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过半年多的星际旅行,美国“勇气”号火星车于太平洋时间3日20时35分左右,在火星表面成功着陆,并于20时52分向地球发回第一个信息。美国宇航局宣布这一登陆计划取得成功。
宇航局华裔科学家沈毓贤说:“‘勇气’号登陆过程中全球共有3个联络站,分别位于西班牙马德里、澳大利亚堪培拉和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它们能接收全空域的通信信号。“勇气”号外部为登陆舱,只有火星车和登陆舱都发回信号,才能证实整个登陆计划成功。在帕萨迪纳的宇航局的喷气推进实验室,监测登陆过程的数百名工作人员收到信息后一片欢腾,人们期待着“勇气”号在火星上发现水和生命存在的迹象。火星着陆系统总工程师、华裔科学家李炜钧说:“勇气”号登陆完全依靠自主控制,地面控制中心在紧张和悬念中希望它“交好运”。
“勇气”号登陆时像皮球一样在火星表面进行长达数分钟的弹跳、翻滚,直至最后落稳。它先是在耐高温表层的保护下,以大约1.9万公里的时速冲入130公里厚的火星大气层。在空气阻力作用下,它在距火星表面8公里左右时时速降至1600公里,此时直径10多米的降落伞自动打开。当火星车连同降落伞一起接近火星地面,它的外层气囊弹出,同时火箭制动发动机向地面喷出火焰,增加着陆缓冲力。在距地面12米时,降落伞绳索自动断开,被气囊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勇气”号,像皮球一样落在火星表面弹跳、翻滚,最初弹起时有5层楼那么高,反复弹跳数10次后在距最初着陆点大约1公里的地方落稳。此时气囊内的气体自动放出,火星车看上去像被一层帆布包着。
“勇气”号着陆点选在火星上地势平缓、面积较大的“古谢夫环形山”区域,以确保成功。它着陆后将先进行一星期的设备自检,然后地面人员将操纵它在火星表面考查。收到它拍摄的图像后,如果科学家认为某块岩石有研究价值,会命令它开过去进行进一步探测。
“勇气”号的“孪生兄弟”——“机遇”号也计划于1月24日在火星着陆,这一对探测器共耗资8.2亿美元,分别在去年6月和7月飞向太空,是去年2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美国宇航局最大的一项太空计划。如果这一计划取得成功,将鼓舞宇航局的士气,并加速人类登陆火星的进程。
1. 下列对“勇气”号的描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是由美国新近研制完成的空间探测器,主要由登陆舱和火星车组成。
B.是空间遨游时间长、耗资巨大,成功登陆火星的探测器。
C.是完全依靠自主控制,并且能够进行设备自检的高智能探测器。
D.是地面人员能够操纵,进行有针对性空间实验的探测器。
2. 以下不属于“勇气”号“依靠自主控制”来完成的一项是( )
A.在火星表面经过反复弹跳数十次后在距最初着陆点大约1公里的地方落稳。
B.在“勇气”号时速降至1600公里时,此时直径10多米的降落伞自动打开。
C.在火星车连同降落伞一起接近火星地面时,它的外层气囊弹出,同时火箭制动发动机向地面喷出火焰。
D.在距火星地面12米时,降落伞绳索自动断开。
3. 以下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勇气”号20时52分向地球发回第一个信息,这表明整个登陆计划取得成功。
B.华裔科学家的参与表明,美国探测器登陆火星也是全人类共同智慧的结晶。
C.地面人员操纵“勇气”号进行探测,主要是为了发现水和生命存在的迹象。
D.“勇气”号与“机遇”号如果取得成功,将加速人类登陆火星的进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也谈“附庯风雅”
马慧元
有这样一则轶事:二战结束后,有个叫做汉·凡·米格伦的家伙模仿名画家维米尔的手法画了一幅《以马忤斯的晚餐》,结果几乎被所有人包括专业画家、鉴赏家都当成新发现的维米尔新作。事情败露后,这些在艺术领域里有发言权的人,大概脸红了一红。
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可见多数欣赏艺术的人都是附庸风雅,他们不能区分伪作和真品,在伪作面前感动得死去活来。
是不是这样呢?这个话题可真不小。不光在美术界,音乐界也不乏这样的例子——甚至可以说,凡是跟经典、古典有关的鉴赏,都涉及真伪和微妙差别的判断。巴赫的作品中有没有伪作而被当真的呢?太可能有了。那么误把伪作当真的音乐爱好者,被这音乐感动,是不是就是“附庸风雅”,要被斥为假爱好者?
