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相约雨巷
①撑一把油纸伞,相约雨巷。
②纵然是红尘之外还有红尘,纵然是路的尽头已没有尽头。纵使我枯瘦如叶,我都要择路而来。只因半个世纪的情缘,我早已相思成疾。还是用当年的纸伞挡雨,却怕你的名字湿成深深浅浅的泪痕,以勾起我心灵的惟一伤痛。从此再也无法紧握你的身影取暖,甚至走尽这雨巷。
③巷已成墟,亦如我破碎的心,有的只是一池雨打芭蕉的寂寞,一地风吹落叶的惆怅,一种对月独酌的凄清,还有一个结着淡淡愁怨的姑娘所勾勒的凄婉,凄婉又迷茫的故事,一段没有结尾的雨中曲。
④不管你是否已化蝶而去,那刻骨铭心的回忆早已在心头择荒而憩,汲取我的血液。待到哪一天我猝然老去,入土而眠,你依然清纯如往昔,倚我灵魂轻盈而舞。
⑤日月轮回,斗转星移,哪怕是千年之后的千年,而相遇之初的美丽,那颜色,那芬芳,那忧愁,甚至是那太息的目光仍会如约来袭。如诗,如词的音律在我的心头鸣起。
⑥我相信在那人海茫茫中的邂逅和相遇,或许早已注定了我今生的牵挂与等待的维系。我要在生命终结前,了却未竟的心愿——撑一把油纸伞,相守于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你不来,我不走。
⑦等待是一种痛苦的欢愉,我发觉我成为一棵枯干的树时,已能听到风吹树皮剥落的声音,仿佛遥远的绝响,那么悲壮那么凄凉。戛然而至时,我将轰然倒下,将痴情演奏为千古绝唱。待到来世,用我的残骸和灵魂化为一生只能梦你一次的花——丁香,仍在此处为你苦苦守侯。
⑧或许你终有一天姗姗来迟,或许会讶异,身旁竟有一花孑然而立。清纯如你,芬芳如你,甚至还带有你忧愁的回忆。那似曾相识的感觉,会否让久违的怦然心动濡湿于你,隐约忆起那“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
⑨然你终究淡淡一笑之后,翩然离去,不再回首。身后的花在微笑过后,悄然枯萎、隐去,只留下几滴绝望成灰的眼泪和那个紫陌纤尘里不老的回忆在空气中慢慢回味。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笔下的雨巷是寂寞、惆怅、凄婉的,这实际上也是作者内心的反映。
B.“等待是一种痛苦的欢愉”,因此,本文只是为了表达“相约雨巷”的痛愁。
C.本文语言优美,婉约、细腻、清丽而朦胧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D.本文缘《雨巷》而抒情言志,同样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第②段中“只因半个世界的情缘,我早己相思成疾”说的是什么意思?
文中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试举几例说明。(最少两种)
作者说“你不来,我不走”,他用大量的笔墨描述了自己“等待”的长久和“你”的形象,应该如何理解作者等待的“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的母亲(节选)
丰子恺
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是母亲的老位子。从我小时候直到她逝世前数月,母亲空下来总是坐在这把椅子上,这是很不舒服的一个座位:我家的老屋是一所三开间的楼厅,右边是我的堂兄家,左边一间是我的堂叔家,中间一间是我家。但是没有板壁隔开,只拿在左右的两排八仙椅子当作三份人家的界限。所以母亲坐的椅子,背后凌空。若是沙发椅子,三面有柔软的厚壁,凌空原无妨碍。但我家的八仙椅子是木造的,坐板和靠背成九十度角,靠背只是疏疏的几根木条,其高只及人的肩膀。母亲坐着没处搁头,很不安稳。母亲又防椅子的脚摆在泥土上要霉烂,用二三寸高的木座子衬在椅子脚下,因此这只八仙椅子特别高,母亲坐上去两脚须得挂空,很不便利。所谓西北角,就是左边最里面的一只椅子,这椅子的里面就是通过退堂的门。退堂里就是灶间。母亲坐在椅子上向里面顾,可以看见灶头。风从里面吹出的时候,烟灰和油气都吹在母亲身上,很不卫生。堂前隔着三四尺阔的一条天井便是墙门。墙外面便是我们的染坊店。母亲坐在椅子里向外面望,可以看见杂沓往来的顾客,听到沸翻反天的市井声,很不清静。但我的母亲一向坐在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这样不安稳,不便利,不卫生,不清静的一只八仙椅子上,眼睛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母亲为什么老是坐在这样不舒服的椅子里呢?因为这位子在我家中最为重要。母亲坐在这位子里可以顾到灶上,又可以顾到店里。母亲因为要兼顾内外,便顾不到座位的安稳不安稳,便利不便利,卫生不卫生和清静不清静了。
……
我九岁的时候,父亲遗下了母亲和我们姐弟六人,薄田数亩和染坊店一间而逝世。我家内外一切责任全部归母亲负担。此后她坐在那椅子上的时间愈加多了。工人们常来坐在里面的凳子上,同母亲谈家事;店伙们常来坐在外面的椅子上,同母亲谈店事;父亲的朋友和亲戚邻人常来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同母亲交涉或应酬。我从学堂里放假回家,又照例走向西北角里的椅子边,同母亲讨个铜板。有时这四班人同时来到,使得母亲招架不住,于是她用了眼睛的严肃的光辉来命令,警戒,或交涉;同时又用了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来劝勉,抚爱,或应酬。当时的我看惯了这种光景,以为母亲是天生成坐在这只椅子上的,而且天生成有四班人向她缠绕不清的。
我十七岁离开母亲,到远方求学。临行的时候,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诫告我待人接物求学立身的大道;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关照我起居饮食一切的细事。她给我准备学费,她给我置备行李,她给我制一罐猪油炒米粉,放在我的网篮里;她给我做一个小线板,上面插两只引线放在我的箱子里,然后送我出门。放假归来的时候,我一进店门,就望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她欢迎我归家,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探问我的学业,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晚上她亲自上灶,烧些我所爱吃的菜蔬给我吃,灯下她详询我的学校生活,加以勉励,教训,或责备。
……
我三十三岁时,母亲逝世。我家老屋西角里的八仙椅子上,从此不再有我母亲坐着了。然而我每逢看见这只椅子的时候,脑际一定浮出母亲的坐像——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是我的母亲,同时又是我的父亲。她以一身任严父兼慈母之职而训诲我抚养我,我从呱呱坠地的时候直到三十三岁,不,直到现在。陶渊明诗云:“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我也犯这个毛病;我曾经全部接受了母亲的慈爱,但不会全部接受她的训诲。所以现在我每次在想象中瞻望母亲的坐像,对于她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觉得十分感谢,对于她眼睛里的严肃的光辉,觉得十分恐惧。这光辉每次给我以深刻的警惕和有力的勉励。
文章回忆母亲,“八仙椅子”在文中多次出现,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作者在写母亲“慈爱的笑容”的同时,为什么反复强调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
