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
草屋的声音(有改动)
赵伟平
①《史记》里说虞舜戴着斗笠披着衣衫精心修筑的是草屋,杜甫吟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茅屋本质上也是草屋。
②上世纪70年代那些移民迁移到刚刚围塘还泛着盐渍的土地上,开始“筑巢”。这建造的方式实在是太简单了,几根竹木扎起来,屋面是铺展均匀的一束束的稻草,屋墙是缚住竹竿的一扇扇稻草。源于土地的稻草裹掖着屋子,阳光下金灿灿的。抬头望着齐厚齐厚的稻草屋檐,会有一种知足的温煦和生命的叠重之掠过。
③小时候,不知是听母亲还是其他乡人说过这句话:“只有懒的人,没有懒的田。”其实,海边的田地即使不懒也够坑人的。芦苇根、柳丝藤草之类像一张网罩着地面,盘根错节,密密匝匝,成群地疯长,种地人垦植庄稼往往会如游击战、拉锯战一样地与它们争斗。然而,最终也是那些芦苇一样坚韧的人征服了草屋后的一片片土地。春天一来拼起一幅嫩绿的画景。夏天绿得更深、更翠,像湖,像海,碧波欣欣。几把闪电,几度雷鸣,几经风雨,青黄相融,一幅幅逼真的水彩,当之无愧。秋色染过了又一幅金色的秋景图,慢慢向田野走来了。收获完最后一片庄稼,草屋的灯光亮了,里面的主人抹一把额头上发亮的汗珠,洗一洗长满老茧的双手,便从门缝里传出几声纯朴而又憨厚的笑声。
④草屋是温馨的。但草屋有时会经历一些惊险的无奈和战栗。常常在汛期的时段里,村口的防汛喇叭一响,草屋里的男女老少提锹带箕奔赴海边。这是一场义无反顾的战争,一心想缚住大海疯狂的手脚。有一次,海浪冲破了堤岸,草屋灰黄色的屋顶浮在浊黄的水面上。海水退后,草屋几乎还是完好的,草屋能挡住寒冷与酷暑,却对水从来都留有通道,这正像无边的大水漫过一丛丛热爱生命的草,它们聪明地匍匐在大地上,水过后,阳光一照,依然能够旺盛地向上长!
⑤草屋留在我记忆中的更多的是宁静。我曾住的是一幢两间半的草屋,挡门墙的草栓周围终年种着一圈茗草,有点像兰花的叶子,这草终年不枯,似乎也终年点燃着草屋的绿意。草屋的前后有两棵树,其中东北角的是一棵高大的梧桐树,梧桐的枝桠粗扩而大气,一到初夏,盆底大的叶子和小号一样紫色的花便一起高高地摇曳;屋西南角则长着一棵枝细叶茂的枣树,我常常会在屋檐下,看飒飒落下的枣花,再看着米粒一样的枣儿怎样长成姑娘般的丰满与红润,然后,又会算计着折一支长长的竹竿渐次敲落这些美味。一前一后的两棵树,庇护着草屋,草屋便更加安宁而有情致了。
⑥冬天的雪对于草屋来说,是一道别样的风景。隔着砧板大的天窗仰望雪片飘摇而来,先是与稻草摩挲的声音,再是“沙沙”“沙沙”雪花与雪花挤在一起的声音。满世界银装素裹,草屋上的雪层已经盖过了草层,一间间草屋早已成了一个个意味无穷的童话了。融雪的时候,那些剥离草屋的水的精灵似乎不愿意真的离去,在经过屋檐的刹那间,在空中凝住了,这凝结的雕塑越结越大,越挂越长,几乎每一根稻草顶端都挂起这样的冰凌串儿,远望去,冰凌串就像在琴键上高低跳跃的音符。
⑦草屋无言。但我相信,从草屋里出来的人都会有对草屋的种种理解,都能聆听到草屋发出的种种声音!结合全文的内
容来看,作者“聆听”到哪些“声音”?
第③自然段中横线的句子写了什么内容?在表达上有
什么特色?
第⑤自然段中写终年不枯的茗草,草屋前后的梧桐和枣树,对表现草屋有何作用?