在我看来,跟附庸风雅对立的,无非是两种人,一是对艺术毫无兴趣的,自然免了附庸风雅和矫情的恶名;二是真懂的,严格说起来,这差不多只是极少的艺术家和评论家了。说白了,你我非专家,不论怎么喜欢艺术,总归是在五十步笑百步地附庸风雅,因为经典艺术这东西太难、太细致,除非有专业训练,不然极难说到点子上。一般能大概说得沾边的艺术爱好者,其实也经不起追究,你让他多说几个一二三,基本就露馅了(本人也不例外)。就是真正的艺术家,有发言权的也只限于极少的领域和作品,除非花大量时间研究,一个弹惯肖邦的人随便说几句对巴赫的印象,也很有可能不入巴赫专家的法眼——基本是外行话。
所以把假当成真,或者把坏当成好,说到底,是因为知识和能力不足,判断失准。而判断失准,或者说目前对某类艺术的了解还不够,是否就意味着他喜欢艺术是可笑的,或不妥的呢?
这是个有意思的现象。同样是很难的东西,为什么对艺术有附庸风雅之讥,而对其他领域,比如科技工业没有这类说法?也许部分原因是:工业商品一般为实用,不太可能成为饭桌上的谈资;而艺术这无用之物,在很多人那里是生活的装点,所以一说就貌似标榜教养,显示了社交中的虚荣和势利。此外,比如我完全不懂手机的制造,但我也理直气壮地说,这个牌子不如那个牌子好用,即使让专业人士听到,估计也不会怪罪。而对艺术产品,因为涉及人人都有的情感,在每个接受者那里都有独特感受,能跟艺术产品也就是作品达成某种沟通,所以人们发表的评论就可以是:“它表达了什么?谁表达得更好?”这听上去就有点判断的意思了。要命的是,外行下这种判断,结论可能跟内行有天壤之别,而不像其他商品,消费者比较容易达成共识。
这样一来,艺术鉴赏可真成了说不得的事情。不懂的人很难区分其微妙差别——即使能,也是反复研究学习的结果,所以才会有古董鉴定这样的专业。但人生有涯,不可能什么都懂,通常总是极少的人乐意深究某类艺术。如果将乐意懂而还不够懂的人都排除出去,那么艺术几乎就没有欣赏人群了。欣赏是渐进的难事,任何人都有从懂得少到懂得多的过程,也许第一次去听音乐会的时候,连巴赫的名字都不知道,但如果真能坚持去听十次,感受的深度当然就不一样了。何况,任何复杂事物,都有个洋葱头般的层次,谁也不可能一下子尽知,而知识和品味,都是在坚持的过程中慢慢提高的。既如此,为什么不懂其他专门知识而说错可以被理解,不够懂艺术而说错就要被嘲笑呢?
我反对“附庸风雅”之讥,并不是说,所有关于艺术的见解和感受都有一样的意义。我以为,高低对错当然有,理解也有深入和肤浅之分。如果在公共空间内发表的话,不妥的意见应该被纠正;但从心态来讲,因为意见不够准确,就把观点背后的“人”和愿意了解艺术的愿望也否定了,认为“没判断出真伪的喜欢必然是假喜欢”,“不懂而叫好必然是附庸风雅”,好像也真是有点过分了吧。
(选自《文汇报》2009年11月24日)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汉凡米格伦的《以马忤斯的晚餐》被错误鉴赏的事实为例,说明多数欣赏的人都会被人讥讽为附庸风雅。 |
B.作者以马赫的作品中有伪作而被当真的事实为例,证明不光是在美术界,在音乐界的鉴赏中也不乏把伪作当真的现象。 |
C.作者以自己本人为例,说明一般的艺术爱好者,在艺术鉴赏的深究面前也会露馅,说出外行话。 |
D.作者以自己本人为例,说明自己虽然不懂手机的制造,但可理直气壮地去评手机牌子的好坏,因为在这方面不存在“附庸风雅”之讥。 |
作者反对“附庸风雅”之讥,下列不属于其理由的一项是
A.在鉴赏中判断失准是因为知识和能力不足,但人生有涯,不可能什么都懂。 |
B.凡是跟经典、古典有关的鉴赏,比如在美术界、音乐界,都涉及真伪和微妙差别的判断。 |
C.如果将乐意懂而还不够懂的人都排除出去,那么艺术几乎就没有欣赏人群了。 |
D.消费者对艺术品不像对其他商品一样比较容易达成共识,不够懂艺术而说错应被理解。 |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凡是跟经典、古典有关的鉴赏,一旦出错,鉴赏者常常被斥为附庸风雅,是假爱好者。 |
B.只有对艺术毫无兴趣的人以及极少数的艺术家和评论家才能免除附庸风雅和矫情的恶名。 |
C.虽然经典艺术太难、太细致,但只要经过专业训练,就可涉足艺术鉴赏的多个领域和方向。 |
D.艺术鉴赏判断失准,只能说明判断者知识和能力不足,而不能就此否定他们对艺术的喜爱。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魏源
