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人淡如菊”的华裔女建筑师
她是一名华裔女性,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她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并在白宫接受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亲自授勋。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她——就是林璎。
林璎印象:出自名门却人淡如菊
林璎的名字被人熟知是近几年的事情。似乎每当述说她的背景时,都要提起那个显赫的林氏家族,以及她从未谋面的姑母、民国第一才女、我国第一批接受西方建筑科学教育的女建筑师——林徽因。的确,林璎继承了这个家族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
如今,50岁的林璎依旧透着书斋学子的单纯。面对媒体,她不愿过多上镜;当有人走近她索取邮件地址时,她警惕地向后挪开身子,拒绝来者要求。林璎的长相也确实和中学时代的林徽因有几分相似,人淡如菊,浓浓的书卷气质。
林璎的父亲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林璎的才情,正是和姑妈林徽因一脉相承。
林璎虽出自名门,却并不肤浅和浮躁,这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的人和设计作品都展现了勇气,沉着智慧,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设计痕迹,没有浮夸的装饰,运用来自大自然的灵感去设计,不去破坏,而是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她的“月相”、“成行的芦苇”、“雪崩”等众多设计作品,都流溢着一种宁静、优雅而潜流的美,一种无声思考的美,一种充满力量的美。
一夜成名:21岁设计越战纪念碑
林璎虽然性情淡泊,但是她充满才华和曲折的人生却开始得惊天动地。1980年秋天,美国国家建筑家学会为越战纪念碑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设计方案。还在耶鲁大学建筑系读大四的林璎,在大师云集的1421个设计方案中,以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无限力量的设计作品脱颖而出。一个评委会委员说:她的作品很简约,但是越看就越觉得它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是永恒的纪念碑。
林璎的设计引起了广泛争议。退伍军人协会却表示不满,有人认为,这座纪念碑是对战死者的不敬,纪念碑本该拔地而起,而不是陷入地下;阵亡者的名字应该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而不是按照他们战死的时间排列;甚至连林璎是一位华裔也成了问题。他们从政治上施加压力,要求评审委员会更改原设计。在最后的决定会议上,林璎坚持不改,以其独有的倔犟和勇气赢得胜利。
林璎一夜成名。曾经饱受争议的越战纪念碑,如今已成为美国华盛顿最吸引人的建筑物之一。有人说,林璎设计的纪念碑已经成为美国人的“哭墙”。其实那不准确,数不尽的美国人来到这里,携来的不仅仅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深沉的思索。
“记忆地图”:第五座纪念碑为环保而建
如果越战纪念碑体现了无声的奉献精神,那么她之后的很多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的诗。林璎说,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东方式的审美对她的影响。她说:“从学生时代起,我对东方建筑的兴趣就远胜于对欧洲建筑。”
从越战、民权到女权、印第安人,林璎为美国设计了4座具有标志意义的纪念碑。第5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空屋”是她自己的选题:环保。
