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19分)
商鞅变法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
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疆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闇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事良久语:交谈
B.景监以让卫鞅让:谦虚
C.而循礼者不足多多:赞扬
D.缘法而治者缘:沿袭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从侧面表现商鞅很有才能的一组是:(   )
①鞅少好刑名之学                 ②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③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④语数日不厌
⑤吾君之欢甚也                   ⑥功不十,不易器

A.①③④ B.③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从小就表现出浓厚的治理国家的兴趣,喜欢钻研那些刑罚和吏治的学说,深得魏国国相公叔座的赏识,并且在其府上做了中庶子,荣耀一时。后来商鞅投奔秦国不久,公叔座就去世了。
B.商鞅在秦国东扩领土时到了秦国。为了将自己的才学有所施展,他毛遂自荐勇敢地直接去面见秦孝公。然而秦孝公起初并不认可他。
C.一而再,再而三地面见秦孝公,商鞅终于明白之前不被秦孝公重用的原因是,没有提出合乎孝公想法的施政方略。在好友景监的帮助下,他提出了切合秦孝公想法的变法策略。
D.商鞅的变法之举并非所有人都赞同,秦国的老臣子甘龙和杜挚就反对变法革新的典型代表。但是商鞅并没有被困难吓倒,据理力争,陈述变法图强的意义。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最终确立了变法改革的国策。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②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张巡字巡,邓州南阳人。博通群书,晓战阵法。气志高迈,略细节,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时人叵知也。开元末,擢进士第。巡繇①太子通事舍人出为清河令,治绩最,而负节义,或以困厄归者,倾赀振护无吝。更调真源令。土多豪猾,大吏华南金树威恣肆,巡下车,依法诛之,赦余党,莫不改行迁善。
安禄山反,(巡)遂起兵讨贼,从者千余。巡驰骑决战,身被创不顾,士乃奉巡主军。积六旬,大小数百战。当此时,王命不复通,大将六人白巡以势不敌,且上存亡莫知,不如降。六人者,皆官开府、特进。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率军士朝,人人尽泣。巡引六将至,责以大谊,斩之。
至睢阳,……有诏拜巡御史中丞。被围久,食尽,巡士多饿死,存者皆痍伤气乏。巡出爱妾曰:“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众,宁惜一妾而坐视士饥?”乃杀以大乡,坐者皆泣。巡强令食之,至罗雀掘鼠,煮铠弩以食。贼 知外援绝,围益急。众议东奔,巡、远②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且帅饥众行,必不达。十月癸丑,贼攻城,士病不能战。城遂陷,与远俱执。巡众见之,起且哭,巡曰:“安之,勿怖,死乃命也。”巡不屈,年四十九。
(选自《旧唐书·张巡传》,有删节)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④?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①繇:茂盛;通徭;通遥,远;通谣,歌颂;读yóu,由,从②癯(qú):瘦。
③远:睢阳太守许远。与张巡一起卫睢阳,被俘而死。④逆遁:预先逃跑。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被创不顾被:遭受 B.有诏拜巡御史中丞拜:授予官职
C.皆官开府、特进官:做官 D.吾恨不割肌以啖众恨:恨不得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所交必大人长者 B.①乃杀以大乡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①且上存亡莫知 D. ①不与庸俗合
②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13.下列加点词语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巡)气志高迈,略细节 B.大吏华南金树威恣肆
C.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 D.赦余党,莫不改行迁善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巡更调真源县令,一下车就诛杀豪猾大吏华南金;守睢阳,斩叛将六人;食尽,