清王朝自建立以来,为了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对知识分子的经世思想进行残酷的摧折。知识分子被迫走上一条逃避观实的道路,埋头古籍的考证与整理。而魏源和贺长龄、陶澍、林则徐等一批敏于时事的士大夫,在“通经致用”的口号下,率先将视野从故纸堆转向矛盾丛生、危机四伏的现实世界,兴起一股生机勃勃的经世思潮。
魏源关心社会,主张经世致用,是锐志进取的改革家。魏源为江苏布政使贺长龄选编《皇朝经世文编》,耗时一年多,从清初至道光五年的各家奏议、文集、方志等文献中,选录了“存乎实用”的文章2236篇。此书印行后,“数十年来风行海内,凡讲求经济者,无不奉此书为矩镬,几于家有其书”,经世致用之学渐渐深入人心,空疏之风逊减。
道光五年,受江苏巡抚陶澍、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的委托,魏源筹划海运一事。他反复调查论证,以无可辩驳的事实,阐明漕粮由河运改为海运,雇商船为粮船,大大减轻运输成本,是为国家根除痼疾的长远之策,先后写成《筹漕篇上》《筹漕篇下》,形成一整套漕运改革的理论。道光六年,装载漕粮的海船从上海昊淞口发出,共装载谷米163.3万石,用商船1562只。首次海运成功,震动朝野。不仅在惩治漕运腐败、苹除陋规、减轻人民负担等方面见了成效,而且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魏源还用漕运扰官累民及贪污中饱私囊已成百年痼疾的事实,从反面说明漕运不可取,海运应永行。但由于这项改革侵犯了一部分封建官僚的利益,结果还是重返故辙,积弊如旧。
道光十二年,两江总督陶澍采纳幕僚魏源的建议,在淮北实行票盐制。实行票盐的最大优点是,任何人都可以购票行盐,改变了盐商垄断盐利的弊病,而且手续简便,清除了许多陋规。魏源自始至终参加了淮北盐政改革。淮北推行票盐成效显著,不仅政府盐课收入增加,而且百姓可以买到廉价的食盐,是利国、利民、利商、除弊的改革善举。
道光二十一年,鸦片战起,清王朝上层集团在长期封闭状态下不问世界大势、迷信“天朝声威”可以慑服蛮夷,主战干将林则徐遭贬斥,战争失败。魏源忧愤交加,随即开始以文字为武器,为战胜敌国、救亡图存而寻找道路,在道光二十二年完成了他那部探索清代盛衰并为抵抗侵略提供借鉴的发奋之作——《圣武记》。这一年,林则徐充军伊犁,途中巧遇老友魏源,郑重地特自己在广州主持翻译的《四洲志》一书的手稿交给他,嘱托他进一步搜集研究外国资料,为开启民智、方便国人睁眼看世界而编撰《海国图志》。此后魏源开始搜集资料,经过五个月的紧张工作,完成五十卷约57万字的《海国图志》并撰序。魏源此书是“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在序言中说:“《海国图志》五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海国图志》较《四洲志》内容增加5倍多,它以编排文献资料、酌加按语的方式,全面介绍了世界各地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宗教和民俗文化,是鸦片战争后的一部最为详备的世界史地参考书,是一部划时代的睁眼看世界的奇书。冠于全书之首的纲领性文章《筹海篇》,一反根深蒂固的华夷传统观念,勇敢提出“师夷以制夷”主张,对中国有效地反对侵略与富国强兵提出了积极见解,对近代中国的国防、军事、外交思想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道光二十九年,魏源权知扬州府兴化县事。兴化县是扬州府里下河一带地势最为低洼的地方,一到秋天,湖水必涨,威胁堤防。多年来官场腐败,河费多被河官贪污,河堤失修。秋天湖涨,河宫便不顾下河附近七县百姓死活,动辄下令启坝放水,农民遭灾,兴化最甚。为下河民生长远计,魏源实地调查下河水利,并汇查历年案卷图说,找出防水患之策是急需培筑运河西堤,连续两次上书总督陆建瀛,终于获得批准,魏源亲自负责这项工程。这一永久性水利事业,使下河七县百姓安居乐业,《兴化县志》称赞魏源是“淮阳保障,千栽寡俦”。
(摘编自夏剑钦著《魏源传》)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清代晚期大多数知识分子埋头故纸堆,而魏源、陶澍、贺长龄等人倡导经世致用,并进行了一系列兴利除弊的改革。 |
