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苏世长,京兆武功人。十余岁,上书周武帝,帝异其幼,问读何书,对“治《孝经》《论语》。”帝曰:“何言可道?”答曰:“为国者不敢侮于鳏寡,为政以德。”帝曰:“善。”令于兽门馆读书。
入隋,为长安令,数条奏便宜。后为王世充太子太保,与豆卢行褒戍襄阳。高祖与之旧,数遣使者谕降,褒杀之。
洛阳平,世长始与豆卢行褒归,帝诛褒而诮世长,顿首谢曰:“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一人禽之,万夫敛手。岂有获鹿后忿同猎者,问争肉罪邪?且武功旧人,乱离以来,死亡略尽,唯臣得见太平。若杀之,是绝其类。”帝笑释之。授玉山屯监。与语平生,调之曰:“卿自谓佞邪,直邪?”对曰:“愚且直。”帝曰:“若直者,何为背贼归我?”对曰:“洛阳平,天下为一,臣智穷力竭,乃归陛下。使世充不死,臣据汉南,尚为勍敌。”帝大笑,嘲曰:“何名长而意之短,口正而心之邪?”世长曰:“名长意短,诚如圣旨。口正心邪,不敢奉诏。昔窦融以河西降汉,十世侯之;臣举汉南以归,唯蒙屯监。”帝悦,拜谏议大夫。世长有机辩大率如此。
从猎泾阳,大获。帝入旌门,顾谓朝臣曰:“今日畋,乐乎?”世长曰:“陛下废万机,事游猎,不满十旬,未为乐也。”帝色变,既而笑曰:“狂态发邪?”曰:“为臣计则狂,为陛下计则忠。” 侍宴披香殿,酒酣,进曰:“此炀帝作邪?何雕丽若此!”帝曰:“卿好谏似直,然诈也。岂不知此殿我所营,乃诡云炀帝邪?”对曰:“臣但见倾宫、鹿台,非受命圣人所为者。陛下武功旧第,才蔽风雨,时以为足。今因隋之侈,民不堪命,以归有道,陛下宜刈奢淫,复朴素。今乃即其宫加雕饰焉,欲易其乱,宁可得乎?”高祖深然之。
世长简率无威仪。初在陕,邑里犯法不能禁,乃引咎自挞于市,五伯疾其诡,鞭之流血,世长不胜痛,呼而走,观者咸以为笑,议者方称其诈。
……
贞观初,使突厥,与颉利争礼,不屈,拒却赂遗,朝廷壮之。后出为巴州刺史,舟败,溺死。
赞曰:始唐有天下,惩刈隋敝,敷内谠言,而世长仇然献忠,时主方褒听,藉以劝天下,虽触禁忌,而无忤情。及祸乱已平,君位尊安,后者视前人之为,犹以鲠论期荣,故时时遭斥让,为所厌苦。非言有巧拙,所遭之时异也。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帝诛褒而诮世长,顿首谢曰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B.乃诡云炀帝邪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五伯疾其诡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D.欲易其乱,得乎秦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世长有机辩”的一组是(   )
①为国者不敢侮于鳏寡。为政以德。
②岂有获鹿后忿同猎者,问争肉罪邪?
③为臣计则狂,为陛下计则忠。
④酒酣,进曰:“此炀帝作邪?何雕丽若此!”
⑤何名长而意之短,口正而心之邪?
⑥世长仇然献忠,时主方褒听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苏世长少小爱读书,有胆魄,十余岁就上书皇上,谈治国之道,深受周武帝赏识。后历经隋唐两代,以机辩敢谏著称。
B.苏世长曾出使突厥,与突厥首领抗争,拒绝对方索礼的要求,朝廷认为他勇敢。
C.苏世长在陕引咎自挞,围观的人讥笑议论他诡诈,他不能忍受人们的讥笑议论,就逃跑了。
D.作者认为苏世长敢于进言,且多被采纳,而后来不少人进谏却多遭斥责,是时代情况不同了,而非劝谏技巧有高低。

将上文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高祖与之旧,数遣使者谕降,褒杀之。
                                                                         
(2) 后者视前人之为,犹以鲠论期荣,故时时遭斥让,为所厌苦。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下面是一则流传较广的“楚王失弓”的故事,请根据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荆①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
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
老聃②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
注 ①荆:就是楚。②老聃:老子。
文中楚王、孔子、老子三个人对“楚王丢失弓箭”一事发表了看法,体现了不同的人生境界,你最欣赏谁的人生境界?为什么?
简要分析上述文字的含义及所体现的君、儒、道三家思想的异同(200字左右)。(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毛 诗 序》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也。
然则,《关睢》、《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睢》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衷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睢》之义也。
(据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卷一)
注:①汉代传《诗》有齐、鲁、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而毛诗则为古文。我们现在所见的《诗经》主要是毛诗。《毛诗》于每首诗题下都有一篇小序,简述诗的主旨、背景、作者等,而在《诗经》的第一篇《关睢》的小序之下有一段较长的文字,论述诗的性质、作用、体裁、创作方法等,历来称之为“大序”,又称“毛诗序”。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汉代学者郑玄认为是孔子弟子子夏所作。②谲谏:含蓄地批评。③南:指《诗经》中的《周南》《召南》篇。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以风天下而夫妇也正:使……端正
B.先王以是夫妇经:经纬、治理
C.上以风化下,下以风上刺:讽刺
D.是谓“四始”,诗之也至:极至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诗者,志之所也后之视今,亦犹今视昔
B.治世之音安乐,其政和夫夷近,则游者众
C.故变风发情,止乎礼义知不可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D.《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

