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①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④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⑤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第一》)
[注]①由、光:人名,指许由、务光。②希:稀少。③木主:死人的牌位。④爰:于是;就。⑤徂:通“殂”,死亡。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扶而去之去:使……离开 B.天下宗周宗:祭祀
C.糟糠不厌厌:饱 D.余甚或焉或:通“惑”

下面句中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B.睹轶诗可异焉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复驾言兮焉求
C.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D.如此而饿死

分财利多自与               酌贪泉而觉爽
对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B.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C.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D.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
(2)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李贺小传
李商隐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叙,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驉,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 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 长吉了不能读,欻(xū 迅速)下榻叩头,言:“阿母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 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圃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四年,位不过奉礼太常,当世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苦吟书疾:快速
B.恒从小奚奴,骑距驉从小:自小
C.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囊出之受:取过
D.非大醉及吊丧日,如此率:全都

作者与杜牧一样“状长吉之奇甚尽”,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这一写作特点的一组是()
①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②恒从小奚奴骑距驉,背一古破锦囊
③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④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
⑤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⑥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最早了解李贺才华,杜牧曾为李贺集写序并详细描写他的奇异之处。李商隐依李贺之姊所叙写下本文,主要掇取轶事遗闻,有别于史传写法。
B.李贺的诗歌创作往往心有所感,援笔即书,从不先得题然后为诗,而是思量牵合、规定程限。诗作完成后常常弃置不再过问,所以,他的许多作品没有流传下来。
C.绯衣人召李贺白日升仙的记载,虽然虚妄怪诞,但是作者言之凿凿,既表现了对李贺英年早逝的悲哀,也为这位旷世奇才的诗人的去世渲染了奇幻色彩。
D.末段抒发了对李贺的惋惜和同情,其中亦有借题发挥之意。对自己命运和遭遇的感愤、慨叹,也隐约曲折地表达出来。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
(2)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汤琵琶传
【清】王猷定
汤应曾,邳州人,善弹琵琶,故人呼为“汤琵琶”云。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世庙①时,李东垣善琵琶,江对峰传之,名播京师。江死,陈州蒋山人独传其妙。时周藩王有女乐数十部,咸习其技,莫之能善也,王以为恨。应曾往学之,不期年而成。闻于王,王召见,赐以碧镂牙嵌琵琶,令著宫锦衣,殿上弹《胡笳十八拍》,激楚动人。王深赏,岁给米万斛,以养其母。应曾由是名著大梁间。
后征西王将军招之幕中,随历嘉峪、张掖、酒泉诸地,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曲。戏下②颜骨打者,善战阵,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一日大雪,至榆关,马上闻觱篥,忽思母痛哭,遂别将军去。
襄王闻其名,使人聘之。居楚者三年。偶泛洞庭,风涛大作,舟人惶扰失措,应曾匡坐弹《洞庭秋思》,稍定。舟泊岸,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蓬窗,哀号中夜。天明,忽抱琵琶跃水中,不知所在。自失故物,辄惆怅不复弹。
已归省母,母尚健,而妇已亡。母告以:“妇亡之夕,有猿啼户外,启户不见。妇谓我曰:‘吾迟郎不至,而闻猿啼,何也?吾殆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倘归,为我一奏石楠之下。’”应曾闻母言,掩抑哀痛不自胜。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之。自是猖狂自放,日荒酒色。值寇乱,负母鬻食兵间。
曾年六十余,流落淮浦。有桃源人见而怜之,载其母同至桃源。后不知所终。
轸石王子③曰:戊子秋,予乞食遇曾公路浦,已不复见君曩者衣宫锦之盛矣。明年,复访曾,曾坐土锉④中作食,奉匕箸于母。人争贱之,予肃然加敬焉。曾仰天叹日:“世鲜知音,吾事老母百年后,将投身黄河之岸矣!”予凄然许曾立传。越五年,乃克为之。呜呼!世之沦落不偶⑤,而叹息于知音之寡者,独曾也乎哉?
(选自《明文授读》,有删节)
注:①世庙:明代崇祯皇帝庙号。②戏下:麾下。③轸石王子:作者自称。④土锉:土锅。⑤不偶:命运不好。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 殆:大概
B.偶洞庭,风涛大作李东垣善琵琶 泛:泛舟
C.其临敌令曾壮士声 为:替
D.自是猖狂自放,日酒色 荒:放纵,逸乐过度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汤应曾“善弹琵琶”的一组是( )
①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
②殿上弹《胡笳十八拍》,激楚动人
③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曲
④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
⑤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蓬窗,哀号中夜
⑥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之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应曾是一个有天赋的艺人。他从小对音乐很有兴趣,长大后弹得一手好琵琶。他后来曾在王公贵人家中献技。
B.汤应曾对母亲、妻子充满感情。他为了生计远离家乡,连妻子死去都来不及见一面,妻子临死之前的一番埋怨他的话使得他后来不再操旧艺,最后猖狂自放,日荒酒色。
C.汤应曾六十多岁的时候,流落在淮浦一带,后来他和母亲跟随桃源人一同到了桃源。然后就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了。“汤琵琶”就这样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个结局也为下文作者的议论抒情张本。
D.作者对汤应曾十分同情,并且借他的身世,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知音难逢的感慨。同时作者善于运用点染、烘托等多种手法来叙事状物,抒情色彩浓厚。

