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归氏二贤传
归有光
归氏二孝子,予既列之家乘①矣,以其行之卓而身微贱,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孝子讳钺,字汝威。早丧母,父更娶后妻,生子,孝子由是失爱,父提孝子,辄索大杖与之,曰:“毋徒手,伤乃力也。”家贫,食不足以赡,饭将熟,即諓諓②罪过孝子,父大怒,逐之,于是母子得以饱食。孝子数困,匍匐道中。比归,父母相与言曰:“有子不居家,在外作贼耳?”又复杖之,屡濒于死。方孝子依依户外,欲入不敢,俯首窃泪下,邻里莫不怜也。父卒,母独与其子居,孝子摈不见。因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正德庚午大饥,母不能自活,孝子往,涕泣奉迎。母内自惭,终感孝子诚恳,从之。孝子得食先母弟,而己有饥色,弟寻死,终身怡然。孝子少饥饿,面黄而体瘠小,族人呼为“菜大人”。嘉靖壬辰,孝子无疾而卒。孝子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绣字华伯,孝子之族子,亦贩盐以养母,己又坐市舍中卖麻。与弟纹、纬友爱无间。纬以事坐系华伯力为营救纬又不自检犯者数四华伯所转卖者计常终岁无他故才给蔬食一经吏卒过门辄耗终始无愠容。华伯妻朱氏,每制衣必三袭,令兄弟均平,曰:“二叔无室,岂可使君独被完洁耶?”叔某亡,妻有遗子,抚受之如己出。然华伯,人见之以为市人也。
赞曰:二孝子出没市贩之间,生平不识诗书,而能以纯懿之行,自饬于无人之地,遭罹屯变③,无恒产以自润,而不困折,斯以难矣!华伯夫妇如鼓瑟,汝威卒变顽嚚④,考其终,皆有以自达。由是言之,士之独行而忧寡和者,视此可愧也!
注释:①乘(shèng):春秋时晋国史书称“乘”,后用“乘”称史书。②諓諓(jiàn):巧言善辩。③罹(lí):遭遇。屯(zhūn):艰难。④嚚(yín):愚蠢而顽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即諓諓罪过孝子罪过:即过错 |
B.孝子由是失爱失爱:失去父爱 |
C.一经吏卒过门辄耗过门:经过门前 |
D.岂可使君独被完洁耶完洁:同“完结”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行之卓而身微贱 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
B.辄索大杖与之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C.已又坐市舍中 卖麻纬以事坐系 |
D.孝子之族子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两人共同特点的一组是
①其行之卓而身微贱 ②出没市贩之间,生平不识诗书
③以德报怨 ④以纯懿之行,自饬于无人之地
⑤面黄体小,终无愠容 ⑥贤妻相助,孝母爱弟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②⑤⑥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用两件日常生活小事,表现归氏二孝子的高尚情操,以小见大感人至深。 |
B.本文着重讲述了两位孝子的身世和他们对世人的极大影响。 |
C.篇末的“赞”是史传的传统写法,一般以作者议论为主,兼有抒情。 |
D.归有光的散文简洁畅达,感情真挚,《项脊轩志》如此,本文亦如此 |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纬以事坐系华伯力为营救纬又不自检犯者数四华伯所转卖者计常终岁无他故才给蔬食一经吏卒过门辄耗终始无愠容。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因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
译文:
②无恒产以自润,而不困折,斯以难矣。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东轩记苏 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滥,没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生死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漘:(chún)江边。②抱关击柝:守关击梆;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③睎:仰慕,向往。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适皆罢去,事委于一 委:交付 | B.落其华而收其实落:抛弃 |
C.乃克支其欹斜克:克服 | D.独幸岁月之久幸:希望 |
下列四组中,全都是表现作者不得志人生中“超然”情怀的一组是()
①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②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③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④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⑤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⑥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
A.①④⑤ | B.②③⑥ | C.③④⑤ | D.①②⑥ |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由辟轩不易、有轩难安的现实,理解了颜渊拒仕的苦心,庆幸自己虽经变故而终能分享颜氏之乐。 |
B.文章用颜渊生活自苦与精神自乐,自己与颜渊,俗士与德者、达者等多重对比,表现自己重道、求道与行道的愿望。 |
C.文章不涉铺张,语言平淡,思想却深刻,抑贬谪之失意,化悲伤而进德修业,追求“归休田里”的超然旷达,这也符合作者官场失意、而又欲求摆脱的心理。 |
D.文章提出怀思东轩,追慕先贤的愿望,而最后又“非所敢望”,这就深刻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作者内心的痛苦。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
(2)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
(3)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张汝明,字舜文,世为庐陵人,徙居真州。汝明少嗜学,刻意属文,下笔辄千百言。入太学,有声一时。国子司业黄隐将以子妻之,汝明约无饰华侈,协力承亲欢,然后受室。
登进士第,历卫真、江阴、宜黄、华阴四县主簿,杭州司理参军,亳州鹿邑丞。母病疽,更数医不效,汝明刺血调药,傅之而愈。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汝明为鬻橐中装,代偿之。华阴修岳庙,费钜财窘,令以属汝明。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他庙非典祀、妖巫凭以惑众者,则毁而惩其人。滞州县二十年,未尝出一语干进,故无荐者。
大观中,或言其名,召置学制局,预考贡士,去取皆有题品。值不悦者诬以背王氏学,诏究其事,得所谓《去取录》,徽宗览之曰:“考校尽心,宁复有此?”特改宣教郎。耀监察御史。尝摄殿中侍御史,即日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权,以蔡京为首。帝奖其介直。京颇惮之,徙司门员外郎,犹虞其复用,力排之,出通判宁化军。地界辽,文移数往来,汝明名触其讳,辽以檄暴于朝。安抚使问故,众欲委罪于吏,汝明曰:“诡辞欺君,吾不为也。”田法行,受牒按境内。时主者多不亲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以敌吏不得通贿谢。
晚知岳州,属邑得古编钟,求上献。汝明曰:“天子命我以千里,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乎?”汝明事亲孝,执丧,水浆不入口三日。日饭脱粟,饮水,无醯盐草木之滋。浸病羸,行辄踣。
汝明学精微,研象数,贯穿经史百家,所著书不蹈袭前人语,有《易索书》《张子卮言》《大究经》传于世。
(节选自《宋史·张汝明传》)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入太学,有声一时声:声望 |
