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筦,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刬去。吏争曰:“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刬去,罪益重。吏止死,明府公宁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
邑民死丧,子弱、业破不能具葬者,易于辄出俸钱,使吏为办。百姓入常赋,有垂白偻杖者,易于必召坐与食, 问政得失。庭有竞民,易于皆亲自与语,为指白枉直。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治益昌三年,狱无系民,民不知役。改锦州罗江令,其治视益昌。是时故相国裴公出镇锦州,独能嘉易于治。尝从观其政,道从不过三人,其察易于廉约如此。
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且曰:“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樵曰:“易于督赋如何”?曰:“止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督役如何?”曰:“度支费不足,遂出俸钱,冀优贫民。”“馈给往来权势如何?”曰:“传符外一无所与。”“擒盗如何?”曰:“无盗。”樵曰:“余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由考得某官。’问其政,则曰:‘某人能督赋,先期而毕;某人能督役,省度支费;某人当道,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盗。’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对,笑去。
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为切。至于缓急补吏,则曰:吾患无以共治。膺命举贤,则曰:吾患无以塞诏。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继而言之,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狱无系民,民不知役 役:徭役 |
B.矧厚其赋以毒民乎厚:增加 |
C.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引:牵拉 |
D.止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绳:绳子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以易于挺身为民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B.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C.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D.易于必召坐与食今王与百姓同乐 |
用斜线(/)给文中打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
B.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
C.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
D.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2分)
(1)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4分)
译文:何易于说:“难道我为了保自己的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苦难?我也不让你们承担罪名。”(宁、毒、尔曹各1分,句意和表达各1分。)
(2)尝从观其政,道从不过三人,其察易于廉约如此。
译文:(裴公)曾经下到罗江去视察他办理公务,(看到他)带的前导和随从不超过三个,他就是这样清楚地知道何易于的廉洁俭约的。(观、道、廉约各1分,句意和表达各1分。)
(3)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
译文:皇上设立考绩制度来勉励官吏, 可是何易于仅仅考到中上级,这是为什么呢?(上下考、勉、止中上各1分,句意和表达各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题。
吴起传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与士卒分劳苦。文侯以吴起善用兵。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因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吴起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选自《史记••吴起列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君疑之,谢吴起谢:道歉
B、起事其子武侯事:侍奉
C、公叔为相,尚魏公主尚:臣娶君女
D、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捐:撤除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②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B、①起之为人,猜忍人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①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①然行之于楚②然睹促织,隐中胸怀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吴起“善用兵”和“刻暴少恩”的一组是
A①将而攻齐,大破之②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B①卧不设席,行不骑乘②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C①以为将,击秦,拔五城②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D①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②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进攻鲁国时,鲁国想用吴起做将军,又因吴起娶了齐国女子为妻而猜疑他。
B、魏文侯听说吴起贤明,又很有军事才能,就重用吴起为将军,让他率军进攻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C、公叔做宰相时,忌妒吴起,就向魏武侯进谗言,吴起害怕获罪,就离开魏国,马上到楚国去了。
