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今画坛,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仿佛批评家是隔夜的麻辣汤,全部变了质。这实在是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我结识的批评家,几乎都是爱读书爱思考的高手,几乎都是有正义感的人物,也是自强不息的奋斗者。作为批评界的一员,反躬自问:画家蔑视批评家,肯定是有原因的。
画是有形的诗,讲究直觉与意境。批评是无形的思,侧重理性与逻辑。诗与思是宿敌。柏拉图要把诗人逐出他的理想国,诗人对他也没有好感。儒家诗圣杜甫“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诗句,被儒家思想家朱熹颇为不屑地批评说:“道它作甚?”言下之意是很无聊很没有意思。
书面语言限制了批评的表达。语言表达的障碍,言不由衷是态度虚伪,词不达意是水平欠佳,言不尽意是效果有限。“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意思是话语不能贴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于是周文王借用卦象去传达。卦象的延伸就是画,东汉刘熙解释说:“画,挂也。”古文挂、卦,音同义同而形似。这意味着古人认为画画比说话优越。
批评文章通常是即兴的随笔,与写意画相通。写意画家的作品,不经意的败笔很常见,如同颜真卿打叉画圈的行书或黄宾虹的乱笔,感觉很自然。批评家的文章却不能有败笔。批评家如果引经据典,会被讥之为卖弄;不引经据典,批评就成了知心话,说多了则假。这样的文本,又会被认为没有深度。如果形而上地议论,画家便指责批评家不会细微地体味作品。在怀有一流技术的画家看来,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普通画家看批评家,也会像老公看老婆,越看越难看。
广义的批评既有指责,也有赞赏。凡是自大的画家无不希望批评界赞赏自己而指责他人。于是,偏重赞赏的批评,除了当事人之外,会受到画坛广泛的排斥,斥之为吹捧。反之,对于批评界的指责,画家又以外行为由加以抵制。
批评文章如果是艺术品的说明词,就降格为应用文。批评文章如果把作品视为直观的现实,就成了社会学、文化学的业余议论。批评家如果把作品作为解释的容器,可以装进不同的观念,画家会质疑:那我在那里?
晋唐以来的价值观,看重的是文章,其次是书法,最后是绘画。而今反过来了:画最值钱,书法其次,文章最贱。按照市场价值,名人一篇文章的稿酬,相当于书法名家在宣纸上写一撇或名画家在画上滴一点。批评家与画家在社会回报上失衡,造成两者之间不平等的关系,画家怎能不看轻批评家?
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评家为了混稿费,文章越写越长。一个二三流画家的几件庸作,批评文章动辄几千字,比苏东坡评论二王、张旭、怀素、颜真卿、王维、李思训、吴道子等名家的文字加起来还长。不长就不学术的西式文本摧毁了一字千金、字字玑珠的传统,怎能让人器重?
大画家都是有思想的人物,如果涉足批评,肯定比很多批评家高明。又由于轻文重画是全社会的综合态度,致使进入批评界的一流人物实在是太少。就凭你那几个筋斗翻来翻去,他能看得上眼吗?
批评界的内斗削弱了自身。进入学术的前沿地带,批评界的老同事老朋友也很难形成共识,价值判断往往不一致甚至南辕北辙,容易发生冲突,让外界产生一盘散沙的印象。
彭德《画家为何轻视批评家》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画家轻视批评家”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画是有形的诗,批评是无形的思,诗与思是宿敌。
B.书面语言限制了批评的表达,话语往往不能贴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
C.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不会细微地体味作品。
D.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评家为了混稿费,文章越写越长,无法让人器重。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文王借用卦象去传达思想,卦象的延伸就是画,没有卦象就没有画,卦象其实就是画的起源,或者说卦象就是最早的画。
B.批评文章应是对艺术品的评价,但如果只是对艺术品的客观介绍,那就降低了批评文章的品味,成了应用文。
C.从价值观上看,当代的书画价值要远远高于文章的价值,这和晋唐以来中国长期形成的价值观截然相反。
D.大画家都是很有思想的,如果他们能写批评文章,一定会提高批评文章的品格,但是现在真正写批评文章的一流人物实在太少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其结果是批评文章越来越被画家轻视。
B.画家的作品可以有不经意的败笔,批评文章则不允许出现败笔。
C.画家总是希望批评界赞赏自己而指责他人,这无疑增加了批评的难度。
D.批评文章应学习一字千金、字字玑珠的传统,不应盲目效法西式文本。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未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2分,每小题4分)
2010年,“东方主义”话语方式改变的契机
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的西方文化理论,是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所谓“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由传教士开始,随着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扩大,到19世纪定形,建构成一种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学生,向全球扩散,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就是强弱不对等所造成的。强者对弱者永远有说三道四的权力,反之则不然。它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弱者会被教育得产生“自认劣等意识”。
东方民族里,对“东方主义”的反省,伊斯兰知识分子较有成就,但也较为悲观。英国学者透纳曾经指出:“东方主义的终结,必经视野和典范的巨大重塑,但这种知识的重建只能产生在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出现主要改革的条件下,经济的改变需要权力的改变。”而显然今天的伊斯兰世界无法拥有这样的条件。退而求其次,透纳希望人们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精神的冷静与慷慨”,抛弃“东方主义”赖以存在的人们自认劣等的前提,但这种话说得容易,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慷慨不挑剔,那不是千难万难?
