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
在轰动一时的影片《盗梦空间》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梦境世界可由人随意操控。而英国《每日邮报》发表的一篇报道指出,现实情况正逐渐向这一步迈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清醒梦”的体验,人类对梦的控制能力正在飞速增强。
“清醒梦”也被称为清晰梦,即所说的“知道自己在做梦”的梦,意指人在睡眠时,大脑中掌管语言和运动的部分处于半清醒状态,甚至拥有清醒时候的思考和记忆能力。
这种意识清醒时所做的梦,并非常见的“白日梦”。“白日梦”属于冥想或幻想,不进入睡眠状态中;但在“清醒梦”里,梦主自己能控制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者说,将表层意识中一直念念不忘的愿望在梦中实现,因此多数有过这种体验的调查对象,会因在梦中实现愿望而具有莫大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一项早年间的统计显示,能多次且自然经历“清醒梦”的人少之又少,普通人须经由训练——如清醒再入睡法、周期调校技巧等才能被引导进入“清醒梦”。
不过最近研究发现,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中做过“清醒梦”的人数增加了10%至40%。到现在,做出一个“清醒梦”已不是什么稀罕之事,约每8个人中就有1个人曾体验过它的奇妙。
构建了大热银幕影片《盗梦空间》的概念就是“清醒梦”。主角在自己或他人的梦境中穿越游走,制定匪夷所思的场所,捏造梦的发展情节,甚至“一梦套一梦”以达到影响梦中人潜意识的目的。人的梦乡中竟可有巴黎市区翻转折叠、海边高楼接踵坍塌,人们在震撼之余亦开始探究梦背后的神经元与树突。
据《福布斯》杂志报道,目前通过名为“大脑起搏器”的设备植入脑细胞,向大脑具体部位发送电脉冲信号,就能将非常原始的信号注入大脑。该方式中,“大脑起搏器”能以脉冲影响特定的神经元,医学上用于减轻类似帕金森氏症的症状,但至少在现阶段,靠它植入较高指令思想还纯属虚构。
人们不能轻易进入他人梦乡,但控制自身梦境的过程却与影片描述相似,可以引导梦中的行为,或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观赏梦境的幕布缓缓开启。只不过,现实中的“清醒梦”情形没那么华丽。
美国哈佛大学给出的结果表明,大脑在做“清醒梦”时正在努力工作,大脑一些区域的活动程度与清醒时完全类似,正如影片中人可在梦境里按计划完成任务。
有趣的是,研究还指出,易做“清醒梦”的人拥有类似的性格特征:他们比较富有创造性,同时注重个人责任而不是让社会承担责任。
其实早在1968年,西利亚·格林所著、世界第一本承认“清醒梦”具有科学研究潜质的书就已出版,但至今人们仍对它模棱两可。而不要说“清醒梦”,人们甚至还不十分清楚普通梦的活动。
下列有关“清醒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清醒梦”是“知道自己在做梦”的梦,指人在睡眠时,大脑中掌管语言和运动的部分处于半清醒状态,甚至拥有清醒时候的思考和记忆能力。 |
B.“清醒梦”是一种睡眠状态,不是在冥想或幻想,做梦的人能控制梦中故事情节的发展,以此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
C.“清醒梦”最佳的例子就是影片《盗梦空间》中主人公营造的巴黎市区翻转折叠、海边高楼接踵坍塌等“可由人随意操控”的奇幻梦境。 |
D.“清![]() |
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
A.英国《每日邮报》指出,现实情况正逐渐向这一步迈进,越来越多的人已有过“清醒梦”的体验,人类对梦的控制能力在飞速增强。 |
B.据统计,近年来能多次且自然经历“清醒梦”的人少之又少,普通人须经由训练——如清醒再入睡法、周期调校技巧等才能被引导进入“清醒梦”。 |
C.据《福布斯》杂志报道,目前通过名为“大脑起搏器”的设备植入脑细胞,向大脑具体部位发送![]() |
D.虽然全世界有许多人声称做过“清醒梦”,但要真正让人们认识到“清醒梦”具有科学研究潜质,仍有很多的困难。 |
请概括“清醒梦”和《盗梦空间》中的梦境的异同点(各一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题。(共7分)
再有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古代小说,其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否则就没有生命力。任何神话都产生于现实,由于现实问题的触发而幻想出来的。幻想一旦脱离了现实,神话也就不易广泛流传。小说创作也是如此。
举《西游记》为例,书中写的虽多是神怪奇幻的境界,但唐僧“八十一难”中遇到的所有魔怪、各种磨难都是现实生活中有的。明代没有宰相,大臣地位很低,主要的政治权力落在太监手里。太监大多没有文化,只要权力与财物;而他们作为皇帝的代表,驻守全国各地收税纳捐,权力极大。福建有一个太监高宋,权倾一时。他身边的卫生顾问说,如果吃一千个小孩脑子,他的生理就能恢复正常,吓得民间小孩心惊胆战。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写要吃小儿心肝的“小子国”,便不是没有现实根据的。再如明代危害最大的政治势力之一锦衣卫,也遍布全国,朝野恐怖。《西游记》中所写的魔怪总是从神佛那里来,而在被孙悟空打得快死时又总被神佛收去使用,都不是没有现实根据的。一部《西游记》,孙悟空先是大闹天宫,而后陪唐僧取经,降魔伏怪,实际仍是继续同统治势力作斗争。孙悟空的胜利总是大快人心,正是辛辣地挖苦与讽刺了神佛即现实统治势力。昊承恩在他的志怪小说《禹鼎志》序中说:“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正是因为《西游记》这样立足于现实,才引起当时的轰动并得到广泛流传。再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表现了民族感情,正是立足于现实的民族矛盾的表现。书中以汉、宋为正统,这不是历史观,而是现实的反映,不能以历史的标准来要求。正是作者立足于现实的创作精神,才使得作品有了旺盛的生命力。文中加点的“如此”、“这样”具体所指的内容是什么?(2分)
