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一试。
汉代妇女的发饰以挽髻为主,梳发辫的已经不多见。发髻一般是从头顶中央分清头路,由下朝上搭,挽成各种式样。有侧在一边的堕马髻,乐府诗《陌上桑》写秦罗敷“头上倭堕髻”,这种倭髻就是从堕马髻发展而来的,因髻歪在头部一侧,稍带倾斜,似堕非堕,故名堕马髻。据说梳这种髻,加上愁眉,啼妆等妆饰,能增加妇女的妩媚之态,有如刚从马上摔下来一样,故走路也有特殊的姿势,名为“折腰步”。此外还有瑶台髻、垂云髻、盘恒髻、百合髻、同心髻、垂髻等。《妆台记》里有“汉明帝令宫人梳百合分髻”,即指垂髻。这些发型均以高大为美,《后汉书·马廖传》上太后疏里说:“闻长安语云: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妇广眉,四方且半额。,,当时妇女常于真发中掺接假发梳成高大的发髻,插入数枝荆簪将它固定,也有用假发做成假髻直
接戴在头上(这与我们今日的假发套相似),再以笄簪固定,称为‘‘副贰”。还有一种以假发和帛巾做成帽子般的假髻,白天往头上一戴,晚上可以取下来,称为“帼”,我
们后来称女子为“巾帼英雄”,即意其为女中豪杰,“帼”字代指女性。因为假髻太大,头不堪重负,这时还出现了支撑假髻的专门器件。
汉代贵冻妇女的头饰也不胜繁复。《续汉书·舆服制》记皇后服制。皇后的头饰是先把复在头上的假髻用笄亩定之外,还另加熊、虎、赤罴、天鹿、辟邪、牛等六种动物形饰片,再与孔雀、黄金山题、九种华胜及用白珠穿成桂枝般的装饰和白球做成的耳配套,绕以翡翠华云,可谓金碧辉煌,只要戴冠者轻移莲步,环翠玎声就不绝于耳,化动为静,扩大了旁观者的视觉效果,更为引人注目。这种步摇冠后来发展为凤冠,我们可以从各类古装戏中窥其一二。
头上戴了一个很大的、五光十色的步摇冠,如果脸部不用妆加以突出,反倒不能显出面容了,所以汉代的妇女还懂得化妆。早在战国时期,楚国妇女已开始纹眉擦粉,近年出土的楚俑多眉短而浓,说明眉形经过加工,《楚辞·大招》中也有用“粉白黛眉”形容当时妇女的。汉代妇女用黛石画眉,刘熙《释名》云:“黛,代也,灭去眉毛,以此画代其处也。”后汉张敞为妻画眉的故事也证明了此种风俗。此外,汉代妇女的化妆品还有铅粉、燕支(即胭脂)。令今人不能小觑。请给“倭堕髻”下一个简要的定义。
第一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在命名汉代各种妇女的发髻时,如垂云髻、百合髻、瑶台髻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作者在文中多次引用了古代典籍,用意何在?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详细介绍了皇后的“步摇冠”,主要是用以表现什么?
第三自然段说明了什么内容?