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诗序》继承了先秦“诗言志”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诗歌抒情言志的特征,突出了情与志的统一性,认为“情”与“志”是二而一的东西。
B.这篇总序揭示了中国古代艺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表现形态,并认为它们都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从抒情言志的角度论述三者在艺术上的统一性。
C.文中认为“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民困”,即论述了诗乐与社会政治状况的密切联系,而且还进一步指出社会政治、民情风俗的兴衰成败会直接影响到艺术创作。
D.《毛诗序》提到了《诗经》“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涉及到诗歌体裁上的分类和艺术表现手法的问题。并对“六义”都进行了具体的展开和论述。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B.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C.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D.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3分)
(2) 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3分)
(3) 是以《关睢》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何乔新
乔新,字廷秀,江西广昌人。时乔新已登景泰五年进士,官南京礼部主事,成化四年迁福建副使。所属寿宁银矿,盗采者聚众千余人,募兵击擒其。福安、宁德银矿久绝,有司责课,民多破产。乔新以为言,减三之二。兴化民自洪武初租牛于官,至是犹岁课其租,奏免之。迁河南按察使。岁大饥,故事,振贷迄秋止。乔新曰:“止于秋,谓秋成可仰也,今秋可但已乎?”振至明年麦熟止。都御史原杰以招抚流民至南阳,引乔新自助。初项忠驱流民过当民闻杰至益窜山谷乔新躬往招之附籍者六万余户。迁湖广右布政使。荆州民苦徭役,验丁口贫富,列为九等,民便之。
乔新性廉介,观政工部时,尝使淮西。巢令阎徽少学文渊①,以金币馈。乔新却之,阎曰:“以寿吾师耳。”乔新曰:“子欲寿吾亲,他人致之则可,吾致之则不可。”卒不受。福建市舶中官死,镇守者分其赀三司,乔新独固辞。不得,输之于库。既家居,杨爱遣使厚致赠,且献良材可为榇者,乔新坚却之。
罢归后,巡按江西御史陈诠奏:“乔新始终全节,中间只以受亲故馈遗之嫌,勒令致仕,进退黯昧,诚为可惜。乞行,本官如无疾则行取任用,有疾则加慰劳,存故旧之恩,全进退之节。”不许。后中外多论荐,竟不复起。十五年卒,年七十六。
江西巡抚林俊为彭韶及乔新请谥,吏部覆从之。有旨令上乔新致仕之由,给事中吴世忠言:“乔新学行、政事莫不优,忠勤刚介,老而弥笃。御史邹鲁挟私诬劾,一辞不辨,恬然退归。杜门著书,人事寡接,士大夫莫不高其行。若必考退身之由,疑旌贤之,则如宋蒋之奇尝诬奏欧阳修矣,胡纮辈尝诬奏朱熹矣,未闻以一人私情废万世公论也。”事竟寝。正德十一年,广昌知县张杰复以为言,赠太子太保。明年赐谥文肃。(选自《明史》,有删改)
【注】①文渊:何乔新之父。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募兵击擒其魁:首领
B.镇守者分其赀三司遗:遗失
C.疑旌贤之典:原则
D.乞行,本官如无疾则行取任用勘:调查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兴化民自洪武初租牛官巢令阎徽少学文渊
B.振至明年麦熟赠太子太保
C.金币馈存故旧之恩
D.他人致之则可,吾致之则不可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项忠驱流民过当/民闻杰至/益窜山谷/乔新躬往招之/附籍者六万余户
B.初项忠驱流民过当/民闻杰至/益窜山谷/乔新躬往招之/附籍者六万余户
C.初项忠驱流民过当/民闻杰至/益窜山谷/乔新躬往招之附籍者/六万余户
D.初/项忠驱流民过当民/闻杰至/益窜山谷/乔新躬往招之附籍者/六万余户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乔新于景泰五年中进士,最初被任命为南京礼部主事,后依次出任福建副使、河南按察使、湖广右布政使等官职,政绩突出。
B.何乔新得知福安、宁德银矿久绝却仍被征收矿税以及兴化农民于洪武初年租官牛,多年后仍交租等情况后,上奏朝廷,使其得以被减免。
C.何乔新为人清廉,去淮西视察时,拒绝了他父亲的学生巢湖县令阎徽赠送的金币和福建市舶司宦官的遗产以及杨爱赠送的厚礼。
D.何乔新罢归后,巡按江西御史陈诠为保全其节操上奏朝廷,许多官员也推荐他,朝廷没有答应。正德十一年,广昌知县张杰再次进言,何乔新才被封为太子太保。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岁大饥,故事,振贷迄秋止。
②中间只以受亲故馈遗之嫌,勒令致仕,进退黯昧,诚为可惜。(4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何乔新“廉介”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题。
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一县惊伏。德基□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令怒,吏卒因以语动令,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乃往告令,令怒,曰:“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德基曰:“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
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籍不合,曰:“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守怒,问德基:“潍不偿驴,□辞也?”德基曰:“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守语塞。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
山东民愿以羊牛代秋税者,官从其言。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瘠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郡以潍独完,令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基列其不可,曰:“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使人代之,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力争不奉命。
德基为吏,不求成名,□爱民为先,民感之。居潍二年,召还。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曰“自得吾父,潍民肤无笞瘢。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之,以慰我思!”
德基至京师,遂谢事归。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若愿受长者教乎?”德基曰:“唯,何以命之?”濂曰:“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德基至家,如濂戒,君子其能受善言云。
(选自明代宋濂《宋学士全集》,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罪,还告父兄无恐若:你们
B.道中牛死脱:逃离
C.愿得只履之事:供奉]
D.君子其能受善言云多:称赞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德基□更以宽化之
②潍不偿驴,□辞也
③不求成名,□爱民为先

