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o(17分)
寂静除夕夜
(1)每当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四起,绚丽夺目的焰火映亮夜空……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20年前的那个除夕夜。
(2)那是“文革”时期,父亲一夜之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
(3)消息传来,母亲当即昏厥,待醒来已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个母亲不知所措,她疯了。
(4)和美之家一下子抽去了两根顶梁柱,剩下的,除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姥姥,就是我们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了。
(5)日于的艰难可想而知。品学兼优的姐姐含泪放弃了学业——很快在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一天可挣得5分工。尽管如此.家里依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更痛苦的是,精神失常的母亲还时不时对这个破败之家来个毁灭性的摧残。她有个怪癖,平目安安静静不言不语,但只要一看见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后来由她误会成枪声),便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摔碗,直至声嘶力竭动弹不得。
(6)因此,姥姥常常嘱咐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在母亲面前流泪。
(7)春节临近了,按乡村规矩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早放鞭炮敬拜祖先,而除夕夜吃年夜饭放鞭炮则是永年好运的预兆。早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姥姥心力交瘁,万般无奈中将我们姐弟叫到跟前,吩咐道:“你们出去给家家户户磕磕头、说说好话看能不能过小年不放鞭炮,三十再放.省得.你母亲接二连三的发作,我实在是怕了。”
(8)于是,姐姐带着我们出发了。
(9)我们居住的院子前后约有九排七八十户人家。我们从头一排开始,每到一户姐弟四人便一字儿排开,齐齐下跪,告诉她们母亲的病情,乞求他们少放一次鞭炮。就这样我们不过走了十多户人家人们便一传十,十传百,再后来家家户户都陆续出来人了。围拢来的乡亲说什么也不让我们下跪,一位年长的大妈抱起我,含泪道:
(10)“苦命的孩子,我们都晓得,不用磕头了,我们不放鞭炮,一个也不放。”
(11)我牢记着姥姥的叮嘱,拼命忍住泪水,然而,我却分明看见,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
(12)小年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
(13)三十那天,吃过晚饭后,姥姥便领着我们着手准备即将面临的灾难。先是将乡亲们偷偷援助的家什一一转移到母亲够不着的地方,然后让年幼的我上床休息,他们四人则和衣而坐,围着小火炉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
(14)那一夜好长好长,躺在被里的我怎么也睡不着。只听姥姥轻声吩咐8岁的二姐守前门,11岁的哥哥守后门,她和姐姐则设法招架母亲,二姐和哥哥的任务是坚决别让母亲跑出屋。
(15)时间一分一秒地慢慢过去,我终于熬不住睡着了。
(16)也不知过了多久,公鸡的啼呜声将我唤醒。那一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始终未曾响起,整个村庄一夜鸦雀无声。好心的人们为了不让我们这个风雨飘摇之家雪上加霜,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也没放鞭炮。
(17)以后的日子好过得多,被判刑15年的父亲只关了一年便得以平反昭雪。父亲出狱前母亲奇迹般康复了。再后来政府又补发了父亲的工资,并将我们全家迁居城镇,就此我们告别了那一方乡土,告别了那些善良的人们。
(18)20年过去了,岁月的流水冲淡了许多记忆,但是,那个寂静的除夕夜却令我永生难忘,乡亲们善良的义举时时感染着我。熟识的人都说我特富同情心,因为我被乡亲们关爱过。我深深懂得,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一如我,一如我们全家。
(19)我再次遥望远方,默默祈祷:
(20)愿你们永远平安。.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叙主要事件。(4分)
.(13)段写我们一家人“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这个灾难是指什么?(4分)
.结合文章内容填空。(4分)
①“寂静除夕夜”那件往事对我的影响是 。
②文章最后两段的祝愿,表达了“我”对乡亲们 。.(1 8)段写“我深深懂得……”我懂得了什么道理?(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第一美德
那天我去商场购物,人不多,队伍却始终停滞不前。我向前望去,看到一个衣着整齐的年轻女孩站在柜台前刷卡,她刷了很多次,可是每次刷卡机都无情地拒绝她。
“看上去那是一种福利卡,”我身后的男人咕哝道,“年轻人四肢健全却依靠福利养活,为什么不能像其他人一样找份工作呢?”