(1)如此:
(2)这样:解释“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在文中的意思。(3分)
文章以《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为例,证明了一个什么观点?(2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题。
饿死肿瘤
青云
最近,美国和英国科学家分别发现了能够饿死肿瘤的药物。美国科学家合成了可饿死肿瘤的新药阿瓦斯丁,而英国科学家则发现天然中草药半枝莲的提炼物也可以用来饿死肿瘤。
阿瓦斯丁是一种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制成的单克隆抗体药物,通过抑制能够刺激新血管形成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使肿瘤组织无法获得所需的血液、氧和其它养分而最终“饿死”,达到抗癌功效。2004年2月6日,阿瓦斯丁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批准,这是美国批准上市的第一种采用“饿死肿瘤”技术的抗癌新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局长马克·麦克莱伦在一份声明中称,阿瓦斯丁获得批准是多年研究开发工作的结晶,它和其它一些抗癌新药展示了生物医药领域创新成果给癌症患者带来的新希望。临床测试证明,阿瓦斯丁可用来治疗结肠直肠癌晚期的患者,令其生存率增加50%,平均寿命延长5个月。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0年的报告统计,结直肠癌在世界最常发现的癌症中位居第三,同时也是发展中国最多见的癌症,新病例数达92.5万。美国批准阿瓦斯丁主要依据来源于一个超过900名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研究。该临床研究的数据证明了使用阿瓦斯丁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可继续生活6.3个月,比单纯化疗的患者获得了多达5个月的生存期。《纽约时报》的记者评论说,若一种新抗癌药能延长患者寿命两三个月便等于成功,阿瓦斯丁能延长患者5个月的寿命,已超出期望值。不少临床试验也发现,该药物会导致高血压等副作用,极少数情况下还会引发比较严重的结肠穿孔。阿瓦斯丁已显示对乳癌效果不佳,研究人员正研究它对胰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和肾癌的效果。目前,多家生物技术公司共同研发出近10种类似药物,阿瓦斯丁被视为样板而倍受研究人员的关注。
英国的研究人员发现,中草药半枝莲的提炼物可以用来对付癌组织。半枝莲是一种类似薄荷的唇型科植物,在传统中药方面用来治疗肿瘤。专家发现,半枝莲的提炼物制成的一种药可以破坏为癌组织供应血液的血管。研究人员说,这种药比一般的常用抗癌药好,因为,一般的药物对健康细胞和癌细胞同样起作用。
英国索尔福德大学的麦高恩教授希望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在癌症病人身上使用这种新开发的药物。到目前为止,有关的实验都在实验室中进行。专家在实验室中所使用的是来自人体的乳腺癌和肺癌组织。研究发现,半枝莲提炼物主要针对癌症组织的血管。使癌症组织因为得不到氧气和养分供应而坏死。参加研究的达奇博士说,他们开发的新药物有独特的选择性,只对付为癌组织提供血液的血管,并不危害到那些连接到正常组织的血管。
达奇博士说,传统药物除了对付癌组织外也对健康细胞构成影响,因此有不少副作用。她认为,新药物不会令病人出现从前那么多的不良反应。研究小组希望可以得到更多资金,以便在未来数年内在病人身上进行试验。负责研究工作的麦高恩教授说,在病人身上做试验之前,他们仍然有不少工作需要做,但是这方面的研究是令人感到兴奋的。下列对“饿死肿瘤技术”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饿死肿瘤技术就是通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制成的抗体药物,抑制癌症肿瘤组织新血管的形成,使肿瘤无法获得养分而最终饿死的技术。 |
B.饿死肿瘤技术就是通过药物破坏为癌组织供应血液的血管,使癌组织因得不到氧气和养分供应而坏死的技术。 |
C.饿死肿瘤技术就是通过药物废去癌症肿瘤制造血管的能力,或破坏为癌组织供应血液的血管,使癌组织因得不到氧气和养分供应而减慢或停止扩散的技术。 |
D.饿死肿瘤技术就是通过药物刺激新血管的形成,使肿瘤无法获得所需的血液、氧和其它氧分而最终坏死的技术。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同为饿死肿瘤的抗癌新药,阿瓦斯丁与半枝莲的提炼药制成的药物药理也不完全相:阿尔斯丁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废去癌症肿瘤制造血管的能力,使肿瘤组织无法获得所需的血液、氧和其它养分而最终“饿死”;半枝莲提炼物制成的药物则通过破坏为癌组织供应血液的血管达到“饿死肿瘤”的功效。 |
B.用半枝莲的提炼物制成的抗癌新药,最大的优点是有独特的选择性,只对付为癌组织提供血液和血管,并不危害到那些连接到正常组织的血管,因而不会令病人出现从前那么多的不良反应。 |
C.目前利用半枝莲的提炼物制成的抗癌药物用于人体试验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但只要有充足的资金,在不久的将来,就一定能用于临床实践。 |
D.到目前为止,有关半枝莲提炼物的抗癌实验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专家在实验室中所使用的也仅限于来自人体的乳腺癌和肺癌组织。尽管如此,研究前景仍然是令人兴奋的。 |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癌症肿瘤之所以不断扩散,是因为它能在人体内自制血管,供其吸收氧气和养分。 |
