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从“尺素书”到“伊妹儿”》,完成第14--16题。
①“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客人从远方带来的鲤鱼,腹中竟然藏着一封绢写的家书,这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惊喜啊。在古代,人们习惯把以锦帛为材料的书信装在鲤鱼形状的函套内,这就是古诗里常用“双鲤”来代替书信,即所谓的“尺素书”的由来。
②据考证,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曾经用实物作为传达信息的工具,这就是“实物信”。在远古的中国,所谓“上古结绳而治”,就是利用绳结来传达信息,“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后来有了文字,书写材料又得到了改进,人们发明了木牍、竹简。他们在特制的木片和竹片上刻写文字,用来记事与交流,其中用作传达信息与情感的便是木牍书、竹简书,统称为“尺牍书”。“尺牍书”和后来出现的“尺素书”都是我国早期通信的主要方式。
③然而“尺牍书”很笨重。西汉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封信,用了三千多根竹简,要两个身强力壮的武士才可以送到宫里去。“尺素书”虽然轻便,但用材昂贵,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纸的发明,使书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纸质书信成本低廉、投递方便,极大地促进了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安史之乱时期,贫苦的石壕妇人,仍然可以凭借“一男附书至”,得知战场上孩子的讯息。
④如今,依托互联网的“伊妹儿”(电子邮件),已经十分普及,各种免费邮箱为网民提供了便捷的邮件服务。但人类的通信发展并未停止,更新的通信方式,如手机短信等也在冲击着电子邮件,使得人们的交往更加随心,更为便捷。20世纪90年代,有人预言传统书信将被新兴的通信方式取代。然而我们惊奇地发现,传统的纸质书信依然健康发展,与电子通信方式并行不悖,在当下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⑤为什么在信息时代,仍有很多人钟情传统通信方式?专家认为,传统信件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一封信就是一份沉甸甸的敬意。古人“自谦而敬人”的做人原则在书信中表现为对自己的谦称和对别人的敬称。比如称呼自己为“敝人”,就是谦称;称呼别人为“阁下”,就是敬称。因此,纸质信是传统礼仪的集中体现,是一份摸得着、存得住的传统,它所传达的不仅仅是亲切的问候、重要的消息或者浪漫的情怀,更有人和人之间一种天然的未被浮躁遮蔽的“敬爱”。
⑥另外,传统书信还有历史价值。人到晚年,捧读青年时期的信件,往事历历在目,常有“家书抵万金”之慨,所以倍觉其珍贵。据说,《徐悲鸿信札》在竞拍会上拍出56.1万元的高价,《孙中山致叶恭绰信札》则拍出111万元。这些名人信札之所以能够被很多收藏家追捧,并拍出高价,重要的原因就是写在纸上的信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元素,如同写信者的笔迹一样,是不能被“拷贝”的。.本文主要说明通信方式的演变过程——不同时期,出现的通信方式也不同。在文字发明前,出现的主要通信方式是“实物信”。在书写材料改进后,紧接着又出现了哪两种新的通信方式?
