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阅读《成功》(节选),完成14—17题。(共12分)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批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侯影响极大。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先举韩文公。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静安先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二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选段的主要观点。
.联系选文内容,就文中加点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1)“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批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一句中划线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联系上下文,解释划线词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对于成功所需条件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看可能观点未必相同,作者认为成功需要天资、勤奋和机遇,你认为成功需要什么条件?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谈谈。
.近年来,湖南卫视的“快乐女声”、上海卫视的“加油,好男儿”、央视的“梦想中国”等活动成为了综艺节目的主流,收视率一路攀高,许多人梦想通过这一形式走向成功。你怎样看待这种社会现象?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课外一试。 
 汉代妇女的发饰以挽髻为主,梳发辫的已经不多见。发髻一般是从头顶中央分清头路,由下朝上搭,挽成各种式样。有侧在一边的堕马髻,乐府诗《陌上桑》写秦罗敷“头上倭堕髻”,这种倭髻就是从堕马髻发展而来的,因髻歪在头部一侧,稍带倾斜,似堕非堕,故名堕马髻。据说梳这种髻,加上愁眉,啼妆等妆饰,能增加妇女的妩媚之态,有如刚从马上摔下来一样,故走路也有特殊的姿势,名为“折腰步”。此外还有瑶台髻、垂云髻、盘恒髻、百合髻、同心髻、垂髻等。《妆台记》里有“汉明帝令宫人梳百合分髻”,即指垂髻。这些发型均以高大为美,《后汉书·马廖传》上太后疏里说:“闻长安语云: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妇广眉,四方且半额。,,当时妇女常于真发中掺接假发梳成高大的发髻,插入数枝荆簪将它固定,也有用假发做成假髻直 
 接戴在头上(这与我们今日的假发套相似),再以笄簪固定,称为‘‘副贰”。还有一种以假发和帛巾做成帽子般的假髻,白天往头上一戴,晚上可以取下来,称为“帼”,我 
 们后来称女子为“巾帼英雄”,即意其为女中豪杰,“帼”字代指女性。因为假髻太大,头不堪重负,这时还出现了支撑假髻的专门器件。 
 汉代贵冻妇女的头饰也不胜繁复。《续汉书·舆服制》记皇后服制。皇后的头饰是先把复在头上的假髻用笄亩定之外,还另加熊、虎、赤罴、天鹿、辟邪、牛等六种动物形饰片,再与孔雀、黄金山题、九种华胜及用白珠穿成桂枝般的装饰和白球做成的耳配套,绕以翡翠华云,可谓金碧辉煌,只要戴冠者轻移莲步,环翠玎声就不绝于耳,化动为静,扩大了旁观者的视觉效果,更为引人注目。这种步摇冠后来发展为凤冠,我们可以从各类古装戏中窥其一二。 
 头上戴了一个很大的、五光十色的步摇冠,如果脸部不用妆加以突出,反倒不能显出面容了,所以汉代的妇女还懂得化妆。早在战国时期,楚国妇女已开始纹眉擦粉,近年出土的楚俑多眉短而浓,说明眉形经过加工,《楚辞·大招》中也有用“粉白黛眉”形容当时妇女的。汉代妇女用黛石画眉,刘熙《释名》云:“黛,代也,灭去眉毛,以此画代其处也。”后汉张敞为妻画眉的故事也证明了此种风俗。此外,汉代妇女的化妆品还有铅粉、燕支(即胭脂)。令今人不能小觑。请给“倭堕髻”下一个简要的定义。
第一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在命名汉代各种妇女的发髻时,如垂云髻、百合髻、瑶台髻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作者在文中多次引用了古代典籍,用意何在?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详细介绍了皇后的“步摇冠”,主要是用以表现什么? 
第三自然段说明了什么内容?
阅读课文“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到“也就不为徒劳了。”,完成小题。从文段来看,屏风主要有哪些特点?
品文赏句。说说你对下面诗句的理解。 
 (1)“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 
 (2)“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作者说“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在作者看来,富有诗意的“屏”应该具备哪些特点?请你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 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半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________,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________着流云火焰。文中空缺处应选填的词语分别是
| A.描绘 | B.衬映 | C.衬托 | D.掩映 | 
文中画线句所使用的表达方法是
| A.记叙 | B.描写 | C.抒情 | D.说明 |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一句中“约”能否删去?为什么?
这段文字说明的顺序是________。作者观察的立足点是________,文中表示方位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
太和殿描绘神态各异的饰龙,意在表明皇室的威严。请写出带有龙的成语(至少6个)。
作者明确太和殿“高28米,面积2 380多平方米”的作用是为了说明什么(用原文回答)?
阅读《气候的威力》(节选),完成小题。
 ①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②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每秒32.6米,但10级以上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到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每秒55.6米,有时甚至可达每小时三百多千米!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
 ③大风的直接后果则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A)1960年8月24日,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的温度;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B)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C)
 ④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美国的一架运输机在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路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暴风。结果,运输机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实际上,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下面是对上述4段文字内容的概括,其中不恰当的是()
| A.人类不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威力。 | 
| B.南极的风极大,被称为“风极”。 | 
| C.南极气候极度寒冷。 | 
| D.南极的气候变幻莫测。 | 
第②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其中“举例子”方法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说明方法有:①_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举例子”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种条件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这句话应放在第③段的什么位置上?(A)处,(B)处,(C)处。正确的是________
第③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顺序,从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课文介绍故宫博物院时,褒什么?贬什么?
第二段在介绍太和殿内景时,用了六个方位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这些词语看该段的立足点是什么?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为什么对龙的描述居然有十次之多?
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说明重点?
强调太和殿建筑在中轴线上,用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