年轻女孩循声转过头。
“对,是我说的。”我身后的男人手指自己。
那个年轻女孩立刻涨红了脸,眼泪几乎流下来,她立刻扔下福利卡,低头跑出商店,在人们的注视下很快消失了。
这一幕使我联想到自己,自从十年前我得了癌症,就一直在使用政府救济的粮票买食品,陷入困境的人有什么办法呢?这也使我学会,当你不了解一个人的真实生活的时候,就不要评判什么。
几分钟以后,有一个小伙子走进商店,他向收银员打听那位女孩,收银员说她已经弃物而走。
“我是她的朋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小伙子焦急地询问大家。
人们好奇地聚拢过来。
“我说了一句愚蠢的话,因为我看到她使用福利卡,这种事我本不应该说出来的,很抱歉!”我身后的男人说。
“哦,真糟糕。事情是这样的,她的哥哥两年前在阿富汗遇害,留下三个小孩,不得不由她来照看抚养。她今年才二十岁,单身一人,却要养活三个孩子。”他用坚定的声音告诉每个人。
“没想到,今天发生了这种事。”小伙子不安地晃动他的双手。“这是她想买的吗?”他指着女孩的购物车问收银员。
“是的,先生,可惜她的卡无法使用。”收银员说。
店中一片沉寂。
“你肯定知道她住在哪里吧?”我身后的男人突然问小伙子,同时挤到队伍面前,掏出他的钱夹,把信用卡交给收银员,“请用我的卡结账吧,一定!”
收银员接过他的卡,开始为年轻女孩选购的商品结账。
“稍等。”他转身拉过他的购物车,把自己的一部分食品放进了女孩的购物袋里,“是的,”他对大家说,“我们现在要多养三个孩子了。”
一位女士走过来,把一只火鸡放进了女孩的购物袋里,然后三个、四个,更多的人纷纷从自己的商品中挑出几样,悄悄放进了女孩的购物袋里。
“先生,您是个好人!”小伙子感激地说。
即使你的双眼看到“真实”,但生活的真相也许并非如此。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所说:控制自己的嘴是人类必须学会的第一个美德。找出点名明文章主旨的话并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文章画线部分插叙“我”的情况,有什么用意?
小伙子介绍了女孩的情况后,“店中一片沉寂”,这是为什么?
文中的女孩和那位“我身后的男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女孩:
“我身后的男人”: 读了本文之后,你获得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阅读张迪安《碗》,完成小题。(共15分)
①我家的瓷碗,已经很久没有换过了,它不甚惊艳,但看起来却很有家的味道。沾过胖乎乎的饭粒,装过令人垂涎欲滴的黄焖鸡,挨过竹筷子的碰,受过铁调羹的敲,淋过柠檬味道的洗洁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家的碗敛藏了所有生活的味道。
②端起碗吃饭的时候,眼睛从碗的弧形边缘处打量着同桌吃饭的家人们,有的吃得慢条斯理,有的狼吞虎咽,有人嗜辣,有人爱甜,虽然形态各不相一,然而饭香氤氲,洋溢在每个人脸上的都是幸福。
③七月的一天,新闻里播报了一起火车追尾事故,死亡惨重。端着饭碗的我,浏览到相关信息时,忽然觉得饭菜难以下咽。有多少正在家里守候儿女归来的父母在听到这则消息时,震惊地摔碎了手中的碗;有多少家庭从此都要空上一副碗筷出来,等待那个永远回不了家的人……碗中的饭在此时变得格外冰凉。
④餐桌对面的空饭碗里是否会有这样看不到的留言:我从远方赶来,特意坐了动车,只是为了能早一点看到你,握住你温暖的手,和你坐在一桌吃饭,相互对望,筷子会在夹菜时碰到一起,我想要尝尝你的手艺有没有进步,我的妻子。然而抱歉,我无法归家,原本热乎乎的饭菜凉了又热,你还是等不到我,原本给我盛饭用的小白碗,如今是否接满了你的泪水?
⑤碗筷坠地时破碎的声音中是否能追寻到这样触不到的思念:我放假第二天就跳上了火车,一学期没有见到您了,我想您包的茴香饺子想得要发疯,坐在动车上每过一座城市就给您发一条短信,我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近了,我的妈妈。天遂人愿的事情总是如此少,原谅我,妈妈,这顿饭又要您自己吃了,我的灵魂永远停在这铁轨上了。家里地上那个打碎的碗,您收拾的时候可千万要小心啊,不要被碎片划伤了手,我知道您的心在滴血。
⑥冷冰冰的陶瓷碗里有没有留下这样一段温热的话语:终于能见面了,我想你想得睡不着觉,这次我给你买了很多的礼物,吃的、玩的,还有一只很漂亮的小碗,以后用这个喂你吃饭吧,我不在家的时候,你有没有听爷爷奶奶的话,如果我回来发现你没有长胖,我可就生气啦!对不起,对不起,宝宝,妈妈……回不来了,是妈妈不好,以后再没有妈妈给你端你最爱吃的鸡蛋羹了,宝宝的小碗再没人能暖热了,以后……以后……再也看不见汤匙那边妈妈的脸了……宝宝,你别哭呀,我和你道歉好不好?
