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分)在化学课上,甲同学将燃烧的钠迅速伸入到盛有CO2的集气瓶中,钠在其中继续燃烧,反应后冷却,瓶底附着黑色颗粒,瓶壁上附粘附着白色物质。
【提出问题】黑色颗粒和白色物质是什么?
【进行猜想】甲认为黑色颗粒是 ,白色物质可能是Na2O或 ;
乙同学还认为白色物质是氢氧化钠。
甲同学立刻认为乙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其理由是 。
【查阅资料】氧化钠为白色粉末,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Na2O + H2O = 2NaOH
【实验探究】甲同学对白色物质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方案 |
实 验 操 作 |
实验现象 |
结 论 |
方案1 |
取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样品 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 |
溶液变成红色 |
白色物质 为Na2O |
方案2 |
①取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 |
出现白色沉淀 |
白色物质 是 |
②静置片刻,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
无明显现象 |
【反思评价】丙同学认为方案1得到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
【得出结论】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通过以上探究,你还能获得哪些结论,请写出两条。(
答对本小题将奖励4分,但全卷总分不超过60分)
① , ② 。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是否变质进行了如下探究。
小刚猜想:氢氧化钠可能部分变质。
小强猜想:氢氧化钠可能全部变质。
你的猜想:。
[实验探究]:他们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证明了他们各自的猜想。探究过程如下:
实验步骤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或化学方程式 |
步骤一 |
取样品,加水配制成溶液,并向其中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
若没有生成 |
你的猜想正确 |
若有生成 |
氢氧化钠已变质。写出加 入氯化钙溶液后发生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 |
||
步骤二 |
取上述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
若酚酞溶液变为色 |
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
若酚酞溶液色 (填“变”或“不变”) |
氢氧化钠全部变质 |
[表达与交流]:
(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室里氢氧化钠需要保存。药品密封保存的原因很多,请你写出浓盐酸需要密封保存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
下面是甲、乙实验小组完成的相关实验.
甲小组:利用下图装置研究燃烧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步骤Ⅰ:烧杯中盛有80℃的热水,分别在燃烧匙和烧杯中导管口放置一小块白磷,塞紧瓶塞。
步骤Ⅱ:用注射器向瓶内推入适量H2O2溶液
(1)H2O2稀溶液与MnO2接触时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二氧化锰起作用。
(2)实验中,推入H2O2溶液前,燃烧匙和烧杯中水下的白磷均不燃烧,原因分别是、;推入H2O2溶液后,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
乙小组:哪些因素影响着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
探究实验1: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探究实验2: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反思:生活中的用品可以代替一些实验仪器,注射器可以代替实验室中的_仪器。
同学们一起探究铝、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小刚同学设计了用铜丝、铁丝、铝丝和稀盐酸,只用一只试管,取一次盐酸的探究方案。请你和他们一起完善下表的探究方案并回答有关问题。
(1)填表
实验步骤 |
观察到的现象 |
①在试管中取少量盐酸,插入铁丝,充分作用。 |
_ |
②在①所得的溶液中,插入,充分作用。 |
无明显现象 |
③在②所得的溶液中插入,充分作用。 |
结论:金属活动性Al > Fe > Cu
(2)将铝丝插入前应进行的操作是 ;
(3)小华同学认为在小刚设计的方案中,只要补充一个实验,就可得出Al > Fe > H >Cu的结论。小华要补充的实验是;
(4)小强同学认为要得到Al > Fe > H >Cu的结论,还要做将铝丝插入稀盐酸的实验,你认为(是否)有必要做补充实验,原因是。
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图装置探究制取气体的原理、方法及性质。结合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的名称ab。收集某气体只能用D装置,由此推测该气体具有的性质是、;
(2)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可选用的发生与收集装置是(填上图字母),化学方程式是。
(3)该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既可用于制取气体,又可用于探究物质性质。
①当打开K1、关闭K2时,利用I、Ⅱ装置,可进行的实验是(填字母)。
a.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b.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②当打开K2、关闭K1时,可以利用工、Ⅲ装置制得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为了进一步验证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该同学将气体通入Ⅲ中,则该装置中应加入的试剂为(填化学式)。若在f装置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的现象是。得出的结论是。(用化学方程式表达)
竹子是“有节、中空、四季常绿”的植物(如图所示)。
同学们对竹子中的气体成分展开了探究,测定其成分。小资料:
【资料】CO2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相同条件下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能溶于水,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
(1)收集竹子中的气体。
小华提出:将一节竹子浸没在水中,在竹子上钻孔,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小刚提出:可用注射器从竹子中抽取气体。
大家认为两人的想法都可行,于是分为A、B两组,在相同的条件下,A组采用小华的取气方法,B组采用小刚的取气方法,分别完成下面的实验。
(2)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及解释 |
向所取气体中加入 |
有二氧化碳生成。 |
(3)测定氧气含量。
【查阅资料】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白磷的着火点为40℃。
【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方案一和方案二来测定氧气含量。
【进行实验】按上述两个方案进行多次实验。
【反思与评价】
a.实验中磷的量应为足量,原因是。
b.两个方案的实验测定结果不同,测定结果比较准确的是方案 ,原因是。
c.经过A、B两组同学的实验,A组测得的含氧量总是大于B组的,你认为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