“什么在消逝•空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而是一个呼吁保护濒危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大型声音及多媒体互动装置。它被安置在北京当代艺术中心的地下展厅。游览者手拿一块有机玻璃正对地上的投影设备,那些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的动物就会在眼前一一呈现:有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的象牙喙啄木鸟、有正在消融的北极上孤单的北极熊、有大西洋里变得越来越小的鳕鱼、还有已经灭绝的北美信鸽。
“什么在消逝•空屋”计划将至少持续十年。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把属于他自己的记忆、或者是父辈们的记忆中的事物添加到这张“地图”中……将2050年时人类可能面临的情境通过这种方式展现出来,绘制出一张属于未来的“地图”。
林璎用她的设计和艺术来呼吁人们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正如她所说,纪念碑的存在,是为了告诉下一代什么是意义,而不是“丢掉一些东西,又丢掉另一些东西。”
(2010年3月1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林璎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虽然林璎的名字被人熟知是近几年的事情,但“最新”意味着此前她也获得过荣誉和奖励。 |
B.林璎继承了林氏家族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尤其是受学习西方建筑科学教育的姑母林徽因的影响颇多。 |
C.她的“月相”、“成行的芦苇”、“雪崩”等众多设计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的诗。 |
D.“数不尽的美国人来到这里,携来的不仅仅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深沉的思索”,这句话的含义是美国人开始正视越南战争的结局,怀念战死的人们,思索生活的意义。 |
E.美国人能够接受总统奥巴马的非洲黑人血统,却不能接受由一个“黄种外国人”设计越战纪念碑,一个亚洲人为一场亚洲战争而做的纪念碑。“人淡如菊”是一种拒绝霸气的平和和执着,文章从哪些方面具体体现了林璎的这两种性格特质。
“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东方式的审美对她的影响。”着眼全文,具体分析东方式审美带给林璎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文章中提到林璎的“第5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空屋’”,但紧接着又说“‘什么在消逝•空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你觉得这矛盾吗?为什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诗与画是同胞兄弟,它们都来自于生活中的环境、感情。如果没有环境的启发、感情的激动,人们写出的诗或画出的画,必然是无病呻吟或枯燥乏味的。但一首好诗和一幅好画,给人们的享受各有一定的分量,有不同的内核。
杜甫《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诗云:“沱水流中坐,岷山到北堂。”…“岷山沱江画图”这幅画我们已经无从看到,但可知画上未必在山上注写“岷山”,在水中注写“沱水”。即使曾有注字,而“流”和“到”也必无从注出,再退一步讲,水的“流”可用水纹表示,而山的“到”,又岂能画上两脚呢?无疑这是诗人赋予图画的内容,引发观画人的情感,诗与画因此相得益彰。今天此画虽已不存,而读此诗时,画面便如在眼前。甚至可以说,如真见原画,还未必比得上读诗所想的那么完美。
曾见一幅南宋人画的纨扇,画一条大船停泊在河边,岸上一带城墙,天上一轮明月。船比较高大,几占画面三分之一,相当充塞。题字是两句诗,“泬①明月夜,淡泊早秋天。”这画的特点在于诗意是冷落寂寥的,而画面上却是景物稠密的,用这样稠密的景物,竟能把“泬寥①”“明月夜”和“淡泊”“早秋天”的难状内容,和盘托给观者。足使任何观者都不能不承认画出了以上四项内容,而且了无差错。如果先有题字,则是画手善于传出诗意,这定是深通诗意的画家;如果先有画,则是题者善于捉住画中的气氛,而用语言加工成为诗句。如诗非写者所作.题画者则是一位善于选句的专家。总之,或诗中的情感被画家领悟,或画家的情感被题者领悟了。