而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与伊斯兰世界相比,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在17世纪时中国犹为世界最富裕的国家,而后即每况愈下,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中国人均所得只有欧洲的0.75%,对人说三道四成了西方理所当然的特权,中国似乎有一种“中国性”这种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乃是中国落后、停滞的原因。
但这种情况近年来有了改变。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美国专家在谈到亚洲新秩序时开始有人提出中美“共管”,这就是现实权力改变所造成的自然结果。真正值得体味的,乃是弱者现实权力的改变,它必然会向话语权这个方向渗透。于是2009年《时代》杂志肯定起中国来,并认为中国的高瞻远瞩、重视教育和孝道等五点可堪借鉴。
话语的改变除了涉及权力外,也和话语双方的主观期待有关,因此外国的说法变了,是否希望中国慷慨地拿出外汇来帮忙?或是希望中国在减碳上让步?这些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只知道西方对中国的说法变了,这只是个开始。西方的“东方主义”说法流传长久且已建制化,要真正实现对异文化的尊重,非好几个世代不可。西方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可以欣慰,但大可不必志得意满,西方和中国一样,要努力改变的多着呢!此外,西方对中国的话语方式逐渐改变,至少等于瓦解了中国的“自认劣等的意识”。往后中国人,特别是学术文化界脱离了“东方主义”的诅咒,已有可能更客观地对待自己。
下列关于“东方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方文化理论中,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
B.“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是强弱不对等造成的。
C.弱者“自认劣等意识”的存在,使得“东方主义”话语方式建构成了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
D.“东方主义”作为一种强者对于弱者的话语方式,它是由传教士开始,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学生等途径向全球扩散的。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今天的伊斯兰世界依然无法改变自身在“东方主义”话语方式中的处境。
B.英国学者透纳认为,经济的改变要以权力的改变为前提,只有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出现主要改革,“东方主义”才能够终结。
C.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于伊斯兰世界,中国似乎有一种“中国性”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它造成中国的落后、停滞。
D.西方对中国的说法变了,和西方国家的主观期待也有关系,西方国家有何企图,我们不得而知。

下列对本文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精神的冷静与慷慨”,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不挑剔,这看似困难,实则容易。
B.西方对中国的话语方式的逐渐改变,使中国人不再有“自认劣等的意识”,并能够更客观地对待自己。
C.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了,西方开始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比如《时代》杂志对中国的肯定,这说明弱者现实权力发生改变必然会向话语权方向渗透。
D.西方的“东方主义”说法流传长久且已建制化,要真正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还需要很长时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高中文理分科是否应该取消
有权威人士日前表示,文理分科降低民族整体素质,导致国人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应立即组织专家进行取消高中与高考文理分科的论证。高中阶段文理分科是否真的到了必须取消的地步?