杀妾以大乡;城陷被杀,保持了高尚的节义。
B.张巡“晓战阵法”,深知睢阳的战略地位,以创残之兵坚守孤城以蔽江南,阻遏了叛军的攻势;后来虽欲撤退,终因“帅饥众行,必不达”而只有孤注一掷和叛军血战到底。
C.安禄山反叛,身为真源令的张巡起兵讨贼,身经百战,被皇帝授予中丞御史,后来死守睢阳,城陷被杀,成为一代死节名臣。
D.张巡任清河令时“以困厄归者,倾赀振护无吝”而在坚守睢阳孤城时,导致人相食的惨 剧是为局势所迫不得已而造成的。
1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韩愈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章的行文语气看,曾有人对张巡、许远颇有微词,韩愈是文有所指,为张、许二人辩诬并赞扬了张、许死守睢阳的历史功绩。
B.文章从“守”与“弃”两方面谈论睢阳保卫战的利害关系,肯定了张、许死守睢阳对削平安禄山叛乱的重要意义。
C.韩愈从唐朝平叛的全局出发,精辟地指出睢阳保卫战“守一城,捍天下”的战略意义,赞扬了张、许以少胜多,力保江淮不失、天下不亡的历史功绩。
D.韩愈对睢阳保卫战“守”与“”的评说体现了文章开头部分中对张巡“晓战阵法”的评价。
16.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将六人白巡以势不敌。
(2)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阳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诫其子曰:“田事听此奴,必与同食。”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引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11.对文段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气任侠:意思是好逞意气,以侠义自任。
B.必与同食:一定让他跟你吃同样的饭,意为吃饭不要亏待他。
C.如朱家指:意思是说你朱家指教的那样去进言。
D.推刚为柔:变刚强为软弱,意思是说季布能伸能屈。
1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高祖购求布千金
B.乃髡钳季布,衣褐衣
C.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
D.夫忌壮士以资故国
13.下列句子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匿(于)濮阳周氏
B.置(之于)广柳车中。
C.滕公留(于)朱家饮数日。
D.朱家亦以此名闻(于)当世。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朱家侠义言行的一组是
①为气任侠,有名于楚。②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
③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④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
⑤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⑥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素以为人侠义著称,又是一位忠勇、善战的楚将。楚亡后,季布知汉王记恨前嫌,一度藏匿在濮阳同周家。
B.季布为表示自己得罪汉高祖是出于人臣之责、无意以汉朝廷为敌,才摧刚为柔,甘愿到朱家处为奴。
C.朱家不顾罪及三族,窝藏季布这个朝廷要犯并设法使他得到赦免,主要是出于侠义,也是为汉政权着想。
D.汝阴侯滕公向刘邦进言,是由于钦佩朱家的侠义,看重季布的贤能,更是为了维护朝廷的根本利益。
16.翻译I卷文言语段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①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
②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庾冰字季坚。兄庾亮以名德流训,冰以雅素垂风,诸弟相率莫不好礼,为世论所重,亮常以为庚氏之宝。司徒辟,不就,征秘书郎。预讨华轶功,封都乡侯。王导请为司徒右长史,出补吴国内史。……既当重任,经纶时务,不舍夙夜,宾礼朝贤,升擢后进,由是朝野注心,咸曰贤相。初,导辅政,每从宽惠,冰颇任威刑。殷融谏之,冰曰:“前相之贤,犹不堪其弘,况吾者哉!”范汪谓冰曰:“顷天文错度,足下宜尽消御之道。”冰曰:“玄象岂吾所测,正当勤尽人事耳。”又隐实户口,料出无名万余人,以充军实。
成帝疾笃,时有妄为尚书符,敕宫门宰相不得前,左右皆失色。冰神气自若,曰:“是必虚妄。”推问,果诈,众心乃定。进号左将军。康帝即位,又进车骑将军。冰惧权盛,乃求外出。会弟翼当伐石季龙,于是以本号除都督武昌,以为翼援。