元代“文人画”已然成为主流。无论画家所画是山林丘壑还是枯木竹石,他们最先的前提,不是物象是否得真,而是点划是否舒适。即是志在笔墨,而不是志在物象。而这种舒适笔墨下的物象,又与他们的诗情相结合,成为一种新的东西。在这种创作思想支配下,画上的题诗,与物象是舍是离,就更不在他们考虑之中了。他们的画或诗以及诗画合成的一幅幅作品,都是自标新义、自铸伟辞。说它们是瑰宝、是杰作,是因为这些诗人、画家所画的画、所写的字、所题的诗,其中都具有作者的灵魂、人格、学养。纸上表现出的艺能,不过是他们的灵魂、人格、学养升华后的反映而已。
南宋邓椿《画继》记载过皇帝以诗为题考画院的画手。什么“乱山藏古寺”,画山中庙宇的都不及格,有人画山中露出鸱尾②、旗杆的才及了格。“万绿丛中红一点”,画绿叶红花的都不及格,有人画竹林中关人有一点绛唇的乃得中选。“踏花归去马蹄香”,画家无法措手,有人画马蹄后追随飞舞着蜜蜂蝴蝶,便夺了魁。如此等等的故事,如果不是记录者想象捏造的.那只可以说这些画是“画谜”,谜面是画,谜底是诗,庸俗无聊,难称大雅。如果是记录者想象出来的,那么那些位记录者可以说“定非知诗人”了。
(取材于启功《谈诗书画的关系》)
注:①泬(xuè)寥:空旷的样子。②鸱(chī)尾:中式房屋屋脊两端的陶制装饰物,形状略像鸱的尾巴。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画面上无法用题字的方法注明所画内容,题字的做法是非常荒唐可笑的。 |
B.只有画面内容丰富,才能把诗句中难以用语言传达出的诗意充分表达出来。 |
C.“文人画”的画面形象可能与现实形象有很大差别,但画家对此并不在意。 |
D.曾有古书记载皇帝以诗为题,考查画院画手。作者认为这种记载不可相信。 |
根据文意,分条概述诗与画的关系。
齐白石先生曾绘一幅画,并题诗“蛙声十里出山泉”(见下图)。请你根据上文作者对诗画关系的评述,评价这幅画。(20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蜘蛛丝
芥川龙之介
有一天,释迦牟尼在西天极乐净土的荷花池畔独自溜达。池中荷花盛开,雪肪冰肌的花朵中,花蕊娇黄点点。粉蕊浮起一种奇香瑞气,它一阵阵暗渡池面,周围溢满了馨香。时间好像正值极乐净土的清晨。过了一会儿,释迦牟尼伫立于荷花池畔,并从浮盖在绿水上的圆荷翠叶间,随意地看着池下的情景。极乐净土的这个荷花池恰好下承十八层地狱,所以透过水晶般清澈的池水,地狱中的三涂道、奈河和刀山剑树的光景,仿佛看西洋镜箱似的,一览无遗。
于是,和其他一些罪人一起,一个名叫犍陀多的男子在地狱底层不时蠕动的样子,映入了释迦牟尼的慧眼。这个叫犍陀多的男子,是一个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大强盗。但他却做过一件好事。情况是这样的:有一次犍陀多从密林中通过,他看到一只小小的蜘蛛在路旁爬行。犍陀多立刻举起脚来,想踩死它。但瞬间一转念:“不,不,这家伙虽小,也肯定是有生命的。这样随心所欲地让它一命呜呼,无论怎么说,是太可怜了。”犍陀多终于没杀死蜘蛛而救了它一命。
释迦牟尼看着地狱里的情景,同时也想起了这个犍陀多曾经放过蜘蛛一命的事。为了报偿这一桩善举,释迦牟尼想尽可能将犍陀多从地狱里拯救出来。也真是好造化,释迦牟尼头一侧,恰好发现有一只极乐净土的蜘蛛正在翡翠色的荷叶上挂起一缕美丽的银丝。释迦牟尼轻轻地勾起这缕银丝,使它从玉一般晶莹的白莲之间一直垂向深邃莫测的地狱深处。
地狱底层有一个血池,犍陀多正和其他罪人在血池里时浮时沉。无论往哪一个方向看,周围都漆黑不见五指。偶尔见到有物影从暗中朦胧浮出,却又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刀山剑树的雪刃霜尖,因此更令人胆怯异常。加之四周凄凉静寂,真像是进入了墓中,偶尔闻得的声响,也不过是罪人那有气无力的呻吟。落进血池的人已经受尽地狱的种种折磨,他们虚弱得连哭泣声都发不出来了。所以,就连大强盗犍陀多也只得在血池里吞咽着污血,一面宛如一只濒死的青蛙,一味地折腾着身体。
