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读数,部分数据记录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水的温度/℃
90
92
94
 
98
98
98
98
98

(1)某次数据没有记录,当时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漏填的数据是          
(2)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
(3)本实验中,要缩短加热时间使水尽快沸腾。请写出两种           可行的办法:
                                          
                                          
(4) 水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是:沸腾前是      图,
沸腾时是       图。
(5)水中的声音在沸腾前响度    ,沸腾时响度     
(6)撤去酒精灯停止加热,看到水        (会/不会)立即停止沸腾;
(7)在探究结束后,四位同学分别交流展示了自己所绘制的水的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如下图所示。其中能正确反映研究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

科目 物理   题型 实验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液化及液化现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同学在探究音调与响度有什么关系时,做了以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硬纸片在钢锯齿上滑动,滑动速度越大,硬纸片振动的频率越 ,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 ,这说明音调是由 决定的.
(2)如图乙所示,用一只手将锯条压在桌沿上,用另一只手轻拨锯条一端,听其响度;在用力拨锯条,这是锯条的振幅 ,听其响度 ,这说明响度与 有关.

体验身体上的“尺”提出问题:如何用长在身体上的“尺”进行测量?
探究准备:刻度尺或钢卷尺.
探究过程:
(1)跟你的同学合作,测出你身体某些部位的尺寸,如图是小丽身体上的“尺”.请你将她忘掉的单位给补上.

小丽的身高160 ;大拇指中指间距0.2 ;两脚之间距离为5.0
(2)下面是小丽的物品,她先用眼睛估测长度,再用身体上的“尺”粗测,其中最接近152.2mm这个数值的是

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平面镜M放在平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可烧垂直镜面的接缝ON转动.

(1)如图甲,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看反射光线OB,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再观测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比较 .若将AO向ON靠近,则OB (选填“靠近”或“远离”)ON.
(2)如图乙,以法线 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原因是
(3)小明在实验时,选择入射角分别为15°、30°、45°的三条光线进行实验,结果得到了不同的数据(见表格).经检查,三次实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总结的规律却与反射定律相违背,你认为其中的原因应该是
(4)如果让光线逆着OB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这表明: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15°
75°
2
30°
60°
3
45°
45°

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路程SAB=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理由是:

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竖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让蜡烛B与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完全重合如图,在此实验中: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环境中进行;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能确定像的 和大小,如有两块玻璃板可选择,你应选 (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
(2)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 关系;
(3)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4)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烛焰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填“实”或“虚”)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