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剂,下列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
| A.溶液迅速褪为无色 | B.溶液变为红色 | C.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 D.溶液不变色 |
N2(g)+3H2(g)
2NH3(g)△H=-92.4 kJ·mol-1。恒容时,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前20分钟反应内放出的热量为46.2kJ |
| B.第25分钟改变的条件是将NH3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去 |
| C.若第60分钟时反应又达到了平衡,则时段Ⅲ改变的条件是降低温度 |
| D.时段Ⅰ仅将初始投放的物质浓度增至原来的2倍,则反应物的转化率增大,平衡常数不变 |
常温下,向20.00 mL 0.1000 mol·L—1 (NH4)2SO4溶液中逐滴加入0.2000 mol·L—1NaOH时,溶液的pH与所加NaOH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右下图所示(不考虑挥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点a所示溶液中:c(NH )>c(SO )>c(H+)>c(OH-) |
B.点b所示溶液中:c(NH )=c(Na+)>c(H+)=c(OH-) |
C.点c所示溶液中:c(SO )+ c(H+)= c(NH3·H2O )+ c(OH-) |
D.点d所示溶液中:c(SO )>c(NH3·H2O )>c(OH-)>c(NH ) |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2倍,Y的氟化物YF3分子中各原子均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Z是同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W的最高正价为+7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H4的沸点比YH3高 |
| B.X与W形成的化合物和Z与W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键类型相同 |
| C.元素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Y的强 |
| D.X与Y形成的化合物的熔点可能比金刚石高 |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 L 0.1 mol·L-1的氨水中含有的NH3·H2O分子数为0.1 NA |
| B.电解精炼铜时,若阳极质量减少6.4 g,则电路中转移电子数为0.2 NA |
| C.标准状况下,2.24 L的二氯甲烷中含有的碳氯共价键的数目为0.2 NA |
| D.一定条件下,4.6 g NO2和N2O4混合气体中含有的N原子数目为0.1 NA |
若不断地升高温度,实现“雪花→水→水蒸气→氧气和氢气”的变化。在变化的各阶段被破坏的粒子间的主要相互作用依次是()
| A.氢键分子间作用力非极性键 | B.氢键氢键极性键 |
| C.氢键极性键分子间作用力 | D.分子间作用力氢键非极性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