B.在魏源的精心筹划下,道光六年漕粮由河运改为海运取得成功,朝野震惊,此后利国利民的海运成为漕粮运送的主要方式。 |
C.鸦片战争失败后,充满忧患意识的林则徐嘱托好友魏源编写《海国图志》一书,并将自己编纂的《四洲志》赠给魏源。 |
D.具有前瞻意识的魏源是当时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才能御侮图强。 |
E.本文撷取魏源的人生片段,记述了他关心社会民生、国家命运的事迹,塑造了勤于著述、敏于时事、放眼世界的思想家、改革家的形象。作为锐志进取的改革家,魏源的改革实践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魏源编辑的《海国图志》一书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对魏源提出的“师夷以制夷”的主张,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能言树
阿伦·马歇尔
我听见有脚步声,便抬起头看。一个带着淘金盘子的人正从堤岸上下来。
“这个人是从来不开口的,”一家小铺子的老板跟我说过,“只很少几个人听他说过‘你好’一类的话。他一般总是靠摇摇头或是点点头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大伙儿管他叫‘沉默的乔伊’。”
现在,这个人来到了一个小池子跟前。他蹲下来,舀了些水到他的盘子里去,伛着身子转动盘子,让盘子里的泥水流出去。我从地上拿起我的拐杖,在卵石滩上一瘸一瘸地走过去,站在他的正对面。
“你好,”我说,“今天天气真好。”
他抬起头来看看我。眼光倒是没有敌意,仅仅有一种狐疑。突然之间,他眼睛里的表情起了变化,露出了“你好”的意思,明显得就像用嘴说出来的一样。
我跨过小溪朝他走去。“找到金子了吗?”他把盘子伸过来给我看,指着沙砾边上的三颗金屑。
“金子就是这样的呀,”我说,“三粒呢,嗨!世莽上一半动乱都是聚敛这种东西引起的。”他笑了。笑容慢慢地在脸上漾了开来,慈祥地看着我。片刻之间,我仿佛看到站在我面前的是一棵树,不是那种高不可攀的大树,而是和蔼可亲的朋友般的树。如果我能理解他,我也就能够理解树了。我这么寻思。他又转过身去,再次用沉默把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切断。这沉默不是无话可说的沉默,而是树木那种雄辩的沉默。
“我想跟你一起去看看。”我说。我们并排走着。他怕我摔倒,仔细地看着路面,把地上的小树枝踢开,把悬垂在小路上空的树枝折断。
我们来到了矿井旁。井口上安了一个辘轳,辘轳下面挂着一只沉重的铁桶。
“这就是你的矿呀!”我朝井下深邃的黑处望去。一股阴冷的气流,直向我脸上扑来。“天哪,好深呢!”我喊了起来。我的惊讶使他颇为得意。
“你是打这个梯子下去的吧?”我问。他的梯子是用铁丝把树枝扎在木头上做成的。
“一般梯子我还是能爬的,”我喃喃自语道,“不过这样的可没法爬。”他怀疑地看看我,脸上泛起了一丝同情。
“是小儿麻痹症。”我解释道,“你说能不能用铁桶把我吊下去呢?我想去见识一下你挖到金子的矿脉。”我本想他会把头一摇,表示这事太危险,不好办。
可他倒是不.犹豫。他走到井口,把铁桶拉到井边,用手抓住桶把。我把拐杖放在地上,跨坐在吊桶上,两只膝盖夹住桶把。他提起吊桶,于是我就悬在井口上空了。他按住辘轳把,拔掉一个楔子,使劲压着,不让吊桶滑落下去。
吊桶慢慢转动着往下降落,还带下去一片片小瀑布似的沙土。最后吊桶停住不动了。我伸开腿,踩到了井底的土地上。
过了一会儿,我听到了梯子的嘎吱响声。接着,一根火柴划亮了,他点燃了一只蜡烛,矿道变得明亮起来。
“我真傻,”我说,“我忘了把拐杖带下来了。”
他若有所思地看看我,很快换了一种决断的表情。他弯下身来,把我背上。他走的时候腰弯得很低。来到坑头,他把我轻轻地放下来,把蜡烛拿到很靠近自己脸的地方,笑容满面地用食指点给我看嵌在石子表面的金屑。
我非常激动,我们果真找到了金子。我向他提出许多问题。他不是雄辩地点点头,便是摇摇头,他就这样回答着我的问题。那段蜡烛头的火光亓始摇曳不定了。