.第3节划线句“西汉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封信,用了三千多根竹简,要两个身强力壮的武士才可以送到宫里去。”的作用是什么?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很多人仍钟情于传统通信方式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ㅤㅤ文物,指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人类文化遗物。中国的文物是中华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承载着灿烂的古代文明,讲述着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辉煌,维系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的民族精神。
ㅤㅤ文物,尤其是国宝级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犹如“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少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赏其神韵,更谈不上了解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智慧和精神。所以,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ㅤㅤ“让文物说话”,简单的一句话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各大博物馆陆续策划出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展览,一大批国宝文物走出库房,以新颖的形式,将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离不开中华文明;讲述中华文明
(摘编自佟洵、王云松主编的《国家宝藏》)
材料二:
ㅤㅤ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之相伴而生的“酒器艺术”更是异彩纷呈。早在殷商时期,我国便已形成一套以酒器为核心的复杂的青铜礼器组合。从表面上看,实则是“明贵贱,辨等列”的重要载体——礼法中对不同身份、地位的贵族,且容不得丝毫僭越。
ㅤㅤ在我们能见到的所有先秦时期的酒器中,尊可谓最为独特的一类。那尊是什么呢?尊,原本是成组礼器的共称。但到了宋代,带有圈足,比较典型的器物有珍藏在国家博物馆的四羊方尊和龙虎尊。此外,尊用牺象”,后世一些学者根据这样的记载,如兔尊、鸟尊、豕(猪)尊、牛尊、羊尊之类,活脱脱就是一个小型动物园。
ㅤㅤ不过,这些仅是先秦时期的尊,如果算上后世被称为尊的酒器,也会更加复杂,这里就不作赘述了。
(摘选自李想《国宝小档案——象尊》)
材料三:
ㅤㅤ徜徉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我们能遇到许多与兔相关的文化符号。在这些符号中,文物中的兔子无疑是最为形象的:无论是新石器时期的玉器、先秦时期的青铜器、魏晋时期的石雕,抑或是明清时期的瓷器……栩栩如生的兔子跨越千百年的时光,可爱灵动地呈现在今人面前
ㅤㅤ我国现存最早的与兔相关的人类制品是一件新石器时期的玉兔饰。考古发掘资料显示,这件玉兔饰出土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遗址,长6.8厘米,厚0.2厘米。玉兔呈飞奔状,头微微向上扬,短尾上翘,后腿抬起。它的下部有一条长方形凹边,表明这件玉兔饰可能与其他器物连缀在一起使用,或为冠饰,新石器时期长江中下游流域先民制玉技艺之高超,着实令人惊叹。
(摘选自李想、张劲硕《国宝小档案——玉兔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述材料围绕文物进行阐释和介绍,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文物保护观和开放的心态,展现了中国文物的独特价值和不朽魅力。 |
B. |
材料一主要阐释中国文物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介绍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说话”指示的落实情况。 |
C. |
材料二主要介绍殷商时期酒器作为礼器的载体功能、先秦时期最为独特的酒器——尊的形态和后世学者根据记载铸成的一系列动物形状的尊。 |
D. |
材料三主要介绍兔子形象在不同时期文物上的广泛运用,以及玉兔饰的尺寸、形态、用途等。 |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的国宝级文物承载着灿烂的古代文明,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 |
B. |
各大博物馆策划形式多样的展览,让大众走进库房,感悟国宝 |
C. |
尊,原是成组礼器的共称,宋始专指一类酒器。其家族庞大 |
D. |
玉兔饰上的兔子身形可爱,富有神韵,体现了先民高超的制玉技艺。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作家的劳动
路遥
ㅤㅤ我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劳动历史并不长,这里所谈的只是一些肤浅而零碎的认识。
ㅤㅤ一个人想搞创作,一开始就想接触一些创作方面的理论和技巧,这是必要的。但是,这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文学创作这种劳动。
ㅤㅤ搞文学,具备这方面的天资当然是重要的,但就我来说,作品在某种意义上,不完全是智慧的产物
ㅤㅤ从工作特点来看,作家永远是个体劳动者。这种独立性的劳动非常艰苦,不能指靠别人来代替。任何外在的帮助,一旦进入创作的过程(尤其是篇幅较大的作品),真如同进入茫茫的沼泽地,后不靠店,等于一个人孤零零地在稿纸上进行一场不为人所知的长征。精神时不时会垮下来,终于被迫停下来了。这时候,可能并不是其他方面出了毛病,当然,退路是熟悉的,悲剧不仅仅在于这个作品的失败,而且在于自己的精神将可能长期陷入迷惘状态中。也许从此以后,腿就软了,心也灰了,永远也别指望登上华山之巅。遇到这样的情况,除过对自己所写的东西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外,一步一步向前跋涉,要想有所收获,就应当对自己残酷一点!
