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见下表:
元素符号 |
X |
Y |
Z |
R |
T |
原子半径(nm) |
0.160 |
0.080 |
0.102 |
0.143 |
0.074 |
主要化合价 |
+2 |
+2 |
-2,+4,+6 |
+3 |
-2 |
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单质与稀硫酸反应的速率快慢:R>Y>X
B.离子半径:T2->X2+
C.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Y > R >X
D.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Z>T
在100mL密度为1.2g/mL稀硝酸中,加入一定量的镁和铜组成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金属完全溶解(假设还原产物只有NO),向反应后溶液中加入3mol/L NaOH溶液至沉淀完全,测得生成沉淀质量比原金属质量增加5.1g。则下列叙述不正确是
A.当金属全部溶解时收集到NO气体的体积为2.24L(标准状况) |
B.当生成沉淀的量最多时,消耗NaOH溶液体积最小为100mL |
C.原稀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为4 mol/L |
D.参加反应金属总质量(m)为9.6g>m>3.6g |
SO2气体与足量Fe2(SO4)3溶液完全反应后,再加入K2Cr2O7溶液,发生如下两个化学反应:①SO2+2Fe3++2H2O===SO42-+2Fe2++4H+;
②Cr2O72-+6Fe2++14H+===2Cr3++6Fe3++7H2O。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氧化性:Cr2O72->Fe3+>SO2 |
B.K2Cr2O7能将Na2SO3氧化成Na2SO4 |
C.每有1 mol K2Cr2O7参加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6NA |
D.若有6.72 L SO2(标准状况)参加反应,则最终消耗0.2 mol K2Cr2O7 |
研究发现CuSO4和FeS2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如下反应:14CuSO4+5FeS2+12H2O=7Cu2S+5FeSO4+12H2SO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eS2中的硫元素全部被氧化 |
B.5 mol FeS2发生反应,有10 mol电子转移 |
C.产物中SO42-有一部分是氧化产物 |
D.FeS2只用作还原剂 |
向FeCl3、Cu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反应后仍有固体存在,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加入KSCN溶液一定不变红色 | B.溶液中一定含Fe2+ |
C.溶液中一定含Cu2+ | D.剩余固体中一定含Cu |
下列关于氧化性、还原性的判断正确的是
A.B的阳离子的氧化性比A的阳离子强,说明A元素的金属性一定比B元素强 |
B.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A原子失去的电子比B原子多,证明A的金属性一定比B强 |
C.适量的Cl2通入FeI2溶液中可发生反应:3Cl2+6FeI2=2FeCl3+4FeI3 |
D.一定量氯气通入30 mL 10.00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热后形成NaCl、NaClO、NaClO3共存的溶液,若反应中转移的电子为n mol,则0.15<n<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