“咱们得走了吧。”我说道。他站起身,把我背到竖井的底部。这一回,我用绳子把双膝捆在一起,把两腿塞进了铁桶。我坐在桶边,攥紧井绳,等待着。蜡烛闪了几下之后,熄灭了。我听到那架受到重压的梯子所发出的吱嘎声,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沉重的黑暗压迫着我。晃晃悠悠地,我突然像只气泡向上升腾。我在空荡荡的空间打着旋,磕磕碰碰地继续上升。突然之阅,我来到了炫目的阳光中。一只胳膊伸了出来,一只手抓住了吊桶的把。吊桶向上一提,我便觉得落在厚实的土地上了。他站在那儿看我,一只胳膊伸平了像座桥似的搭在一棵灰色的树上,那棵树和他模样居然有点相像。
我谢了他,在碎石上坐下来。我扯了扯自己的情况,也讲了些熟人的事儿。他听着,一动不动,可我能感觉出他兴味盎然地在吸收着我的话语,有如干旱的土地在吸收水分。
“再见了。”我离开时对他说。
我走了,不过在抵达树丛之前我回过身来向他招手示意。他仍然靠在那棵树上,仿佛他自己也是一棵同类的树,可是他突然站直身子,也挥手向我作答。
“再见。”他大声喊道。刹那之间我真的感到一棵树开口说话了。
(有删改)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当“我”和乔伊打招呼时,他的眼光没有敌意,仅仅有一种狐疑,主要是对“我”的出现感到惊奇。 |
B.“如果我能理解他,我也就能够理解树了”,树不会说话,乔伊沉默寡言,理解乔伊像理解树一样困难重重,无法做到。 |
C.“我”和乔伊一起去淘金,两人对金钱有相同的认识,认为世界上一半动乱都是聚敛金子引起的。 |
D.本文开头通过小铺子老板的评价对乔伊进行侧面描写,后文则主要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正面刻画乔伊的形象。 |
E.这篇小说热情讴歌了像乔伊这样的劳动者,赞美他们纯洁的心灵和高尚的品质,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更为开朗、健谈。结合全文,简析小说题目“能言树”的含义及作用。
乔伊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乔伊,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我”。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文明中,经学始终是中国学术中最重要的学科门类之一,这是不争的事实。
经学是以儒家经典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最早是“五经”,唐为“九经”,到宋朝增益为“十三经”。经学研究有自己的话语体系,两汉有师法、家法,古文、今文;其后有笺注、正义,读若、读如等等,并且形成了以文字、音韵、训诂为主体,旨在为解经服务的小学,学科边界清晰。众所周知,历代的科举考试,无不以经学为主要科目。1905年,晚清政府废除科举,采用西方教育体制,但在许多学校依然有经学与小学的课程。朱自清撰《经典常谈》,认为对国民进行经典教育依然有必要。
早在两汉,中国学术就萌生了以经、史、子、集四部为大纲的独特的学科体系,这是中国文化自发形成的,反映了本位文化的面貌。到清代修撰《四库全书》,经、史、子、集成为中固传统学术的定式。时至今日,日本有些著名大学的图书馆,依然沿用四部分类法。
经、史、子、集四部,不是并驾齐驱的关系,经学处于主导地位,是领军的学术。儒家经典的主旨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走向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儒家提倡的道德伦理的学说、礼乐兴邦的理念、仁爱义利的思想等,主导了古代中国思想界的发展方向,并且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个层面,无论读过书还是没有读过书的中国人,几乎没有不受其影响的。历史上最著名的史家,如司马迁、班固、欧阳修、司马光等,受儒家思想浸润尤深,他们的史著,写谁不写谁,如何褒贬臧否,背后都有儒家的价值体系在左右。历史上的迁客骚人,其作品文风不同,妙趣各异,但大多不脱儒家的人文情怀。可以说,不了解经学,就不能透彻地读懂古代的史著,乃至文学作品。甚至还可以说,不了解经学,就不能真正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