然而,犍陀多无意之中抬起头来向血池上空睥目一望,只见寂静异常的一片黑暗中,从遥远的天边垂下一缕银色的蜘蛛丝。这根蜘蛛丝仿佛怕被人发现似的,拖曳着一线细长的微光,轻捷地朝犍陀多头上垂挂下来。犍陀多一见,不禁喜出望外,拍手称庆。要是攀着这缕银丝一直往上升,我一定可以从地狱里脱逃出去了。不,凑巧的话,我甚至可能进入极乐净土。这样一来,我既不会被赶往刀山剑树,当然也不会沉浸于血池了。
这么一想,犍陀多立即用双手紧紧拽住这根蜘蛛丝,两手倒换着,拚着性命地引体向上攀登起来。因为他原来就是个大强盗,所以此举可谓驾轻就熟。
不过,地狱和极乐净土之间何止千万里!不管犍陀多怎么急不可耐,要想爬出地狱却是谈何容易啊。爬了一阵之后,犍陀多渐渐感到体力不支,到后来,哪怕再倒换一次手向上伸一把掌都不行了。于是犍陀多无可奈何地打算暂且喘一口气休息一下再爬。他用手抓着蜘蛛丝挂在半空中,一面向脚下的深渊望去。
由于刚才拚死拚活地向上攀登,所以成绩显著:不久前,自己还在血池中挣扎,如今血池已不知不觉地隐没在一片黑暗之中。那依稀闪烁着寒光、令人毛骨悚然的刀山剑树也已沉在脚下。照此往上爬的话,脱离地狱也可能比原来想的要容易。犍陀多把两手缠挂在蜘蛛丝上,用一种坠入地狱以来好多年不曾有过的声音欢笑起来:“多好呵!得救了!”可是犍陀多忽然发现,有数不清的罪人跟在自己后面,简直和成列的蚂蚁一样,也沿着蜘蛛丝,专心致志地一点儿一点儿从下面攀登上来。犍陀多见此情景,吓得心惊胆战,有好一会儿像是傻子似地张着大口,只有眼睛在动弹。一缕纤细的蜘蛛丝,承受自己一个人尚且岌岌可危,怎么能经受得了这么多人的重量呢?万一蜘蛛丝在攀登途中断了,毫无疑问,连我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总算爬到这里的宝贵身体也就会一个筋斗重新坠入地狱。一旦发生这种事,那还得了!犍陀多在这么想着的时候,成百上千的罪人,正不断地从漆黑不见光亮的血池里蠕动着爬出来,并且沿着发出一线微弱光亮的蜘蛛丝,串成一长列,拚命地向上攀登。再不设法,蜘蛛丝一定就会一断为二,自己肯定又要坠入地狱了。
于是犍陀多声嘶力竭地叫喊起来:“喂,你们这些罪人,这根蜘蛛丝是属于我的!是谁允许你们向上爬的?给我滚下去,滚下去!”
说时迟那时快,刚刚还好端端的蜘蛛丝,突然就从犍陀多垂挂的地方砰的一声断开了。所以,犍陀多也就够戗了,刹那间,他像个陀螺似地轱辘轱辘顶着风旋转着,立刻倒栽葱地一头扎进了黑暗的深渊。
现在,只剩下极乐净土的蜘蛛丝,时隐时现地闪烁着一缕纤细的微光,在月黑星隐的太空中垂动着它那截断了的银丝缕。
释迦牟尼站在极乐净土的荷花池畔,慧眼自始至终目睹了这全部过程。
当释迦牟尼看到犍陀多已像一块顽石似地沉入血池底时,便面带愁容又独自蹒跚地溜达起来。犍陀多只图自己一个人逃离地狱,他没有慈悲心,于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又重新坠入地狱。从释迦牟尼的慧眼看来,那行为大概是太卑劣低贱了吧。
然而,极乐净土那荷花池里的荷花对这种事却是毫不介意。在释迦牟尼的佛足周围,玉石一般洁白无瑕的荷花颤巍巍地浮动着花萼。荷花中心的金黄色花蕊飘浮起一种莫可名状的清香,不断地向池畔周围散发,极乐净土大概已近正午了。
(选自《芥川龙之介小说选》吴树文译)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犍陀多看到蜘蛛丝后,拼了命想要爬出地狱,表明他非常想脱离苦难, 直接到极乐净土去。 |
B.极乐净土那荷花池里的荷花对犍陀多重新坠入地狱这种事毫不介意,因为它见多了,已经没有了悲悯心。 |
C.犍陀多因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堕入地狱,也因一念之仁放过了一只蜘 蛛,才牵引出日后佛陀欲酬报他的念头。 |
D.极乐世界的美好馨香与地狱的痛苦恐怖对应着佛陀的悲悯心与犍陀多的自私心。两处环境和两种心理,都有对比的色彩。 |
E.本文借大盗犍陀多由极乐世界坠入地狱的过程,宣说古今人性中的缺
憾之处,传达了作者对美好人性的热烈呼唤。
(2)蜘蛛丝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文后各题。
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节选)
刘仰东
梁漱溟是不是学者,这本来不成问题。1916年,他23岁时就在蔡元培校长的引荐下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门(系),次年开讲,先讲“印度哲学”,再讲“儒家哲学”。讲“儒家哲学”时,听者踊跃,除一般学生外,还有四五十岁的前辈,还有一些当时及后来的风云人物。四年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出版,更使他享有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他是因学问而出名的,世人历来也是以“知名学者”来看待他的。