ㅤㅤ文学创作的艰苦性还在于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任何简单的创造都要比复杂的模仿困难得多。平庸的作家会反复制造出一堆又一堆被同样平庸的评论家所表扬的文学废品,而任何一个严肃认真的作家,往往就像在沙子里面淘金一般不容易。如果说创作还有一点甜头,那么
ㅤㅤ为了适应这种艰苦的劳动的需要,我们必须一开始就培养自己的优良品质。
ㅤㅤ首先要有坚强的性格。一个软弱的人不能胜任这种长期艰苦的劳动。性格的坚定是建立在信仰的坚定这个基础上的。一个人要是对社会、事业等等方面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坚定的信仰,也就不可能具有性格的坚定性。而一个经常动摇的人怎么可能去完成一项艰难困苦的事业?
ㅤㅤ性格也不完全是天生的,主要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我们不仅应该在创作实践中,更重要的是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寻找困难,不要陶醉在一时的顺利和胜利中,我们应该不断地强迫自己自找苦吃!对生活应该永远抱有热情。对生活无动于衷的人是搞不成艺术创作的。艺术作品都是激情的产物。如果你自己对生活没有热情,这种热情绝不是那种简单的感情冲动。它必须接受成熟的思想和理智的指导。尤其是在进入艺术创造的具体过程中,应该用冷静的方式来处理热烈的感情,得把烧红的铁器在水里蘸那么几下。不管怎样,作家没有热情是不行的,更需要对生活抱有热情。
ㅤㅤ应该有自我反省的精神。如果说,一个人的进取精神是可贵的,那么,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品质,一个对自己经常抱欣赏态度的作家是不会有什么出息的,要有否定自己的勇气。有些人否定别人很勇敢,但没有自我否定的力量,总爱让别人抬举自己。人应该自爱,但不要连自己身上的疮疤也爱。要想成就自己的事业,真诚地听取各种人的批评意见,即使别人的批评意见说得不对,主要教育自己为好。
(有删减)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围绕“作家的劳动”论述了文学创作的艰苦性和作家应具备的优良品质。 |
B. |
对于作家而言,智慧、创作理论和技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毅力。 |
C. |
对于作家而言,有时自我反省精神比进取精神更可贵。 |
D. |
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观点。 |
(2)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 |
贾岛《题诗后》:“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
B. |
巴金认为,创作是个很严肃、很艰苦的事业,即使最有才能的人也得在创作上付出很大的代价。 |
C. |
《世说新语》记载,东晋袁宏随军出征,受命写紧急文书,俄得七纸,殊可观。 |
D. |
闻一多先生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
(3)试结合本文相关内容以及学习课文《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言》的体会,谈谈你对“创造的重要性”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理 财[注](节选)
王愿坚
访问胡行长,是为了给一篇革命回忆录补充材料。