D、吴起在楚国担任相职,申明法度,赏罚分明,裁减闲职,废除部分贵族爵位,触犯了王室大臣的利益,终于在楚悼王死后招致杀身之祸。
1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司马迁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充分肯定了吴起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其军事著作《兵法》在世上广泛流传。
B、借用吴起劝说武侯推行仁政,而自己在楚国行事刻暴少恩,说明“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的道理。
C、司马迁认为正是由于吴起行事残暴狠毒,缺少仁德,才招致在楚国的杀身之祸。
D、吴起既事鲁君,又事魏文侯、武侯,终事楚悼王,太史公认为他缺乏从一而终的忠君思想。
16、把文言文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⑵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 “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1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从此:自此以后
B.公子妄人耳妄人:狂妄的人
C.平原君乃免冠谢免冠:脱下帽子
D.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面目:脸色、面貌
12.下列各组句子,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B.今平原君乃以为羞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有敢为魏王使通者,
臣请为王言乐
13.对下列句子中“之”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 (指代魏公子“从此两人游,甚欢”)
B.以无忌从之游,尚恐不我欲也 (指代“毛公”、“薛公”)
C.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 (指代“秦日夜出兵东伐魏”)
D.平原君门下闻之 (指代平原君“固留公子”)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公子天下无双”的一组是
①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
②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③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④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
⑤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⑥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A.①②⑤ B.①④⑥C.②③⑥ D.③④⑤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陵君思贤若渴,他悄悄步行往见自处“博徒卖浆者流”的毛公、薛公,并成了二人的真正朋友。
B.信陵君所见的毛公、薛公被平原君斥为荒唐之人,这使信陵君改变了对平原君的看法,并整装离他而去。
C.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行为感动了平原君的门客,他们纷纷离开自己的主人而投奔到信陵君的门下。
D.魏国危急,魏王派使者往请信陵君,众多门客都不敢劝其归魏,只有毛公、薛公以大义相劝,使他离赵救魏。
16.翻译上面短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
(1)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
(2)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张巡字巡,邓州南阳人。博通群书,晓战阵法。气志高迈,略细节,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时人叵知也。开元末,擢进士第。巡繇①太子通事舍人出为清河令,治绩最,而负节义,或以困厄归者,倾赀振护无吝。更调真源令。土多豪猾,大吏华南金树威恣肆,巡下车,依法诛之,赦余党,莫不改行迁善。
安禄山反,(巡)遂起兵讨贼,从者千余。巡驰骑决战,身被创不顾,士乃奉巡主军。积六旬,大小数百战。当此时,王命不复通,大将六人白巡以势不敌,且上存亡莫知,不如降。六人者,皆官开府、特进。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率军士朝,人人尽泣。巡引六将至,责以大谊,斩之。
至睢阳,……有诏拜巡御史中丞。被围久,食尽,巡士多饿死,存者皆痍伤气乏。巡出爱妾曰:“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众,宁惜一妾而坐视士饥?”乃杀以大乡,坐者皆泣。巡强令食之,至罗雀掘鼠,煮铠弩以食。贼 知外援绝,围益急。众议东奔,巡、远②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且帅饥众行,必不达。十月癸丑,贼攻城,士病不能战。城遂陷,与远俱执。巡众见之,起且哭,巡曰:“安之,勿怖,死乃命也。”巡不屈,年四十九。
(选自《旧唐书·张巡传》,有删节)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④?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①繇:茂盛;通徭;通遥,远;通谣,歌颂;读yóu,由,从②癯(qú):瘦。
③远:睢阳太守许远。与张巡一起卫睢阳,被俘而死。④逆遁:预先逃跑。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被创不顾被:遭受 B.有诏拜巡御史中丞拜:授予官职
C.皆官开府、特进官:做官 D.吾恨不割肌以啖众恨:恨不得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所交必大人长者 B.①乃杀以大乡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①且上存亡莫知 D. ①不与庸俗合
②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13.下列加点词语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巡)气志高迈,略细节 B.大吏华南金树威恣肆
C.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 D.赦余党,莫不改行迁善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巡更调真源县令,一下车就诛杀豪猾大吏华南金;守睢阳,斩叛将六人;食尽,