阅读《木版年画》,完成下列各小题。(共8分)
木版年画
木版年画并不完全等同于年画,广义的年画是一种岁时的绘画。而狭义的用木版印刷的年画则是一种年俗艺术。只有大众过年时对年画有一种不可或缺的需求,即民俗需求,木版年画这一画种才真正地确立起来。
木版年画的雏形有辟邪的内容,也有祈福的含义。等到祈福的愿望成为木版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木版年画的题材就变得丰富多彩了。一切对生活的欲求与向往,比如生活富足、庄稼丰收、老人长寿等等,都展现在木版年画上。特别是在送旧迎新的日子里,这些画面分外具有感染力和亲切感,给人们带来安慰、鼓励和希冀,充分展示了人们的生命理想与生活情感。所以,木版年画中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价值。
木版年画往往是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和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工具。木版年画涉及历史、宗教、神话、传说、戏曲等,可谓无所不包。木版年画描绘
过的戏曲多不胜数,不少在木版年画上绘声绘色出现过的剧目如今早已绝迹不存。至于那些描写民俗风情的木版年画,带着不同地域与时代的气息,记录了大量珍贵的人文信息,更是木版年画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画面都出自农民独特的视角。农民是木版年画的原创者,他们的画笔与刻刀直接反映着自己的爱憎、趣味、生活态度、文化心理以及价值观。这些深刻地体现农民内心情感的作品,大量深藏在木版年画的遗存中。然而,这些遗存却不为人知地散落在民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民初那些表现当时社会情景与重大事件的木版年画,体现出农民的政治敏感和思维视野,其价值不亚于大都市的时事画刊。它们一反传统,十分写实。木版年画是消费品,没人收藏,也没人将其视为历史文化。即使到了20世纪木版年画走向消亡,仍不为世人重视与收藏。如今只要在民间发现一幅老画或一块古版,竟然大多仍是不曾见过的孤品!存世于中外的木版年画应该数以万计,在如此浩瀚的木版年画作品中,蕴藏着的是我国农业社会民间立体的影像、广角的生活与社会,还有宝贵的精神情感以及永恒的人文价值。
结合文章,说说第段的“存世于中外的木版年画应该数以万计”一句中作者使用“应该”一词的三条理由。
理由一:
理由二:
理由三:最近两年,木版年画这种反映民俗文化的艺术品,收藏价值开始凸显。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文中相关知识,简要分析哪些木版年画更具收藏价值。
【材料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装裱张贴,收藏民间木版年画成为这几年收藏界的新兴项目。像变法题材的《捉拿康有为》,表现反帝国主义侵略的《刘提督克复水战得胜全图》,还有介绍西方新科技在中国应用的《唐山真迹图》、《天津马路图》等都颇具增值潜力,而《民国初年月份牌》《大战天津
图》《德日争夺青岛图》和解放区木版水印《1949年新年画》(12张全套)等更是文物级藏品。
【材料二】
外国人对中国木版年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海外华人的传统审美取向,不但满足了自身的喜庆需求,还引发了欧美人对东方艺术的关注。在国际上,有许多图书馆、美术馆专门收藏中国木版年画,据统计,收藏中国木版年画最多的国家是前苏联,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收藏的一幅木版年画《一人一性,百鸟百音》,传达着对大千世界的包容心态,反映了普通中国民众对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追求。
阅读《无边的回忆》,完成下列各小题。(共15分)
无边的回忆
席慕蓉
我有一双塑胶的拖鞋,是在出国前两年买的,出国后又穿了五年。它的形状很普通,就像你在台北街头随处可见的最平常的样式:平底,浅蓝色,前端镂空成六条圆带子,中间用一个结把它们连起来。买的时候是喜欢它的颜色。穿了五六年后,已经由浅蓝变成浅灰,鞋底也磨得一边高一边低了。
好几次,有爱管闲事的或者好心的女孩子劝我:“阿蓉,你这双拖鞋太老爷了。”
或者:“阿蓉,你该换拖鞋啦!”
我总是微笑地回答:“还可以穿嘛,我很喜欢它。”
如果我的回答换来的是一个很不以为然的表情,我就会设法转变一个话题。如果对方还会对我善意地摇摇头,或者笑一笑,我就会
忍不住要告诉他:“你知道我为什么舍不得丢它吗?”
这是个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的回忆。大学毕业时,课比较少,家住在北投山上,没有课的早上,我常常会带着两只小狗满山乱跑。有太阳的日子,大屯山腰上的美丽简直无法形容。有时候我可以一直走下去,走上一两个钟头的路。最让我快乐的是在行走中猛然回过头,然后再仔细辨认,山坡下面,哪一幢是我的家。
走着走着,我的新拖鞋就不像样了。不过,我没时间管它,我的下午都是排得满满,别有用处的。晚上回家后赶快洗个澡就睡了。
直到有一天,傍晚,放学回家,隔着矮矮的石墙,看见我的拖鞋被整整齐齐地摆在花园里的水泥小路。带着刚和同学分手后的那一点嚣张,我就在矮墙外大声地叫起来:“何方人士,敢动本人的拖鞋?”
花园里没有动静。再往客厅的方向看过去,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一面摇扇子,一面看着我笑呢。那时外婆住在永和,很少上山来。但来的话就总会住上一两天,把我们好好地宠上一阵子再走。
那天傍晚,她就是那样含笑地对我说:“今天下午,我用你们浇花的水管给你把拖鞋洗了,刚放在太阳地里晒晒就干了。多方便!多大的姑娘啦!穿这么脏的鞋给人笑话。”
⑪以后,外婆每次上山时,总会替我把拖鞋洗干净,晒好,有时甚至给我放到床前。然后在傍晚时分,她就会安详地坐在客厅里,一面摇扇子,一面等着我们回来。我常常会在穿上拖鞋时,觉得有一股暖和与舒适的感觉,不知道是院子里下午的太阳呢,还是外婆手上的余温?
