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19分)
商鞅变法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
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疆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闇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事良久语:交谈 |
B.景监以让卫鞅让:谦虚 |
C.而循礼者不足多多:赞扬 |
D.缘法而治者缘:沿袭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从侧面表现商鞅很有才能的一组是:( )
①鞅少好刑名之学 ②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③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④语数日不厌
⑤吾君之欢甚也 ⑥功不十,不易器
A.①③④ | B.③④⑥ | C.②⑤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从小就表现出浓厚的治理国家的兴趣,喜欢钻研那些刑罚和吏治的学说,深得魏国国相公叔座的赏识,并且在其府上做了中庶子,荣耀一时。后来商鞅投奔秦国不久,公叔座就去世了。 |
B.商鞅在秦国东扩领土时到了秦国。为了将自己的才学有所施展,他毛遂自荐勇敢地直接去面见秦孝公。然而秦孝公起初并不认可他。 |
C.一而再,再而三地面见秦孝公,商鞅终于明白之前不被秦孝公重用的原因是,没有提出合乎孝公想法的施政方略。在好友景监的帮助下,他提出了切合秦孝公想法的变法策略。 |
D.商鞅的变法之举并非所有人都赞同,秦国的老臣子甘龙和杜挚就反对变法革新的典型代表。但是商鞅并没有被困难吓倒,据理力争,陈述变法图强的意义。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最终确立了变法改革的国策。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②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无如人之常情,恶劳而好逸,甘食愉衣,玩日愒①岁。以之为农,则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为工,则不能计日而效功;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以之为士,则不能笃志而力行;徒然食息②于天地之间,是一蠹③耳。夫天地之化,日新则不敝。故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诚不欲其常
安也。人之心与力,何独不然?劳则思,逸则淫,
物之情也。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贤圣不若彼者乎?
(选自李文炤《恒斋文集》)
【注释】①愒:怠废。②食息:生存。③蠹:蛀虫。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治生之道,莫尚乎勤尚:高尚 |
B.则不能笃志而力行笃:坚实 |
C.日新则不敝敝:陈旧 |
D.诚不欲其常安也诚:的确 |
下列选项中全都说明“勤”的一组是
①一生之计在于勤
②恶劳而好逸,甘食愉衣
③以之为工,则不能计日而效功
④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是一蠹耳
⑤劳则思,逸则淫,物之情也
⑥大禹之圣,且惜寸阴
A.①③④ | B.②④⑥ | C.①③⑤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阐明了勤劳的重要性,指出一个人无论成就任何事业都离不开一个“勤”字。 |
B.为加强观点的鲜明性,作者提出论点后,接着引用邵子的名言“一日之计在于晨”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
C.本文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然后运用反面论证的方法,指出好逸恶劳的危害,全文论证有力,说理透彻。 |
D.文章的最后,以古代圣贤珍惜光阴的榜样来鼓励读者,警醒大家,进一步![]() |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之心与力,何独不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解释下列加点字。
(1)河东凶亦然()(2)谷不可胜食也()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4)斯天下之民至焉()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移其粟于河内 | B.树之以桑 |
C.然而不王者![]() |
D.王无罪岁 |
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 |
B.孟子认为,君王不仅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还让他们吃得好穿得暖,就可以实现王道,这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
C.孟子认为,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D.本文表面看来似散漫无序,实则逻辑清晰,层次井然。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解决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韩愈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于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耶?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注:韩愈当时为洛阳县令。下面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市:卖,此指做官 |
B.东都虽信多才士信:相信 |
C.奚所咨而处焉咨:询问 |
D.夫南面而听天下听:治理 |
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夫冀北马多于天下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 |
B.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若属且皆为所虏 |
C.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木欣欣以向荣 |
D.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多于南亩之农夫 |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 伯乐能识马,一遇到好马就把它挑走了,马群中没有良马了。 |
B.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 辞去官职而闲居在家的士大夫们,又跟谁去交游呢? |