B.英国科学家的发现表明,利用天然中草药治疗癌症,其效果优于人工合成的药物,中医治癌前景广阔。 |
C.在“饿死肿瘤”技术的指导下,还将有许多抗癌新药问世;“饿死肿瘤”的技术对如何对付良性肿瘤有重要的启示。 |
D.一旦进入临床试验,半枝莲的提炼物制成的抗癌新药将在许多方面优于人工合成的阿瓦斯丁。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人品文品与欣赏心态
深受欧美现代思潮影响的现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林雨堂先生在《艺术与消遣》中说:“人格伟大的艺术家产生了伟大的艺术,人格渺小的艺术家产生了渺小的艺术;心地卑劣的艺术家,纵使生命发生危险,也不能产生伟大的艺术,心胸伟大的艺术家,纵使生命发生危险,也不能产生下劣的艺术。”
纵观我国历代众多的文学作品,为文与为人,文品与人品,一般说是一致的,“著作以人品为先”“人高则诗高,人俗则诗俗”。因为一切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写情造文”的产物,而诗歌则更是“情动于衷而行于言”的结晶。
然而由于人的感情颇为复杂,有些作家的作品并非“为情造文”,而是刘勰所谓“为文造情”。这类作家的作品必然出现为人与为文、人品与文品相抵牾的现象。我以为这主要是由于作者在文章中有意地掩饰了其思想意识中的阴暗面,代之以与其品德情操迥然不同的格调之故。
欧美人欣赏文学作品,往往是就文论文,很少顾及作者人品的高下。在中国这样一个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国度里,人们欣赏文学作品,却首先要想起作者的人格背景。
由此可见,在我们中国,无论任何时代,提倡作家加强品德修养,确实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作者的品德修养如若低下,即使他能够写出有一定价值的作品,但它是绝对不会传之不朽的。对文章开头引用林雨堂的这一段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文艺观在中国人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
B.林雨堂的欣赏心态没有受到欧美人的影响。 |
C.林雨堂很赞赏传统的儒家的欣赏观。 |
D.儒家对人品与文品相抵牾的现象是否定的。 |
对欧美人的欣赏心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美人对欧美作品的欣赏主要是看作品的本身。 |
B.欧美人对文艺作品的欣赏主要是看作品的本身。 |
C.欧美人对中国作家作品的欣赏持同样的心态。 |
D.中国人欣赏文艺作品首先看作家的人格背景。 |
对本文结尾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品与文品相抵牾的现象不是很多,其作品的“价值”是有限的。 |
B.所有人品低下的作家,其作品绝对不会传之不朽。 |
C.提高文品的关键,在于提高作家的人品——思想修养和境界。 |
D.从中国人的欣赏心态的角度,强调提高作家的思想修养。 |
根据本文的观点,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无名氏的作品的欣赏,只能是就文论文。 |
B.中国人对无名氏的作品,评价不会太高。 |
C.中国人对欧美文学作品的欣赏,同样看重人品。 |
D.欧美人对中国作品的欣赏,同样就文论文。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泰山日出(节选)
徐志摩
(1)我们在泰山顶上看出太阳。在航过海的人,看太阳从地平线下爬上来,本不是奇事;而且我个人是曾饱饮过江海与印度洋无比的日彩的。但在高山顶上看日出,尤其在泰山顶上,我们当然盼望一种特异的境界,与平原或海上不同的。果然,我们初起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的铁青,东方微有些白,宇宙只是莽莽苍苍的。但这时我一面感觉劲烈的晓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时约略的印象。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原来昨夜整夜暴风的工程,却砌成一座普遍的云海。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这茫茫的云海中,我独自站在雾霭溟蒙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
(2)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长发在风里像一面墨色的大旗,飒飒的在飘荡。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
(3)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4)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 ——
(5)东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么?
(6)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
(7)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去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8)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
(9)云海也活了;眠熟了兽形的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的向着我们朝露染青馒形的小岛冲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荡着送生命的浮礁,似在报告光明与欢欣之临莅……