本文标题为“草屋的声音”,第⑦自然段中又说“草屋无言”。你怎样从这看似矛盾的话语中理解和评价作者包蕴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树上的男爵(节选)
[意大利]卡尔维诺
我的兄弟柯希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最后一次坐在我们中间的那一天是1767年6月15日。我记得很清楚,事情好像就发生在今天一样。大家坐在翁布罗萨我家别墅的餐室里,几扇窗户都嵌满了花园里那棵高大的圣栎树的繁茂枝条。时间正当中午,我们全家人按照老规矩在这个时候坐到餐桌边,虽然那时从不习惯早起的法国宫廷传来的下午吃正餐的时尚已在贵族之中风行。我记得有风从海上吹来,树叶抖动。柯希莫说:“我说过不要,我就是不要!”他推开那盘蜗牛。他往常可从来没有闹得这么凶。
在首席上端坐着我们的父亲,阿米尼奥·皮奥瓦斯科·迪· 隆多男爵,他头上戴着路易十四式的垂至耳际的假长发,这像他的许多东西一样已经过时了。在我和我的兄弟中间坐着福施拉弗勒尔神父,我们家的食客和我们这些孩子的家庭教师。在我们对面坐着我们的母亲,女修道会会长科拉迪娜·迪·隆多,和我们的姐姐巴蒂斯塔,住家的修女。在桌子的另一头,与我们的父亲面对面坐着的是土耳其式着装的律师埃内阿·西尔维奥·卡雷加骑士,我们家庄园的总管和水利工程师,而且他作为父亲的非婚生兄弟,是我们的亲叔叔。柯希莫满了12岁,我8岁;我们刚被允许上父母的餐桌几个月。也就是说,我沾了我哥哥的光,随他一起提前升级,因为他们不想让我一个人单独在一边吃饭。
我说沾光只是说说而已。实际上,无论对柯西莫还是对我来说,欢乐的日子结束了,我们怀念在我们自己小房间里的进餐,只有我们两个和福施拉弗勤尔神父。……我们在神父陪伴下的饭餐在长时间的祷告之后才开始,一勺勺规规矩矩,合乎礼仪,一声不响地进行,如果谁从盘子上拾起眼来,或者喝汤时发出了轻微的响声那可不得了。但是,神父在喝完汤时就已经吃腻了,他茫然地呆望着,每啜饮一口酒就啧啧舌头,好像只顾品味这短暂而浅表的感觉。上第二道莱时我们就可以开始用手抓起来吃了,吃完饭时互相掷梨瓢玩,而神父不时懒洋洋地说一声:“够了!安静些!”
而如今呢,同全家人一起坐在餐桌边,家庭里的积怨显形了,这是童年中不幸的篇章。我们的父亲,我们的母亲,不停地对我们唠叨,要用刀叉吃鸡啦,身体要坐直啦,胳臂肘不要靠在桌子上啦,简直没完没了!还有我们那位讨厌的姐姐巴蒂斯塔,一系列的叫嚷、气恼、处罚、踹腿、踢脚就开始了,直至柯希莫拒绝吃蜗牛并决定把他的命运同我们断开的那天为止。
……
后来,第一次重新同家人共餐时,好像什么事情也不曾发生过似的。大家准时到来,这就是那个6月15日的中午。我们的姐姐、膳食的总管,预备了什么东西呀?蜗牛汤和蜗牛做的主菜。柯希莫连蜗牛壳也不愿碰。“要么你们吃下去、要么马上把你们关进小房间!”我屈从了,我开始吞咽那些软体动物。(这是我的一次颇为软弱的表现,它使我的哥哥觉得更加孤独了,因此他抛弃我们的行动中也有着对我的抗议,因为我让他失望了。但是我那时
只有8岁,何况我的意志力,而且是我当儿童时的意志力怎么能够同我哥哥与生俱来的那种超人的顽强相比呢?①)
“怎么样?”我们的父亲问柯希莫。
“不吃,还是不吃!”柯希莫回答,并推开盘子。
“从饭桌上滚开!”
而柯希莫已经转过身去,背向着我们大家,正要走出餐室。
“你去哪儿?”
