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我市各校进行了化学实验操作考查,一些同学用下图所示的仪器和装置进行常见气体的制取和性质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
(1)写出图中标有编号仪器的名称:
a 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
(2)小红同学用石灰石、稀盐酸制取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应选用图甲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_装置(填装置对应的字母),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 ________________ 收集二氧化碳后,小红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气体收集满,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B两套装置均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若采用 (选填A或B)装置,产生氧气的符号表达式为 若选装置E收集氧气,则收集方法是根据氧气 的性质而确定的。
(4)实验室用氢氧化钙固体和氯化铵固体加热制取氨气,氨气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请选择图中的 和 装置来制取收集该气体
多彩的“碳”,多姿的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碳”的世界。
①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填写有关含碳物质的对应性质。
物质用途 |
金刚石切割玻璃 |
石墨作电极 |
活性炭净水 |
对应性质 |
⑴ |
⑵ |
⑶ |
②金刚石、石墨等单质互为碳元素的 ⑷。
③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化石燃料有煤、 ⑸和天然气,
天然气中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⑹。
KNO3与K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t2℃时,KNO3的溶解度(9) KCl的溶解度(填“>”、“<”或“=”)。
②t1℃时,将50g KNO3加入(10)g水中,完全溶解后,恰好得到饱和溶液。要进一步提高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进行的操作是(11)。
③KNO3溶液中含有少量KCl时,可通过 (12) 的方法提纯。
④实验室可用化学方法来鉴别KNO3与KCl溶液,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理(13) 。
⑤在一定温度下,向100克水中依次加入一定质量的KCl固体,充分溶解,所加KCl的质量与得到相应溶液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
Ⅰ.实验②的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14)(填“是”、“不是”或“无法判断”)。
Ⅱ.实验①、②、③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分别表示为a%、b%、c%,则a、b、c的大小关系是 (15) (用“>”、“<”或“=”表示)。
化学是造福人类的科学,请用所学过的化学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①化肥的使用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如(NH4)2SO4是一种(1) 肥(填“氮”、“磷”或“钾”),(NH4)2SO4属于(2)(填“酸、碱、盐”)。
②ClO2是一种新型的自来水消毒剂,工业上用Cl2 与NaClO2制取Cl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l2 + □ NaClO2→2 NaCl + □ClO2,请在□中填入配平后的系数(3) ,生成物中的氯元素以(4)(填“化合态”或“游离态”)存在。
③常见的化石燃料有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天然气主要成分是(5)。氢气是一种绿
色能源,科学家正在研究如何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发电,再将水电解,请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6)。
④2011年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C15H22O5),它是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7),2mol青蒿素中含有约(8)个氧原子。
如图,实验室提供下列盛有药品的装置,某实验小组要证明某一混合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蒸气(假设气体通过装置时均被完全吸收)
①通过一次实验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蒸气,连接的装置依次是 _ (用序号表示)。
②证明混合气体中有水蒸气的现象是。
③实验证明时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其中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是。
KCl与KNO3在不同温度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回答:
温度/℃ |
10 |
20 |
30 |
40 |
50 |
KCl(g/100g水) |
30 |
33 |
35 |
38 |
41 |
KNO3(g/100g水) |
21 |
31 |
45 |
65 |
88 |
①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KCl与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填“增大”或“减小”)。若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有少量的KCl,可用的方法提纯KNO3。
②KCl与KNO3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_ _ (填序号)。
A.10℃~20℃间 B.20℃~30℃间
C.30℃~40℃间 D.40℃~50℃间
③30℃时,将15gKCl固体投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可得到KCl的溶液(填“不饱和”或“饱和”或“不能确定”)。
④某温度时,向100g 30% KNO3溶液中加入40g KNO3固体,溶液恰好饱和,则此温度KNO3的溶解度为,关于该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_ _(填序号)。
A.降温后,溶液质量减少
B.加水稀释,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
C.升温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D.m(溶质)∶m(溶液)=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