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请谈谈这里的“真的猛士”指的是哪一类人?
为什么说“真的猛士”是“哀痛者和幸福者”?
怎样理解“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社,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他在信中用平和的语气说,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年至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而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因此,说杂交稻属劣质米与事实不符。他进而写道,杂交稻、常规稻与任何其他农作物一样,品种不同,产量和品质是有差别的,有的甚至很悬殊。一般地说,大多数杂交稻品种的米质属于中等,其中也有个别杂交稻品种的米质较差,但绝不能以个别品种的优劣来概括一般。袁隆平就这样以事实来捍卫科学的原则。
对于不符合事实,严重违背科学规律的事情,袁隆平也以同样的胆识力排众议。1993年湖南农村部分地区发生了盲目大面积推广未经品种审定的玉米稻的现象。“玉米稻”有这么个来历:某农学院用幼芽浸泡法将玉米的DNA片段成功地导入了水稻,育成了具有某些玉米特征特性的玉米稻,取名“遗传工程稻”。然而玉米稻存在着明显的缺点:株叶形态不好,植株松散,叶片宽长而披,不仅造成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不良,降低群体的光合效率,还严重限制了有效穗数的提高,实际产量并不高。为此袁隆平撰文《对大面积推广玉米稻要持慎重态度》一文,郑重建议应该严格按照推广农作物新品种的科学程序办事,绝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先进行小面积试种示范,待确证在当地能获得高产后,再大面积推广。湖南省农业厅以最快速度向全省有关部门发函,转发了袁隆平的这篇文章,及时避免了湖南农业生产的大滑坡,稳住了湖南的粮食总产量。
有人说杂交稻是“三不稻”,对此,袁隆平是怎样反驳的?请简要回答。
袁隆平反对大面积种植命名为“遗传工程稻”的水稻,他的理由是什么?
从文中可以看出袁隆平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
上面两个文段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被授予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
②2001年春节刚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一位老人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这几百亩试验田。他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不时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接着挽起裤腿走下了稻田。这位老人,就是几天后将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泥腿子院士”——袁隆平。
③人们常常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农民出身的毛泽东曾经说过,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就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请选出对上文的判断有误的一项( )

A.第①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交待了时间、人物和事件,十分简明。
B.“不仅……而且……”一句是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了意义之大。
C.第②段首先对环境进行了描写,说明袁隆平工作之勤奋、工作之辛苦、工作之谨慎。
D.第②段最后一句从另一个角度高度评价了袁隆平的科学贡献。

请选出对文段及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

A.第①段突出了袁隆平研究成果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全世界都有意义。
B.第②段中对袁隆平的描写采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C.文中对袁隆平的生动形象的描写表现了他对待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D.“泥腿子院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位农业科学家注重实践的特点。