我们从玻璃门里望见他正在门廊里取他的三角帽和佩剑。
“我知道!”他朝花园跑去。
我们从窗子里看见他很快爬上那棵圣栎树。他穿戴和打扮得非常整齐,他是按照我们的父亲的要求弄妥贴后来吃饭的,尽管他只有12岁。扑上粉,头发用带子扎起辫子,三角帽,针织领带,绿色开叉燕尾服,浅紫色的短裤,佩剑,白皮长护腿套,护套只包半截,这是唯一的让步措施,使得穿着方式更符合我们的乡间生活。②(而我,由于只有8岁,免除了在头发上扑粉,如果不是在盛大宴会之时。也免挂佩剑,虽然我喜欢佩戴也不行。)他就这副模样往那棵多结的树上爬,手脚并用,以我们在长期一起练就的准确而迅速的动作在树枝上攀登。
我已经说过我们在树上度过许多时光,不是像许多孩子那样图实惠,他们爬上去只是为了找果子或掏鸟窝,而我们是为了越过树干上险恶的蜂巢和树叉,爬到人上得去的最高处,找舒适的地方坐下来观看下面的世界,对着从树下走过的人们呼喊或捉弄他们。因此我认为柯希莫面对那种不公正的强逼,首先想到的是爬上我们熟悉的那棵圣栎树是很自然的。圣栎树的树枝,向上伸到与餐室之窗户相同的高度,使得全家人都看见他的委屈和愤慨。
“小心!小心!会摔下来呀,可怜的孩子!”我们的母亲焦急地喊道,倘若她看见我们在炮火之中冲锋一定满心欢喜,可是,她却为我们的每一种游戏而忧惧交加。
柯希莫爬至一条粗枝的叉口上,他在那里可以呆得舒适一些。他坐下来,双腿悬垂着,两臂交叉,手掌塞进腋下,脑袋缩进双肩里,三角帽低压在前额上。
我们的父亲从窗台里探出身对他喊道:“你在那里呆腻了就会改主意的!”
“我决不会改变想法。”我的哥哥在树冠上说。
“只要你下来,我就叫你好看!”
“我决不下树!”他说到做到。本文着意勾勒了柯希莫的形象,请从两方面概括他的主要性格特征。(各不超过两个词)
⑴□□□□ ⑵□□□□分别指出划线部分①②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并简析其作用。
①
②请用一句话概括柯希莫这个形象的内涵。(不超过10个字)
□□□□□□□□□□□贯穿本文的矛盾线索是什么?
“叙述腔调”往往流露出叙述人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特征,请分析《树上的男爵》的叙述腔调及其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青山不老
梁衡
《三国演义》上有一个故事,写庞德与关羽决战,身后抬着一具棺材,以示此行你死我活,就是我死了也没什么了不起,埋了就是。真一副堂堂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这种气概大约只有战争中才能表现出来,只有在书本上才能见到。但是当我在一个小山沟里遇到一位无名老者时,我却比读这段《三国演义》还要激动。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沟里,山上全是树,所以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谈话就如坐在船上,四围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
但是我知道这条山沟以外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暴等一切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可是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的这个手端一杆旱烟的瘦小老头,他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还有他的棺材。那棺材就停在与他一墙之隔的东屋里。老人每天早晨起来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他是在六十五岁时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的,现在已有五人离世,却已绿满沟坡。他现在已八十一岁,他知道终有一天早晨他会爬不起来,所以那边准备了棺材。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也是在一天他栽树回来时,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在城里工作,三番五次地回来接他出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自己生命的价值就是种树,那边的棺材就是这价值结束时的归宿。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去年冬天一次就从林业收入中资助村民每户买了一台电视机,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但他还不满意,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他爬不动为止。
我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谈话,像是站在生死边界上的谈天,但又是这样随便。主人像数家里的锅碗那样数着东沟西坡的树,又拍拍那堵墙开个玩笑,吸口烟……我还从没有经历过这样的采访。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而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根下的淤泥也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些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荡的小院。我不知怎么一下又想到那具棺材,不觉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就再出不来。作为政治家的周恩来在病床上还批阅文件;作为科学家的华罗庚在讲台上与世人告别。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一个人如果将自己的生命注入一种事业,那么生与死便不再有什么界线。他活着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样东西;他死了,这东西还永恒地存在。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了。达尔文和爱因斯坦都说过,生死于他们无所谓了,因为他们所要发现的都已发现。老人是这样的坦然,因为他的生命已转化为一座青山。青山是不会老的。
老人姓高,名富。
(1987年12月)本文开头引述《三国演义》庞德的故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本文题目是“青山不老”,如果换成“记植树英雄高富”好不好?为什么?
文章最后引用周恩来、华罗庚的事迹和达尔文、爱因斯坦的名言,有将老人与这些伟人相比的意思,你认为这样写合适吗?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生命的化妆
林清玄
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因此,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深深的微笑。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现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是化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
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多么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我感叹地说。
“不对的,”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师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不也是化妆吗?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
我为这位女性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深为我最初对化妆师的观点感到惭愧。
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表,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这个世界一切的表象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象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象上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改革。
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分析“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为什么是这样?