在高中教育阶段围绕课程设计、教学实施、高考制度以及高校录取等方面,我国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系列化举措。其中,高中阶段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更是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对此,一直有观点认为,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影响高中学生完整的人格建构。
类似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和现实意义。但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高中阶段的学生发展已显现出个性差异。这一时期的学生,受家长、教师、社会传媒等多方面潜在因素的影响,已开始形成并具有了一定的职业意识,这种意识会影响其对未来社会角色作出尝试性选择。而对未来社会角色的考虑,又很大程度上会体现在学科学习上;加上现行的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指引,对文理学科各有所偏好和侧重也就显得很正常了。
而从人的智能发展角度来看,每个个体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能结构。这也意味着,每一个高中学生的多元智能是有差异和偏向的。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已有智能基础上自由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点和内在目标。忽视个性发展,让所有学生接受同样模式的教育,绝不是教育公平的体现。在这一点上,全社会也已达成了基本共识,党和政府也多次发文强调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明确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差异化发展。
就现实的教育情况来看,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仍有非常大的区域性差异。特别是在一些农村高中,课程、教学、教师等资源明显不足,客观上带来了学生在文理学科学习上的选择偏向。如果完全取消文理分科,在现有教育资源尚不均衡、不完善的情形下,我国高中教育体系的内在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势必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分科性的专业人才仍是社会的主要需求,同时也是最能见成效的培养对象。此外,文理分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高中学生集中精力为大学的专业学习打下扎实基础。“一刀切”式地取消文理分科,尽管学生接触到的学科知识会更广,但也可能导致“浅而不深”,影响学生的持续学习与发展。
概而言之,并不能说取消分科,就能完全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如果硬要改动,势必连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以及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也要一起进行。
总之,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只有当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丰富起来时,我国高中教育阶段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教育才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只有当包括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在内的教育整体改革逐步完成时,全面取消文理分科方可说水到渠成。
(选自2009年1月19日《解放日报》,有删改)
从本篇文章看,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有哪些积极意义?
作者为什么说“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说理的?请简要说明。
本文作者认为对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持慎行、缓行的态度,有人认为不应该取消高中文理分科,也有人认为应该尽快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对此,你怎么看?请就你认同的一种看法进行探究。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实施文理分科会导致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影响高中学生完整的人格建构,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和现实意义。
B.显现出个性差异的高中学生,受家长、教师、社会传媒、现行的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文理学科各有所侧重显得很正常。
C.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差异化发展的角度看,忽视个性发展,让所有学生接受同样模式的教育,绝对不是正确的做法。
D.文理分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武断地取消文理分科,可能导致学科学习“浅而不深”,影响学生的持续学习。

E.为确保高中教育的有序发展,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即使取消文理分科,也不能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每小题6分)
一切归功于人民
——温家宝总理中外记者招待会侧记
新华记者 孙承斌 翟伟 李斌  
“本届政府工作走过了四个年头,它告诉我们,必须懂得一个真理,这就是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
3月16日上午11时,人民大会堂三楼大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这里会见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真切、简短的开场白,让人们再次领略了总理的赤子情怀。
近一个小时前,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会表决通过政府工作报告。这是全国人大连续第四次高票通过他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
大厅内,鲜花吐艳,灯火辉煌。中外记者用热烈的掌声,向中国总理致意。
会场外,亿万百姓通过电视、广播等,收看、收听着现场直播……
“必须秉持一种精神,这就是公仆精神。政府工作人员除了当好人民的公仆以外,没有任何其他权力。”温家宝的这句话,正是党和政府与人民心心相印的真实写照。
“一个船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面对中外记者,温家宝形象地说明了改善困难群众生活的重要性。
“解决民生问题是要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这就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推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什么叫快乐?我可以借用诗人艾青的一句诗:‘去问开花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
温家宝话音刚落,掌声立刻响起。
农民工忘不了,在总理的关心下终于讨回工钱;被艾滋病夺去亲人的儿童忘不了,大年除夕温爷爷和他们一起吃饺子、迎新年;建筑工人、乡村医生、出租车司机忘不了,中南海向基层群众敞开了大门,总理把他们请进会议室,听取对政府工作的意见……
“我们改革和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这就需要解决民生问题。”温家宝如是说。
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实施积极就业政策,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温家宝掰着手指,向中外记者一一阐述当前应加快解决的四大重点民生问题。
从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到出台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具体政策;从实现城市困难群众的应保尽保,到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农村1.5亿孩子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到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份份沉甸甸的“民生清单”,清晰记录了本届政府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不懈努力。
时间在飞逝,答问仍在热烈进行……
政治、经济、社会,内政、外交、国防,近两个小时里,温总理对11个问题一一坦诚作答。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不必评功摆好。我的脑子里充满了忧患。”面对政府工作取得的成绩,温家宝十分冷静。
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在分析中国经济面临的几大问题后,温家宝坚毅地说,任务“虽然十分艰巨,但是我们抱有信心”。
直面挑战,毫不退缩。总理坦诚、自信的回答让在场中外记者频频点头。
信心来自人民,力量来自人民。会前,网民向总理提的问题超过了100万条,点击人数超过2 600万人次。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我从群众的意见中感受到大家对政府工作的期待和鞭策,也看到一种信心和力量!