但是,梁漱溟本人却一向不自视为学者,也一向不为了学问而做学问。他生前曾在许多文字或演讲中明确表态。1930年,他在题为《我是怎样一个人》的文章中写道:“大家误解我什么?这就是误认为我是一个学者,甚或说是什么‘哲学家’‘佛学家’‘国学家’……这真是于两面都不合适:一面固然糟蹋了学者以及国学家,一面亦埋没了我简单纯粹的本来面目……谈学问,在我只是不得已,非是有心……我只是好发生问题——尤其易从人事上感触发生问题。有问题,就要用心思;用心思,就有自己的主见;有主见,就从而有行动发出来。外人看我像是在谈学问,其实我不过好用心思来解决我的问题而已,志不在学问也。”
此时,梁漱溟不足40岁,他的后半生,依然没有变。在梁漱溟看来,儒学也好,佛学也好,都是人生实践之学。他曾说:“孔子的东西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他认为如果在大学讲堂里把孔子学说只当做哲学思想来讲,则“其固有精神实质亡矣”!梁漱溟曾再三强调,孔子的学问是专门致力于人的身心进于自觉、自主,使人的生命整体上有所变化和提高,将自己的智慧用于修养实践上。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儒家的精神用在自己身上,用在人类社会。这个观点贯穿于梁漱溟的一生,他晚年依然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人有的是需要学习的东西,而中国古书汗牛充栋,除了少数研究者,未必人人都要去读,但有一本书,即《论语》,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是不可不读的。
1924年夏天,他在当讲之年毅然辞去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北大教职,此后,再也没有回到大学的讲台上。当时也有几所大学请梁漱溟去,但梁漱溟谢绝了这些邀请。多年后,他在写给侄子的信中说:“我这里没有旁的念头,只有一个念头:责任。”又说,我“处处皆有责任,而我总是把最大的问题摆在心上。所谓最大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在这样的信念驱动下,梁漱溟南来而北往,数十年如一日,奔波于他的“人生实践”之路。
他在1924年(31岁)辞去北大教职后,先用七八年的时间,到山东、广东、上海、山西、河南等地办学和考察。自1931年起,梁漱溟落脚山东邹平,开始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他的长子梁培宽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没有水电,我们生活在那里,吃的是井水,点的是油灯。……基本上过的就是农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梁漱溟一干就是七年。他在自撰的《生平述略》中说:“1931年与同仁赴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研究院……它以全体乡民或村民为对象,培养农民的团体生活习惯与组织能力,普及文化,移风易俗,并借团体组织引进科学技术,以提高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建设国家。”
抗战的爆发,让梁漱溟为之努力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戛然而止。但随后他进入了自己政治上的活跃岁月。1938年1月,梁漱溟访问延安,与中共领导人进行了广泛接触。1939年2月,梁漱溟赴晋冀豫皖苏鲁等地的敌后游击区巡视,与国民党将领和八路军、新四军领导人罗荣桓、陈光、彭雪枫等都进行了会晤。1940年底,梁漱溟与黄炎培等共同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试图以“第三方面”的力量促成两党的团结,以求抗战的最后胜利。