红军主力长征了,一支不满200人的红色游击队,被敌人重兵围困在南方一片苦寒的山区里。他们餐风饮露、茹苦含辛地坚持着,从1934年到1937年,整整3年。胡行长就是当年那支游击队的供给部长、现在省人民银行的行长。我找到了他的家。这是一所平常的四合院,北房门口的向阳地里,有两个人在忙着。右窗下是个老头,正往一排花盆里浇水。盆里栽着些花不像花、菜不像菜的秧子。左窗前的一位,蹲在那里做煤球,做得那么专心,直到我走到他面前才发觉。
听我打听胡行长,他放下煤球,揩着手站起身,“叫我老胡吧。”他笑着说,一双眼睛清亮,炯炯有神。
“噢——,要抖落老账哩!”看了介绍信,老胡哈哈笑着,显然是个开朗爽快的人。他给我介绍了旁边的老李:李老根,做过地下党交通站长,游击战时,对于支持山上的斗争出过好大力。十几年没见了,这次他路过这,顺便把老胡三番五次要的东西带了来。
老李笑着和我握了握手,转身从屋里出来,手里攥着个钉着大红五角星的挎包,说道:“老胡这个人真是一个钱捏得出水来!”他打开挎包,掏出一个账本,冲着老胡一扬,板起面孔说:“咱俩还有银钱官司哩!你看,白纸黑字,”他揭开账本,找出一行,用手指戳着念下去,“‘4月8日,老根购粮,支洋980;吃饭打尖,铜元6枚。’6天只给6个铜子。6个!他要把我的喉咙捏断哩!”说罢,他抹了抹胡子,开心地笑了。
账本纸页发了黄,麻布面子也磨损不堪了。里面,一笔笔账目,日清月结,很是清楚。重见旧物,老胡露出激动的神色,“一点也不错,那时,敌人向山区反复开展了‘搜剿’。粮源断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勒紧裤带子,熬!究竟该勒多紧?我夜里想到天明。”
老胡拿着账本边念边说:
“‘17日,发出米24斤半’——每人减成2两。‘18日,发出米12斤4两’——每人只1两米,煮成饭还不够一口吃的。看着那一翘一翘的秤杆,眼眶子又酸又涩,我把秤杆一扔就去找政委了。
“政委正把洗净的野菜,一把把往清水里扔。我眼泪呼地涌出来了,说:‘政委,这米实在发不下去了。’
“政委头都没抬,厉声说:‘先把眼泪擦干!’沉默了好一会儿,他又说,‘发不下去就不发!前边还不知道有什么风风雨雨等着我们呢!咱们跟吃苦受罪没交情,可是它来了,咱也不躲躲闪闪。眼下,你觉得你很穷;可是照我看,你很富,你给全体同志吃了一副补药呢!肚子里的东西少了脑子里的东西——革命意志、革命精神可就越来越多了。’说到这,政委哈哈大笑。这回轮着他揩眼泪啦!……这番话着实使我开窍。”
老李这会说:“发2两粮时,有人已经光吃野菜了......”老胡忽然想起了什么,“对了,有实物为证。这次特地托老季找了几种带来。”
这时,我才知道盆里栽的不是什么奇花异草。“这叫苦麻菜,可以像牛吃草一样生吞活嚼。这叫苦栽,上好的猪草。那是野芹菜……栽起来,偶尔吃一点,它能教你看得远,想得透,学会对待富裕和贫困!”说着,老胡抱出一大把菜叶子,“这点栽不了的残余,咱们消灭它。承晔,来,拿去让妈妈洗洗!”
屋里跑出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接过菜叶子跑走了。
望着那蓬在红领巾旁微微颤动着的翠绿的野菜叶子,我心头热乎乎的。
当我怀着一种感激和激动的感情,喝着那碗苦涩的野菜汤时,我已经忘掉了到这里是为了采访,倒像跟他俩一道坐到那浓密的山林里了。
(有删改)
[注]《理财》讲述了胡行长等人在革命和建设时期节省开支、求存图强的故事,节选的这一部分与“账本”有关。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讲述的革命往事发生在1934-1937年南方红军游击战争时期 |
B. |
老李戳着账本强调6个铜子,表明他一直记恨着老胡当年的行为。 |
C. |
第二次写盆栽,列数野菜名,有助于读者捕捉人物性格的闪光点。 |
D. |
结尾部分“我”“心头热乎乎的”,是因为感受到革命精神在延续。 |
(2)主人公老胡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3)政委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请结合下面这句话简要分析。
眼下,你觉得你很穷;可是照我看,你很富,你给全体同志吃了一副补药呢!
