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译: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生。
译:                                                                                      
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A.举贤以自佐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B.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D.冀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A.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渔父见而问之曰夫赵强而燕弱
   C.身客死于秦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乃作《怀沙》之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因为令尹子兰身居高位而不为国分忧而痛恨他。
B.楚怀王“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的根本原因在于“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屈原之死,表现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
D.屈原身后,宋玉、唐勒、景差这些人都学习屈原的“从容辞令”,但没有人比得上。

文言翻译(共10分)
(1)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3)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年老遭值圣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共22分)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臣之所好者,道也
(2)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
(3)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
(4)良庖岁更刀[
(5)族庖月更刀
(6)虽然,每至于族
(7)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8)善哉!吾闻庖丁之言
对“视为止,行为迟”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视为/止,行为/迟 B.视/为止,行为/迟
C.视为/止,行/为迟 D.视/为止,行/为迟

能代表庖丁观点的一句话是:
庖丁解牛经过三个阶段,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1)第一阶段:
(2)第二阶段:
(3)第三阶段:
根据原文中的几句话,写出衍生出来的成语:
(1)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各小题。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性好《庄》《老》,每隐身自晦。与嵇康、吕安善,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康后坐事,临诛,谓子绍曰:“巨源在,汝不孤矣。”
涛年四十,始为郡主簿。举孝廉,州辟河南从事。咸熙初,转相国左长史,时帝以涛乡闾宿望,命太子拜之。帝以齐王攸继景帝后,素又重攸,尝问裴秀曰:“大将军开建未遂,吾但承奉后事耳。故立攸,将归功于兄,何如?”秀以为不可,又以问涛。涛对曰:“废长立少,违礼不祥。国之安危,恒必由之。”太子位于是乃定。太子亲拜谢涛。
及羊祜执政,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由是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加宁远将军。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或谮之于帝,故帝手诏戒涛曰:“夫用人惟才,不遗疏远单贱,天下便化矣。”而涛行之自若,一年之后众情乃寝。
涛中立于朝,晚值后党专权,不欲任杨氏,多有讽谏,帝虽悟而不能改。后以年衰疾笃,上疏告退不许。吴平之后,帝诏天下罢军役,示海内大安,州郡悉去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帝尝讲武于宣武场,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因与卢钦论用兵之本,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
初,陈郡袁毅尝为鬲令,贪浊而赂遗公卿,以求虚誉,亦遗涛丝百斤,涛不欲异于时,受而藏于阁上。后毅事露,槛车送廷尉,凡所以赂,皆见推检。涛乃取丝付吏,积年尘埃,印封如初。(选自《晋书·山涛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嵇康、吕安善善:交好 B.素又重攸素:平时
C.或谮之于帝谮:诬陷 D.一年之后众情乃寝寝:平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太子位于是乃定一年之后众情乃寝
B.秀以为不可,又以问涛以求虚誉
C.而涛行之自若贪浊而赂遗公卿
D.或谮之于帝涛中立于朝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时帝以涛乡闾宿望,命太子拜之。
当时晋帝因为山涛在故里素负重望,就叫太子前往拜谒。
B.由是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
因此(山涛)不合朝廷权臣的心意,被外放做了冀州刺史。
C.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
这些人的情况没有能调查清楚,就是因为山涛在推荐人上太随意了。
D.涛不欲异于时,受而藏于阁上。

山涛不愿独自与当时的风气相违背,就(把丝)收下来藏在阁子上。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涛早年丧父,家境贫寒,却有气量,卓然不群。常常有意掩盖自己的锋芒,不让人知道。
B.山涛多次担任选拔人才的吏部官员,每有一个职位空缺,他总是先拟定几个人,然后就公开启奏。
C.山涛既有文韬,又有武略。皇帝到宣武场讲习武事还让有病的山涛跟随,以及他和卢钦谈论“用兵之本”,这些都见出他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D.山涛为人正直,后戚专权时期,曾多次规劝皇帝,后当他以年老病重为由多次上表苦苦请求辞职时,皇帝不准许。

用斜线( / )给下面短文断句。
鲁人有公孙绰者告人曰我能起死人人问其故对曰我固能治偏枯今吾倍所以为偏枯之药则可以起死人矣物固有可以为小不可以为大可以为半不可以为全者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别类》)

用斜线( / )给下面短文断句。
鲁人有公孙绰者告人曰我能起死人人问其故对曰我固能治偏枯今吾倍所以为偏枯之药则可以起死人矣物固有可以为小不可以为大可以为半不可以为全者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别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