30岁到50岁,被视为生命的黄金时期。而梁漱溟从31岁退出北大后,二十余年间奔走于社会,他参与的所有社会活动、政治活动,无疑都属于在儒家大义指导下的远离书斋的人生实践。自这个意义上看,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
(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A.梁漱溟23岁时,在蔡元培校长的引荐下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门(系), 四年后,就因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出版,使他享有了新儒学先 驱者的盛名。 |
B.梁漱溟认为,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儒家的 精神用在自己身上,用在人类社会。为了实践这一观点,他在山东邹 平开始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 |
C.抗战爆发后,梁漱溟进入了自己政治上的活跃岁月,其目的也是为 了解决所谓最大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 |
D.提高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建设国家,这就是梁漱溟与同仁 赴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研究院的目的。 |
E.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这正是他在儒家大义指 导下的远离书斋的人生实践意义之所在。
(2)梁漱溟为什么不认为自己是学者?他辞去北大教职,转而到许多地方办学考察,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如果把唐宋墓中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放在一起,就会惊奇地发现它们几乎一模一样,为什么?
民间艺术是历久难变的。这因为,民间的审美是共性的审美,必须是这一地域人们的审美都变化了,它才会悄悄地发生改变。在漫长的古代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基本上是一成不变的。深藏在谷壑里的山庄,或是江河相隔的村落,大多是在封闭状态中静静地生息与传衍。因之,许多古老的文化形态总是在民间存活得很久很久。比如闽地的南音、云南的纳西古乐,无怪乎人们称它们为古文化的活化石了。
当然,民间艺术并非全都不变。一般的规律是,交通方便的地方,比较容易发生变异。一方面外来文化的涌入,冲击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另一方面则由于现代城市的崛起。城市文化是十分敏感的,是一种强大的不断更新换代的审美的源,向广大乡间放射,产生影响。
当前,现代化、工业化、乡村城镇化以及媒体、科技、生活方式、时尚,都对我们传承久矣的民间艺术产生根本性的冲击。一部分民间艺术处于濒危,正在消亡;那么,另一部分依然“活着”的民间艺术是怎样的呢?
那些摆在旅游景点小摊上的艳丽又奇特的布挂、面具、布老虎,那些画在民俗村屋梁房柱上的怪异的图案,以及竖在那里的匪夷所思的图腾柱、旗幡与神像,或是一群群穿着半似民族服装、半似戏装的年轻人跑过来跳一段不知所云的舞蹈……谁会知道这些民间艺术的真伪,反正有点特点就行。
在全球化商品经济的时代,民间文化大概只有转化为旅游对象才能生存与延续下来。民间艺术原本是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一种民俗方式,当它转变为一种经济方式时,便在本质上发生变异。那种自发的、纯朴的、天真的精神情感不见了。代之以涂红抹绿,添金加银,着力于对主顾的招徕与诱惑。它的特色被无度地夸张着,它内在的灵魂与生命却没有了。
商品化使民间艺术发生的变异正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着。这种貌似“茁壮成长”的民间艺术,在文化意义上却是本质性的消亡。难道民间艺术只有这样一种出路吗?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对待自己传统和文化的方式——那就是保持住民间艺术中那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把它视为一种传统精神。他们是真正懂得自己民间艺术的价值和美感的。为此,民间艺术一直是他们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