答:
最后一段作者引用陶渊明的诗句有何用意?
答:
联系全文,概括母亲的特点。
答: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下列各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
(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文中的“中国人”和“此”分别指什么?
答:
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答:
概括选段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附加题)阅读短文,归纳要点,分析问题。
有学者指出,长篇小说量多质差,“繁”而不“荣”,好的和比较好的作品所占的比例,一直徘徊在百分之一二左右,大量的是可出可不出、可看可不看的半成品、“膨化”品,还有不少次品、赝品,总之是泥沙俱下,相当芜杂。从生产环节看,出版运作越来越市场化是症结之一。“市场化”是把双刃剑,它的长驱直入使文学出版的路子更为宽广了,但随着市场运作与媒体炒作的日益深入,在长篇作品的出版领域,“市场化”的规则渐渐地代替了“文学化”的原则,“市场”这只看不见又无所不在的手,既把一些名家的新作打造成赚钱盈利的利器,又使一些新手的习作成为追名逐利的敲门砖。利润的杠杆,已成为长篇出版运作中的潜规则。从创作方面看,作者的心态在这样的环境中被引向了“实用”、“实惠”和“实利”,一些作者,包括一些名家,在市场的种种诱惑之下,都不同程度地改变了自己,用种种方式去屈就市场乃至迎合市场,甚至表现得相当地急功近利。他们一方面适应着市场使自己的写作“提速”或“变味”,一方面又待价而沽,吊人胃口;有的一年能写两三部长篇,有的光有个书名就签了合同,有的一部作品非一百万元不卖。这样他们就心甘情愿地被“市场”牵着鼻子走,从小说的创作者变成了“市场”的合谋者。从出版界看,现在各个出版社都把抓一原创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作为自己的出路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造成长篇小说创作低迷的一个原因。加之出版商也在抓“原创”,这就超出了作家应有的创作能力。众所周知,长篇小说的创作有一定的规律,也有一定的限度,不管这些一味去抓,就构成了一种“强加”、“强制”行为,甚至是“催化”、“膨化”行动。这样的抓“原创”,对于文学创作的良性发展来说,并不具有什么积极意义。
造成长篇小说量多质差的原因有哪些?
如何看待文学出版的市场化?

唐宋古文运动(节选)
钱仲联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两汉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粱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成为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
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所以,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不过韩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柳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显而易见,韩、柳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在文学上是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
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它还在继续流行。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前蜀牛希济在他的《文章论》中曾提出:当时文章“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宋代的古文复兴,要到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一场运动。
欧阳修凭借其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带动了一支写作队伍。他的同辈苏洵,学生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轼门下又有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都是古文能手,各树旗帜,扩大影响,从而使宋代古文运动达到波澜壮阔的地步。
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第一是主张明道,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因此,宋代古文,进一步奠定了韩、柳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更有利于表达思想,也更便于为人们接受,发扬了他们开创的新的散文传统的精神p明人朱右把欧、曾、王、三苏六家与韩、柳合称为“八先生”,茅坤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古文,取得了分庭抗礼的地位。明代宋濂、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人以及清代桐城派、阳湖派古文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追根溯源,无一不是受到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或影响。
唐宋古文运动,可说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下面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韩愈、柳宗元利用复古的旗帜倡导古文运动,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的目的,是推行古道,复兴儒学。
B.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的骈文并未因为古文运动的兴起而匿迹,晚唐以后,乃至宋初,它们仍有市场。
C.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人,在欧阳修的带领F,取法韩愈,各树旗帜,使宋代古文运动取得了与唐代古文运动分庭抗礼的地位。
D.韩愈、柳宗元各自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韩愈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柳宗元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

结合选文,概括唐代古文运动的起因和过程。
选文划线处引牛希济《文章论》“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有什么作用?