冰天性清慎,常以简约自居。中子袭尝贷官绢十匹,冰怒,捶之,市绢还官。临卒,谓长史曰:“吾将逝矣,恨报国之志不展,命也如何!死之曰,敛以时服,无以官物也。”及卒,无绢为衾。又室无妾媵,家无私积,世人以此称之。
赞曰:季坚清贞,毓德驰名,处泰逾约,居权戒盈。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宾礼朝贤,升擢后进擢:提拔 B.由是朝野注心注:倾注
C.推问,果诈推:推举 D.敛以时服时:普通
13.下面6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庾冰“清慎”品格的一组是
①司徒辟,不就,征秘书郎。
②预讨华轶功,封都乡侯。
③冰惧权盛,乃求外出。
④冰神气自若,曰:“是必虚妄。”
⑤中子袭尝贷官绢十匹,冰怒,捶之,市绢还官。
⑥及卒,无绢为衾。又室无妾媵,家无私积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④⑤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庾冰认为靠宽宏是处理不好朝政的,所以他很注重威势和刑法的作用,
B.庾冰不相信星象之说,坚持勤恳努力按自己的意思来处理好人的事情。
C.庾冰恼怒次子借用公家丝绢的行为,气得打了他,并买绢来归还公家。
D.为了避开权贵者的权势,庾冰毅然主动地要求从京城外调去镇守武昌,
15.史书对庾冰所下的“赞语”与其所依据的史实,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坚清贞——据全文史实对庾冰的总评价。
B.毓德驰名——进号左将军……又进车骑将军。
C.处泰逾约——左右皆失色。冰神气自若。
D.居权戒盈——冰惧权盛,乃求外出。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亮常以为庾氏之宝。
(2)顷天文错度,足下宜尽消御之道。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李勉,字玄卿,郑王元懿曾孙也。幼勤经史,长而沉雅清峻,宗于虚玄,以近属陪位,累授开封尉。时升平日久,且汴州水陆所凑,邑居庞杂,号为难理,勉与联尉卢成轨等,并有擒奸擿伏之名。
至德初,从至灵武。时关东献俘百余,诏并处斩,囚有仰天叹者,勉过问之,对曰:“某被胁制守官,非逆者。”勉乃哀之,上言曰:“元恶未殄,遭点污者半天下,皆欲澡心归化。若尽杀之,是驱天下以资凶逆也。”肃宗遽令奔骑宥释,由是归化日至。
勉以故吏前密县尉王晬勤干,俾摄南郑令,俄有诏处死,勉问其故,乃为权幸所诬。勉询将吏曰:“上方藉牧宰为人父母,岂以谮言而杀不辜乎!”即停诏拘晬,飞表上闻,晬遂获宥,而勉竟为执政所非,追入为大理少卿。谒见,面陈王晬无罪,政事条举,尽力吏也。肃宗嘉其守正,乃除太常少卿。王晬后以推择拜大理评事、龙门令,终有能名,时称知人。
肃宗将大用勉,会李辅国宠任,意欲勉降礼于己。勉不为之屈,竟为所抑。卢杞自新州员外司马除澧州刺史,给事中袁高以杞邪佞蠹政,贬未塞责,停诏执表,遂授澧州别驾。他日,上谓勉曰:“众人皆言卢杞奸邪,朕何不知!卿知其状乎?”对曰:“天下皆知其奸邪,独陛下不知,所以为奸邪也。”时人多其正直,然自是见疏。累表辞位,遂罢知政事,加太子太保。贞元四年卒,年七十二。
(节选自《旧唐书》卷一三一)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驱天下以资凶逆也资:资助
B.俾摄南郑令摄:代理
C.乃除太常少卿除:解除
D.时人多其正直多:称赞
12.下列各组句加点的字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时升平日久,且汴州水陆所凑,邑居庞杂,号为难理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B.勉乃哀之,上言曰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岂以谮言而杀不辜乎
常以身翼蔽沛公
D.晬遂获宥,而勉竟为执政所非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1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充的省略成分,有误的一项是
A.(勉)即停诏拘晬,飞表上闻
B.(勉)政事条举,尽力吏也
C.终有能名,时称(勉)知人
D.遂授(杞)澧州别驾
14.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现李勉言行正直的一组是
①若尽杀之,是驱天下以资凶逆也
②而勉竟为执政所非,追入为大理少卿
③谒见,面陈王晬无罪
④停诏执表,遂授澧州别驾
⑤勉不为之屈,竟为所抑
⑥时人多其正直,然自是见疏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15.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李勉是郑王李元懿的曾孙,在开封任职时,和同任县尉的卢成轨等人,都有擒拿奸邪、揭发恶事的名声。
李勉认为把叛军俘虏一概处死,不利于国家剿除元凶,劝肃宗网开一面,给那些洗心革面、愿意归顺的人一条生路。
李勉为受诬陷的王晬辩诬,使他免除了死罪,后来王晬还凭着自己的才能一再迁升,有很好的官声。