B.更数医不效数:屡次 |
C.犹虞其复用虞:担忧 |
D.田法行,受牒按境内按:巡视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现张汝明尽职尽责的一组是
①为鬻橐中装,代偿之②未尝出一语于进
③预考贡士,去取皆有题品④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权
⑤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⑥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乎
A.①②③ | B.③④⑤ | C.②⑤⑥ | D.①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汝明勤奋好学,学问精深。写文章时动不动就下笔千言,对经史百家融会贯通,著书立说有自己独到的思想,有很多文章流传后世。 |
B.张汝明为人正直,不惧权贵。刚刚当上殿中侍御史,就弹劾以蔡京为首的卖恩揽权行为,最终受到蔡京排挤,出任宁化军通判。 |
C.张汝明为官清廉。主政岳州时,属地有人请求把得到的古代编钟献给他,他断然拒绝,认为自己应该恪守职分对得起皇上的恩德。 |
D.张汝明非常孝顺。母亲生了毒疮,他用自己的血亲自调药,治好了母亲的病。为亲人服丧时,三天不吃不喝,后来也仅吃点糙米。 |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
(2)安抚使问故,众欲委罪于吏,汝明日:“诡辞欺君,吾不为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范雎说秦王
范雎至秦,王庭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
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①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②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焉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菱水③,无以饵其口,坐行蒲服④,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
“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蔺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⑤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注释】①骨肉:这里指宣太后与秦昭王的母子关系。②厉:通“癞”。③菠水:即溧水,在今江苏省西南部,邻近安徽省。④蒲服:同“匍匐”。⑤慁(hùn):打扰,烦劳。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庭迎庭:通“廷”,在朝廷上 |
B.范雎谢曰谢:道歉 |
C.皆匡君之事匡:纠正 |
D.无以饵其口饵:食物 |
将文言虚词依次填人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A.以而所以 |
B.乃与有以 |
C.乃而有以 |
D.以与所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请范雎赐教,范雎接连三次说“好,好”,却义不具体陈述,主要是他认为自己客处他乡,与秦王关系疏远,想要面陈却不知秦王的心意。 |
B.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关系生疏。文王却一与他交谈,就任命他做太师,最终,据有天下而成为帝王。 |
C.范雎担心自己像伍子胥那样进献谋略,却被禁闭起,又担心自己会得到像箕子、接舆那样装作发狂的耻辱,因而不敢向秦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
D.范雎认为秦王上怕太后的严厉,下受奸臣的伪装迷惑,没法洞察奸佞,可能会导致王室覆火,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这是他最感到害怕的。 |
下列用“/”给文中划波浪线音|5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 |
B.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 |
C.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 |
D.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译文:
(2)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乌江自刎(节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为诸君溃围,斩将,刈(yì割)旗,三胜之,令诸君知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汝德。”乃刎而死。
太史公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节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王:称王 |
B.持短兵接战兵:兵器 |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遭受 |
D.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乃:竟然、却 |
以下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能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① 身七十余战,未尝败北②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③ 项王乃驰,复斩一都尉,杀数十百人④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⑤ 乃刎而死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兵败逃到东城,手下只剩二十八名骑兵,他感慨今昔,不由发出了“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悲叹。 |
B.为了证明自己的失败结局并非不会打仗,项羽率兵几番冲杀,斩将杀士,重创汉军,让部下很是佩服。 |
C.乌江亭长停船等候项羽,但项羽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拒绝他的劝说,而与部下弃马步行作最后的拼杀。 |
D.司马迁肯定了项羽消灭暴秦的伟业,但也为项羽的结局深感惋惜,希望后世能从项羽的故事中吸取教训。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②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课内文言文阅读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 |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 |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感谢 |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遭受 |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图穷而匕首见 |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D.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又前而为歌 | B.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
C.皆白衣冠以送之 | D.乃朝服,设九宾 |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②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