诱杀
朱耀华
豹子向摄影师一步一步走过来,终于,它在离他几米远的地方站住了。豹子用充满敌意和怀疑的目光盯着他看了一会儿。那一会儿,摄影师的额头慢慢沁出了冷汗。
摄影师保持着一种闲散的姿势,两腿盘坐在地上,表情平和,这样使他看起来不构成攻击性。当然,他的内心此刻充满了紧张,还有一些掩饰不住的恐惧。他默默地对自己说:沉住气,沉住气。
豹子又向前迈动了。他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但他依然保持着固有的姿势,他的心跳蓦然升腾起一种壮烈的感觉。但这时,豹子转了一个弯,和他擦肩而过。
成功了!摄影师心头一阵狂喜。豹子终于可以接受自己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摄影师用了整整半年时间。
半年前,摄影师只身来到这座原始森林,很多时候,他和护林人住在一起。摄影师有一个宏大的计划,就是拍摄一组动物生活的真实镜头。他要求自己超越前人,能最大限度地和动物亲密接触,哪怕是最凶猛的动物。
很快,他发现了豹子。
他让自己慢慢进入了豹子的视野。开始,他驾着越野车,和豹子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有两次,豹子对他展开了攻击,它暴怒地拍打着坚硬的车门。但是,最终,它无可奈何地走了。两个月后,摄影师就试着开始走出那个车厢,用尽可能通俗的身体语言向豹子表达自己的善意。在他身上,一切有嫌疑的东西都丢在了车厢里,包括钥匙。当然,他不知道和豹子之间能不能达成沟通。但是,确切的是,他和豹子之间的距离在一步步缩小。
直到最后。他和豹子的这种默契持续了一个星期,然后,他和它有了最初的肌肤之亲。豹子眼睛里的敌意已经近于消失。
接下来,是让豹子熟悉摄影机的时候了,那个拉着长镜头的家伙很容易造成误会,使豹子认为它可能会受到攻击,从而激惹它嗜血的兽性。因此,摄影师一直小心翼翼。
半个月后,他完全获得了成功。他和豹子成了朋友,他可以摸着豹子的头跟它说话,可以亲手把好吃的食物送到豹子的嘴里,而豹子在欢欣之余,则喜欢翻滚着和他嬉戏一番。
如果不是怀着好奇躲在摄影师的车里亲眼看到,那个护林人就是死了也不会相信这一切都是真实的。
摄影师从容地拍摄豹子生活的一切,包括它和母豹子的爱情,直到他预备的摄影胶片全部装满。有时候,豹子还调皮地用嘴去“咬”摄影机的镜头。
摄影师满载而归,他给人们带回了一个崭新的森林童话
悲剧发生在两个星期之后。那天来了一个猎人。猎人是偷偷进来的,因为森林里早已明令禁止狩猎。但是,猎人需要钱。一张虎皮或豹皮都值上千块钱。运气好的话,也许还能得到象牙之类。猎人一心抱着发财的念头,于是,他铤而走险。
猎人是在毫无防备的时候遭遇豹子的。那天,他实在太疲倦了,靠着一棵榕树,竟睡着了。
当他被一阵轻微的籁簌声弄醒的时候,他睁开眼,竟看见一只豹子近在咫尺!
猎人立时毛孔贲张,脑袋里“轰”的一声。枪就在他手边,子弹早已上膛,但是,那时,他完全呆住了。
更不可思议的是,豹子竟挨着他蹲了下来。豹子望着他,那样子充满天真,仿佛是一个想听故事的孩子
猎人以为是做梦,他悄悄使劲咬了咬嘴唇,感到了疼痛。
恐惧中,他本能地抓住了枪,并且把枪管移向豹子的头部。
豹子没有反应,它懒洋洋地伸了个懒腰,之后就用嘴去叨枪管。
一声惊天动地的爆响。
豹子的身子一下子飞了起来,同时,一朵血花在它的头部灿烂地开放......
猎人很久都没有反应过来,怎么打一只豹子比打一只兔子还容易?
(选自《2003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改动)
请分点概括摄影师和豹子成为朋友的过程。
请分析画线词句的含义。
(1)一个崭新的森林童话
(2)仿佛是一个想听故事的孩子
结合全文,评价摄影师的行为。
联系全文,试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