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人体某细胞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各个阶段示意图,图中①~⑦为不同的细胞,a~c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 )
A.与①相比,②③④的分裂增殖能力加强,分化能力减弱 |
B.⑤⑥⑦的核基因相同,细胞内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不相同 |
C.②③④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 |
D.进入c过程的细胞,酶活性降低,细胞核的体积减小,代谢减慢继而出现凋亡 |
用32P标记了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后期,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和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
A.中期20和20、后期40和20 |
B.中期20和10、后期40和20 |
C.中期20和20、后期40和10 |
D.中期20和l0、后期40和10 |
以含(NH4)235SO4、KH231PO4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向大肠杆菌培养液中接种以32P标记的T2噬菌体(S元素为32S),一段时间后,检测子代噬菌体中的S、P元素,下表中对结果的预测,可能发生的是
选项 |
S元素 |
P元素 |
A |
全部32S |
全部31P |
B |
全部35S |
多数32P、少数31P |
C |
全部32S |
少数32P、多数31P |
D |
全部35S |
少数32P、多数31P |
下列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每个脱氧核糖均连接着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分子 |
B.每个DNA分子中碱基数=磷酸数=脱氧核糖数 |
C.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 |
D.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在外侧,中间为氢键连接的碱基对 |
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赫尔希和蔡斯做了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不能用32P、35S标记同一组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
B.噬菌体的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而大肠杆菌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
C.该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D.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经离心处理,沉淀物的放射性较高 |
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对此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是因为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 |
B.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论证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
C.探究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实验用到模型建构的方法 |
D.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转化的有效性与R型细菌的DNA纯度有密切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