“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请根据文意回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
从曲阜向北走不远,就到了规模不小的颜庙。那里供奉着被称为“复圣”的孔子的学生颜回。庙里有块石碑,上书“陋巷故址”;有眼古井,称“陋巷井”。望着井下幽幽绰绰的黯黯水影,心里不由响起那句千载盘旋的苍老的喟叹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那么,颜回“一瓢饮”,饮的便该是这井里的水了。井因人而著名而成为圣物;这了保卫圣物,明代嘉靖年间建起了一座亭子。平地垒起的石基,六根木柱撑起一个形制朴素的六角檐顶。亭中井旁立一石碑,正面书“陋巷井”三字,北面镌着有关建亭的文字。
我在亭里默坐许久,觉得它很有些意味。
想起孩子时候,听爷爷讲过孔夫子和他弟子的故事,童真无邪,当时最感兴趣的是公冶长,传说他能听懂鸟儿说话;最动心同情的算闵子骞,他体贴孝敬父母;对颜回呢,只知道他家里穷,却好学不倦,此外并没有留下多少深的印象。后来书读得多了些,知道孔子最器重的弟子是颜回。颜回总有一种什么东西,长久起一种激励人、鼓舞人的作用,恐怕不单单由于他家贫仍然不倦追求学问。
后来看到台湾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作者在批评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弊端,即“不思改造社会,轻视竞争”,提倡“安贫乐道”时,讥弹说:“只把穷得叮叮当当的颜回先生,当作活宝,努力赞扬他的安贫气质。”柏杨似乎也把颜回的作为当作中国人的“丑陋”之一例加以指责,我看了不大舒服,这种指责有失公允。
其实孔子从来没有一味地劝人安贫,号召大家一起过苦日子。孔子很欣赏的另一大弟子端木赐,就下海经商,成了春秋时期很有名的大款。孔子和他的不少弟子器重颜回,主要因为他特异的意志和操守。为了钻研治国安邦的学问,或者说潜心于学术吧,颜回虚怀若谷全力投入,坚忍不拔,毫不被富贵权位享受等所诱惑,这是多么值得赞佩的精神境界!历史上以如此专攻不旁骛的心态钻研科学技术的人被认为精英,以同样心态钻研人文学问,为“天下归仁”的理想而献身,不同样应当被视为人类的民族的精英吗?纵观20世纪痛揭中国人的丑陋,即国民劣根性,有谁可同鲁迅先生相比并?而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历史掩不住他们的光辉,先生盛誉他们堪称“中国的脊梁”。颜回不正属于这一“脊梁”的行列吗?他是美好的中国人。
陋巷、陋巷井、陋巷井亭,这里标识的“陋”,只在于指不尽如人意的物质条件。不厌其陋,不惧其陋,而为了改变这陋,以坚忍精神去进取的人,永远有资格成为人群的楷模。
后来我又有机会拜谒颜庙,特意为井亭拍了照片,很出乎意料,这一次我知道一件事。
有位自称是颜回第七十五代孙,在该市的“颜氏联谊会”担任着职务的老者,对归国“寻根”的一位颜姓先生说,他们颜姓要高于孔姓五百多年。孔子的母亲叫颜征在,那么细论起来,孔圣人还是颜家的外甥哩。他还矜夸:颜姓人自六十一代开始经皇上诏准,行辈排名依次用30个字,轮转至今。这位老者又说,颜回帮助过孔子治《春秋》,编《周易》,连儒学界的人也承认颜回学问高过孔子。
我不禁想,“不幸短命死矣”的颜回,果若有灵,听到20世纪他的第七十五代孙有人在孔圣诞生地大发如此高论,他会怎样想呢?恐怕跑到陋巷井跳下去,再死一回。
我照了几张颜回井亭照片,我愿铭记这座简朴的亭,只是为了牢牢记住一句话:巷陋,井陋、亭陋,全没有关系,不须在乎;只是心灵——人的灵魂,绝然不能安于其陋!
(吴继路《颜回井亭新记》,有改动)
作者说童年时代听爷爷讲故事,“最感兴趣”的是公冶长,“最动心同情”的是闵子骞;对颜回却“并没有留下多少深的印象”,这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本文第三段写道:“颜回总有一种什么东西,长久起一种激励人、鼓舞人的作用,恐怕不单单由于他家贫仍然不倦追求学问”。请结合下文,具体说明还有什么原因?
①请说说第五段划线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②划线句中“专攻不旁骛的心态”是一种怎样的心态?


文章多次写“巷陋、井陋、亭陋”有什么作用?

(二)
由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当前青少年的经济自立意识也在逐步增强。对于“如果有机会,您是否愿意通过打工挣点钱,补贴家用甚至养活自己”这一问题,有五成以上的青少年(56.7%)表示“非常愿意”,24.8%的人表示“比较愿意”,两者累计,表示肯定态度的人数达到81.5%。
通过比较也发现,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具有更强的经济独立意识。大学生希望经济自立的意识也较强,愿意打工的比例最高,高中生居中,初中生最低。
调查还发现,有44.3%的青少年“正在攒钱”或“准备攒钱”,27.2%的人“以前攒过,现在不攒了”,只有15.9%的人“从来没攒过钱”,还有12.6%的人“没有钱可攒”。
概括每个文段内容的要点:
(1)第一段:
(2)第二段:
(3)第三段:
第二段文字采用了什么方法?请具体解释。
第三段文字在说明时采用了什么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什么?

(一)
在今天这个重视消费的时代,勤俭节约作为一种精神仍然得到88.2%的青少年的肯定:其中有56.9%的人认为,在全社会提倡勤俭节约“完全是一种美德,永远不会过时”;31.3%的人认为社会“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提倡”勤俭节约;只有6.9%的人认为勤俭节约“现在已经过时”。
对勤俭节约精神的充分肯定,表明以往社会主导文化强调的这一观念仍然得到当今青少年的认可。作为一种具有道德规范作用的价值观念,勤俭节约并不受人们生活富裕程度的直接影响而随即发生改变。
进一步比较发现,初中生对勤俭节约表现出了最高的认同度,认为勤俭节约“永远不会过时”的比例最高(66.2%),比高中生和大学生的相应比例均高出12个百分点。
文中的“提倡”一词说明勤俭节约是一种的观念,而不是一种法制观念。
概括这三段文字的中心内容。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承载了越来越重的资源、能源压力,资源约束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约束,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正成为普遍的共识。最近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部署了建设节约型社会问题。在今年6月27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要真正做到勤俭节约,你认为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应该注意做到些什么?请简略谈谈你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