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郅都迁为中尉,丞相条侯至贵倨也,而都揖丞相。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史记·酷吏列传》节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每小题2分,共6分)
①面折大臣于朝面:
②上目都,都不行目:
③由此重郅都重: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6分)
①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