李勉不愿曲意迎合权臣李辅国,受到他的压制;又因为他坚持正义,贬了卢杞的官,被皇帝疏远,于是多次上表辞职。
16.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肃宗遽令奔骑宥释,由是归化日至。
②天下皆知其奸邪,独陛下不知,所以为奸邪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魏其侯窦婴者,孝文后从兄子也。孝景初即位,为詹事。太后憎窦婴,窦婴亦薄其官,因病免。
孝景三年,吴楚反,上察宗室诸窦毋如窦婴贤,乃召婴。婴入见,固辞谢病不足任。于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孙宁可以让邪?”乃拜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婴乃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窦婴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兵已尽破,封婴为魏其侯。孝景时每朝议大事,诸列侯莫敢与亢礼。
孝景七年,栗太子废,魏其数争不能得。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梁人高遂乃说魏其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今将军自引谢病,屏闲处而不朝。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有如两宫螫将军,则妻子毋类矣。”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请如故。
桃侯免相,窦太后数言魏其侯。孝景帝曰:“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 遂不用。
武安侯新欲用事为相,卑下宾客,进名士家居者贵之,欲以倾魏其诸将相。建元元年,丞相绾病免,上议置丞相﹑太尉。籍福说武安侯曰:“魏其贵久矣,天下士素归之。今将军初兴,未如魏其,即上以将军为丞相,必让魏其。魏其为丞相,将军必为太尉。太尉﹑丞相尊等耳,又有让贤名。”武安侯乃微言太后风上,于是乃以魏其侯为丞相,武安侯为太尉。
魏其、武安俱好儒术,令列侯就国,除关,以礼为服制,以兴太平。举适诸窦宗室毋节行者,除其属籍。时诸外家为列侯,列侯多尚公主,皆不欲就国,以故毁日至窦太后。太后好黄老之言,而魏其、武安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是以窦太后滋不说魏其等。及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请无奏事东宫。窦太后大怒,及罢逐赵绾、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孙宁可以让邪让:推辞。
B.太后岂以为臣有爱爱:喜爱,偏爱。
C.有如两宫螫将军螫:同“蜇”,加害。
D.窦婴亦薄其官薄:轻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婴乃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  ②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B.①则妻子毋类矣②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C.①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①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说明魏其有将相之才德的一组是
A.①令列侯就国,除关 ②卑下宾客,进名士家居者贵之
B.①举适诸窦宗室毋节行者,除其属籍 ②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请如故
C.①窦婴守荥阳,监齐赵兵 ②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
D.①以礼为服制,以兴太平 ②每朝议大事,诸列侯莫敢与亢礼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魏其侯在孝景朝为官期间先后二次托称生病离职,一次是因受太后憎恨,一次是因多次为栗太子争辩而没有效果。
B.梁人高遂能成功地说服窦婴出山回朝,主要是因为他指出了窦婴因栗太子事件而谢病不朝的做法客观上表明他在张扬皇帝的过失,这可能会给他一家带来灾祸。
C.武安侯本来想自己当丞相,但后来他认识到自己比不上魏其侯,就向太后举荐魏其侯为相,而自己甘愿当太尉,这说明他有让贤的美德。
D.魏其侯任丞相后,与武安侯等推行儒术,振兴太平政治,命令列侯返回各自的封地,废除关禁,开除窦氏家族和皇族成员中品德不好的人的族籍,因此受到不愿回国的列侯的诽谤。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将军自引谢病,屏闲处而不朝。
(2)魏其贵久矣,天下士素归之。今将军初兴,未如魏其,即上以将军为丞相,必让魏其。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