(10)再看东方——海句力士已经扫荡了他的阻碍,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沿。超……起……用力,用力。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的跃出了平地,翻登了云背,临照在天空……
(11)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送走光明的胜利……
(12)散发祷祝的巨人,他的身体横亘在无边的云海上,已经渐渐的消翳在普遍的欢欣里;现在他雄浑的颂美的歌声,也已在霞彩变幻中,普彻了四方八隅……
(13)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第二段中“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这个句子该如何理解?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把抒情主人公“我”幻想成一个立在大地顶尖的巨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中有一个很有力的句子,即日出时“我”发出的欢呼:“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三个短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在这篇散文中,对日出的壮丽景象作了大量的描绘。
(1)文中为什么用“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来形容色彩?
(2)文中又用“鱼龙” “神驹”“雀屏”等各种动物形象来比喻,其好处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乱世中的美神(一)
梁 衡
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亦代代不绝。更何况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①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勉强没有摔倒。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进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了那首浓缩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是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册,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能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的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②连那十岁的小都说“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个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社会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衷。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惶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风咏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③有多少女性,就像那个姓孙的女子一般,不学什么词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尘拔俗。她总是清醒地坚持着一种做人标准,顽强地守护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作诗曰:“寒窗败几无书吏,公路生平竟如此。”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加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忆秦娥》)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如果李清照像那个孙姓女孩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永远高悬于历史的星空。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诗人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中蕴涵执着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耐得人们百年千年地读下去。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经如淡烟薄雾,可是当我们偶然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 (节选自《十月》2003年第三期,有删节)文章说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时空的孤独,她遇到的另两大磨难是什么呢?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文章四次提到那个“孙姓女子”,其画线的三处作用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作者为什么说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试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为什么说李清照是“乱世中的美神”?试根据文意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