既然经学是自古就独立存在的重要学科,我们就不能无视它的存在,就应该在学科体系上给它以应有的位置。当年提出“打倒尊孔读经”,取消经学,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如今,那种令人痛心的背景已经不复存在,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为越来越多的民众所认识。在学术层面,北京每五年举办一次纪念孔子诞生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规模盛大,国家最高层领导必接见与会学者。近几年,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凡此皆表明,尊孔,已经不再是问题,上下都认同。读经,社会中近些年累积的共识日益厚重,有些大学将“四书”“五经”作为必修课,就是最好的例证。既然在尊孔与读经的问题上,上下都在回归理性,尊重前贤,在学科体系上恢复经学的学术地位,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摘编自彭林《经学应该成为独立的学科》)下列关于“经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学是中国学术中最重要的学科门类之一,它以儒家经典为研究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容越来越丰富。 |
B.经学是由自成话语体系、学科边界清晰的小学发展而来的,小学的主体是文字、音韵、训诂,旨在为解经服务。 |
C.经学是历代科举考试的主要考查科目,对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起了重要作用,在科举废除后对学校教育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
D.经学自古以来就独立存在,在中国文化自发形成的以经、史、子、集四部为大纲的学科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是领军的学术。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体现了儒家道德理性的要求,是儒家经典的主旨。 |
B.因为儒家提倡的道德伦理的学说、礼乐兴邦的理念、仁爱义利的思想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个层面,所以最终成了中国思想界的发展方向。 |
C.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影响十分广泛,即使平民百姓,也或多或少地受到儒家提倡的道德伦理等思想的影响。 |
D.北京每五年举办一次纪念孔子诞生的国际研讨会,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这些都表明尊孔已成社会共识。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晚清政府废除科举,采用西方教育体制,但在许多学校仍然设置经学与小学的课程,可见人们对于新事物有排斥性。 |
B.不了解经学,就不能透彻地读懂古代的史著乃至文学作品,是因为历史上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大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
C.当年取消经学,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今天有些大学将“四书”“五经”作为必修课,也是时代发展使然。 |
D.倡导在学科体系上恢复经学的学术地位,体现了现代人尊重前贤的思想,是对尊孔与读经问题的理性认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嘉峪关归去来
明长城到此为止。祁连山却仍一脉地西去,只扔出一座文殊山,凭着山脚下呜咽的讨赖河之险,与立于北的黑山对抗。铁青着脸的黑山山脊如马鬃微露,似有伏兵万千,隐隐腾起狰狞的杀气,逼视着扼两山之间十五公里宽峡谷的嘉峪关。孤峙于嘉峪塬上、三面临戎的灰黄色的关楼却悄无声息,漠漠平沙在铅灰色的天穹下四面辐射开去,一种铅灰色的肃穆,如重重又重重难以数清的帷幕静垂大地,夹着晚来天欲雪的沉重。远远地,几匹瘦驼啃着枯黄的塞草,在沙上悠悠晃晃,逆着西沉的夕阳看去,如黑黑的剪影,那牧驼的人也如一剪影,使人疑是从帷幕深处走出的历史中诱敌的兵士,一场刀光创影,血溅枯沙的恶战爆发在即……
