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从1994年开始强制食盐加碘,即在食盐中加入碘酸钾(KIO3),以防治碘缺乏病的发生,2010年适当下调现行食盐加碘量。各地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作相应调整。深圳已率先作出调整,由原来每千克食盐加碘40mg下调至25mg。
(1)目前我国普遍采用食盐加碘的方式,补充人体所需的碘,这里的“碘”是指( )
A.单质 B.原子 C.离子 D.元素
(2)食盐中加入碘酸钾(KIO3)可为人体补充碘元素,则碘酸钾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 )
A.+1 B.-5 C.+5 D.-2
(3)碘酸钾中钾元素、碘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4)卫生部决定,2010年下半年将碘盐含碘量由原来的40mg/kg下调至25mg/kg。若每人每天摄入6g加碘食盐,则每天至少摄入碘 mg。
金属过氧化物等可作宇宙飞船或潜水艇中的氧气再生剂,如:过氧化钠(Na2O2)在常温下能与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为了验证该反应中氧气的产生,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A装置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实验室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是;检查A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是:将A装置中导气管上的胶皮管用弹簧夹夹住,往长颈漏斗中注入水至液面高出漏斗颈的下端管口,若能观察到现象,即可证明装置不漏气。
(2)表明二氧化碳没有被过氧化钠完全吸收的现象是。
(3)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这是利用了氧气性质中的;
(4)如果用脱脂棉包裹一定量的Na2O2固体,然后向其中通入CO2,脱脂棉很快就燃烧此现象说明该反应为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5)常温下水也能与Na2O2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氧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若要检验干燥的二氧化碳能否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对以上实验装置的改进为
(6)实验室中的过氧化钠如果保存不当,容易与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汽发生反应变质。今称取10g过氧化钠样品(杂质不参加反应)放人烧杯中,向其中加入10g水,二者完全反应后。称量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18.4g(不包括烧杯的质量,且气体的溶解忽略不计)。试计算过氧化钠样品中杂质的质量分数(要写出计算过程)。
以下是甲、乙两同学对有关镁与盐酸反应的系列研究。
研究一:镁与盐酸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以及反应速率的变化:
(1)反应中试管外壁发烫,说明镁与稀盐酸反应是反应(填
“吸热”或“放热”)。
(2)实验测得镁片产生气体的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
则t1~t2时间内反应速率逐渐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研究二:反应后所得溶液的酸碱性探究:
(3)甲同学反应后用pH试纸测定试管中溶液的酸碱性,发现pH小于7,说明甲同学所得溶
液呈性(选填“酸”“碱”或“中”)。
甲同学:猜想Ⅰ:稀盐酸过量,使溶液pH小于7;猜想Ⅱ:氯化镁溶液pH小于7。为
验证猜想,甲同学需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实验表明该溶液显弱酸性。
(4)乙同学重复甲同学实验时,发现反应后所得试管中溶液pH大于7。发现实验与甲同学实
验不同的是,反应后的试管中镁条有剩余。乙同学猜想可能是镁与热水反应生成了碱性
物质。乙同学为验证猜想,在滴有两滴酚酞的热水中放入一段打磨过的镁条,观察到溶
液很快变为红色,同时还观察到镁条表面有气体生成,收集并点燃该气体,发现能燃烧,
请根据实验现象写出镁与水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5)金属氯化物溶液pH值大小与金属的活动性有关,如氯化钠溶液显中性,氯化镁溶液显弱酸性,则氯化钾溶液显性。
(6)活泼金属能与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实验发现钠与冷水剧烈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由
此可见金属与水反应与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填“有关”或“无关”)。
研究三:金属活动性强弱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下图为镁原子、钙原子和钡原子结构示意图。已知其中Ba的活动性最强,据此推测,金属的活动性除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关,还与有关。
研究四:确定镁条的成分:
称取3.2g表面被氧化的镁条, 放入100g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气体0.2g。求:
(7)此镁条中金属镁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共3分)
(8)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下图A、B、C是实验室制备某些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示意图。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
a, b 。
(2)A可用作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3)B可用作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4)下列装置可用来进行“排空气法”收集H2的是(填序号)。
A.B.C.D.
(5)某同学在装置B的基础上,增加了隔离铜网和止水夹等改成装置C来制取二氧化碳,装置C与B相比,突出优点是。
(6)取石灰石与稀盐酸充分反应后的溶液A, 向其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并用pH数字探测仪连续监测,得曲线如下(pH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
①写出BC段相关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CD段上升的原因是。
③小红取溶液A50 g,逐滴加入某质量分数的碳酸钠溶液。他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绘出下图,其中纵坐标m是实验得到的沉淀的质量,横坐标表示的是碳酸钠溶液质量。由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Ⅰ)原废液中含氯化钙的质量为g。
(Ⅱ)C点时的溶液中溶质含。(填化学式)
有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9.3g,为测定其中NaOH的质量,将混合物溶于一定量的水中后,再向其中加入200g稀硫酸时恰好使Na2CO3完全转化为CO2,产生的CO2气体共2.2g。
(1)求混合物中NaOH的质量是多少?
(2)若要求出反应后溶液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题中还缺少一个原始数据m(单位为:g),请问m表示什么?
(3)请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反应后溶液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
医学上经常用硫酸亚铁糖衣片给贫血患者补铁。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糖衣片中硫酸亚铁晶体的制备和组成产生了兴趣并对其进行探究。
探究Ⅰ:利用实验室的废水回收铜、制备硫酸亚铁晶体。
(1)步骤①的化学方程式是。
(2)固体甲中含有的物质是(填化学式,下同) ;红色固体是;溶液乙中的溶质是。
探究Ⅱ:硫酸亚铁晶体(FeSO4•xH2O)的化学式。
【查阅资料】
(1)无水硫酸铜粉末遇水会变成蓝色的硫酸铜晶体。
(2)硫酸亚铁晶体加热时,先失去结晶水,高温会继续分解产生金属氧化物和气态非金属氧化物。
【进行实验】
该兴趣小组同学称取2.78g硫酸亚铁晶体(FeSO4•xH2O)样品按图1装置高温加热,使其完全分解,并对所得产物进行分析,并利用SDTQ600热分析仪对硫酸亚铁晶体热分解获得相关数据,绘制成图2所示关系图。
【数据分析】
(1)图1装置B中无水硫酸铜粉末变蓝,说明产物中有,该物质的质量为g。
(2)T3℃时,发生的化学反应为:2FeSO4高温Fe2O3+X↑+SO3↑,其中X的化学式
。
(3)装置C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
(4)已知FeSO4•xH2O △FeSO4+ xH2O;
计算FeSO4•xH2O中的x。(写出计算过程)
【交流讨论】实验中要持续通入氮气,否则测出的x值会(填偏大、偏小或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