将文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咸习其技,莫之能善也,王以为恨。
(2)人争贱之,而予肃然加敬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与赵韫退大参书(1)
【清】王弘撰
昨承执事枉驾,以贵乡诸先生之命,属贺相国冯公寿文,且云本之相国意,又述相国尝称弘撰文为不于古法。此虽弘撰惶悚不敢当,而知己之谊,则有中心藏之而不忘者。即当欣跃操觚,竭其所蓄,直写相国硕德伟抱、辅世长民之大略,求得相国之欢。然而审之于己,度之于世,皆有所不可。故敢敬陈其愚,唯执事详察焉。
弘撰以衰病之人,谬叨荐举,尝具词控诸本省抚军,转咨吏部,不允;嗣又奉旨严催,不得已,强勉匍匐以来京师;复具词令小儿抱呈吏部,又不允。借居昊天寺僧舍,僵卧一榻。两月以来,未尝出寺门一步。即大人先生有忘贵惠顾者,皆不能答拜,特令小儿持一刺,诣门称谢而已。须白齿危,两目昏花,不能作楷书,意欲临期尚复陈情,冀幸于万一,蒙天子之矜怜,放还田里。
夫贺相国之寿,非细故也。诸先生或在翰苑,或在台省,或在部司,皆闻望素著,人人属耳目焉。公为屏障以为相国寿,则其文必传视都下,非可以私藏巾笥者也。弘撰进而不能应天子之诏,乃退而作贺相国之寿文,无论学疏才短、不能揄扬相国之德,即朝廷宽厚之恩,亦未必以此为罪。而之于法,既有所不合,揣之于心,亦有不安。甚至使不知者,弘撰与相国素不识面,今一旦为此文,疑为夤缘相国之门,希图录用,欺世盗名,将必有指摘之及。不但文不足为相国重,而且重为相国累,此弘撰之所以逡巡而不敢承也。即执事代为弘撰筹之,亦岂有不如是者哉!
不然,操天下文章之柄,天子教育人才,天下之士,望之如泰山北斗,伏谒门下者,咸思得邀相国之一盼为荣。其间负名位而擅词华者,固繁有徒,而相国独属意于贱子,身非木石,岂不有心识此义者?顾推委而不为,有此人情也乎?是用直布腹心,唯执事裁之谅之。并乞上告相国:倘邀惠于相国,得归老华山,为击壤之民(2),以遂其畎亩作息之愿,午夜一灯,晓窗万字,其不能忘相国之德,将以传之纪载而形之歌咏者,必有在矣。燕山易水,共闻斯语。唯执事图之。
(王文濡编《续古文观止》)
【注释】(1)大参:对参政官的尊称。王弘撰:陕西人,明末诸生。入清后,隐于华山。康熙十八年被推荐应博学鸿儒科考试,召至京师,托病拒不应试,后放归乡里。(2)击壤之民:太平盛世的百姓。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撰文为不于古法戾:违背
B.之于法,既有所不合揆:揣度,衡量
C.疑为夤缘相国之门夤缘:攀附权贵,拉拢关系
D.而相国独属意于贱子属意:嘱咐,托请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求得相国之欢②弘撰与相国素不识面
B.①此虽弘撰惶悚不敢当②揣之于心,亦有不安
C.①属贺相国冯公寿文②天子教育人才
D.①蒙天子之矜怜,放还田里②顾推委而不为,有此人情也乎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但文不足为相国重,而且重为相国累,此弘撰之所以逡巡而不敢承也。