这儿是古战场,数百年前英雄系马磨剑之处,单于猎火照狼山、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地方。
我们的旅行车,便是从这冥冥中仍回响着铜的嘶呜、铁的冷啸的古战场穿过,停在关下。双脚踏踏实实地踏上嘉峪关的土地,我深深感到1986年9月里的一天,我出现在这儿纯属偶然。不论过去与未来,这一瞬间和另一瞬间都有许多选择,但偶然不容选择。偶然没有过去与未来之分,它永远是现在时。
现在的关门大开。大开的关门也仍是关门,尽管再无士卒把守,我的思想,仍然已中重重埋伏。罗城,瓮城,内城,道道城墙边的埋伏者中,必有一人是我未知姓名的祖先。他来自关内何处?他知道他出现在这儿也是纯属偶然吗?偶然构成人的命运。他到这儿来了,他执行了命令,他进入了阵地。通往敌楼的马道上,他和他的同伴们的脚步明明灭灭……
我轻轻移动的双脚,每一步都出其不意,踏在数不清的看不见的手上。
汉代,在这儿设有玉石障;五代,这里设有天门关。而从明洪武五年,征虏大将军冯胜置关首筑土城算起,至今也已有六百多年了。数百年风雨,数百次血战,城墙和箭垛仍十分坚固。攻打关城的时间之纵队,在相持中与戍守者一起风化为齑粉,散成沙丘一片了。
唯有关城无恙,挂过号角的铁钉还在那儿,被黄昏和望归的靴子磨平的石级还在那儿,甚至当年构筑关城经过精心计算、完工时仅仅多出的一块砖,也仍毫无变动地呆在西瓮城“会极”门楼后边的狭窄檐台之上……既往的一切,都如这块可望而不可及的砖了:多余而必须。既在当初的那儿又不在当初的那儿。
这块砖就是历史。历史就是人们所记得的东西。人们记得它首先必须看到它,而能看到的砖或文字都是一种障碍,它们是让我此刻立足的嘉峪关,已绝对不是历史深处那个真正的嘉峪关了。真正的历史深处的那个嘉峪关,是卡夫卡的城堡,谁都听说过,但谁都无法进入。它永远属于几百年前的那些戍守者,他们的脚步在我身前身后杂沓,甚至就从我身躯中穿行而过,而相互毫无知觉——对于他们,对于历史,我们是不存在者。历史是他们的,只有当代史才允许我们厕身其间。在我无法参与的那么多为历史所忽略了的夜晚,瓮城积雪盈尺,戍守者们于怔忡中冻醒,寒风扑打关门,宇墙上传来冻脆的刁斗声……春来了,而这里仍然是塞草未青,白发的戍卒于关楼的墙角下以两石相击,然后流泪听击石后发出的啾啾燕鸣——那是关中春暖的燕鸣,那是家乡吴语般的燕鸣啊!
如今,“击石燕鸣”作为一景传下来了,那些为历史所忽略的夜与昼则是永远地遗失了。历史忽略那些昼与夜,是因为那些日子里没有发生值得记载的战事,但那些日子这儿有活生生的人,有比在紧张激烈的战斗中可能更为丰富更为立体的人在。忽略了人的历史,分明有几分假了,历史深处的嘉峪关固这遗失,更分明有几分虚幻了。
权且把它当作布景吧。我和同行的几位诗人分别了照了几张相。离去的时候,车出关门,我回头隔着玻璃望了一眼,蓦然发现关门外的斜坡上立有一方石碑。莫非是战死在这儿的古代将士的墓碑?不是。那是附近的一个大队书记。死去快三十年了。农民打死的。青天白日。凶手太多,反而找不出凶手。反革命凶杀案。墓碑土刻有“烈士”二字。陪同我们的诗人林染这样说。
我再次回了一下头,嘉峪关已远,那块石碑更是虚渺不见了。我闭上眼睛。我这次偶然的嘉峪关之行到此为止。
我的确到了嘉峪关。我确实没有到过嘉峪关。这两种说法都对。
(选白《散文》2011.12,作者沈天鸿。有删改)请按照空间顺序的提示用简明的语言分点概括文章内容。
答:①来到嘉峪关,
②入关城游览,
③离开嘉峪关,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祁连山却仍一脉地西去,只扔出一座文殊山,凭着山脚下呜咽的讨赖河之险,与立于北的黑山对抗。铁青着脸的黑山山脊如马鬃微露,似有伏兵万千,隐隐腾起狰狞的杀气,逼视着扼两山之间十五公里宽峡谷的嘉峪关。解释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意。
(1)偶然没有过去与未来之分,它永远是现在时。
答:
(2)我的确到了嘉峪关。我确实没有到过嘉峪关。
答:文章后半部分“离去的时候”,作者提到关外斜坡上立着的一方石碑以及背后的故事,有人说这段文字可以删去。请结合文本内容和自己的阅读经验,说说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