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芳草鲜美 , 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 屋舍俨然  俨然:                  (2)答之    具:                 
(3)芳草鲜美 鲜美:                    (4)无论魏晋 无论:                   
.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 B.嘻,技亦灵怪矣哉!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选出划线词词义相的一项( )(2分)

A.绝:率妻子邑人来此境佛印类弥勒
B.为:此人一一具言所闻中轩敞者
C.复:前行不出焉
D.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神情与苏黄不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是(   )

A.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有些成语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
.翻译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2)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
.“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请用简洁的文字回答。(3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解释划线词语
①军中将军令闻:()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居无何:()
3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使:()
4介冑之士不拜。介冑:()
文中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本段表现了周亚夫怎样的性格特点?
A、B、C层学生分别从以下题中选相应的题答题。
1本段结尾文帝派使者“称谢”的话对刻画周亚夫起什么作用?(此题为B、C层学生做)
2从描写角度看,本段刻画周亚夫的形象以______描写为主。请写一句正面描写的句子。(此题为A层学生做)
我们现在强调要张扬个性,但文中周亚夫的“军士”却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强调了共性,似乎束缚了个性的发展,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用现代汉语译出下列两句话的意思。(每小题1分,共2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
(2)策之不以其道。
千里马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 1分)
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原因的是哪句话?
( 1分)
“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 1分)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恶果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 1分)
第二段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强烈谴责? ( 1分)
找出第三段中的中心句。( 1分)
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而以“千里马”喻指 ,以“伯乐”喻指 ,讽喻和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4分)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下面题目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送之 ()②师  ()
疑质理()④获有所闻()
第一自然段着重叙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
据你看,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作者“缊袍敝衣“处在“被锦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中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共同感受。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习以为常。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2分)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第二自然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喂马人”的无知。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__________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____
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