②是用直布腹心,唯执事裁之谅之。

请简述作者没有应赵韫退之请为冯相国撰写祝寿文章的原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卢群,字载初,范阳人。少好读书,初学于太安山。淮南节度使陈少游闻其名,辟为从事。建中末,荐于朝廷,会李希烈反叛,诏诸将讨之。以群为监察御史、江西行营粮料使。兴元元年,江西节度、嗣曹王李皋奏为判官。曹王移镇江陵、襄阳,群皆从之,幕府之事,委以咨决,以正直闻。
贞元六年,入拜侍御史。有人诬告故尚父郭子仪侍妾张氏宅中有宝玉者,张氏兄弟又与尚父家子孙相告诉,诏促按其狱。群奏曰:“张氏以子仪在时分财子弟不合争夺然张氏宅与子仪亲仁宅皆子仪家事子仪有大勋伏望陛下特赦而勿问俾私自引退”德宗从其言,时人嘉其识大体。累转左司、职方、兵部三员外郎中。
淮西节度使吴少诚擅开决司、洧等水漕輓①溉田,遣中使止之,少诚不奉诏。令群使蔡州诘之,少诚曰:“开大渠,大利于人。”群曰:“为臣之道,不合自专,虽便于人,须俟君命。且人臣须以恭恪为事,若事君不尽恭恪,而责下吏恭恪,固亦难矣。”凡数百千言,谕以君臣之分,忠顺之义,少诚乃从命,即停工役。
群博涉,有口辩,好谈论,与少诚言古今成败之事,无不耸听。又与唱和赋诗,自言以反侧,常蒙隔在恩外,群于筵中醉而歌曰:“祥瑞不在凤凰、麒麟,太平须得边将、忠臣。”少诚大感悦。群以奉使称旨,俄迁检校秘书监,兼御史中丞。
贞元十六年四月,节度姚南仲归朝,拜群义成军节度、郑滑观察使。先寓居郑州,典质良田数顷;及为节度使至镇,各与本地契书,分付所管令长,令召还本主,时论称美。寻遇疾,其年十月卒,时年五十九,废朝一日,赠工部尚书,赠赙布帛、米粟有差。
史臣曰:卢载初喻少诚,还地券,君子哉!(《唐书•列传九十》有删节)
【注释】漕鞔:此处指漕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转左司、职方、兵部三员外郎中职方:古指职掌方面之官
B.及为节度使至镇,各与本地契书契书:契据,契约
C.诏促按其狱:案件
D.卢载初少诚喻:明白

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张氏以子仪在时分财/子弟不合争夺/然张氏宅与子仪亲仁宅/皆子仪家事/子仪有大勋/伏望陛下特赦而勿问/俾私自引退
B.张氏以子仪在时/分财子弟/不合争夺/然张氏宅与子仪亲仁宅/皆子仪家事/子仪有大勋/伏望陛下特赦而勿问/俾私自引退
C.张氏以/子仪在时分财/子弟不合争夺/然张氏宅/与子仪亲仁宅/皆子仪家事/子仪有大勋/伏望陛下特赦/而勿问俾私自引退
D.张氏以子仪在时/分财子弟/不合争夺/然张氏宅与子仪亲仁宅/皆子仪家事/子仪有大勋伏望/陛下特赦而勿问/俾私自引退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群少年好学,曾先后被淮南节度使陈少游与嗣曹王李皋征召为属官,并追随李皋在江陵、襄阳等地为官,后被朝廷征召入朝。
B.卢群曾接受皇帝命令,审理有人诬告郭子仪宠妾张氏藏有宝玉一案,卢群顶住压力,秉公执法,使案件得到了公正审理。
C.淮西节度使吴少诚擅自开凿司、洧漕运水道灌溉农田,朝廷曾派人前去制止,但吴少诚没有听从,后派卢群前往劝说才奏效。
D.卢群后来被朝廷任命为义成军节度、郑滑观察使,当年十月,就因病去世,朝廷曾专门为其罢朝一天,以表哀悼。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人臣须以恭恪为事,若事君不尽恭恪,而责下吏恭恪,固亦难矣。
(2)群博涉,有口辩,好谈论,与少诚言古今成败之事,无不耸听。