“精神的化妆”与“生命的化妆”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请谈谈你的见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绿色奥运是一面旗帜
廖晓义,北京地球村的创办人。1996年创办了北京地球村。2000年,廖晓义成为国内唯一获国际环境大奖“苏菲奖”的人;2001年被全国人大环资委、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授予“绿色文明大使”称号,并获得澳大利亚最高环境奖“班克西亚国际环境奖”,2005年获得“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社会公益奖”。2006年荣获“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
采访-本刊(指《中国青年》杂志)记者蒋晔
“奥运精神的核心是什么?不是‘更高、更快、更强’,那是竞技体育规则,奥运精神的核心是体育、文化、环境。”在西城区图书馆做完讲座的廖晓义向记者强调这一点,“奥运精神有三大支点:运动、文化和环境,奥运最初只是一种体育运动,100年前法国人顾拜旦把文化引进奥运的理念,又过了100年,环保作为奥运的第三大支柱写进奥林匹克宪章。”她认为,绿色奥运在于怎么创造一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环境。绿色奥运不是终极目的,而是手段,一种引起并带动全社会关注环保、自觉节约的手段。奥运来了,“绿色”也来了,奥运走了,“绿色”却要在中国扎根发芽,每个人都能自觉选择“绿色生活”,这才是“绿色奥运”的实质意义。
她瘦而干练,穿一件灰白色呢子大衣,因为工作的忙碌,脸上明显带着倦意。多年前,她在四川大学哲学系当过五年老师,纯理论并不能完整地安慰她理想主义的心灵。远赴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国际环境政治专业做访问学者后,她回国创办了“地球村”,全称为“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那是1996年。从哲学转而环保实践,缘于她发现:理论在教化人的效用上还不如身体力行地示范。我们的老祖宗早就从“天人合一”中了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但是,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现代化的生活模式中“天”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分裂和恶化,必须行动起来,而非拘泥于书斋。
中国的环保事业曾在很长时间里被理解为两大领域:污染控制和生态建设。廖晓义着力于开辟第三条路:绿色生活的公众教育,即动员人们改变对地球不负责任的生活方式,选择对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她认为:绿色生活方式是污染控制的源头防治,也是生态保护的治本之策。只有把生活方式作为环保本身的内容时,环保才能走进生活,公众参与也才有了现实的渠道。而只有当环保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全面实现。为此,她与地球村的同伴围绕“让环保走进生活”这一目标做了大量工作:
她写了《中国的工业化与环境的代价》等文章宣传环保,她写了电视片《绿色文明与中国》;她自己掏钱拍电视片《绿色访谈录》、《环保时刻》;1996年,央视七套播出了她拍摄的《环保时刻》……
绿色生活的实施必须有基层载体,这就是社区。当绿色生活成了一种社区文化,就有可能深入到大众的生活并衍化成社会的时尚。从1996年帮助北京大乘巷居委会开始垃圾分类以来,地球村逐渐形成并提出了“让环保走进社区”的绿色社区理念,并于1999年4月与宣武区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建立了第一个绿色社区试点——建功南里绿色社区。如今该社区已发展出了社区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环境管理体系,并获得了ISO14001认证。2000年8月,地球村以窗体顶端窗体底端申奥为契机,向刘淇市长提交了绿色社区推广建议,得到了市政府和奥申委的重视和采纳。9月,市政府召开绿色社区现场会,18个区县的近百位主管领导参观了建功南里绿色社区试点。之后地球村配合北京市精神文明办的工作,进一步促成政府将创建绿色社区纳入政府的工作议程。
廖晓义与她的地球村为环保做了许多工作。但是,资金上的困难一直没有解决。资金紧张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她。“但还是有许多致力于环保的年轻人加入地球村,有海归学子,也有窗体顶窗体底端公务员。他们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就是为了与地球村村民一道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对这些加入的青年,廖晓义觉得那是希望。虽然,困难重重,但她与地球村的青年人都在坚持,因为绿色奥运与绿色生活一样,是一面旗帜。
(选自2007年3月《中国青年》杂志,略有删改)文段开头部分详细地介绍了廖晓义的获奖具体时间和奖项,有何作用?