⑦死亡人数至今未明的事故,牵挂着多少人的心,上面的故事会在多少家庭里发生?打破的碗有多少?空出来的碗筷有几双?原本盛满佳肴的小碗,如今被苦涩填满,原本幸福的家庭聚餐,成为了最煽情的催泪晚会。
⑧最近的新闻上报道说,故宫也打破了一只碗,一只价值连城、举世无双的宋代哥窑碗。霎时间举国上下的媒体都把闪光灯对准了故宫。给予追尾事故的目光就此被转移。同样是碗,王公贵族家的和平民百姓家的果然是不能比,有哪家媒体统计过,时至今日,追尾已经欠下了多少顿团圆饭?
⑨宋代的哥窑碗自然很贵重,然而平民家庭里的碗也很贵重。一餐一饭,一只碗也可能陪伴人终老,看到碗角的磕碰也许就能想起某次晚餐上发生的趣事,摸到碗沿的弧度就能回想起母亲盛饭时手掌的温度,一只碗里的记忆又是多少钱可以换来的呢?
⑩打破一只碗,咣当一声,惊醒了多少美梦?一地碎片划破多少现实?捡起碎片,手掌划破,流出的是多少人的泣血哀歌?触感冰凉,多少家庭从此以后就要冰冷度日?打破的碗,你我都无法再将其焗上,只有午夜梦回时,那只碗才会回到当初的温暖。下列对选文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从细小的“碗”入手,巧妙联系,以小见大,角度新颖。 |
B.第⑦段和第⑩段中一连串的问号表达了作者的无比哀痛,同时也引发读者的深深思考。 |
C.第⑨段两个“贵重”的含义不一样,前者指举国上下对它很关注,后者指它满载亲情。 |
D.文章语言自然流畅,一些排比句式和排比段落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
联系文章和生活,谈谈你对“我家的碗敛藏了所有生活的味道”的理解。
把第④段中的“我”改为“他”,“你”改为“妻子”可以吗?为什么?
说说第⑧小节划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联系文章内容,理解第⑩小节划线句的深刻含义。
阅读叶圣陶《苏州园林》选段,完成小题。(共13分)
①我国的建筑,从古代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②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③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④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苏州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但是都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无穷的景致。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1)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2)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下列划线的词语删除后对句意影响不大的一项是【】
A.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
B.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
C.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
D.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
1997年,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请根据下列材料,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世界文化遗产。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2011年,杭州西湖申遗成功,网民们都担心西湖周围的地价、房价又要迎来新一轮的“高潮”。法国雪铁龙公司在中国万里长城拍摄汽车广告,该广告在法国某电视台播出后,招致无数电话怒斥:“我们法兰西民族是有着悠久文明传统的民族,怎能为了拍一个商业广告,竟让汽车爬上人类文化遗产!”该广告从此被束之高阁。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下面问题。
一个寻找死亡的年轻人
周涛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他很忧郁,总觉得自己生活得太不幸。他从来没有愉快过,更没有笑过,总是皱着眉头,阴沉着脸,头发长得很长他也不剪,懒得做任何事。
他曾经跟一位画师学过画画,他很聪明,只学了三个月,就掌握了不少的技巧。第四个月,他离开了画师,说:“这玩艺儿没什么可学的!”
他又跟一个商人学习做生意,他仍然很聪明,只学了半年,就碰上了一次好运气,他发了财,赚了不少钱,到第七个月,他离开了商人,说:“这玩艺儿也没什么可学的!”
第三次他遇到了一个哲学家,他跟哲学家学了一年,他觉得悟透了人生的道理,那就是一切都没意思,一切努力最终都会被死神一笔勾销。他认识到死是最伟大的,只有死才是永恒,除此之外,一切都是短暂的。
于是他离开了哲学家,准备寻找一个他最满意的地方,然后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他走啊,走啊,走了很多地方,都觉得不是理想的自杀地。后来,他来到了昆仑山下的一个林子里。
“很好。”他心想,“这个地方是最合适的位置,位于昆仑山下就算到了极地,空气干燥,流沙移动,可以免于尸体腐化,说不定能成为木乃伊保存后世,何况这里人烟稀少,死后可以清静免除尘世喧嚣。”他想好了,准备就在这地方安息长眠,明天就上吊。
第二天,他来到一棵500年的核桃树下,正准备死,碰到一位白须垂胸的老人,老人正吃力地搬一辆陷进水渠里的毛驴车轮子。看见他站在树下,便对他说:“年轻人!你站在那里干什么?为什么不来帮我一下?”