文言文阅读
罗洪先,字达夫,吉水人。父循,进士。历兵部武选郎中。会考选武职,有指挥二十余人素出刘瑾门,循罢其管事。瑾怒骂尚书王敞,敞惧,归部趣易奏。循故迟之,数日瑾败,敞乃谢循。循历知镇江、淮安二府,徐州兵备副使,咸有声。
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嘉靖八年举进士第一,授修撰,即请告归。外舅太仆卿曾直喜曰:“幸吾婿成大名。”洪先曰:“儒者事业有大于此者。此三年一人,安足喜也。”洪先事亲孝。父每肃客,洪先冠带行酒、拂席、授几甚恭。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寻遭父丧,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继遭母忧,亦如之。
十八年简宫僚,召拜春坊左赞善。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
洪先归,益寻求守仁学。甘淡泊,炼寒暑,跃马挽强,考图观史,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靡不精究。至人才、吏事、国计、民情,悉加意谘访。曰:“苟当其任,皆吾事也。”邑田赋多宿弊,请所司均之,所司即以属。洪先精心体察,弊顿除。岁饥,移书郡邑,得粟数十石,率友人躬振给。流寇入吉安,主者失措。为画策战守,寇引去。素与顺之友善。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擢假边才起用,皆力辞。
洪先虽宗良知学,然未尝及守仁门,恒举《易大传》“寂然不动”、周子“无欲故静”之旨以告学人。又曰:“儒者学在经世,而以无欲为本。惟无欲,然后出而经世,识精而力钜。”时王畿谓良知自然,不假纤毫力。洪先非之曰:“世岂有现成良知者耶?”虽与畿交好,而持论始终不合。山中有石洞,旧为虎穴,葺茅居之,命曰石莲。谢客,默坐一榻,三年不出户。
初,告归,过仪真,同年生主事项乔为分司。有富人坐死,行万金求为地,洪先拒不听。乔微讽之,厉声曰:“君不闻志士不忘在沟壑耶?”江涨,坏其室,巡抚马森欲为营之,固辞不可。隆庆初卒,赠光禄少卿,谥文庄。
(节选自《明史·罗洪先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师事同邑李中,其学传:学习。
B.父每客肃:庄重。
C.十八年,官僚简:选拔。
D.率友人躬给振:通“赈”,救济。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仁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精通儒、释、道三教,并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罗洪先涉猎广泛且精心研究正是对王守仁为学的继承和学习。
B.“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的人。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其中殿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文中“三年一人”即可印证。
C.守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孝顺的行为,明清时期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守丧期一般为三年,“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即守丧之礼。
D.文中多有表示官员授职升迁的词,如“授修撰”中的“授”,“召拜春坊左赞善”中的“拜”,“除三人名”中的“除”等,就是表示授予官职的。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洪先志向远大。他幼年仰慕罗伦的为人,后又想拜王守仁为师,因父亲没有同意才罢休;他认为考中进士并不值得炫耀,认为儒学之士的事业应该更大。
B.罗洪先范言敢谏。皇帝常常称病不上朝,罗洪先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在皇帝非常忌讳太子临朝时,依然敢于上疏请求皇帝让位,让太子接受群臣朝贺。
C.罗洪先心忧国民。他留心察访人才、吏事、国计、民情,发现田赋弊端,请求均衡处理并使积弊消除;流寇侵入吉安,他献策战守并使盗贼退兵离去。
D.罗洪先正直淡泊。他拒不同意犯罪富人拿钱请求免死的行为;因江水上涨,屋子被 毁,他坚决推辞巡抚马森为其营造房屋的好意。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敞惧,归部趣易奏。循故迟之,数日谨败,敞乃谢循。
(2)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皆力辞。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