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浣溪沙①
姜 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②西。打头风浪恶禁持③。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 ①离除夕还有五日时,作者返家,途中过苏州,经吴松,遂 作此词。②石塘:苏州之小长桥。③头:指船头。恶:猛,厉害。禁持:摆布。
(1)作者说“画船愁过石塘西”似乎此一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既是归家,你认为作者为何而“愁”?
(2)上片和下片的写景基调有什么不同?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后面的题。
烟
孟洋
湘流落日外,沙迥暮生烟。
杳杳千峰失,霏霏万壑连。
鹊翻知浦树,人语辨江船。
暗里猿声起,愁深夜不眠。诗中的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对其艺术效果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完成下面题目。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山中与元九书
元稹白居易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
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注〕元稹,字微之,世称元九。写此诗时元稹被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
(1)用一句话解释元诗的标题。
(2)白居易读了元稹的诗说:“至今每吟,犹恻恻耳。”结合元、白诗意,推断白居易内心“恻恻”的原因。
(3)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两诗画线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注:1.斗草:古代妇女的一种游戏。2.双脸:指脸颊。杜甫在《蜀相》中写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在晏殊的这首词中作者也写到了黄鹂鸟的声音——“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试结合原诗词,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词的下阕写人物,试简要分析青年女子是怎样的形象,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青年女子形象的。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点绛唇
[元] 张弘范
独上高楼,恨随春草连天去。乱山无数,隔断巫阳路。信断梅花,惆怅人何处?愁无语。野鸦烟树,一点斜阳暮。这首词的结尾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现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题目。
洞庭酒楼
[明]邝露①
落日洞庭霞,霞边卖酒家。晚虹桥外市,秋水月中槎。
江白鱼吹浪,滩黄雁踏沙。相将楚渔父,招手入芦花②。
【注】①诗人曾在南明朝廷任职,此时流亡在外。清兵已渡江,洞庭湖此时已落入清人之手。②据《吴越春秋》载,伍子胥遭难离楚奔吴,遇一好心的楚国渔父搭救,渡其过江;他潜身芦苇中,渔父送食物来,向苇中招手,呼他为“芦中人”。请简析第三联上下两句中“白”和“黄”这两个字的精妙之处。
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