人们知道,在当今这样做何其困难。所以,普查与记录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就是迫不及待要做的事了。这不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是为了见证与记载的一种历史精神。 (节选自冯骥才《民间艺术的当代变异》)从原文看,下列对“民间艺术”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民俗方式 | B.一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的传统精神 |
C.一种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的载体 | D.一种文化形态和历史精神的体现 |
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民间艺术”处于濒危状况的一项是
A.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几乎一模一样。 |
B.商品经济时代的城市文化造成了民间艺术的巨大变异。 |
C.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使许多民间艺术转化为旅游对象。 |
D.认真开展原生态民间艺术的普查与记录已迫不及待。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生活内容和方式的改变,终将导致民间艺术的消亡 | B.古老文化的原始形态保护得越好,民间艺术越能得以延续 |
C.为了保护民间艺术,应当禁止将民间艺术形式用于商业目的 | D.加大旅游经济投入,将改变旅游业中民间艺术严重变异的状况 |
阅读下文,回答1~6题
春声和春深
⑴我写过北国的春风。记述在冰雪沉睡的山沟里,忽然一夜间,呼啸咆哮,"卡卡"折枝,"砰砰"冰裂,沙石扑窗如机枪扫射,木头梁、柱、椽、檩"格拉格拉"如山神大虫冬眠初醒,伸腰伸腿,骨节作响……天亮起来一看,冰雪依旧,只是趴下来点贴近地皮。
⑵春风告退。忽又从千里外,从沙漠,从戈壁起跑,跨栏一般生猛,跨越崇山峻岭,踢蹬起黄沙黄土,高天朦胧,太阳淡化……这样一而再三,麦苗才吐青,冰雪也还在角落里、背阴里、洼里坎里龇着白牙。
⑶我服了。后来也爱了。说到爱,我又是江南水乡出身,那里的春风叫历代诗人写完了,不用也不能再写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池塘生春草"的"生"字,"吹皱一池春水"的"吹皱"二字,都是千古赞为绝活,咱还啰嗦什么呢,本来在针也插不下去的地方,只有做做翻案文章,弄得巧时还有立锥之地。这些绝活早已铁案如山,咱们不抱没缝的蛋也罢。这是做诗做文章的话。说到爱,却又是一番天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极好的诗句,不过我不爱。"随"字好,江南水乡的春风和春雨,是紧相随的,"潜"字好,"润"字好,"细"字更好,风也细雨也细也。但"无声"二字惹翻了我的爱心。
⑷我久居北国,有个弟弟久居北大荒。我们壮年时都不大思乡,俨然四海为家了。有回我问他,有没有偶然心动,念及家乡的时候?他思索。
⑸我追问好比说一刹那?我这里有过一刹那来去如闪电,闪电就够了,不必比做晴天霹雳。他说有。有时候炕上睡醒,不知身在何处,忽听屋顶"瓦背"阵雨扫过――沙、沙、沙……江南绝无炕,北大荒没有"瓦背",有雨也不会"沙、沙、沙"。那是江南的春风春雨了,你说你没有思乡,那是故乡思念你了。你这个游子不但不知身在何处,还不知道童年永不离身。我劝弟弟写诗吧,他一笑,无意于此。人到老时,血管会硬化,脑子却又会软化,弄得可笑。盖世英雄,也难免小丑般收场。落叶归根之思,我又以为那是软硬兼施的东西。若论固执劲儿,只怕是软硬不吃。
⑹我耳朵里不大出现弟弟的"沙沙"声,现在耳朵到了春天,到了雨天,到了黑天,都少不了"苏苏苏"。江岸"绿",是苏苏"绿"的。春草"生"时,春风"吹皱"时,"随"时"潜"时"润"时,都必定苏苏价响。"润物细无声","无声"两字不能接受。好好听吧,幼苗拔节,童年拔长,那也是苏苏响着拔上来的。老来硬化或软化的时候,耳朵里苏苏不绝,那是春的回声。那是故乡故土的呼叫。