(选自2007年3月17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联系全文,谈谈为什么温总理面对政府工作取得的成绩时说“我的脑子里充满了忧患”,面对“十分艰巨”的任务时说“我们抱有信心”?
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分析。
请结合作品,联系现实,谈谈政府与民众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并有效解决民生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世界各地华侨华人庆祝农历新年
新华网北京1月25日电 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在农历新年来临之际,世界各地华侨华人通过各种传统庆祝活动,迎接牛年的到来。
在巴西华侨华人最为集中的城市圣保罗的自由广场,“中国年”活动在24日中午正式开始。活动颇具中华传统文化特色,舞龙、舞狮、武术表演最吸引观众眼球。伴随主持人用汉语和葡萄牙语说出“新年快乐”的祝福声,数百个气球腾空而起,舞龙队从人群外欢腾而出,舞狮队也热闹入场,现场充满了新春的喜悦气氛。
24日的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绵绵细雨和刺骨寒风抵挡不住喜迎新春的热情。由华侨华人和瑞典友人组成的舞龙队、舞狮队、腰鼓队和灯笼舞队从市中心一路表演到东亚博物馆外的广场。乍一登场,舞狮表演就给现场注入一股暖意,带来喜洋洋的中国年味儿;女子腰鼓队欢快的舞步和咚咚的鼓声感染着每个人;灯笼舞中,有几个碧眼金发的瑞典演员,他们的灵活动作将中国传统舞蹈的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地华侨华人还在东亚博物馆内展示了中国烹饪、茶道、书法等传统技艺,在场的外国友人赞不绝口。
热闹的锣鼓、翻腾的金龙、欢快的舞蹈、精绝的功夫表演让荷兰海牙市政大楼一扫往日的宁静,化身为热闹非凡的“中国城”。为期一周的荷兰华侨华人春节庆祝活动24日拉开帷幕。在市政厅附近的唐人街,展示传统中华文化技艺的帐篷一字排开。从水墨书画到剪纸,从手工编结的草蜢到红彤彤的中国结,精致而有创意的作品吸引了大批观众。海牙唐人街将在31日举行醒狮队巡游及爆竹贺岁活动,为一周的庆祝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以“热爱大地·回归自然”为主题的中国春节花车游行24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举行。“耕牛贺岁”“熊猫迎春”“孔子”“神七升空”和“中国牌楼”等14辆造型精美的花车让人大饱眼福。在“耕牛贺岁”的花车上,一名少年骑在耕牛上吹奏出悠扬的笛声,车尾一名墨西哥友人身着唐装演奏二胡,还有两名小童在“大树”下对弈。在“熊猫迎春”花车上,四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悠然自得地在青山竹林中静待新春到来,车的左侧是一支中国巨龙,右侧则卧着一条墨西哥羽蛇。伴随花车一同贺岁的还有舞龙、舞狮、中国功夫、太极拳、墨西哥骑警等14支表演方阵,使墨西哥城市中心改革大道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
张灯结彩,“庙”门敞开。24日,华盛顿地区华人社区节日气氛在一年一度喜气热闹的美食庙会中掀起高潮。重庆同乡会、海南同乡会、广西同乡会等竖起各自招牌,麻辣凉粉、自制点心、桂林米粉等各种地方佳肴色香味俱全。脸上的笑容、身上的唐装和口中的美食勾勒出一幅生动的过年风情图。走出美食区,依然是一副热闹非凡的景象——龙腾狮舞、锣鼓喧天,人们争相购买年货,将节日喜气带回家中。
这则消息的导语是什么?
这则消息报道了哪些国家或地区的华侨华人庆祝农历新年的活动?