⑫就是因为舍不得这一点余温,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所有能够让我纪念她老人家的东西:比如出国前夕给我的戒指,给我买料子赶做的小棉袄,都在泪眼盈盈中好好地收起来了。这双拖鞋,也就一直留在身旁,舍不得丢。每次接触到它灰旧的表面时,便仿佛也接触到曾洗过它的外婆的温暖而多皱的手。便会想起那在夕阳下的园中小径,和外婆在客厅纱门后面的笑容。那么遥远,那么温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段的叙述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一双普通的拖鞋为什么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
身为专业画家的席慕蓉善于以细致的描写讲述生活小事,抒发真挚的情感,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这一写作特点。
①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在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黄金也须经过烧炼,去掉杂质,才成纯金。人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②孟于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说,如要锻炼一个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这是我们从人生经验中得到的实情。谚语 “十磨九难出好人”;“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千锤成利器,百炼变成钢” ;“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都说明以上道理。
③我们最循循善诱的老师是孔子。《 论语》 里孔子的话,都因人而发,他从来不用教条。但是他有一条很重要的教训。最理解他的是弟子曾参,怕老师的教训久而失传,在《大学》章里记下老师二百零五字的教训。其中最根本的一句是“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不就是锻炼自身吗?
④修身不是为了自己一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不是称王称霸,而是求全世界的和谐和平,有的国家崇尚勇敢,有的国家高唱自由、平等、博爱。中华古国向来崇尚和气,“致中和”,从和谐中求“止于至善”。
⑤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天生的人,善恶杂糅,还需锻炼出纯正品色来,才有价值。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好比炼钢的工厂,或教练运动员的操场,或教育学生的教室。这也说明,人生实苦确是有缘故的。
(选自杨绛《 走到人生边上》 ,有删改)文章开篇讲“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的用意是什么?( 2 分)
第②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 分)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 分)
走向3D时代
①热映的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以其身临其境的3D(三维)效果赢得了全球影迷的好评,掀起了一股3D电影热潮,同时也让很多对3D技术持怀疑态度的人变成了3D技术的支持者,更让人们对3D家庭影视生活充满无限向往。一直徘徊在主流市场之外的3D技术终于奏响了进军家庭娱乐业的号角。
②3D是tlllree—dimensioilal的缩写,就是三维立体图像。就实质而言,这项技术原理并不复杂。人是通过左眼和右眼观察到物体的细微差异、从而感知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存在状态。在屏幕上,只要左眼和右眼看到的画面不是一幅图像,整个画面就会立体起来。
③3D技术在商业运用上已经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3D立体影院将投资建设,3D影片的数量也在大大增加。在3D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影视、音乐、动漫和网络游戏的相互渗透使得3D技术在电子消费领域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势,消费电子产品中使用3D技术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④3D技术不仅被电影界接受,在电视领域也颇受青睐。如今,各电视生产商均借机力推3D电视,希望引领今后平板电视的发展趋势。电视媒体也争先恐后地将这项先进的视觉技术引入体育比赛转播中。英国当地时间2010年1月3l目下午1 7时打响的英超联赛,阿森纳主场迎战曼彻斯特联队的榜首大战,已成为英国体育史上的第一场由3D技术转播的体育比赛。