⑺这是春声。
⑻北京俗话说:"春脖子短"。意思还是"春短",中间加个"脖子",妙!杨树刚上叶子,柳树刚吐絮,桃花"暄",杏花"旧",都才看见就暴热起来了。头连肩膀,无所谓脖子的德性,可以是极壮健的人如拳击勇士,也可以是缩头缩脑如武大郎者。不过有那猛烈的春风在,漫天的黄沙在,就算做勇士形象吧。但也不无可惜,不无可笑。春天就这样勇了,夏日炎炎怎么处,冰冻三尺的寒冬又怎么称呼。
⑼我问久居北大荒的弟弟,江南老家的春天怎么样?他立刻回答很长,长到过不完的样子。亏他说得出来,只一个长字。故乡的遥远,童年的朦胧,春天的深沉,无意过筛过箩却过了,无心淘洗也梦游一般澄清提纯了。只落下一个字:长。我疑心这一长字是思乡的单相思,不一定实际。写信去问一位蛰居家乡的小伙伴,他一生困顿,现在是混得最好的时候,在乡下做机修生活。回信来了,说只觉得做生活手冷,快点热起来好。可见实际长还是长的。手冷希望快点热起来,那是一个老手艺人的话。
⑽少年时候我们没有这种想法,那手总是热的。"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那时候我们喜欢这样的诗。现在敢说经历了沧海桑由,细细想来敢说春深如海。只有海的意味深长,才包罗万象,一个浪花冷一个浪花热,这个手冷那个手热,都不过是浪花中的泡沫。"春深如海",在诗里文里看得多了,也看俗了。其实这个"深"字好,"深"字也就是弟弟说的"长"字吧,不过也还有不同。
⑾少年时正是战争岁月,我在乡下跑来跑去。花花草草没人管,没有人理。淡淡的阳光,蒙蒙的细雨。阳光只管照,细雨只管下,谁也不理谁,忽然,山坡上映山红开了,人走不到的石头岩上开了,人走来走去踩得稀烂的黄泥路边也开了,牛羊吃草的坡上开了,水泥坟圈石头坟坛那里拱着水泥拱着石头开了。映山红,满山红相映。到了北方,叫做杜鹃,栽在盆里,放在暖房里过冬,湿度、温度、光度样样伺候合适了,才开个五天八天。 江南也有大晴天,单薄的映山红当天发干,再晒一天,减色。晒上三天,山上残红映不成了。可是江南春天的细雨,不等阳光收走,自会潆潆一片。映山红一挂上针尖般大的水珠,全副精神又出来了。时雨时晴,同时雨同时晴,晴雨没有休时,映山红没有休日。这是长了。
⑿在艰难的岁月,我在北国风沙里,忽然遇上个不得不文化交流的外国画展。我没有了接受的兴趣,匆匆一走而过。忽然,我被吸引了,站住了。那画灰蒙蒙,细雨看不见,可又扑面。一道漫坡,坡头一圈矮矮围墙,墙里有些石头堆又不够废墟,说不清。坡下边有两头牛,边吃草边瞌睡,牛毛上当挂着针尖水珠,要不,怎么朦朦胧胧。我在草地上找红色,也朦胧似有似无,我认定是有,还是映山红。
⒀我看见了少年时代,看见了"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看见了老手艺人,手冷望天。在艰难的风沙里,忽然看见了想也想不起来的故乡的春天,又朦胧看不透,看不透又盛得住一生所有的思念。
⒁这是春深了。
【作者简介】
林斤澜,1923年生,浙江温州市人。1937年参加工作。1950年发表他的第一个剧本,从此走上写作的道路。1961年开始以写作为专业,在北京作家协会工作至离休。先写剧本,后学写散文和小说。散文是短文,小说爱写短篇。近年也写些文谈。几种文体都出版过集子多种。世纪之交,出版文集六卷,收小说、散文、文谈,未收剧本与报告文学。新世纪出版过散文、小说集子。离休多年,写作依旧。
1. |
第⑴、⑵段画线部分都用了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 |
2. |
第⑸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 |
3. |
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4. |
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分析第⑾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映山红的。 |
5. |
作者从"春声"写到"春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6. |
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写了南北景象,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