该消息只报道了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庆祝活动,题目却说是“世界各地华侨华人庆祝农历新年”,这符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吗?( 6分)
这些庆祝活动中,体现中国特点的事物有哪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馆的“中国红”
中国馆的巍峨斗拱间挂上了几抹“中国红”。建筑、光学、材料、规划、灯光、颜色等各路专家经过10个月的选择、比较、论证、看样,最终确定将4种颜色稍有深浅差别的灯芯绒状垂直肌理的金属红板,作为中国馆外部颜色“中国红”的基本样式。
去年7月起,如何为中国馆扮上最适合的“红妆”就成为建设中的头号工程。通过5次科技咨询会的讨论,专家组粗选了22组不同材料、肌理、颜色的实样,经多次论证,又将范围缩小到4组肌理实样,包括2组玻璃和2组金属板,最后的场景实样选定了带肌理的金属红板。
一提起“中国红”,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故宫红”。与中国馆相比,天安门拥有了更多与“红”的对比色,比如金黄色的屋檐、白色的汉白玉桥、灰色的大地等,因为有了这些色彩,才烘托出“故宫红”的沉稳与传统。而中国馆的背景色就显得有些单调,因而一味“克隆”,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故宫红”虽不适合中国馆,却为“中国红”提供了灵感。所谓的“故宫红”并不是一种红色,而是聚合了红土、红门、红柱,以及横梁彩绘上最鲜艳的那道朱红,这些不同的红,形成了“故宫红”的整体概念。于是,由若干红组合成一个“中国红”的概念应运而生。
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模拟时间和自然变化的因素,因层叠出挑的斗冠造型,中国馆的“外衣”势必会绝大部分处于阴影下,同时,越往下,颜色就会显得越深。上亮下暗的视觉反差,会令中国馆显得“头轻脚重”,伴有轻飘飘的错觉,而与中国人常常希望建筑能够巍然不动的意愿相悖。为此,横梁上的“中国红”从上到下,依次由深至浅,颜色既统一又有微妙的变化。这些色阶渐变的红被专家组由深至浅命名为1号红、2号红、3号红与4号红,其中,3号红为“中国红”的基础色调。根据从上到下、由深至浅的排列,中国馆斗拱最顶端一根横梁将着1号红,其下两根为2号红,接下去三根为3号红,最底端一根为4号红。同时,4根核心筒柱子也将着3号红色。
白天,游客们能看见的“中国红”仅仅是太阳光照射到或反射到的一部分,而到了晚上,由下而上射出的灯光将显现出在白天被“隐藏”起来的那部分“中国红”。也就是说,白天看到的是白天的中国红,而夜晚看到的是夜晚的中国红。日夜更替间,“中国红”也将随之变化着。
“近看能看清纹理,中看能隐约看到纹理,而远观,看到的则是整体渐变的红。”对于最终定下的“中国红”,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说:“建筑中很少用鲜艳的红色,但这个特殊的‘中国红’建筑,必将成为红色经典!”可以期待,继故宫之后,中国馆有望成为又一个“红”伟建筑。
(摘自2009年5月21日《建筑时报》,有删改)
下列对于“中国红”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馆外部颜色“中国红”的基本样式是4种颜色稍有深浅差别的灯芯绒状垂直肌理的金属红板。
B.中国馆的巍峨斗拱间的几抹“中国红”集建筑、光学、材料、规划、灯光、颜色各方面的原理于一体。
C.中国馆每一根横梁上的“中国红”都不相同,从上到下,依次由深至浅,颜色既统一又有微妙的变化。
D.人们在白天看到的中国馆斗拱间的“中国红”与晚上看到的不同,因为“中国红”随日夜更替而变化。

下列关于“故宫红”和“中国红”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提起“中国红”,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故宫红”,因为“故宫红”为专家创设“中国红”提供了灵感。
B.中国馆的“中国红”不能简单地复制“故宫红”,这是因为“故宫红”有许多色彩与之形成对应,而中国馆的“中国红”则没有。
C.在众多色彩的衬托下,“故宫红”显得沉稳与传统,可以期待,继故宫之后,中国馆有望成为又一个“红”伟建筑。
D.红土、红门、红柱,以及横梁彩绘上最鲜艳的那道朱红,这些不同的红,形成了“故宫红”的整体概念,而“中国红”则是由1号红、2号红、3号红与4号红四种颜色深浅不一的红色组成。

请结合文本,简述“中国红的特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