C.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耶? 现在,二位都被有更大权力的人要走了,他们怎么能在心里没有怨恨呢? |
D.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
把我后面所说的,替我表示对选尽人才这件事的抱怨。对文章有关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韩愈担任河南县令时为送处士温生赴任而写的,联系写作背景和内容,体裁应视之为古代特有的赠序。 |
B.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可见由于韩愈本人命运的坎坷,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 |
C.文中运用了比喻,把大夫乌公比作伯乐,把温生比作千里马,极力称颂乌公的知人善用和温生的品德才学。 |
D.本文表达了作者为朝廷得到人才而十分喜悦和为私人失去了很好的朋友而痛感惋惜的心情。 |
文中说:“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情感?试结合文本内容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郡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 ‘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缺,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或劝谧修名广交。谧以为“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①,然后为名乎”。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城阳太守梁柳,谧从姑子也,当之官,人劝谧饯之。谧曰:“柳为布衣时过吾,吾送迎不出门,食不过盐菜,贫者不以酒肉为礼。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岂中古人之道?是非吾心所安也。”
时魏郡召上计掾,举孝廉;景元初,相国亦尝诏之,谧皆不应。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自表求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太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所著甚多,并重于世。(《晋书•皇甫谧传》)
【注释】①鞅掌:事务繁杂。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身笃学,自汝得之笃:重视,专心 |
B.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 |
C.耽玩典籍,忘寝与食耽玩:潜心研究 |
D.自表求帝借书表:表达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心不入道,无以慰我乃入见,何以战 |
B.何尔鲁钝之甚也甚矣,汝之不惠 |
C.当之官,人劝谧饯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D.所著甚多,并重于世故燕王欲结于君 |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孝经》云 “三牲之养,犹为不孝” 《孝经》上说“虽然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 |
B.昔孟母三徙以成仁 从前,孟轲的母亲迁居了三次,终于成为了一个仁义的母亲。 |
C.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何况生命的长短分明是被上天所预定所掌握的呢! |
D.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 |
现在他当了郡太守而以酒宴为他饯行,这样做是看重城阳太守的官职却看轻了梁柳本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皇甫谧原来不好学,游荡无节制,经过叔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诲,终于受到感激,从此勤学不辍。 |
B.有人规劝皇甫谧追求美名,到官府广交朋友,皇甫谧则认为身处田园也可享受尧舜的思想,不必因看重名利而走向仕途。 |
C.皇甫谧与梁柳有亲戚关系,当梁柳要去就任城阳太守的时候,有人劝皇甫谧为梁柳饯行,而皇甫谧仍然遵守古人的做人之道:贫者不把酒肉作为礼节。 |
D.官府、相国和皇上都多次征召皇甫谧出来做官,皇甫谧都没有应召。在皇上下诏敦促催逼不止的情况下,皇甫谧上奏不做官,结果不但被允许,还赐给一车书。 |
文中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早上学到道理,黄昏死去也是值得的。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感悟。不少于200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①、芳洲杜若②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②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官陟宪使陟:提拔,升迁 |
B.孺允葺公所居堂葺:修补房屋 |
C.揭之楣间揭:张贴、悬挂 |
D.而诸孙皆秀发秀发:秀丽的头发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其孰能讥之乎 |
B.不及归而没于金陵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C.以公所命名 余船以次俱进 |
D.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孺允兄弟多次被欺侮,家道不免有风雨飘摇的忧患。 |
B.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 这说明世俗的人对荣誉和名声没有忘记是对的。 |
C.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 以前与玉岩公一起考中进士做官的人,富贵显赫一时。 |
D.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 |
孺允兄弟虽然不得志,但人们希望他们大有作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文先介绍杏花书屋的由来及其布置,然后用“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引出议论。 |
B.友人的父亲玉岩公是一个正直的文化人,他由于大胆向皇上进言,因此触怒皇上而遭贬。 |
C.作者认为,富贵显赫的人,他们的子孙也跟着富贵显赫;而贫穷![]() |
D.全文围绕书屋的建造和命名表现玉岩公其人的人格,使本来普通的书屋具有了不平凡的意义。 |
文中写玉岩公自己对于追求富贵的念头已经灰飞烟灭,但“复以科名望其子孙”。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想?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