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村 居 (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注:(1)陂:山坡; (2)槿花,又称木槿,夏秋之交开花,花冠为紫红色或白色。
(1)一、二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
(2)、动静结合的写法是这首诗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答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
B. |
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
C. |
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
D. |
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题许道宁画 [ 注 ]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
B. |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
C. |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
D. |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
B. |
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
C. |
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
D. |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
B. |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
C. |
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
D. |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 【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 【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
B. |
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
C. |
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
D. |
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
(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
B. |
"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
C. |
"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
D. |
"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