杀妾以大乡;城陷被杀,保持了高尚的节义。
B.张巡“晓战阵法”,深知睢阳的战略地位,以创残之兵坚守孤城以蔽江南,阻遏了叛军的攻势;后来虽欲撤退,终因“帅饥众行,必不达”而只有孤注一掷和叛军血战到底。
C.安禄山反叛,身为真源令的张巡起兵讨贼,身经百战,被皇帝授予中丞御史,后来死守睢阳,城陷被杀,成为一代死节名臣。
D.张巡任清河令时“以困厄归者,倾赀振护无吝”而在坚守睢阳孤城时,导致人相食的惨 剧是为局势所迫不得已而造成的。
1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韩愈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章的行文语气看,曾有人对张巡、许远颇有微词,韩愈是文有所指,为张、许二人辩诬并赞扬了张、许死守睢阳的历史功绩。
B.文章从“守”与“弃”两方面谈论睢阳保卫战的利害关系,肯定了张、许死守睢阳对削平安禄山叛乱的重要意义。
C.韩愈从唐朝平叛的全局出发,精辟地指出睢阳保卫战“守一城,捍天下”的战略意义,赞扬了张、许以少胜多,力保江淮不失、天下不亡的历史功绩。
D.韩愈对睢阳保卫战“守”与“”的评说体现了文章开头部分中对张巡“晓战阵法”的评价。
16.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将六人白巡以势不敌。
(2)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阳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诫其子曰:“田事听此奴,必与同食。”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引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11.对文段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气任侠:意思是好逞意气,以侠义自任。
B.必与同食:一定让他跟你吃同样的饭,意为吃饭不要亏待他。
C.如朱家指:意思是说你朱家指教的那样去进言。
D.推刚为柔:变刚强为软弱,意思是说季布能伸能屈。
1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高祖购求布千金
B.乃髡钳季布,衣褐衣
C.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
D.夫忌壮士以资故国
13.下列句子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匿(于)濮阳周氏
B.置(之于)广柳车中。
C.滕公留(于)朱家饮数日。
D.朱家亦以此名闻(于)当世。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朱家侠义言行的一组是
①为气任侠,有名于楚。②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
③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④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
⑤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⑥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素以为人侠义著称,又是一位忠勇、善战的楚将。楚亡后,季布知汉王记恨前嫌,一度藏匿在濮阳同周家。
B.季布为表示自己得罪汉高祖是出于人臣之责、无意以汉朝廷为敌,才摧刚为柔,甘愿到朱家处为奴。
C.朱家不顾罪及三族,窝藏季布这个朝廷要犯并设法使他得到赦免,主要是出于侠义,也是为汉政权着想。
D.汝阴侯滕公向刘邦进言,是由于钦佩朱家的侠义,看重季布的贤能,更是为了维护朝廷的根本利益。
16.翻译I卷文言语段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①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
②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庾冰字季坚。兄庾亮以名德流训,冰以雅素垂风,诸弟相率莫不好礼,为世论所重,亮常以为庚氏之宝。司徒辟,不就,征秘书郎。预讨华轶功,封都乡侯。王导请为司徒右长史,出补吴国内史。……既当重任,经纶时务,不舍夙夜,宾礼朝贤,升擢后进,由是朝野注心,咸曰贤相。初,导辅政,每从宽惠,冰颇任威刑。殷融谏之,冰曰:“前相之贤,犹不堪其弘,况吾者哉!”范汪谓冰曰:“顷天文错度,足下宜尽消御之道。”冰曰:“玄象岂吾所测,正当勤尽人事耳。”又隐实户口,料出无名万余人,以充军实。
成帝疾笃,时有妄为尚书符,敕宫门宰相不得前,左右皆失色。冰神气自若,曰:“是必虚妄。”推问,果诈,众心乃定。进号左将军。康帝即位,又进车骑将军。冰惧权盛,乃求外出。会弟翼当伐石季龙,于是以本号除都督武昌,以为翼援。
冰天性清慎,常以简约自居。中子袭尝贷官绢十匹,冰怒,捶之,市绢还官。临卒,谓长史曰:“吾将逝矣,恨报国之志不展,命也如何!死之曰,敛以时服,无以官物也。”及卒,无绢为衾。又室无妾媵,家无私积,世人以此称之。
赞曰:季坚清贞,毓德驰名,处泰逾约,居权戒盈。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宾礼朝贤,升擢后进擢:提拔 B.由是朝野注心注:倾注
C.推问,果诈推:推举 D.敛以时服时:普通
13.下面6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庾冰“清慎”品格的一组是
①司徒辟,不就,征秘书郎。
②预讨华轶功,封都乡侯。
③冰惧权盛,乃求外出。
④冰神气自若,曰:“是必虚妄。”
⑤中子袭尝贷官绢十匹,冰怒,捶之,市绢还官。
⑥及卒,无绢为衾。又室无妾媵,家无私积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④⑤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庾冰认为靠宽宏是处理不好朝政的,所以他很注重威势和刑法的作用,
B.庾冰不相信星象之说,坚持勤恳努力按自己的意思来处理好人的事情。
C.庾冰恼怒次子借用公家丝绢的行为,气得打了他,并买绢来归还公家。
D.为了避开权贵者的权势,庾冰毅然主动地要求从京城外调去镇守武昌,
15.史书对庾冰所下的“赞语”与其所依据的史实,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坚清贞——据全文史实对庾冰的总评价。
B.毓德驰名——进号左将军……又进车骑将军。
C.处泰逾约——左右皆失色。冰神气自若。
D.居权戒盈——冰惧权盛,乃求外出。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亮常以为庾氏之宝。
(2)顷天文错度,足下宜尽消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