文章结尾说“绿色奥运与绿色生活一样,是一面旗帜”,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请结合本文谈谈你从廖晓义和她的同伴们所进行的事业中得到的启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细武
何立伟
她那次的确有些与众不同。
在台上,她表演自己的才艺,又唱又跳,载歌载舞,还当众挥墨,写了一幅“白日依山尽”的行草。她的书法出奇的老道,很让人惊讶。遂有掌声爆发,经久不息。人们愿意认为,一个小女子与古老传统,应当渊源有自。且美貌亦应当有它深厚的文化底色,方不显出苍白同单薄来。
这亦是她艺压群芳的地方。我坐在台下评委席上,如其他评委那样,给了她最高的得分。就这样,她脱颖而出了。她从一名大三的财院在校生,一跃而为模特新星。
在宣布打分结果的时候,在上届模特选秀冠军给她戴上金属顶冠的时候,她在掌声中泪流满面了。她的模样楚楚动人。纯洁、天真、情感丰沛,且又娇羞美艳。何况她还有特别纯正的学生味。她仿佛山野中一棵清新的小树,尚未经过任何烟尘浊气的熏染。她让人生出呵护与爱怜之情。
这是美女经济时代的一场盛宴。众多的赞助商,众多的媒体聚焦,众多的场地广告,众多的炫目灯光……把她推上波峰浪尖,一夜成名。她恍如在梦中。当天晚上的庆功宴,她就坐在我对面,我得以观察到她的兴奋、如梦似幻、一切不知从何说起和内心里奔涌而出的对命运的感激。她还根本不会应酬。人们从别的宴席上走过来跟她干杯,跟她合影,跟她大声地说笑,并且递给她名片和索要她的电话。而她局促不安,举止无措,有强烈的躲藏起来的意识。那一瞬,我相信她甚至有一点后悔。命运的忽然改变让她眩晕,也让她无所适从。光芒耀眼,但简单的生活从此复杂。她一直笑着,却是有了些不大自然。一切来得那么突然,那么旋风一般,那么不真实,这是她企望而又不敢置信的。
就在那晚,她开始有了自己的经纪公司,也意识到自己的签名从此不同凡响。一些人找她谈到很晚。她甚至都分不清谁是谁,究竟都谈了些什么。她不知道如何一来就上了经纪人的宝马车。车上,除了经纪人,还有一位始终对她微笑的男人。她隐约记起,有人介绍他时称他什么总。他给过她名片,但她已接到数十张名片,记不起是都一张。反正,经纪人让她叫董叔叔。
她和他们进了一家五星级酒店的顶层餐厅。一片灯海在落地玻璃窗下,又近又远,又真又幻。经纪人在一旁介绍那位“董叔叔”的公司,介绍他和媒体关系,以及他曾经捧红过若干歌星的历史。她有意无意地瞥了他一眼。他也就三十多岁,微微发福,笑起来的样子很干净。衬衣领子很白,灰格子休闲西装,抽软包装中华烟。她看到他拿出卡来给服务生。一餐宵夜吃了他差不多六千。她吃了一惊。但他的模样却极是轻松。
我就是那个总决赛的晚上见过她。之后再见到,她就是和“董叔叔,,在一起了。她开始拍广告,在电视剧中串串小角色,出席一些盛大的媒体活动。她走到街上,听到背后有许多人小心地叫着她的名字,声音里亦满是发现的惊喜。
她的模样已有了明显的改变。她穿着华丽,脸上有油彩的光泽,嘴唇鲜红,鞋跟很高。她毕业了吗?她已分明不像个学生的模样了。
两年之后,我听说她已不和“董叔叔”在一起了。她现在是住在一位年纪比他父亲还大的什么“伯伯”给她买的一套复式公寓里。那“伯伯”喜欢嚼槟榔、打麻将,隔一段时间就飞到香港去赌一回马。他一高兴,就送了一辆红色的本田跑车给她,并呼她“细武”。因她姓武,我们这地方,把“小”皆呼做“细”。
那天我从南门口的一条小巷里过,忽然看到前面一辆红色的跑车停在了逼仄的巷子当中。车旁站了一位衣着时髦身材窈窕的女子,背对着我,正打手机。当她转过那张满是焦灼的脸来,我认出她就是细武。她亦是看到了我。但并没有认出来,她亦不可能记得我了。她冲着手机大呼小叫,声音紧张急迫,好像要哭出来的模样。我断定是她的车卡在了巷子里,进不能进,出不能出。她大约没有搬到救兵,只好兀自钻进跑车里。她小心地倒车,但显然是手生,车的尾厢还是碰到了一家小米粉店的门柱子上。小店的主人跑出来,大声詈骂。她又从车里伸出修长的玉腿来,吓得浑身哆嗦。她把手机拿出来,用一种哭腔呼救。
“我……他们……我……车子……”她几乎是语无伦次。
这一刻,就好像她的生活钻进了死胡同,若是找不到依靠,她就彻底束手无策了。作者在文章第一自然段为什么说“她那次的确有些与众不同’’?请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在刻画细武这个形象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读全文,“我”在文中对细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请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如何评价细武这个形象和这种社会现象?(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