(4)小说中“账本”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本文与课文《我的叔叔于勒》都以回忆往事的角度来叙述故事。请运用你的学习经验,尝试从情节安排或主题表达方面,简要分析本文这样写的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桂圆
李春华
ㅤㅤ家乡的北边是蒙山,东边是沂河,距离临沂有30公里。村里有条古道,老辈人说是古驿站。就凭大街两边一排排古色古香的店铺,便知昔日的繁华。
ㅤㅤ太爷爷从祖上接手“惠仁堂”中医大药房。从先祖到爷爷这辈,都思想开明,医术精进,救治乡邻不计其数,“惠仁堂”的名号,在十里八乡叫得响。谁承想,倭寇入侵,战火燃遍齐鲁大地,接着又是内战起硝烟。好在家乡有蒙山做屏障,兵家不愿光顾。
ㅤㅤ每年春秋两季,爷爷都带着家族男丁,到十几里外的蒙山采药。蒙山雾气迷蒙,像迷魂阵,让人猜不透到底藏着多少玄机。爷爷站在山顶,捋着花白的胡子说,蒙山四季分明,有山有水,是中药材的生长宝地。这里中药材有1005种之多,是天然的药材库啊,咱要用之于民……
ㅤㅤ每年冬天,爷爷都让我跟他睡,让我背诵古诗词和稀奇古怪的药材书,记得有《药性赋》《汤头歌诀》等。我最犯怵他脱掉我的棉袄掐着我的骨头问,这块儿骨头叫啥?哎哟喂,皮肉是滋溜滋溜地疼呀。他那架势,是想把中医栽进我的骨头里。我在心里叫苦,嘴上可不敢吭声。
ㅤㅤ我有事没事就去中药房,翻腾一层层的方格药匣子,摩挲圆圆的拉手。管家安叔人和善,笑眼眯成一条缝,透着暖意。我淘得满头大汗,他拿毛巾给我擦汗,又拉开中药匣子,摸出几颗土褐色、圆圆的干果。孩子,拿着,桂圆好吃哪。桂圆?我眨巴眨巴眼睛,迟疑一下。他点点头,示意我尝尝。我三下五除二,把褐黑色的桂圆肉扔进嘴里。呀!薄薄的果肉,真甜哪!我来回嚼着已是光溜溜的果核。嘻嘻,敢情药房也有好吃的。
ㅤㅤ每次,安叔从山里采购药材回来,药房就来一队马车。爷爷和安叔老远把车队迎进大院。安叔探出头,四下打量,“咣当”关上大门,跟着一溜小跑进了后院。
ㅤㅤ我顾不上那些事,药匣子太诱人了。我瞄着药房没人,溜进去直奔药匣子。拉开抽屉,抓一把桂圆,觉得不解渴。四下瞅瞅,又抓一大把塞进兜里,直到衣兜鼓鼓囊囊的,才跑出院子。我分给早就巴望着的小伙伴。我们嚼着桂圆肉,用桂圆籽砸着对方,桂圆籽撒了一地。我像个猎人,伺机瞅着药房,抽屉里的桂圆,成了我的猎物。逮着机会就装满衣兜,跟几个伙伴共享桂圆肉。我暗自得意,安叔没发现。我的胃口也大了,拿的数量也成倍增加。蹊跷的是,药匣子像个魔法盒,总有满满的桂圆。
ㅤㅤ安叔跟伙计赶着马车回来了。爷爷说,安叔去蒙山采药材,再送到临沂。当然,爷爷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就麻溜去了后院。安叔沉着脸跟爷爷小声嘀咕。我好奇地跟过去,母亲拽住我,我不情愿地跟着母亲回了前院。
ㅤㅤ我像不安分的鲤鱼,在炕上来回打挺。干脆蹬上裤子,披上褂子,刺溜下炕,穿过漆黑的前院,悄悄溜进后院。伙计举着火把,后院灯火通明。安叔正吩咐伙计装药材,马车上摞起了小山包。安叔带着几个伙计上了马车,马蹄敲打得青石板嗒嗒响,不一会儿,马车消失在黑漆漆的夜里。爷爷说,药材送到临沂一带的敌占区。
ㅤㅤ安叔他们回来时,碰上了国民党的散兵,要征用马车回乡。安叔和伙计哪肯,那帮兵痞举起枪托对他们一阵乱砸。幸好来了武工队,缴了散兵的武器,安叔和伙计才得以脱身。安叔鼻青脸肿的,胳膊也用纱布缠着,渗出斑斑血迹。我问,疼吗?安叔说,不疼,药材送到救急了,俺这不算啥!