年轻人觉得老人的要求是合理的,就跑过去帮助他搬车子,他想搬完了车子再死也不迟。等到搬完车子,天已经快黑了,老人一定要感谢他,留他吃饭。他推辞不掉,心想,吃完饭再死也不迟。
就这样,老人不断地请他帮助,植林带不然流沙就会埋掉房屋啦,修水渠不然庄稼就会干枯啦,种葡萄不然夏天院子里就没地方乘凉啦,一件事又一件事,年轻人没有理由推辞,只好干下去,一天天推迟死期。
秋天的时候,老人对年轻人说:“你不是一直要死吗?对不起,为我的事耽误了这么久,你可以去死了。”
年轻人看着这块美丽的田园,林带,葡萄架,堆满粮食的谷仓,长满了绿草的水渠两岸,还有新盖的房子,盛开的花圃……这一切,全都和自己的汗水有关系,让他舍不得了。
他决定不死了,和老人好好地活下去。
他又画开画了,画得非常好,而且他会做生意,卖画赚了不少钱。最后他开始总结和思考这里的人生意义,准备写一部哲学着作,题目就叫《福乐智慧》。
据说,这个年轻人现在还活在世上。—— (选自学林出版社《山河判断·大西北札记》)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内容。
文章极力铺陈年轻人眼中田园、林带的美丽的作用是什么?
说说你怎样看待文中“老人”这一形象?
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垂柳
李辉英
①每当搭乘3路巴士行经花园道电车站旁边时,只要向路西扫上一眼,便必然会接触到某座楼下的两三株垂柳。诚然不错,只不过是两三株垂柳,又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
②大惊小怪的地方当然没有,不过那两三株垂柳特别容易引起我的好感,却是真的。亚热带的香港,老榕树小榕树比比皆是,想去发现几棵柳树,虽不能说是难过大海捞针,但想找得到毕竟不太容易,而垂柳,就更不多见了。
③家乡是个树木之乡,大多是榆树、桦树、杨树和柳树,特别是柳树,在小路边、河岸旁一些荒地上,它总是生长得郁郁葱葱的。房前房后,村里村外,也必定有绿柳满布,蔚然成林。
④幼小的时候,还不曾养成爱护树木的美德,一到了三春季节,常常找上了柳树,给它平添了麻烦,不,还不如说给它带去了无妄之灾更为好些。我们三三五五的乡下孩子,把垂柳的嫩枝折下来,然后把枝上的嫩皮三拧两拧,抽出了枝木,剪成了小段,那圆圆的柳皮,便可以当成小喇叭一样,由每个含入口中的人吹出来一些声音。我们管它叫"哨子","哨子"有粗有细,有长有短,你吹我也吹,像是一个交响乐团。
⑤这交响乐团的演奏,当然不会收到美满的效果,可怜那些柳枝,平白受了伤害,地面上有的是残叶和断枝,现在回想起来,真够揪心的了。
⑥柳树在我的家乡,不但是最为普遍的树,也是极容易生长的树。一棵柳树,特别是古老的垂柳下面,它在乡下常常是人们歇脚午睡的好地方,垂下的柳条慢慢地拂动,替你赶走了人间最讨厌的苍蝇。
⑦垂柳成林,正像是一种倒挂林。春天当柳絮抽芽的时候,枝条上满都是白白的絮芽,白中带绿,绿中带黄,活像开了一些小朵的白花。等到柳絮飞遍原野的时候,像满天的棉花,又像满天的白雪,而树下又是碧绿的田野。
⑧记忆犹新的与垂柳有关的往事,莫过于幼小时候在乡间的打秋千了。乡下孩子有乡下孩子的创造,我们早已习知把两条垂柳的枝条,扎结成U字形,人往那结好的枝条上一坐,你推我推,秋千就打了起来,一棵垂柳,可以结出两三副秋千。
⑨由于家乡的垂柳随处皆是,也就和它做了很好的朋友,兴致高的时候,还会爬到树上掏鸟雀呢。花园道上的垂柳,似乎并不太高,不是垂柳,都大有可能的。我只是凭坐在巴士中匆匆地一顾,从不曾走上前去看个真切,认错了树,也是不足为奇的。我倒想,拣一个假日,走上花园道去,亲自察看一番,是不是垂柳也就水落石出了。家乡的柳树,此时叶尽树枯,此间的垂柳得到了地利,仍然绿柳浓阴。从情理上讲,南方的柳树也许比北方的柳树幸运一些吧。
——选自复旦大学出版社《20世纪中国散文英华》(台港澳卷)垂柳身边的趣事记忆犹新,除了在古老的垂柳下歇脚午睡外,还有哪些趣事呢?它们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细读第④段中制作口哨的精彩细节,品味富有语言表现力的动词的作用。
文中对柳絮的描写运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展开联想与想象,试写出一两个有关柳絮的比喻句。
试对第⑤段做点评批注,说说你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