⑤此外,3D数码相机、3D数码相框已于去年年末实现产品化。3D数码相机可以通过双镜头叠加同一场景以产生立体影像,或是利用3D功能进行不同色彩模式的对比。而3D数码相框则是利用偏光原理,将不同图像同时折射到双眼,甚至可以充当3D眼镜,将普通照片立体化。在今年1月,松下公司展出了全球第一款高清3D摄像机,其双镜头的设计可以说非常独特。松下将该机的透镜、摄像机前端和双存储卡存储器合为一体,从而使机身更加轻便,在用户进行手持式拍摄时更加灵活。同时,该机可自动对图像进行校正,不需使用任何附加设备就能直接记录3D影像。
⑥不过,真正3D时代的到来仍然需要一段时间,目前,我们虽然能去电影院体验3D
电影,但资源相当有限。3D电视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没有3D节目内容的话,3D电视就只
是一个摆设。技术标准的制定同样是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另外,健康和安全也是3D
显示技术急需攻克的难题。研究结果显示,观众在观看立体影像时,由于眼睛会迅速地来回
移动,因而容易造成眼睛疲劳。因此,对于栩栩如生的3D立体影像带来的视觉享受,我们
还需要耐心地等待。
(选文有删改)选文第①)段以好莱坞大片《阿凡达》开头,有什么作用?( 2分)
阅读第②段,用简单的语言给3D下个定义。 (2分)
结合文意,说说真正3D时代的到来有哪些制约因素?(3分)
阅读议论文《学问的功用》,回答下列各题(共8分)
学问的功用
①一般人常埋怨现在的青年对于学问没有浓厚的兴趣。平心而论,这大半要归咎我们“教书人”,把学问仅看成“读书”。此外,与社会上一般人对于学问的性质和功用所存的误解也不无关系。近代西方学者常把纯理的学问和应用的学问分开,以为治应用的学问是有所为而为,治纯理的学问是无所为而为。他们怕学问全落到应用一条窄路上,常设法替无所为而为的学问辩护,说它虽“无用”,却可满足人类的求知欲。这种用心很可佩服,而措词却不甚正确。学问起于生活的需要,世间绝没有一种学问无用,不过“用”的意义有广狭之别。学得一种学问,就可以有一种技能,拿它来应用于实际事业,如学得数学几何三角就可以去算账、测量、建筑、制造机械,这是最正常的“用”字的狭义。学得一点知识技能,就能混得一种资格,可以谋一个职业,解决饭碗问题,这是功利主义的“用”字的狭义。但是学问的功用并不仅如此,我们甚至可以说,学问的最大功用并不在此。心理学者研究智力,有普通智力和特殊智力的分别;古人和今人品评人物,都有通才和专才的分别。学问的功用也可以说有“通”有“专”。治数学即应用于计算数量,这是学问的专用;治数学而变成一个思想缜密、性格和谐,善于立身处世的人,这是学问的通用。学问在实际上确有这种通用。就智慧说,学问是训练思想的工具。【甲】就性格说,学问是道德修养的途径。【乙】世间许多罪恶都起于愚昧,如果真正彻底明了一件事是好的,另一件事是坏的,一个人决不会睁着眼睛往坏的方面走。
②现在所谓“知识分子”的毛病在于只看到学问的狭义的“用”,尤其是功利主义的“用”。学问只是一种追求利禄的工具。【丙】一位朋友劝导他的亲戚不让刚中学毕业的儿子去谋小事,说:“你这种办法简直是吃稻种!”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生成大量谷子,预备“吃着不尽”。所以,大学里“出路”最广的学系如经济系、机械系之类常是拥挤不堪,而哲学系、数学系、生物学系诸“冷门”就简直无人问津。治学问根本不是为学问本身,而是为着它的出路销场。在治学问时既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得到出路销场后,当然是“得鱼忘筌”(筌:捕鱼的竹器)了。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如何能期望青年学生对于学问有浓厚的兴趣呢?
③这种对于学问功用的狭窄而错误的观念,必须及早纠正。学问是为生活,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不过现代中国人的错误在把“生活”只看成口腹之养。“谋生活”与“谋衣食”在流行语中是同一意义。这实在是错误得可怜可笑。人有肉体,有心灵。肉体有它的生活,心灵也应有它的生活。肉体需要营养,心灵也不能荒芜。肉体缺乏营养,必酿成饥饿病死;心灵缺乏营养,自然也要干枯腐化。人为万物之灵,就在于他有心灵或精神生活。所以衡量人的成就并不在他能否温饱,而在他有无丰富的精神生活。一个人到了只顾衣食饱暖而对于真善美毫不感觉兴趣时,他就只能算是一种“行尸走肉”;一个民族到了只顾体肤需要而不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时,它也就必定逐渐没落了。第①段中加点的“如此”,具体指的是什么,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根据文意,将下面的三句话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①苏格拉底说得好:“知识即德行。”
②一位教授在编成一部讲义之后,心满意足地说:“一生吃着不尽了!”
③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必定知识丰富,思想敏锐,洞达事理;处任何环境,知道把握纲要,分析条理,解决困难。
【甲】处应填【乙】处应填【丙】处应填作者引用“醉翁之意不在酒”、 “得鱼忘筌”意在表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