ㅤㅤ安叔要回乡了,我跑进后院。他笑吟吟地拉着我。安叔,你别走!孩子,总要说再见的,没准儿哪天咱又见面了!他说的话,我似懂非懂。
ㅤㅤ安叔说:天不早了,回吧!明儿一早,俺就走了。我边回头边迈过门槛。
ㅤㅤ桂圆甜吧?安叔神秘地笑了,在我头上轻抚了一下说,往后啊,好吃的多了,日子甜哪。我做个鬼脸,吐吐舌头,笑着跑出后院。
ㅤㅤ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政府召开隆重的表彰会,授予爷爷一块“岐黄①传薪火 悬壶济苍生”的牌匾和一枚“支前模范”奖章。颁奖人竟是安叔。
[注]①岐黄:岐伯和黄帝,相传为中医之祖。后以“岐黄”为中医医术的代称。
(选自《青岛文学》2022年第1期,有删改)
(1)选文巧设伏笔照应,请写出与画波浪线句子相照应的语句。
伏笔:咱要用之于民
照应:____________
(2)结合选文内容,写出画横线句子的言外之意。
①桂圆甜吧?
②往后啊,好吃的多了,日子甜哪。
(3)选文中的“我”是个孩子,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电视台拟制作主题为“讲好中医故事,传承红色精神”的节目,向社会征集相关素材。“岐黄传薪火 悬壶济苍生”牌匾的历史内涵切合节目主题。请你代“惠仁堂”的传人写一段话,向电视台推荐这块牌匾。要求:结合选文内容,紧扣节目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善读无字之书
齐夫
ㅤㅤ①周恩来早年曾题对联自勉:“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他告诫自己也劝诫人们:交友要有选择,要选良友、诤友;读书要注重实践,会读有字书,也会读无字书。
ㅤㅤ②书分有字书与无字书。有字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无字书是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是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会读书的人读有字书,也读无字书,既从书籍中学到知识,也向他人、向社会、向实践学习。古往今来,那些事业成功者绝大多数都既善于读有字书,又善于读无字书。然而,现实中常有人只重视读有字书而不善于读无字书,不能经世致用,容易纸上谈兵,脱离实际。只会读有字书而不会读无字书,就好比单腿走路,更行不远。因此,要善读无字之书。
ㅤㅤ③会交友,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可使视野胸襟开阔。朋友间相互促进,切磋琢磨,都歌颂了友谊的珍贵。现代的鲁迅与瞿秋白,陈寅恪与王国维,也是惺惺相惜,情同手足,获得了友谊和事业上的双赢。
ㅤㅤ④善游历,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如果只知读书,不懂开眼看世界,不易消化,更难吸收。李白在《嘲鲁儒》诗中写道“鲁叟谈五经,茫如坠烟雾”,其中的鲁叟就是读死书之人。走遍天下,广接地气,亲自参与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有字书与无字书结合起来,这书就算读活了。王阳明也是读书人,可他年轻时就遍走四方,留心地势地貌,了解民风民情,后来屡立战功,所向披靡。
ㅤㅤ⑤多经事,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王阳明曾说过:“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一个人经历的事情多了,也就成熟了,就会遇事不慌,做事有道,成事有方。
ㅤㅤ⑥入社会,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社会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也是一部无字大书。读书人只有主动从象牙塔里走出来,才能成为社会的主角而不是看客,顺势而为而不是被其裹挟。毛泽东有句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必进行社会调查,开座谈会,了解各方面情况。这其实是阅读社会这本更大更厚的无字之书,把有字书和无字书融会贯通,以便作出正确决策。
ㅤㅤ⑦如此,读有字书时学到的知识,要通过无字书来实践、检验;读无字书时遇到的困惑,要通过有字书解惑、升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万般事,驶万年船。人生当如此。
(选自《前线》2022年第10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
①段引用周恩来的自勉对联,意在引出既要会读有字书,又要会读无字书的观点。 |
B. |
②段把事业成功者和不善读无字书者作对比,突出了前者比后者更善于读有字书。 |
C. |
③段列举鲁迅与秋白、冰心与巴金等事例,论证了会交友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 |
D. |
⑥段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方法,论证了入社会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 |
(2)选文④⑤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
(3)小粤所在学校将到外地与某中学联合开展“走进田间”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他担心参加活动影响学习,不愿意参加。假如你是他的好朋友,请结合选文内容,劝他参加此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