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是元素周期表的另一种画法——三角形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图上标有第ⅦA族和碳、钾两种元素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
⑴请在右图中将过渡元素所在的位置“用斜线”画出。
⑵R的第一电离能 A的第一电离能(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写出铷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 ;
⑶R的氢化物在A的氢化物中溶解度极大,原因是 ;
A的氢化物比B的氢化物热稳定性强,原因是 。
⑷图中A、B两元素形成的离子中,B元素呈现最高价,B原子位于由A原子组成的四面体的中心,且所有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均满足8电子结构。该离子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第三周期8种元素按单质熔点(℃)高低的顺序如右图,(已知序号“1”代表Ar),其中序号 “8”代表 (填元素符号);其中电负性最大的是 (填下图中的序号)。
⑹C、Si为同一主族的元素,CO2和SiO2化学式相似,但结构和性质有很大不同。CO2中C与O原子间形成σ键和π键,SiO2中Si与O原子间不形成上述π键。从原子半径大小的角度分析,为何C、O原子间能形成,而Si、O原子间不能形成上述π键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化学反应2AB+D在四种不同条件下进行,B、D起始浓度的起始浓度都为零,反应物A的浓度(mol・L-1)随反应时间(min)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根据上述数据,完成下列填空:
(1)在实验1,反应在10 min至20 min时间内平均速率为mol・L-1・min-1
(2)在实验2,A的初始浓度C2=mol・L-1,反应经20 min就达到平衡,可推测实验2中还隐含的条件是。
(3)设实验3的反应速率为V3,实验1的反应速率为V1,则V3V1(选填“>”、“=”、“<”),且C31.0 mol・L-1(选填“>”、“=”、“<”)。
(4)比较实验4和实验1,可推测该反应是________反应(选填“吸热”或“放热”)。理由是__________。
(6分)将单质Fe、Cu与FeCl3、FeCl2、CuCl2溶液一起放进某容器内,根据下述不同情况(填写金属或金属离子,用化学符号表示)。
(1) 充分反应后,如果Fe有剩余,则容器内不可能有;
(2) 充分反应后,如果容器内还有大量Fe3+,不可能有;
(3) 充分反应后,如果容器内有较多Cu2+和较多的Cu,则容器内不可能有。
完成并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FeO + □HNO3——□Fe(NO3)3 + NO↑+ □,
该反应中氧化剂是,当生成2mol NO时,转移的电子数为NA。
氨分子的结构是型;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检验氨气是否收集满的常用方法是。
由A和B两种盐组成的混合物,进行了下列实验:
试判断,A、B分别是A;B 。
写出实验过程中加水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