A.①则②乃③而 B.①乃②何③以
C.①则②何③以 D.①乃②何③而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
B.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
C.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
D.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县令周以中征调乡民不成,反遭乡民斥骂,便施以刑罚,并罪及无辜,吴德基劝他不要滥用国法泄愤。
B.在吴德基看来,百姓未隐瞒官驴的繁殖数量,而莱守强令百姓偿驴,不合情理,违背了为吏之道。
C.县令役使千人代送邻县牛,吴德基认为其命不可从,因为牛在送途中折损,会没有人代为赔偿。
D.作者与吴德基关系亲密,辞去官职的时间相近,作者所言“慎毋出户”等,体现了对朋友的关爱。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②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
(2)文中有哪些事迹直接体现了吴德基“爱民”品质的?结合具体事例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德威,徐州彭城人也。德威姿貌魁伟,颇以干略见称。大业末,从左光禄大夫裴仁基讨贼淮左,手斩贼帅李青珪。后与仁基同归李密,密素闻其名,与麾下兵,令于怀州镇守。
武德元年,密与王世充战败入朝,德威亦率所部随密归。高祖嘉之,授左武候将军,封滕县公。及刘武周南侵,诏德威统兵击之,又判并州总管府司马。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武周获德威,令率其本兵往浩州招慰。德威自拔归朝,高祖亲劳问之,兼陈贼中虚实及晋、绛诸部利害,高祖皆嘉纳之。改封彭城县公。未几,检校大理少卿。从擒建德,平世充,皆有功,转刑部侍郎,加散骑常侍,妻以平寿县主。
贞观初,历大理、太仆二卿,加金紫光禄大夫。俄出为绵州刺史,以廉平著称,百姓为之立碑。寻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十一年,复授大理卿。太宗尝问之曰:“近来刑网稍密,其过安在?”德威奏言:“诚在主上,不由臣下。人主好宽则宽,好急则急,律文失入减三等,失出减五等。今则反是,失入则无辜,失出便获大罪。所以吏各自爱,竞执深文,非有教使之然,畏罪之所致耳。陛下但舍所急,则‘宁失不经’复行于今日矣。”太宗深然之。数岁,迁刑部尚书,兼检校雍州别驾。十七年,至濮州,闻祐杀长史权万纪,德威入据济州,斩杀李佑,遣使以闻。诏德威便发河南兵马,以申经略,会遭母忧而罢。十八年,起为遂州刺史,三迁同州刺史。
永徽三年卒,年七十一。赠礼部尚书、幽州都督,谥曰襄,陪葬献陵。
(《旧唐书•刘德威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又并州总管府司马判:授予
B.以平寿县主妻:妻子
C.在主上诚:确实
D.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寻:不久

下列各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
B.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
C.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
D.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德威有才干有谋略,武德元年,李密和王世充作战失败后归附朝廷,德威跟随李密归附朝廷,并屡次受到唐高祖的提拔,死后在献陵陪葬。
B.刘武周抓获刘德威后,下令德威率领自己的士兵前往浩州招抚百姓。德威逃回朝廷,得到唐高祖的亲自慰问。
C.唐朝法律条文规定,因过失判人入罪的官吏要减三等处罚,因过失判人出罪的官吏要减五等处罚,而唐太宗时期法律则刚好相反,出现了“宁失不经”的局面。
D.刘德威占据济州后,皇帝让刘德威任意调遣黄河以南的兵马,借以施展刘德威的抱负,但恰逢刘德威的母亲去世而作罢。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太宗尝问之曰:“近来刑网稍密,其过安在?”
______________
(2)所以吏各自爱,竞执深文,非有教使之然,畏罪之所致耳。
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